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查看 關迺忠和加拿大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關迺忠和台灣
吳大江
吳大江(),民族音樂家、作曲家、指揮家,出生於汕尾,箏演奏家水文君為其妻。 1960年代偷渡到香港,曾住寮屋、賣血,經介紹在酒樓夜總會樂隊演出、為電影配樂。1974年移民星加坡,出任人民協會華樂團指揮一職。1977年香港中樂團公開招聘職業樂師,吳大江受騁成為音樂總監及指揮,期間著手職業化香港中樂團:招聘樂師,定期練習,安排樂團到海外演出,並且制訂樂團座位標準,並實施委約創作制度,以合約形式邀請作曲家創作新曲,中樂新曲數量從此大增。1985年5月約滿後離職。 1986年到台灣出任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一年後卸任,從此定居台灣。 2001年9月4日吳大江在台灣台北去世。.
查看 關迺忠和吳大江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央音、中央院,是中国大陆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学校,是一所公认的能代表中国大陆最高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音乐学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中央音乐学院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0年归属教育部。.
查看 關迺忠和中央音乐学院
作曲家
作曲家是專門創作音樂的音樂家。在過去,大部分的音樂家都會作曲,但在分工細密的現代社會,作曲家、演奏家甚至指揮家等,已經成為截然不同的音樂家類型。 歷史上有許多創作的類型,像是鋼琴奏鳴曲或交響樂等等,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往往各種類型都加以嘗試,但浪漫時期則出現較多專作鋼琴曲或歌劇的作曲家;而流行歌曲中寫爵士樂和寫搖滾樂亦不相同。作曲家必須了解視音樂的型式有不同的作曲方式,像是為了戲劇而作曲,要考量到歌唱者發聲,音響效果等。為了流行歌曲而作曲,要了解歌詞,了解目前流行的趨勢。要為交響樂作曲,不了解各種樂器是不行的。這些都是作曲家面臨的挑戰。.
查看 關迺忠和作曲家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查看 關迺忠和北京市
石信之
石信之(Henry Shek),香港指揮家、作曲家。現為職訓局交響樂團及合唱團藝術掌舵人,同時亦為樂團客席指揮。 出生於中國天津市,於香港成長,培正中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在美國三藩市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指揮藝術,畢業後到紐約音樂界工作。他更是首位海外華人指揮家在國家開放前獲邀回中國,在北京協助中央愛樂樂團發展。 1993年,獲市政局委任為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1997年卸任,轉任首席指揮,1999年離任。當時,石信之深感交響樂缺乏廣泛的觀眾層面,因此他決定採取在那時屬於極盡創新的方法--以百老匯的形式編排交響樂,結果演出座無虛席,大受好評。 曾灌錄許多中樂、西樂、中西樂合奏專輯。 2006年起,石信之擔任VTC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 2010年11月17日,獲芬蘭航空公司委任為在香港區的最新代言人,以誌他「突破性」和「全球化」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代表芬蘭航空的最新品牌形象。.
查看 關迺忠和石信之
筲箕灣官立中學
箕灣官立中學(簡稱筲官或筲箕灣官中;Shau Kei Wan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SGSS)是位於香港柴灣道42號的一間官立男女英文中學,並為第一組別(Band 1)中學。 筲箕灣官立中學於1961年成立,是二戰後香港政府在港島創立的第一間英文男女文法中學。校舍建造期間,曾借用金文泰中學的校舍授課三年。1964年秋季,位於現址的校舍正式啟用。 筲箕灣官立中學自1992年推行校本管理計劃,並成立學校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括教育局代表、校長、家長代表、教師代表、校友代表及社會人士。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和校友會分別於1993年及1997年正式成立。家長教師會都会舉辦各類活動供會員參加。至於在1990年成立的學生會則是校方與同學溝通的橋樑。.
查看 關迺忠和筲箕灣官立中學
香港中樂團
香港中樂團(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於1977年成立,自2001年4月1日,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正式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管,是香港擁有 91 位專業演奏家編制的大型職業中樂團。 享有「民樂翹楚」及「香港文化大使」之美譽,經常獲邀於國際著名音樂廳及藝術節演出,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澳洲、北極圈等多個國家及地方。演出編制分拉弦、彈撥、吹管及敲擊四個樂器組別,其中包括傳統和新改革的多種樂器,樂團的拉弦聲部於 2009 年全面使用由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系列。樂團植根於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演出的形式和內容包括傳統民族音樂和近代大型作品。此外,更廣泛委約各種風格及類型的新作,迄今委約或委編的作品已約 2,300 首。.
查看 關迺忠和香港中樂團
高雄市國樂團
市國樂團(Kaohsiung Chinese Orchestra;簡稱:高市國、KCO)是附設於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國樂團。.
查看 關迺忠和高雄市國樂團
閻惠昌
閻惠昌(),指揮家、作曲家。出生於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現任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臺灣國樂團藝術總監、上海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音樂學院、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等大學客座教授。曾任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指揮教授、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駐團客席指揮。 妻子為古箏演奏家熊岳。兩人育有一女,為女歌手閻奕格。.
查看 關迺忠和閻惠昌
陳能濟
陳能濟(),作曲家、指揮家,在印尼雅加達出生。.
查看 關迺忠和陳能濟
東方歌舞團
#重定向 东方歌舞团.
查看 關迺忠和東方歌舞團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查看 關迺忠和满族
指挥家
指挥(英语:conducting,法语:chef d'orchestre,德语:Dirigent)是以手势操纵乐队或歌剧的表演的艺术(或方法),这种操纵包括打拍子,保证声部正确的进入演奏以及个别乐句的分句处理。至19世纪初期,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受尊崇的音乐家,这种发展是与音乐中的表情的,浪漫主义因素的增加是平衡的。 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指挥必须指出音乐的拍子,使全体演奏(唱)者能有统一的节拍,这些动作概括地刻画出一小节内的节拍,其重拍总是用向下的动作来表示。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可能第一位指挥大师(按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当推瓦格纳。自瓦格纳树立起了“演绎”的传统,指挥不仅要使演出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而且要在作曲家的意图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就音乐而言,指挥是指导管弦乐团、合唱队、歌剧团、舞剧团或其他音乐小组的演出或解释合奏(唱)作品的职业及技能。 指挥与一个乐团长期合作的例子极多。.
查看 關迺忠和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