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金國賢

指数 金國賢

金國賢,京劇琴師、作曲家,上海人,1948年生,現任中國國家1級作曲員。 幼年學唱京劇老生,1959年考進上海市戲曲學校,習老生,青春期變聲(倒倉;倒嗓)後改習京劇胡琴,師從倪秋萍、吳大泉,盧文勤,1966年畢業後留校工作。 1969年調到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參加作曲和演奏工作。 他參加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審椅子》、《黑水英魂》、《映山紅》;新編古裝京劇《孔雀东南飞》、《七侠五义》、《八仙过海》、《鬼怨》、《真假美猴王》、《六月雪》、《曹雪芹》、《风雨督陶路》、《扈三娘与王英》、《狸猫换太子》、《十五貫》、《大唐贵妃》、《成败萧何》、《王子复仇记》、《佛手橘》的唱腔設計或音樂設計工作。 曾應邀到台灣做唱腔設計和演奏工作,在台灣的唱腔設計作品有《秀色江山》和《閻羅夢》,在台灣錄製了《顧唱:顧正秋曲藝精華》1套5張音樂光盤,與林鑫濤共同擔任琴師和音樂指導,劉大鵬打鼓。 台灣台北市立國樂團樂團首席張舒然是他的京劇胡琴(京胡)學生。 Category:京剧琴师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Category:中國作曲家.

11 关系: 劉大鵬台灣上海市京劇現代戲京剧京胡倪秋萍顧唱:顧正秋曲藝精華龙江颂臺北市立國樂團林鑫濤

劉大鵬

劉大鵬,台灣京劇鼓師。陸光劇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業。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兼任副教授,著有《京劇鑼鼓進階教材》等書。.

新!!: 金國賢和劉大鵬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金國賢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金國賢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京劇現代戲

京劇現代戲,指相對於傳統京劇和新編歷史京劇(古裝京劇)的現代京劇(時裝京劇),以京劇表現和刻劃現代人的生活,服裝(行頭)、道具(砌末)都現代化,以符合現在的時代,古裝改為現代的時裝,並致力於打破流派和行當的限制,臉譜也多半改為較生活化的淡粧(自然粧)。.

新!!: 金國賢和京劇現代戲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金國賢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京胡

京胡,弓弦樂器。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称。京胡从徽戏中的徽胡发展而来。现在婺剧中的徽戏仍使用徽胡。清乾隆末年(1785年左右)随皮簧腔的发展逐渐形成,是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故得名。 京胡的琴杆和琴筒采用紫竹、白竹或染竹制作,琴桿一般有5节,第一节和第二节有弦轴,最后一节插在琴筒中,琴杆在琴筒中的段开有长方形对穿的孔,成为琴筒的复共鸣部分。琴筒直径为釐米左右,一端开口,另一端蒙上蛇皮。音色清脆而嘹亮。 早期京劇流行高调儿,遂缩短琴杆,缩小琴筒,有的还蒙上蟒皮,用软弓拉弦。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使京胡的发音更刚劲、嘹亮。20世纪初,京剧演员讲究行腔圆润,不断降低音高,为之伴奏的京胡的琴杆、琴筒随之加长。 1930年前后,京剧空前繁荣,北京的乐器店有许多将牌匾改为胡琴铺,而有名的琴师也自己招聘工人制作销售京胡。.

新!!: 金國賢和京胡 · 查看更多 »

倪秋萍

倪秋萍,京劇琴師,師承王少卿學京劇音樂藝術,後長年擔任梅蘭芳的京劇二胡(京二胡)琴師,1948年,梅蘭芳領銜主演中國史上第1部自製彩色京劇電影《生死恨》(同時是中國史上第1部自製彩色電影,導演是費穆)的京劇二胡就是他演奏的(京劇胡琴;京胡和劇藝顧問;音樂指導是他的老師王少卿,場面領導;鼓師是王燮元)。 Category:京剧琴师 Category:中國音樂家.

新!!: 金國賢和倪秋萍 · 查看更多 »

顧唱:顧正秋曲藝精華

《顧唱》,又名《顧正秋曲藝精華》,是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獎助民間出版的1套京劇唱腔音樂專輯,包括《坐宮》(《四郎探母》裡的1折)、《鎖麟囊》、《賀--罵殿》、《蘇三起解》、《祭塔》(《雷峰塔》;《白蛇傳》裡的1折)、《王昭君》5部戲,每部戲1張音樂光盤。 這套音樂專輯錄存顧正秋的京劇表演藝術,特別是她的聲腔,與她配戲的演員有李寶春、馬元亮、楊傳英、孫麗虹、張義奎、汪勝光等。 顧正秋是梅蘭芳入室弟子(拜門學生),又師承吳富琴學程硯秋派藝術,從張君秋學《王昭君》1劇,這套專輯裡的《鎖麟囊》和《賀--罵殿》保存她繼承的程派藝術,《王昭君》保存她繼承的張派藝術,趙大剛琴師替她編腔(設計唱腔)的《蘇三起解》是她早年在上海的名作,《祭塔》則保存她的反二黃(二黃反調)聲腔藝術。 這套專輯請來金國賢(上海京劇院)和林鑫濤(中國京劇院)擔任音樂指導,並演奏京劇胡琴(京胡),其他文場(旋律部)樂器京劇二胡(京二胡)、京劇月琴、京劇三弦、京劇嗩吶、阮、笙等樂器的演奏員也都從中國京劇院等京劇院團請來。 武場(打擊樂部)是台灣的劉大鵬做鼓師,其他打擊樂演奏員有馮建華(藝名馮復化)、魏克賢等。 G.

新!!: 金國賢和顧唱:顧正秋曲藝精華 · 查看更多 »

龙江颂

龙江颂是中国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京剧剧目,被列为样板戏、红色经典之一。.

新!!: 金國賢和龙江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國樂團

臺北市立國樂團,簡稱北市國,英文全銜:Taipei Chinese Orchestra,英文簡稱:TCO。現團址係與經濟部礦務局合用原國民大會秘書處。.

新!!: 金國賢和臺北市立國樂團 · 查看更多 »

林鑫濤

林鑫濤(),生於中國上海,浙江宁波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京劇琴師、作曲家。.

新!!: 金國賢和林鑫濤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金国贤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