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鈍腳目

指数 鈍腳目

鈍腳目(Amblypoda)是分類學上的假說,包含了已滅絕及草食性的一類哺乳動物。牠們被認為是原始有蹄類下的一類,並代表了一個多系群。.

37 关系: 动物古新世多系群大腿骨始王獸始新世上顎下颌骨亚洲北美洲哺乳动物冠齒獸全齒目全棱獸犬齒犀牛穿山甲绝灭猶因他獸猶因他獸科牙齒草食性颈椎颅骨褶邊獸科骨骼距骨踝節目蒙古肱骨肉齒目脊索动物腓骨腕骨恐角目欧洲有蹄類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鈍腳目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古新世

古新世(Pal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一個主要時期,大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終於5580萬年前,介於中生代白堊紀的马斯特里赫特階(Maastrichtian)與始新世(Eocene)之間。古新世來自希臘文的“παλαιός”(palaios,古)與“καινός”(kainos,新)。古新世接續在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後。.

新!!: 鈍腳目和古新世 · 查看更多 »

多系群

多系群(英语:Polyphyletic group)在生物系統發生學中,是指一個分類群當中的成員,在演化樹上分別位于相隔著其他分支的分支上;也就是說,該分類群並不包含其所有成員的最近共同祖先。一般而言,生物的科學分類會盡量避免使一個正式的分類群成為多系群。 舉例而言,「恆溫動物」(溫血動物)通常指鳥類與哺乳類,但是鳥類與哺乳類的祖先皆為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因此哺乳類與鳥類的恆溫性是分別發展出來,也因此「恆溫動物」是一個多系群,且並非一個系統發生學上的分類群。.

新!!: 鈍腳目和多系群 · 查看更多 »

大腿骨

#重定向 股骨.

新!!: 鈍腳目和大腿骨 · 查看更多 »

始王獸

始王獸(Eobasileus)是恐角目下已滅絕的哺乳動物。 始王獸長3米,站立時肩高1.5米,外觀很像同科的猶因他獸。牠像猶因他獸般頭上有三對頓角,角上可能有皮膚覆蓋。最前的一對角可能是由角質素組成,像犀牛的角般。始王獸亦有一對尖牙,被下顎的骨質突所保護。 Category:猶因他獸科.

新!!: 鈍腳目和始王獸 · 查看更多 »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58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eos(開端)和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期(距今558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换(哺乳動物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萨皮克湾所造成。.

新!!: 鈍腳目和始新世 · 查看更多 »

上顎

#重定向 腭.

新!!: 鈍腳目和上顎 · 查看更多 »

下颌骨

下颌骨(Mandibula),又稱下顎骨,是最大,最強的顏面骨,也是顱骨中唯一可以動的骨頭。.

新!!: 鈍腳目和下颌骨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鈍腳目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鈍腳目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鈍腳目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冠齒獸

冠齒獸(Coryphodon)是已滅絕的一屬哺乳動物。化石见于北美的上古新统和下始新统(约6350万年前至5200万能年前)、欧洲和亚洲东部的下始新统。代表着古老的全齿类,是一群笨重的动物,大约像现在獏一样大。 冠齒獸肩高約1米,長2.25米,是第一類吃草的大型哺乳動物。冠齒獸像河馬般是半水中生活的,但卻與現今的河馬或其他動物沒有關係。冠齒獸可能是生活在沼澤的。牠們廣泛分佈於5900-5100萬年前的北美洲。牠們被認為是始新世中期蒙古後冠齒獸的祖先。 冠齒獸,尤其是雄性,有短的尖牙來叉起沼澤的植物。牠們的上肢長而下肢短,故行動緩慢。冠齒獸是所有哺乳動物中腦部與體型的比例最小的,估計牠們的腦部只有90克重,而身體則重500公斤。.

新!!: 鈍腳目和冠齒獸 · 查看更多 »

全齒目

全齒目(Pantodonta)是已滅絕的有胎盤哺乳動物。牠們生存於古新世的北美洲及亞洲,其下有一早期的屬Alcidedorbignya則是生活於古新世的南美洲。全齒目最初約有貓般的大小,但到了始新世早期,牠們就發展到有牛般的大小,且是草食性的,是當時陸上最大型的哺乳動物。後來牠們突然在始新世中期消失。.

新!!: 鈍腳目和全齒目 · 查看更多 »

全棱獸

全棱獸(Pantolambda),又名五棱獸或皆齒獸,是已滅絕的古新世全齒目動物。雖然全棱獸的整體外觀像貓科,但牠是吃植物及有像蹄的腳掌。牠的腳上有五趾,趾上有爪。牠的牙齒呈半月齒結構,即牠的齒冠呈新月的形狀。全棱獸的體型約有綿羊的大小。由於全棱獸較重,故可以肯定牠們不是棲息在樹上的。 已知全棱獸共有三個物種,牠們的化石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懷俄明州及蒙大拿州發現。 Category:全棱獸屬 Category:古新世哺乳類.

新!!: 鈍腳目和全棱獸 · 查看更多 »

犬齒

齿,俗称尖牙,是很多哺乳动物口腔中,位于门齿和臼齿之间的牙齿。每侧上下顎各有一枚,一共四枚。.

新!!: 鈍腳目和犬齒 · 查看更多 »

犀牛

牛是犀科(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總稱,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現存的4属5种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约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

新!!: 鈍腳目和犀牛 · 查看更多 »

穿山甲

穿山甲是穿山甲科(学名:Manidae)动物的通稱,又名鯪鯉,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是鳞甲目(Pholidota)的唯一科。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分佈在非洲和亚洲各地。亞洲地區分佈在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灣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 最早在《楚辞·天问》中即有穿山甲的記載:“鯪鱼何所”王逸注:“一--鯪鱼,鯪鲤也,有四足,出南方。”北魏人高祐因認出穿山甲而聞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李时珍認為穿山甲不是以鳞片诱蚁,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 2014年7月,由倫敦動物學會主持的IUCN紅色名錄物種存續委員會穿山甲專門小組,發出警告指穿山甲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走私買賣的哺乳類動物。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均在 IUCN 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級別提升至「極危」,全部 8 個物種均面臨絕種威脅。非法走私的活動是前所未有的猖獗。隨著亞洲四種穿山甲物種數量暴跌,走私貿易商家已轉移目標至非洲,以滿足市場上的龐大需求。.

新!!: 鈍腳目和穿山甲 · 查看更多 »

绝灭

滅絕指一個種族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光」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目前,许多环境组织和政府担心由人类的干涉导致的物种的灭绝。.

新!!: 鈍腳目和绝灭 · 查看更多 »

猶因他獸

因他獸(學名:Uintatherium,意思為「猶因塔山脈的野獸」),又稱為恐角獸,是一屬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總共包含2種。U.

新!!: 鈍腳目和猶因他獸 · 查看更多 »

猶因他獸科

猶因他獸科(Uintatheriidae)是已滅絕的一科哺乳動物,其下包含了猶因他獸。牠們屬於恐角目,是原始的哺乳動物,有時被包含在踝節目下。 猶因他獸科下的戈壁獸由於缺乏其他猶因他獸科的角及尖牙,故牠有時被分類在自己的戈壁獸科下。 Category:猶因他獸科 Category:恐角目.

新!!: 鈍腳目和猶因他獸科 · 查看更多 »

牙齒

牙齒是存在於很多脊椎動物(鳥類除外)的頭部(或口部)內、用於咀嚼食物的鈣化組織。肉食性動物尤其倚賴牙齒進行獵食或搏鬥、禦敵。牙齒的構成成份不是骨骼,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它的根部則由牙齦包覆、固定。 一些動物牙齒裏更有著複雜的神經,比如獨角鯨,其牙齒有上百萬神經,是目前已知最複雜的牙齒(以神經學而論)。這允許獨角鯨牙齒具食物觸覺,以及導航、交配作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創建,各種語言的發音已發展得多樣化。語言發音均非常依賴牙齒、舌頭和口腔的合作,應用到人類生活中的說話、歌唱。牙齒在古代被稱為“雅言”,牙齒的整潔,甚至關繫到社交活動和地位。專門為牙齒服務的醫學,稱為牙科。 牙齒在生物學與解剖學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新!!: 鈍腳目和牙齒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鈍腳目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颈椎

椎(cervical vertebrae)是脊椎的第一節。人類的頸椎位於頸部區域,一共有7塊頸椎骨。 第一節頸椎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寰椎(Atlas),取自希臘神話中背負着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 馬的第一個頸椎與頭骨的交界是御馬者控制馬匹時施壓的地方。.

新!!: 鈍腳目和颈椎 · 查看更多 »

颅骨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新!!: 鈍腳目和颅骨 · 查看更多 »

褶邊獸科

褶邊獸科(Periptychidae),又名褶齒獸科,是古新世一科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只有在北美洲出現。牠們是演化輻射自踝節目的早期雜食性及草食性動物,與一些及現今的有蹄類有關。褶邊獸科與其他踝節目不同的是其牙齒,前臼齒腫大及垂直的琺瑯質脊。褶邊獸科不論大型及細小的屬,都有粗壯的骨骼。從已知的骨骼得知,褶邊獸科一般都是棲息於陸地的。.

新!!: 鈍腳目和褶邊獸科 · 查看更多 »

骨骼

是組成脊椎動物內骨骼的堅硬器官,功能是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及儲藏礦物質。骨組織是一種密實的結締組織。骨骼由各種不同的形狀組成,有複雜的內在和外在結構,使骨骼在減輕重量的同時能夠保持堅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礦物質化的骨骼組織,其內部是堅硬的蜂巢狀立體結構;其他組織還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經、血管和軟骨。 人體的骨骼具有支撑身体的作用,其中的硬骨組織和軟骨組織皆是人體結締組織的一部分(而硬骨是結締組織中唯一細胞間質較為堅硬的)。成人有206塊骨頭,而新生儿的有超過270塊。由於諸如頭骨會隨年紀增長而癒合,因此成人骨骼個數少一兩塊或多一兩塊都是正常的。另外,成人有28~32個牙恆齒,多的一般稱為智齒,小孩乳齒20顆。骨与骨之間的間隙一般稱之為關節,除了少部分的不動關節可能以軟骨連接之外,大部分是以韌带连接起來的。關節可分成不動關節、可動關節以及難以被歸類的中間型可稱為少動關節。光有骨骼是不具有讓身體運動的作用的,一般俗稱的運動系統(這種分類其實是不嚴謹的,因為通常骨骼已經可以被稱做骨骼系統,包含軟骨硬骨以及連結骨與骨的韌帶甚至包含關節部分(關節液,因為關節是位置不是細胞更不是組織)。所謂的運動系統,應該是被譯作「超系統」的super system之一,人體一般分為六種super system)還包含了肌肉(骨骼肌)系統。骨骼肌是橫紋肌,可隨意志伸縮,一般一種「動作」是由一對肌肉對兩塊骨頭(一個關節)作拮抗,而肌肉末端以肌腱和經過關節的下一個骨頭連接。其實韌帶和肌腱也是結締組織,所以運動(超)系統中只有肌肉組織跟結締組織,頂多再包含骨髓內的神經及控制肌肉的運動神經屬於神經組織。.

新!!: 鈍腳目和骨骼 · 查看更多 »

距骨

距骨是跗骨的近侧骨之一,在踝部与小腿骨(腓骨、胫骨)相关节的骨。位於足根骨之上。距骨上沒有附着任何肌肉,是全身骨骼中的唯一特例。 古人會拿羊或豬的距骨作為擲距骨遊戲。.

新!!: 鈍腳目和距骨 · 查看更多 »

踝節目

踝節目(Condylarthra)是已滅絕的有胎盤类哺乳動物,主要生存於古新世及始新世。踝節目是古新世最有特色哺乳動物,並顯示了古新世哺乳動物群的演化程度。 與食蟲类动物的祖先相比,踝節目成員顯示了演化成雜食性或草食性的最初跡象。大型的陸上草食性動物自從恐龍的滅絕後就消失了,食性的轉移引發了踝節目的演化輻射,在澳洲以外的陸地上,生成了新生代不同類別的草食性有蹄動物。故此最原始的踝節目其實是某些现代有蹄類的共同祖先。雖然有些踝節目有細小的蹄,但最原始的形態是有爪的。 最近的分子及DNA研究重整了哺乳動物的演化情況。近蹄類及管齒目不再是奇蹄目、偶蹄目及鯨目的近親,故有蹄類最少是從兩個不同的分支獨立演化而成的。這亦有可能由于踝節目本身是一個多系群,即踝節目內的成員未必是近親。 除了南蹄目及現今的有蹄類外,踝節目被認為是其他己滅絕的哺乳動物(如中爪獸目及恐角目)的祖先。.

新!!: 鈍腳目和踝節目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鈍腳目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肱骨

肱骨(Humerus)是人類和一些脊椎動物的上肢骨骼之一。 肱骨上方为肱骨头(Caput humeri),它与肩胛骨共同构成肩关节。肱骨头有两骨性突起,被称为大小结节(Tuberculum majus und minus)。大结节(Tuberculum majus)上有棘上肌(Musculus supraspinatus),棘下肌(Musculus infraspinatus)和小圆肌(Musculus teres minor)依着。小結節(Tuberculum minus)则标示着胸大肌和肩胛下肌(Musculus subscapularis)。两个結節之间有一沟,结节间沟(Sulcus intertubercularis),有肱二头肌的长头肌腱通过。而在结节间沟中还有一突起,被称为中结节(Tuberculum intermedium)。 大结节下三角肌粗隆(Tuberositas deltoidea)是三角肌附着点。此外,肱骨上部是肱三头肌(Musculus triceps brachii)内侧头和外侧头和肱肌(Musculus brachialis)的起点。肱骨内侧从小結節起有一下行的嵴-小结节嵴(Crista tuberculi minoris),是大圆肌(Musculus teres major)的附着点。 肱骨体上有一肱骨嵴(Crista humeri),为肱肌所缠绕,它也被称为肱肌沟(Sulcus musculi brachialis)。肱骨嵴中也有桡神经通过,而这里也是该神经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点。 肱骨的下部是一关节面,肱骨髁(Condylus humeri)。它与桡骨(Radius)和尺骨(Ulna)组成肘关节。肱骨髁可细分为中间与尺骨滑车切迹连接的肱骨滑车和侧边的肱骨小头(Capitulum humeri),后者与桡骨头(Caput radii)相连接。 在肘关节伸张时,尺骨的前突(Processus anconeus)会进入鹰嘴窝(Fossa olecrani),鹰嘴窝是肱骨后一窝形凹陷。肘关节运动不当会导致网球肘。.

新!!: 鈍腳目和肱骨 · 查看更多 »

肉齒目

肉齒目(学名:Creodonta),又名古食肉目,是一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古新世至中新世。牠們與食肉目有一個共同祖先,而且一樣擁有裂肉齒。 肉齒目是5500-3500萬年前非洲、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生態中重要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漸新世的非洲,牠們是主要的掠食者。在漸新世初及中新世中期,牠們分別與中獸目及巨豬科競爭並勝出,但最終敗給了食肉目。最後的一屬肉齒目於800萬年前滅絕,由食肉目取代其生態位。.

新!!: 鈍腳目和肉齒目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鈍腳目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腓骨

腓骨(Fibula)是人和脊椎动物(四足类)小腿上的两块长骨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较细;某些动物(如蛙和蟾蜍等)腓骨与其内侧的胫骨融合成胫腓骨。 腓骨比胫骨细;腓骨上端称作腓骨小头,可以从皮肤外表面触及到;上端仅与胫骨相连接,不参与膝关节的组成;腓骨体细长,附着骨间膜;腓骨下端形成的突起为外踝;腓骨下端、胫骨下端及距骨构成踝关节。.

新!!: 鈍腳目和腓骨 · 查看更多 »

腕骨

對具有四肢的動物來說,腕骨是指上肢的多塊小骨,以人類而言,腕骨位於橈骨、尺骨和掌骨之間,形成手腕的部分。對馬、牛等動物,形成前腿膝的部分。 人類的腕骨有8塊,接近前臂的四塊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接近掌骨的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排列成兩排。現代鳥類和兩棲類、爬蟲類的腕骨數目較原始脊椎動物少,原始脊椎動物的腕骨有12塊。.

新!!: 鈍腳目和腕骨 · 查看更多 »

恐角目

恐角目(學名:Dinocerata)是一群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頭部擁有特別的角,嘴部則有長牙。恐角目生活在古新世至始新世之間。.

新!!: 鈍腳目和恐角目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鈍腳目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有蹄類

有蹄類是指幾類使用趾尖(一般都有蹄)來支撐身體的哺乳動物。牠們共有幾個目,當中有6-8個仍然生存。就有蹄超目是一個支序分類學的分支,或只是一個分類單元仍存有爭議,因為未必所有有蹄類都是彼此近親的。有蹄類過往被認為是一個目,及後分裂成奇蹄目、偶蹄目、管齒目、蹄兔目、海牛目及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及鯨目被稱為「真有蹄類」,而長鼻目、海牛目、蹄兔目及管齒目則合稱為「準有蹄類」或「近蹄類」。 現今普遍的有蹄類有馬、斑馬、驢、牛、犀牛、駱駝、河馬、山羊、豬、綿羊、長頸鹿、鹿、貘、羚羊及瞪羚。.

新!!: 鈍腳目和有蹄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钝脚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