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太阳活动
太陽活動是太陽所發出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以及數千年來的光譜分布變化。這些活動具有一些週期性,其中最主要的是長達11年的太陽週期(或稱太陽黑子週期)。不過這些變化也具有非週期性的波動。太陽活動的估計原本是透過計算太陽黑子數量,近幾十年來,已經改由人造衛星直接觀測。氣候變遷科學家想要了解太陽活動的變化,會對地球與地球氣候造成哪些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被稱為"太陽驅動力"。 在衛星時代來臨前,總體太陽輻照度(TSI)的變動,雖然只是在紫外線的波長上有百分之幾的差異,但始終都在檢定的門檻之下。現在對總太陽輸出的測量變化(涵蓋最後這三個11年的太陽黑子週期)只有0.1%的差異 或是在11年黑子周期期間的峰頂對谷底大約是1.3 W/m²,而在地球大氣層上層表面接收到各式各樣太陽輻射的平均值為1,366W/ m²(每平方米1,366瓦)。沒有對較長期變異直接測量的代理測量變通的不同度量,以最近的結果建議在過去2,000年間的變動大約在0.1%,雖然其他來源的資料建議從1675年起的太陽輻照度增量為0.2% 。太陽變異和火山作用的組合可能是造成一些氣候變化的起因,像是蒙德極小期。 對2006年現有文獻的回顧,刊登在自然,確定自1970年代中期太陽亮度沒有淨增值,並且在過去400年中太陽輸出能量的變化不太可能造成全球性變暖的主要部份變化。然而,同一份報告的作者也警告說:"除了太陽的亮度之外,來自宇宙射線和紫外線輻射對氣候更微妙的影響不可能被排除。他們也補充說,因為物理模形認為這樣的作用不足以開發,使得這些影響尚未能被證實" 。.
查看 阳光卫星和太阳活动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本列表包括任務成功以及試圖到達地球以外的所有探測器,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所以未加觀測地球、飛掠地球的探測器並未列入。另外,本列表目前也未將已取消或是未來可能發射的探測器列入,因為可能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2016年4月為止,共有248艘探測器被設定為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43艘探測器成功;7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8艘探測器失敗。.
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
内之浦宇宙空間観測所(Uchinoura Space Center ,略稱USC)是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現為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所有的火箭發射中心,位於鹿兒島縣內之浦町,本火箭發射中心也是世界罕見的山地發射台。 在此發射的火箭主要是做為科學探測用途,以及相對小型的固體燃料火箭。.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阳光卫星和美国
鹿儿岛县
鹿儿岛县()位于日本九州岛的最南端,除了九州岛的部分,还包括萨摩半岛和大隅半岛,以及薩南群島。古属萨摩国以及大隅国,鹿儿岛市为县政府所在地。 鹿儿岛县总面积918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22公里,共有岛屿605个。该县由19个市、20个町和4个村共43个市町村组成。鹿儿岛县分布着许多火山,约一半的土地被火山灰所覆盖。 鹿儿岛地区归入日本中央政权的时期比较晚,归入后统治度也比较低。鹿儿岛县对日本近代历史影响很大。在很久以前,它是一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薩摩藩的领地。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都是萨摩人,为明治维新的成功起了重大作用。.
查看 阳光卫星和鹿儿岛县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阳光卫星和英国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阳光卫星和日本
另见
1991年日本
1991年航天
X射线望远镜
- Astrosat
- BeppoSAX卫星
- XMM-牛顿卫星
- 乌呼鲁卫星
- 伦琴卫星
- 伽玛射线轻型探测器
- 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
- 拉马第高能太阳光谱成像探测器
- 星座X射线天文观测台
- 核光谱望远镜阵列
- 爱因斯坦卫星
- 瞳 (人造衛星)
-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
- 空间望远镜列表
- 罗西X射线计时探测器
-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太陽望遠鏡
- 大熊湖太陽天文台
- 太阳过渡区与日冕探测器
- 太陽動力學天文台
- 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
- 太陽望遠鏡
- 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
- 太陽神號
- 太陽軌道載具
- 愛因斯坦塔
- 日地关系天文台
- 歐洲太陽望遠鏡
- 瑞典太陽望遠鏡
- 荷蘭開放式望遠鏡
- 麦克梅斯-皮尔斯太阳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