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閔無恤

指数 閔無恤

無恤(민무휼;)是朝鮮王朝前期的文臣,本貫驪興。他是高麗王朝時代武臣、大匡輔國文度公閔忭的孫子,驪興府院君閔霽與府夫人宋氏所生的兒子,朝鮮太宗王妃元敬王后(원경왕후)及閔無咎、閔無疾的三弟,朝鮮世宗的外三寸(舅父)。 朝鮮太宗即位後,閔無恤於1403年擔任謝恩使出使明朝。그뒤 여원군(驪原君)에 봉해졌으며, 여러 벼슬을 거쳐 돈령부지사가 되었.

目录

  1. 13 关系: 孝寧大君元敬王后祖籍驪興閔氏高麗王朝謝恩使讓寧大君舅父開豐郡朝鮮世宗朝鮮王朝朝鲜太宗明朝

孝寧大君

孝寧大君(효령대군;),姓李名補(보),字善叔(선숙),諡號靖孝(정효),是朝鮮太宗與元敬王后閔氏所生的嫡次子。.

查看 閔無恤和孝寧大君

元敬王后

元敬王后,()本貫驪興閔氏,朝鮮太宗正妃,是高麗末年政丞(정승)驪興府院君(여흥부원군)閔霽(민제)的次女。太祖建國時,閔氏受封為靖寧翁主,定宗二年封王世子貞嬪,太宗即位後升為靜妃。 據正史載,元敬王后個性剛烈善妒,太宗要冊封嬪妃十分不容易。太宗二年欲納成均樂正權弘之女為後宮,閔氏激烈反對,甚至哭泣不止,但太宗仍將權氏納入宮中,封為貞懿宮主,也就是後來的懿嬪權氏(生下太宗庶長女貞惠翁主)。元敬王后後來仍有不少壓迫後宮的行為,太宗庶長子敬寧君李裶出世時甚至傳出欲加害其母子,當時此事鬧得頗大,元敬王后家族中還有4人被處死。 因太宗不斷納妃,元敬王后與太宗幾度爆發爭執,使得太宗對王后越來越冷淡,甚至一度有廢后的念頭,但太宗能登上王位元敬王后曾出了不少力,顧念夫妻多年患難之情,最終仍保留王后之位。 她於世宗二年七月十日在壽康宮別殿過世,享年五十六歲,諡號彰德昭烈元敬王后。.

查看 閔無恤和元敬王后

祖籍

籍是指一個家族族群以父系共同認定的一位祖先的生長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生長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遙遠祖先的出生地或家鄉,來作為自己祖籍。 祖籍与籍貫、戶籍的意義不太相同。 祖籍通常是追認極遙遠的祖先生長地,籍貫則是父親與祖父的長居之地,戶籍則是其本人現在登記於政府的居住地地址。 如逝於中南海的毛澤東,由於遠祖毛太華避戰亂,從江西吉水遷徙到湖南韶山,故祖籍乃江西吉水,籍貫是湖南韶山,戶籍為北京西城。 另外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因先祖俞敏跟從明太祖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便從家鄉南直隸霍丘落戶當地,故祖籍是南直隸霍丘,籍貫為福建泉州。由此可知,祖籍、籍貫、戶籍三名詞為不同的概念,不可同語。.

查看 閔無恤和祖籍

驪興閔氏

驪興閔氏(여흥 민씨)是朝鮮半島的一個大氏族。根据其族谱记载,朝鲜闵氏始祖是孔子的弟子闵损(子骞),世居中国山东。高丽时期,闵损后代闵称道以使臣身份渡海,后来定居在骊兴(驪州旧称),成为朝鮮半島闵氏的始祖(闵氏在朝鲜仅有骊兴闵氏一门)。 闵氏在高丽时期即成为望族,闵称道曾孙闵令谋曾任高丽太子太师和门下侍郎平章事,闵氏在高丽时期出现过闵湜、闵公珪、闵曦、闵渍、闵萱、闵頔等名臣。李成桂建立朝鲜时,闵汝翼协助其创业有功,升为大司宪、户曹判书。闵頔之孙之女嫁给李芳远,即元敬王后。闵霁被封为骊兴府院君,其子闵无咎、闵无疾、闵无悔、闵无恤等人在第一次王子之乱时立功,成为功臣。闵霁死后,闵无咎、闵无疾以离间宗室之名被流放,闵氏气势有所下降。 中宗反正后,参与政变的闵孝曾被封为靖国功臣、左赞成、骊平府院君,闵氏得以中兴。肃宗时期,闵蓍重、闵鼎重、闵维重兄弟三人声势显赫,被称为“闵氏三房”。闵维重之女仁显王后嫁给肃宗。但闵氏后来牵涉到南人与西人的党争,在英祖時期再度失势。 闵氏的第三次兴旺和李氏朝鲜末年的王室变动有关。高宗之父兴宣大院君的生母是闵氏,夫人(高宗生母)也是闵氏。高宗迎娶闵致禄之女閔茲暎,即闵妃(明成皇后)。闵妃大量起用闵氏家族成员,如吏曹判书闵长镐、吏曹及兵曹判书闵谦镐、右议政闵圭镐、工曹判书閔致久、礼曹及工曹、兵曹判书等,形成了宫中的闵氏势力。1895年明成皇后被杀害,闵氏势力再度衰落。1905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乙巳条约时,闵泳焕自尽抗议,被视为殉国英雄。、闵泳翊等人则拒绝接受日本授予的爵位。 根据韩国经济企划院1975年的人口调查,闵氏占韩国人口的0.3%,人数在韩国249个姓氏中居第43位。.

查看 閔無恤和驪興閔氏

高麗王朝

#重定向 高麗 (918年-1392年).

查看 閔無恤和高麗王朝

謝恩使

謝恩使是朝貢国或附属国的国王即位時派往宗主国對其謝恩的使節。如古代朝鮮、越南、琉球都向中國朝貢,這些朝貢國都會派遣謝恩使到中國。日本江戶時代,第二尚氏国王受江戶幕府冊封會派遣稱為琉球赴江戶使節的謝恩使到江戶幕府。.

查看 閔無恤和謝恩使

讓寧大君

讓寧大君(양녕대군;),姓李名禔(제),字厚伯(후백),諡號剛靖(강정),是朝鮮太宗與元敬王后閔氏所生的嫡長子。.

查看 閔無恤和讓寧大君

舅父

舅父、又可俗稱為舅舅或舅。舅,是中文中親屬關係的稱謂,是指母親的兄弟,在傳統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们的妻子则被称为舅母、阿妗或舅妈。不過,「舅」可以指妻子的哥哥或弟弟,即妻舅。英文中,舅父与叔伯等统称为Uncle。.

查看 閔無恤和舅父

開豐郡

開豐郡()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北道最南端的一個郡,位於開城特級市郊外的漢江河口,開城的西南方。開豐郡原是開城市的一部份,2002年與開城市分離,再度劃歸黃海北道。.

查看 閔無恤和開豐郡

朝鮮世宗

朝鮮世宗(;),即朝鮮世宗莊宪大王、朝鮮莊宪國王,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名諱李祹(),字元正(),庙号世宗,明朝賜諡号「莊宪」,朝鮮加諡曰「莊宪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在位期間,世宗發明了訓民正音,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韓國人認為他對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超乎古人,所以後世的韓國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同时,他也被称为“海东堯舜”。.

查看 閔無恤和朝鮮世宗

朝鮮王朝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查看 閔無恤和朝鮮王朝

朝鲜太宗

朝鲜太宗(;),即朝鲜太宗恭定大王、朝鲜恭定国王,朝鲜王朝的第三位国王,1400年至1418年在王位,1418年至1422年在太上王位。名諱李芳远(),字遗德(),庙号太宗,谥号恭定圣德神功建天体极大正启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葬于京畿道广州內谷洞大母山献陵。.

查看 閔無恤和朝鲜太宗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閔無恤和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