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陈庆云 (国民党)

指数 陈庆云 (国民党)

庆云(),字天游,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大涌乡(今属珠海市),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之一。 陈庆云幼时随父母一同旅居日本,后在日本与孙中山结识。1914年他加入了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并被派往英国学习飞行技术。但旋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训练外国飞行员的计划搁浅,他回到日本进入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学习。1915年,在孙中山与廖仲恺推荐之下,他前往美国纽约州寇提斯飞行学校(Curtiss Flying School)受训。 1917年陈庆云毕业后回到中国,被任命为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的侍从武官,协助孙中山创办空军,并曾任航空队长。期间,他与陈策、张惠长结为兄弟。此后,陈庆云历任援闽粤军飞行队长、北伐军飞机队副队长。1924年孙中山下令在广州大沙头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陈庆云出任总教官。1927年,张惠长出任广东航空学校校长,陈庆云被任命为教育长。次年,张调任广东航空处处长,他也随之调任副处长,并兼任广东江防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航政总局局长。1928年,他与张惠长分别驾“珠江号”、“广州号”环飞全国。1929年,兼任虎门要塞司令。1930年起,又任广东海军副司令兼参谋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等职。1934年,他前往南京出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主任。1935年叙任空军上校。1936年任中央空军东路前线总指挥、中央驻粤空军总指挥,后又出任中央政府航空学校校长兼教育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空军募款委员会主任委员、航空委员会首席参事。1940年晋升为空军少将。1941年起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常委兼总干事。 此外,陈庆云还是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并先后获颁五等文虎章(1919年)、三等宝鼎勋章(1930年)、四等云麾勋章(1936年)、二等空军复兴荣誉勋章(1943年)、胜利勋章(1945年)、河图勋章(1947年)。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时陈庆云辞去了海外部部长之职,侨居美国纽约。1981年12月14日,他在纽约逝世。.

目录

  1. 15 关系: 大沙头孫中山中国抗日战争中華革命黨广东省廖仲恺张惠长北伐军國民政府珠海市第一次世界大战香山縣陳策 (民國)护法军政府抗战胜利勋章

大沙头

大沙頭是廣州老城區東南地方,過去是島嶼,又稱「大沙頭島」;現時已成為珠江北岸一部份,只餘下「二沙頭(即二沙島)」。 大沙頭未成形前,著名的羊城三石(海印、海珠、浮丘)之一的海印石,就位於廣九大馬路以南附近 广州文史 。金光祖在康熙十三年(1674)所撰的《廣東通志》,描述海印石“兀立風濤之顛,自成一島”。可見這裡還是魚龍悲嘯,煙水蒼茫之處。 明萬曆年間,石上有海印閣,清嘉慶時改建為京觀樓。同治時又改建成炮臺(稱東定炮臺或東水炮臺),是廣州城東的江防重地。清代時歸屬廣州府番禺縣水師提標後營管轄,附近有停泊鹽船數十艘。 後來由於珠江江岸南移,從東濠沖下來的泥沙在海印石周圍淤積,慢慢形成陸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海印石與築橫沙終於連成一片,漸有民居,人稱“大沙頭”。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東濠口架設鐵橋,把東堤與築橫沙連起。.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大沙头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孫中山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中国抗日战争

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中華革命黨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广东省

廖仲恺

廖仲愷(),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以字行,籍贯广东省惠州府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生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之一,國民黨改革派人物。當孫文於1923年1月和蘇聯發表聯合聲明後,廖仲愷被孫文派往莫斯科進行更進一步協商,同時蔣介石也被送去學習蘇聯政治和軍事制度。1925年被刺殺身亡。.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廖仲恺

张惠长

张惠长(),字锦威,广东省香山县人。中华民国飞行家、外交官、政治人物。.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张惠长

北伐军

#重定向 國民革命軍.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北伐军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國民政府

珠海市

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于1979年3月5日建市,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由于珠海拥有面积较大海岛146个,礁石和沙洲数千,又被称为“百岛之城”,珠海是珠三角西岸的一个重要城市,南接澳门,东望香港,北部与中山市接壤,西部与江门相连。200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珠海市面积1,732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67.53万人(2016)。由于市区的土地开发逐渐饱和,加上珠海市区通往斗门和金湾的交通不便的问题,遂在中山市坦洲镇、三乡镇新建并形成了珠海的郊区,再加上2012年年末广珠城际铁路全线通车,珠中澳都市圈逐渐形成。以珠海为核心的珠中澳大都会区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43万人(2010)。考虑到外来打工的人口,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还要更大一些。随着2017年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珠海将成为全中國僅有唯一和香港、澳门接壤的金三角城市。 珠海的教育发达,经济活跃。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虽然经济总量在广东省所有地级市中偏小,但人均GDP在广东省排名第三名(仅次于深、穗),达13.45万人民币(约2.3万美元)(2015)。近年来随着港珠澳大桥兴建、一些CBD项目开工,珠海的经济发展潜力愈加巨大。 珠海也是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诞生出唐国安、唐绍仪、容闳等爱国志士。.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珠海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香山縣

香山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县,存在于1152年至1925年,主要范围包括今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广州市南沙区大部分地方與澳門等。1925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國父孫中山逝世而將其家鄉香山縣改名中山縣。.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香山縣

陳策 (民國)

陳策(),字籌碩,廣東(今屬海南)文昌人,中華民國海軍上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海軍第四艦隊名將。曾協助孫中山在廣州對抗陳炯明,抗戰時負傷截斷一腿,有「獨腳將軍」之稱。日軍攻陷香港時,陳策帶領數十名英軍成功突圍,獲英皇頒授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陳策 (民國)

护法军政府

护法军政府于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建立,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7月17日,中華革命黨總理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組建南方軍政府,與北洋政府對抗。.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护法军政府

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胜利勋章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華民國政府授予抗战有功人士的勋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8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了《颁给胜利勋章案》。10月10日公布《颁给胜利勋章条例》。次年1月8日,又修正为《颁给胜利勋奖章条例》。该勋章为襟绶有表,不分等级。勋章中心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肖像,肖像由八颗金星围绕,其四周为光芒,并以红色代表胜利。章环则用嘉禾围绕着国徽。 首批获授胜利勋章的共有如下94人: 何应钦、程潜、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陈绍宽、唐生智、徐永昌、何成浚、陈仪、熊式辉、张治中、龙云、何键、于学忠、朱绍良、万福麟、张钫、金汉鼎、张之江、吕超、顾祝同、刘峙、蒋鼎文、万耀煌、徐培根、余汉谋、卫立煌、张发奎、薛岳、胡宗南、孙蔚如、卢汉、汤恩伯、王耀武、王缵绪、张镇、邓锡侯、潘文华、钱大钧、贺国光、周至柔、黄光锐、毛邦初、周亚卫、钱卓伦、熊斌、刘斐、刘士毅、王俊、袁守谦、刘咏尧、萧毅肃、戴笠、张笃伦、石敬亭、曾万钟、范汉杰、裴昌会、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杨爱源、唐式遵、上官云相、韩德勤、孙震、郭忏、陈继承、冯治安、周嵒、蒋光鼐、郭寄峤、何柱国、牟中珩、王陵基、高树勋、李延年、马法五、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香翰屏、黄琪翔、关麟征、邓龙光、夏威、郑洞国、孙元良、张雪中、夏楚中、彭位仁 在此之后,双十节期间共颁布了十余道授勋令,有近千人获颁胜利勋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之后又有颁发,共计有万余人获得了该勋章。.

查看 陈庆云 (国民党)和抗战胜利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