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南澳大利亞州
#重定向 南澳大利亚州.
阿德莱德
阿德莱德(Adelaide)是澳大利亚聯邦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商业和文化中心,是南澳第一大城,澳大利亚第五大城,人口逾130万。阿德莱德是一座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城市,位于阿德莱德平原上,弗勒里厄半岛以北,圣文森特湾以东9.6公里处。是一个轄域修长的城市,从海滨到山丘宽约20公里,长约90公里。 阿德莱德是以威廉四世的王后阿德莱德(Adelaide of Saxe-Meiningen)命名的,它建城于1836年,计划作为当时在澳洲唯一可以自由殖民的英国領土的州府。威廉·莱特上校是阿德莱德的建城者之一,他设计了这座城市,将它建立在托伦斯河(River Torrens)附近。莱特受威廉·佩恩和田园城市运动的影响,所设计的城市呈棋盘状,建筑区之间有宽敞的大街和公共广场,城市周围有公园环绕。阿德莱德素以宗教自由、政治开明和市民自由著称,直到1970年代阿德莱德仍是一个清教城市。197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重新恢复了过去的文化。今天的阿德雷得以其许多节日、葡萄酒、艺术和体育竞赛著称,有许多政府和金融机構及南澳大利亚州最大的中心商務區。许多这些机关位於市中心的北台地。.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澳大利亚工党
澳大利亚工党(Australian Labor Party,縮寫为ALP)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社會民主主義政党,政治立場中間偏左。工黨亦是澳洲兩大政黨之一,其長期競爭對手是中間偏右的保守派自由党-國家黨聯盟。工黨建黨于1891年,为進步聯盟成员。 澳大利亚工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劳工階層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從1891年開始勞工運動組織在澳洲的各英屬殖民地建立的政黨組織,比澳大利亞聯邦成立還要早10年,是澳大利亞現有政黨中歷史最悠久的。澳大利亚工党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内執政的工黨,自1904年首次在聯邦政府執政后屢次執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關鍵歷史時刻領導了澳大利亞,惟工黨過去的整個20世紀中,實際上執政的時間較保守派聯盟短(僅在1908-1909、1910-1913、1914-1916、1929-1932、1941-1949、1972-1975、1983-1996年執政),而20世紀最長的執政時期在1983-1996年,亦即鲍勃·霍克及保罗·基廷執政時期,執政長達13年。 工党是当前的联邦反对党,最近一次执政是从2007年到2013年。其中,2007年至2008年工党曾是全国联邦政府及所有八個州级及地區政府的执政党。目前工党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及北領地的執政黨。 類似其他左翼政黨,工黨的黨組織由全國執行委員會領導,全國執委會的首腦是工黨主席(President),下設兩個副主席,一個書記。全國執委會和黨主席、副主席的實際職責主要在黨組織方面,而黨在聯邦或州層面的政治決策則由當選該級政府議員的黨員組成的議會黨團決定。議會黨團選出的首腦是黨魁,是工黨的實際政治領袖,並出任總理或州長(執政時)或反對黨領袖(在野時)。当前的工黨黨魁是比尔·萧藤,他在2013年10月18日在党内选举中勝出,接替辞职的前任陆克文成为工黨领袖。 在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工黨选战失利,结束了六年联邦执政时期,成为了联邦官方反对党。 工黨的黨章將其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但近年的實際政策更偏向于中間偏左路綫和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現在的工黨自定義為“包括改革分子、激進分子、進步分子、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聯盟,由對社會不公平的批判、對更公正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用民主手段達到此目的的承諾團結在一起。”.
澳大利亚自由党
澳大利亚自由党,是澳大利亚目前主要的两大政党之一,由前总理罗伯特·孟席斯及其支持者于1945年脱离了原澳大利亚联合党而成立的;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17年的原澳大利亚国民党。自由党建党时的理念既有古典自由主义特征,也受保守主义影响,党内的社会自由主义流派则呈弱势。现在的自由党虽名为“自由”,实际上被称为“保守主義”、“自由保守主义”或“保守自由主义”,属于中间偏右的保守派政党,在澳大利亚政坛的角色大约相当于英国的保守党。 在联邦选举中,自由党和国家党组成政党联盟,与中间偏左的工党争夺执政权。尽管成立的时间晚于工党,但自由党(作爲聯盟黨的主要黨派)参与联邦政府执政的时间更长。澳大利亚历史上上两个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均出自该党;分别是孟席斯(1939年-1941年、1949年-1966年),霍华德(1996年-2007年)。 在最近的2013年澳洲联邦大选中自由黨参与的联盟胜出成为执政党,自由党结束从2007年联邦大选中失利后六年的联邦反对党生涯。自由党领袖托尼·阿博特成为第28任联邦总理,副领袖则是朱莉·毕晓普。而在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和两个领地中,自由党和国家党联盟在其中的四个州级政府执政:包括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西澳州以及北领地。在2015年9月14日的黨魁選舉中,麦肯·腾博擊敗托尼·阿博特,並成為第29任聯邦總理。.
澳大利亞下議院
#重定向 澳大利亚众议院.
2010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
2010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即第43届澳大利亚国会选举,于2010年8月21日举行。执政中间偏左澳大利亚工党在茱莉雅·吉拉德的带领下,和托尼·艾伯特领导的中间偏右 自由党和国家党联盟的挑战。 澳大利亚采用的是强制投票的方式。在众议院席位的计票中,采用单一选区完全偏好的选择投票制;选民在投票时,根据自己的偏好,将候选人的排列顺序并标示于选票上。在参议院席位的计票中,采用比例代表制;每个选区按照各政党候选人名单获得票数的比例,在参加选举的各党中分配议席。 根据目前的计票结果,在众议院的150席中,工党获得72席,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获得72席,西澳洲国家党获1席,绿党获1席,独立人士获4席。可能没有一个政党能取得超过半数(≥76)的席位,从而产生1940年以来澳大利亚的首次悬峙国会。工党在新州和昆省失去大量选民,丢掉本尼朗、麦克亚瑟、麦觉里等席位,議席大減。 最終工黨在綠黨及獨立議員支持下組建少數派政府,但此後工黨在多場州議會選舉慘敗,支持度不斷下降,反對黨更成功以絕對優勢控制新南威爾士州。.
查看 金斯敦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和2010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
另见
1949年建立的選區
- 亞利桑那州第一國會選區
- 亞利桑那州第二國會選區
- 史都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吉利布蘭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坎寧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坎寧安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墨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奇澤姆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奧克斯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威爾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巴拉斯蘭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布拉德菲爾德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希金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帕特森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拉籌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摩爾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本尼朗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格賴恩德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法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班克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皮特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科廷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米切爾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羅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萊卡特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萊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蘇特蘭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費希爾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道森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金斯敦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金斯福德·史密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阿德萊德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馬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鮑曼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克亞瑟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克弗森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凱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美倫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1949年澳大利亞建立
- 伯斯市
- 史都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吉利布蘭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坎寧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坎寧安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墨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奇澤姆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奧克斯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威爾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巴拉斯蘭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布拉德菲爾德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希金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帕特森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拉籌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摩爾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新南威尔士大学
- 本尼朗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格賴恩德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法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澳洲國家植物園
- 澳洲安全情報組織
- 班克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皮特里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科廷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米切爾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羅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萊卡特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萊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蘇特蘭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費希爾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道森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金斯敦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金斯福德·史密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阿德萊德港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馬利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鮑曼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克亞瑟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克弗森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凱勒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
- 麥美倫 (澳大利亞國會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