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 关系: 巴约讷 (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巴黎,國家學院博物館和學校,畫家,西班牙语,蒙希圣埃卢瓦,英語,法國美術學院,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法国,法语,意大利语。
- 20世纪法国男性艺术家
- 學院藝術
- 巴约讷人
-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 法国肖像画家
- 法國美術學院教師
巴约讷 (比利牛斯-大西洋省)
巴约讷(法语:Bayonne)是位于法国新阿基坦大区大西洋岸比利牛斯省阿杜尔河与尼夫河交汇处的一座城市。 此地與刺刀的命名甚有淵源。於17世紀的一場農民爭執中,當時興奮的農民將小刀插入來福槍槍口內,用以襲擊敵人。因此軍用刺刀便以出現地命名為Bayonet。.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查看 里歐·博納和巴黎
國家學院博物館和學校
國家學院博物館和學校(National Academy Museum and School),原名國家設計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它是一个由美國藝術家组成的榮譽协会,包含了博物館和學校。.
畫家
畫家,通常指以繪畫為職業的人或者畫畫特別優秀的人。西方在文藝復興或之前的時代,畫家基本上是受人委託而作畫的職業。在中國古代,正如音樂家一樣,很多畫家都不是職業性的。事實上幾乎沒有優秀的畫家是“職業性”的。以畫畫為職業者,一般稱爲“畫匠”,在中國古代地位是比較低下的。不論那個人是畫在石頭、畫布、紙、皮上,都可稱為畫家。另外,可尊稱大畫家為「畫伯」。 畫家這個名稱在近代有所轉變,米羅經常反對畫家這個字,因其創造性不足,事實上畫家也往往是設計師、插畫家、雕塑家、作家、老師等。而且畫家也常與藝術家有重疊的意思 de:Artist.
查看 里歐·博納和畫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查看 里歐·博納和西班牙语
蒙希圣埃卢瓦
蒙希圣埃卢瓦(Monchy-Saint-Éloi)是法国瓦兹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南部,属于克莱蒙区(Arrondissement de Clermont)。该市镇总面积3.88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1988人。.
查看 里歐·博納和蒙希圣埃卢瓦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查看 里歐·博納和英語
法國美術學院
法國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School of Fine Arts)是指法国一系列著名的艺术学校,其中最著名的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它坐落于巴黎的左岸。这座学校有着超过350年的历史,培养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 美術學院派風格(Beaux-Arts style,或称美术风格、布杂风格)以古典风格为模板,将其思想与表现形式运用在当时的建筑。.
查看 里歐·博納和法國美術學院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英文譯作 Legion of Honour,又譯為法國榮譽勳位勳章),全名為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位(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勳位勳章,以表彰對法國做出特殊貢獻的軍人和其他各界人士。1802年由拿破崙設立,勳章绶带為紅色,分六個等級。.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里歐·博納和法国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查看 里歐·博納和法语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源自於托斯卡納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中北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无长辅音。.
查看 里歐·博納和意大利语
另见
20世纪法国男性艺术家
-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 亨利·热尔韦
- 亨利·盧梭
- 亨利·里維耶
- 亨利·马蒂斯
- 伊夫·克莱因
- 保羅·塞律西埃
- 卡米耶·畢沙羅
- 埃德加·德加
- 奥迪隆·雷东
-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 安卓·龐象
- 安德烈·洛特
- 安托万·布德尔
- 尼古拉·德·斯塔埃尔
- 巴尔蒂斯
-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 弗朗西斯·畢卡比亞
- 愛德華-亨利·阿夫里爾
- 查尔斯·阿玛布尔·勒努瓦
- 柴姆·苏丁
- 汉斯·贝尔默
- 爱德华·勒维
- 爱德华·维亚尔
- 理查德·塔克西埃
- 瓦西里·康定斯基
- 皮埃尔·里什
- 皮爾·波納爾
- 罗伯特·德劳内
- 莫里斯·丹尼
- 莱昂·博纳
- 藤田嗣治
- 讓·梅金傑
- 让·阿尔普
- 让·马莱
- 费尔南·莱热
- 费尔南德·柯罗蒙
- 赵无极
- 路易斯·維凡
- 阿尔伯特·格列兹
-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 雅克·别勒格林
- 馬克斯·雅各布
- 馬塞爾·杜尚
學院藝術
-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
- 亨利·热尔韦
- 保罗·德拉罗什
- 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
- 夏尔·格莱尔
-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 學院藝術
- 尤金·布拉斯
- 弗雷德里克·雷頓
- 托马·库蒂尔
- 扬·马泰伊科
- 查尔斯·阿玛布尔·勒努瓦
- 法兰西艺术院
- 漢斯·馬卡特
- 胡博·华士
- 莱昂·博纳
-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 让-莱昂·热罗姆
- 费尔南德·柯罗蒙
巴约讷人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 乔治·克列孟梭
- 乔治·奥里克
- 乔治·德·基里科
-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
- 保罗·德尔沃
- 保罗·杜卡斯
- 加斯东·巴舍拉
- 哈羅德·尤里
- 喬治·比德爾·艾里
- 夏尔·吕西安·波拿巴
-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
- 威廉·亨利·布拉格
-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 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
- 安德烈-馬里·安培
- 弗朗索瓦·阿拉戈
- 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
- 彼得·伯努瓦
- 彼得·塞曼
-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 愛德華·伯恩-瓊斯
- 托比亚斯·阿赛尔
- 提奥多·杜布瓦
- 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
- 曼努埃尔·德·法雅
- 本杰明·布里顿
- 朱爾·博爾代
- 查尔斯·达尔文
- 温斯顿·丘吉尔
- 白南准
- 皮爾·波納爾
- 约瑟夫·戎冈
- 维克多·奥塔
- 莱昂·博纳
- 萨尔瓦多·达利
- 詹姆斯·恩索爾
- 詹姆斯·查德威克
- 让·阿布西尔
- 阿兰·阿斯佩
- 雅克·德洛爾
- 雷蒙·阿隆
- 馬克·夏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