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寧鄉
#重定向 宁乡市.
查看 鄭崇儉和寧鄉
丁啟睿
丁啟睿(),字性如,號聖臨。明末河南永城人。.
查看 鄭崇儉和丁啟睿
万历
萬曆(1573年-1620年8月27日)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後由於國本之爭,神宗受权臣阻止不能立愛子為儲君,一怒之下三十年不上朝,史稱萬曆怠政,此時期也因為神宗容許朝廷官員羣黨的對立,而出現了東林黨爭,並利用明末三大案互相鬥爭。.
查看 鄭崇儉和万历
张献忠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明末民變首领之一。榆林府(今陕西省定边县)人,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後兵败被清军所杀。.
查看 鄭崇儉和张献忠
关中 (消歧义)
中可以指:.
查看 鄭崇儉和关中 (消歧义)
福王
福王,可以指:.
查看 鄭崇儉和福王
給事中
給事中,中國古代官職之一。秦時,給事中是附加的銜稱;任何官職如將軍、列侯、九卿,加上給事中之頭銜,可出入宮庭,常侍皇帝左右。漢魏相沿。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吏部設給事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給事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再改回給事中。.
查看 鄭崇儉和給事中
襄阳市
襄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於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城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後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分封邓国于今襄阳市区,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查看 鄭崇儉和襄阳市
賀人龍
賀人龍(),明朝將領,陝西米脂人,與明末著名流寇李自成同鄉。作戰勇猛,每次上戰場必身先士卒,人稱"賀瘋子"。初隨洪承疇,又隨陳奇瑜,後隨汪喬年,喬年征討流寇陣亡,崇禎帝怒人龍不援,敕孫傳庭斬殺之。.
查看 鄭崇儉和賀人龍
陕甘总督
陝甘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陝西和甘肅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查看 鄭崇儉和陕甘总督
推官
推官,唐代設置,最早是節度使、觀察使等官的屬官,多掌理司法,不繫京職,後期成為對法官的雅稱。清末,改稱推官為「推事」,民國初年仍稱法官為「推事」。在英國司法體系,「推事」則是一種職權低于「法官」的司法官員。.
查看 鄭崇儉和推官
李國奇
李國奇,明末軍事人物。 從西鄉入蜀,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與陝西副將賀人龍夾擊張獻忠於瑪瑙山(今四川萬源縣),大破之,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巖谷死者無算。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四日,傅宗龍率川陝兵與保定總督楊文岳部會合。在孟家莊(今平輿境內)為李自成、羅汝才所襲,賀人龍出逃,李國奇潰敗。李國奇收拾殘兵向項城逃去,傅宗龍命令賀人龍等火速救援,總兵賀人龍、副將李國奇以信件從賊中來,恐怕有假,拒不救援,走陳州(今淮陽)。宗龍戰死。 L G國 L.
查看 鄭崇儉和李國奇
李清
李清可能指下列人物:.
查看 鄭崇儉和李清
楊嗣昌
楊嗣昌(),字文弱,號字微。明末政治、軍事人物,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身門閥,祖父楊時芳乃武陵名士,父親楊鶴以督軍著世,嗣昌為人雅好文藝,博聞強記、有辯才、文筆,與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鍾惺等來往。亦喜軍事,設「四正六隅」之策以滅流寇,一度頗有成效,後流寇復起,李自成烹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焚殺襄王朱翊銘,嗣昌憂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厂溪。.
查看 鄭崇儉和楊嗣昌
歸州
归州,唐朝到清朝设置的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夔州秭归县、巴东县为归州,治所在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明初废入归州),相当于今湖北省秭归县、巴东县、兴山县。1236年,蒙古帝国南侵,宋朝迁至江南。1277年,元朝升为归州路,不久仍为归州。明朝初年废除。后又恢复,嘉靖年间迁回江北。1912年,改为归州县。1914年,改为秭归县。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宋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清朝的州 Category:湖北的州 Category:宜昌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恩施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1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鄭崇儉和歸州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時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满清统治汉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查看 鄭崇儉和洪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