目录
伴娘
伴娘(bridesmaid),也稱為女儐相、姊妹團、送嫁妹、伴姑,是婚禮中負責作為新娘隨從的女性,一般會是新娘的好朋友或是姊妹,而且會是適婚年龄的女性,通常為未婚女性,但部份文化中也有由已婚女性擔任。有時伴娘一詞專指眾女儐相之首。若是年齡明顯小於適婚年齡的伴娘,會稱為小伴娘。 伴娘可能不只一個,在以往,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會有隨從,隨從的人數可以展現家庭的社會地位,因此許多的伴娘可表示家庭的社會地位及財富。現代的婚禮中伴娘的數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新娘的喜好,家族的人數,也會和新郎計劃安排幾位伴郎有關。 在婚禮中,對應伴娘的男性角色是伴郎,在英式英文中稱為接待者,但在美國,伴郎的角色已和帶領客人入座的接待者有很大的差異,多半會由不同的人來擔任。 在東亞古代,伴娘又稱為媵、婦從者,閩南語又稱隨嫁嫻,一般是年輕未婚女性,有時由新娘的侍女、妹妹、較年幼的女性同輩親戚或女性晚輩擔任,會跟隨新娘出門至男家,並在婚禮中代表女家負責進行部份禮儀。但也有少數地區會有與新娘同輩的已婚女性擔任伴娘,如北京把未婚伴娘稱為伴姑,已婚伴娘稱為伴嫂。如伴娘為新娘侍女,有些在婚禮結束後還會作為陪嫁丫鬟一直留在男家侍候新娘,甚至被男方納為妾。在以往的挪威及維多利亞英國時代,伴娘不是適婚年齡的女性,而是讓小女孩擔任,其工作是在婚禮進行中撒花瓣,以及幫新人拍照,不過現代的英語國家,撒花瓣的工作會已改由花女擔任。在美國,只有伴郎及伴娘是結婚執照的合法見證人。.
查看 陪嫁娘和伴娘
喜娘
喜娘,是中式婚礼以及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傳統婚禮,如朝鮮傳統婚禮、越南傳統婚禮、日本傳統婚禮及琉球傳統婚禮中陪伴、照顾新娘并协助婚礼仪式进行的妇女。传统上各地对喜娘称谓不尽相同,中文一般通稱喜--娘,中國的广东、香港、澳門称大--妗姐,北京称迎亲太太(男家所聘)、送亲太太(女家所聘)、老姏(也作老蠻),浙江称喜阿妈、送娘、送娘子、老嫚(墮民出身的喜娘,分為男方聘的主户老嫚或接老嫚和女方聘的送老嫚或送家老嫚)、嫚線(墮民出身的未婚喜娘),福建称伴房娘、伴房妈、伴房嬷,台灣稱隨--嫁姆、送嫁--姆、紫姑,除以上所列外,還有送女客、送嫁娘、送嫁婆、送嫁婦、倩娘母、陪嫁姆、陪嫁媽、喜婆、指導媽、送親娘、侍妗等稱謂。朝鮮稱為手母(但此詞有時也可指伴娘)。日本把職業喜娘稱為介添女、介添女房、替添女等,而由新娘的娘家女中擔任喜娘的則稱為待上臈。 在《周禮·士昏禮》中,新娘在婚禮中會由自己的(教導禮儀的女老師)陪同出嫁,指導禮儀。後來中國民間女性也會以褓姆負責相關內容,無褓姆的則會外聘女性負責,也有由親戚中熟習禮儀的婦女擔任兩家各擇親戚婦人習于禮者為之凡壻及婦行禮皆贊者相導之則日本的貴族家的女性出嫁則由年長(通常是新娘的褓姆或乳母)負責指導和協助儀式,而江戶時代的富裕町人則會聘請年長婦女負責協助儀式。中國和日本皆有職業化的喜娘,由專門熟悉相關儀式的婦女擔任。.
查看 陪嫁娘和喜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