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铁木儿塔识

指数 铁木儿塔识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康里氏人,又译帖睦尔达世、帖木尔达识、帖木儿达失(塔识)、铁木儿达识。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父亲康里脱脱。 铁木儿塔识年轻时入国子学,后事元明宗于藩邸。元文宗时,历任同知都护府事、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陕西行台侍御史、奎章阁侍书学士、大都留守、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拜中书右丞,至正元年(1341年),升平章政事。他赞辅顺帝理政,谏以治道。建议在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储米百万斛以供岭北酷寒之地的边饷。又减免江浙行省盐额年十三万引。至正二年(1342年)高丽国奏称,有日本商人100多人遇风飘流到高丽,铁木儿塔识说:“间谍在敌国之间是历来有之的,现在天下统一,国力强盛,有什么好刺探的?如果有,恰恰可以让他好好地看看中国的强盛,回去告诉国王,使其学习我们。”至正五年(1345年),任御史大夫,建言废除大臣获罪株及妻孥族里之刑。奏请出赃罚钞籴米万石,赈济京城近畿饥民。他对伊、洛诸儒的书,深有研究。参预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史,任总裁官。铁木儿塔识又下令分漕运来的粮食40万石置于沿运河两岸各处的官仓,以备饥荒之年。又曾遣官坐市肆,打击贪民利用购买民众赋筹获取高利的活动。至正六年(1346年),任平章政事,建议恢复科举,征用贤才。至正七年(1347年),任左丞相,修饰纲纪,置仓备荒,兴办国学。后得暴病去世,追封为冀宁王,赠右丞相,谥号文忠。.

26 关系: 同平章事宋史丞相中书省侍御史御史大夫哈拉和林元史元大都元顺帝元朝元明宗元文宗礼部尚书科举高丽国谥号辽史都護府蒙古国至元 (元惠宗)至正金史枢密院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日本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新!!: 铁木儿塔识和同平章事 · 查看更多 »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新!!: 铁木儿塔识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新!!: 铁木儿塔识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新!!: 铁木儿塔识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侍御史

侍御史,為御史的一種,簡称侍御,中國古代官制。 秦朝初置,漢代沿用,隸屬於御史大夫之下,可彈劾非法。 漢宣帝時又有治書侍御史一職,掌五曹,即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三國時,曹魏於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 隋改殿中侍御史為殿内侍御史。 唐代侍御史歸属臺院,共四员,又改殿內侍御史為殿中侍御史,歸属殿院,用來纠察早朝禮仪。 唐宋兩朝,御史臺所屬機構有臺院、殿院和察院鼎三而立,分別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任職。自魏晉迄於宋、元朝,均置侍御史。 明代以後此職遂廢。.

新!!: 铁木儿塔识和侍御史 · 查看更多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 類似於近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於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新!!: 铁木儿塔识和御史大夫 · 查看更多 »

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Karakorum)(),又称哈剌和林,簡稱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爱省西北角,曾是蒙古首都。.

新!!: 铁木儿塔识和哈拉和林 · 查看更多 »

元史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纪传体史書,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新!!: 铁木儿塔识和元史 · 查看更多 »

元大都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即“可汗之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京師。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至长安街一线,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

新!!: 铁木儿塔识和元大都 · 查看更多 »

元顺帝

#重定向 元惠宗.

新!!: 铁木儿塔识和元顺帝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铁木儿塔识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明宗

元明宗和世㻋(;;),是元朝第九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三位大汗,1329年2月27日至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185天。元武宗長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和實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他去世后,谥号翼獻景孝皇帝,庙号明宗,蒙古语称忽都篤皇帝()。 1340年10月25日,元惠宗為元明宗上汉语尊号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

新!!: 铁木儿塔识和元明宗 · 查看更多 »

元文宗

元文宗图帖睦尔(;),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二位大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後復位,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4年,他是元武宗的次子。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圖卜特穆爾,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1330年5月25日,群臣为图帖睦尔上汉语尊号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他去世后,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记载,元统元年十一月,“辛亥,江西、湖广、江浙、河南复立榷茶运司。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时寝庙未建,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以奉安神主。”,蒙古語称札牙篤皇帝()。.

新!!: 铁木儿塔识和元文宗 · 查看更多 »

礼部尚书

部尚书,中國、越南古代官名,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教育部長、外交部長,雅称禮書、宗伯、大宗伯、春官卿、宗卿。.

新!!: 铁木儿塔识和礼部尚书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铁木儿塔识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高丽国

#重定向 高麗 (918年-1392年).

新!!: 铁木儿塔识和高丽国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铁木儿塔识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辽史

《辽史》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1344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列传四十五,此外还有〈國語解〉一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

新!!: 铁木儿塔识和辽史 · 查看更多 »

都護府

都護府是漢、唐等時代中原王朝為督察邊境各民族而設置的軍事機關。漢代在西域設有西域都護府,魏、西晉設有西域長史府,唐代曾設六都護府。都護府長官稱為都護。.

新!!: 铁木儿塔识和都護府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铁木儿塔识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至元 (元惠宗)

至元(1335年十一月-1340年)是元惠宗的年号。元朝使用至元这个年号一共6年。 元世祖忽必烈已經使用過至元年號,為了區分,元惠宗的至元年號在元末碑刻、文集中常稱作後至元、至元再元、仍紀之至元、重紀之至元,同時稱元世祖的至元為前至元。.

新!!: 铁木儿塔识和至元 (元惠宗) · 查看更多 »

至正

至正(1341年-1370年)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元朝使用至正这个年号一共30年。.

新!!: 铁木儿塔识和至正 · 查看更多 »

金史

《金史》為元朝脱脱等撰之纪传体金代史,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後附〈金國語解〉一卷。清朝施国祁有《金史詳校》10卷。.

新!!: 铁木儿塔识和金史 · 查看更多 »

枢密院

枢密院,中國歷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長官稱樞密使。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軍事。.

新!!: 铁木儿塔识和枢密院 · 查看更多 »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浙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江浙或江浙省,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江浙省、江浙行省。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府(在今杭州市),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时的南宋几乎全境已纳入大元版图,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区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统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地。省会治于原淮南东路首府扬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以地理民事非便,徙省治于杭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割江北扬州等地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改曰江浙行省。此为原文所载。原江淮行省江北部分,自此至元亡(1368年)都属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从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划福建地入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全境及江西部分地区。 江浙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全省江西東北部及上海。统有杭州路等三十路,江阴州等二十一州及松江府一府。福建泉州的澎湖寨巡检司也隶属于江浙行省。今江苏,安徽江北地区隶属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

新!!: 铁木儿塔识和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铁木儿塔识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