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那卡諾

指数 那卡諾

那卡諾(),本名黃仲鑫,臺灣著名作詞家、鼓手。.

34 关系: 台灣日治時期吳成家吳晉淮填詞姚讚福北投區周添旺呂泉生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王雲峰 (作曲家)純純 (歌手)許丙丁許石黑貓歌舞團鼓手郭玉蘭蘇桐葉俊麟鄧雨賢臺灣陳君玉陳冠華陳秋霖陳達儒林清月林是好李臨秋楊三郎楊三郎 (作曲家)江中清洪一峰本名望你早歸愛愛 (歌手)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那卡諾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吳成家

吳成家()是一位台灣日治與戰後時期知名的台語流行音樂作曲家兼歌唱家。其最為知名的作品為《港邊惜別》。.

新!!: 那卡諾和吳成家 · 查看更多 »

吳晉淮

吳晉淮(),臺灣著名歌謠作曲家及臺語歌手,創作二百多首歌曲,臺語、日語各半,如《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可愛的花蕊》、《月娘半屏圓》、《五月花》、《船上月夜》、《冰點》、《情人的腳步聲》、《愛情的力量》、《恰想也是你一人》、《你愛相信我》、《阿爸原諒我》、《嫁不對人》、《不想伊》、《講什麼山盟海誓》、《六月割菜假有心》等歌曲。.

新!!: 那卡諾和吳晉淮 · 查看更多 »

填詞

填詞是指人們依照音樂或格律,填寫能依聲誦唱的詞。由於「詞」在古今有所不同,因此「填詞」亦可以按所填的「詞」是古或今而分類。但不論是哪種詞,填詞都是依聲填寫字句的文學創作。.

新!!: 那卡諾和填詞 · 查看更多 »

姚讚福

姚讚福(),台灣台中清水出生,知名作曲家,作《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夜半大稻埕》等歌曲。.

新!!: 那卡諾和姚讚福 · 查看更多 »

北投區

北投區是臺灣臺北市最北邊、以及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也位在此區。臺灣温泉史源頭在北投,於1896年由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此設立臺灣第一家温泉旅館「天狗庵」。。其東側以磺溪上接中山樓右側山脊至馬槽橋沿山溝、南側以基隆河與士林區相望,北側鄰新北市三芝區與金山區,西側與新北市淡水區為鄰。 此區自然資源豐富,陽明山國家公園即位於此區及士林區。此區醫療資源亦豐,許多醫療中心、醫護院校均位於本區,是故未來本區欲開發之士林北投科技園區將以生技醫藥產業為主軸。2010年臺北市政府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北投區為櫻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那卡諾和北投區 · 查看更多 »

周添旺

周添旺(白話字:;),台灣台語流行音樂作詞家,1月25日出生於台北市艋舺剝皮寮(今萬華),登記為農曆1910(庚戌)年12月25日 。1934年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接下陳君玉文藝部部長遺缺,與鄧雨賢合作了台語歌曲〈雨夜花〉,由歌星純純主唱。1948年,他結識楊三郎,兩人合作了〈孤戀花〉、〈秋風夜雨〉等作品。1956年為紀露霞主唱的〈黃昏嶺〉填詞。1977年,其譜曲作詞的〈西北雨〉獲中視金曲獎。 其妻子為台灣第一代女歌手的愛愛。.

新!!: 那卡諾和周添旺 · 查看更多 »

呂泉生

呂泉生(),台灣作曲家兼聲樂家,台中市神岡區客家人。呂泉生採集、改編各種台灣民謠,是將台灣民謠藝術化的第一人。創作作品則有年代橫跨詩經到現代詩的藝術歌曲七十多首,民謠合唱曲集和其他合唱曲百餘首等,作品總共有三百多首。呂泉生曾指揮過多支合唱團體,其中尤以榮星合唱團最負盛,被譽為「台灣合唱之父」。.

新!!: 那卡諾和呂泉生 · 查看更多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簡稱和信醫院,舊稱辜公亮基金會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由台灣的和信集團在1988年籌備成立,隸屬於集團內的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於1990年3月開院時,租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兩層樓的空間進行醫療服務,床數為52床;1997年8月遷至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之現址。.

新!!: 那卡諾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 查看更多 »

王雲峰 (作曲家)

王雲峰(),台灣台南人,為日治時代的台語流行音樂作曲家、演奏家,精通小提琴以及單簧管。其成名代表作為台灣史上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此曲不僅捧紅了當時的素人歌手劉清香,王雲峰本人也一躍成為古倫美亞的專屬作曲家。他更以先驅者的角色,開啟了1930年代台語流行音樂的風潮,與創作界的後起之秀鄧雨賢、邱再福以及蘇桐四人合稱「四大金剛」。除此之外,他也是日治時期的首位台籍電影辯士。戰後,他與一些學生加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根據王雲峰之子王壽惠的說法,其父親一生的音樂作品數目總共三十七首,而其中最具知名度且被後世譽為「戰後四大名曲」之一的是他與李臨秋合作的封筆之作——〈補破網〉2000年9月16日,聯合報,32版,文化。。.

新!!: 那卡諾和王雲峰 (作曲家) · 查看更多 »

純純 (歌手)

純純(),本名劉清香,是一位出身臺北的台語流行音樂歌手。.

新!!: 那卡諾和純純 (歌手) · 查看更多 »

許丙丁

許丙丁(),字鏡汀,號綠珊盦主人,日治時期曾取日本名「本山泰若」。臺灣臺南人,南管音樂推廣與愛好者、政治人物,臺灣日治時期曾任警務人員。戰後任臺南市議會參議員、市議員,亦是著名的流行音樂家,文學家。.

新!!: 那卡諾和許丙丁 · 查看更多 »

許石

許石(),是二戰後的台灣作曲家,創作出許多台灣歌謠,《安平追想曲》,發布時間:2013年4月14日,引用時間:2015年8月29日。、《南都之夜》,發布時間:2011年11月13日,引用時間:2015年8月29日。為其代表作。1946年,許石自日本回台,逐步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地方的台灣民謠與推廣鄉土音樂,其運用交響樂形式提升台灣民謠地位,並組織中國風的合唱團到處演唱宣傳,《解析臺語流行歌曲:鄉愁、翻轉與逆襲》一书评价許君開台灣流行音樂風氣之先河。.

新!!: 那卡諾和許石 · 查看更多 »

黑貓歌舞團

黑貓歌舞團為楊三郎在1952年創立,那卡諾擔任樂師,白鳥生負責編舞,短短數年迅速竄紅,最多擁有近五十名成員。著名團員有文英、白明華、戽斗及阿匹婆等。隨著電影興起,許多台柱演員被挖角,歌舞團逐漸沒落,後於1965年停業。.

新!!: 那卡諾和黑貓歌舞團 · 查看更多 »

鼓手

鼓手在樂隊中是演奏鼓的成員。通常指爵士鼓,在搖滾樂或流行樂中負責打擊樂器旋律部份。鼓手主要負責掌控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框架以及風格等等。爵士鼓是以四肢演奏,右腳打大鼓,小鼓常左手負責,右手常hihat,左腳踩hihat踏墊控制hihat銅鈸的開合程度,是一種需要神經拆開來演奏的樂器。(所以一般是三個踏墊加兩支鼓棒演奏) Category:演奏家.

新!!: 那卡諾和鼓手 · 查看更多 »

郭玉蘭

郭玉蘭,臺灣日治時期台語流行音樂女歌手、作曲家、教師,1938年在「帝蓄唱片」擔任《南京夜曲》的作曲人(後改編為《南都夜曲》)。.

新!!: 那卡諾和郭玉蘭 · 查看更多 »

蘇桐

蘇桐,本名蘇同,台灣琴師、作曲家,善演奏揚琴。 1910年2月19日生,1974年11月26日在台北市九號水門租處去世。 本是歌仔戲揚琴師,后到古倫美亞唱片(Columbia)、勝利(Victor)2家唱片公司創作台語流行歌曲。 1936年,與陳秋霖、陳水柳參加「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共同研製出「鼓吹弦」(古吹弦),也就是「鐵弦」,國語叫做「喇叭弦」或「喇叭琴」,現在歌仔戲音樂、客家山歌和客家戲曲音樂還使用,歌仔戲喇叭弦定弦比照廣東高胡,客家音樂喇叭弦定弦純4度或純5度。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他成為僅有的3位被日本人留用的台灣戲曲樂師(蘇桐、陳秋霖、陳水柳)其中1位,參加日軍的「明光新劇團」(文藝工作隊;藝工隊;文工團性質),給宣傳劇伴奏。 1960年代成立的台視正聲天馬歌劇團后,他和陳冠華、許再添是主要樂師,捧紅了楊麗花。 曾擔任多部電視歌仔戲的音樂指導,《三進士》、《萬古流芳》等戲有唱片行世。 簡永福、李國治是他的學生。 譜曲作品廣為傳唱,很有影響。 專為歌仔戲編寫的曲調以外,他的多首流行歌曲作品(《青春嶺》、《農村曲》、《雙雁影》等)也被歌仔戲引用。.

新!!: 那卡諾和蘇桐 · 查看更多 »

葉俊麟

葉俊麟()是台灣歌謠作詞家,本名鴻卿,別名應麟,臺北州基隆人。〈舊情綿綿〉、〈思慕的人〉入選1995年《文訊》舉辦「五十年來流行歌曲票選活動」的前二十名歌曲,作品頗受歡迎。.

新!!: 那卡諾和葉俊麟 · 查看更多 »

鄧雨賢

鄧雨賢(Then Yí-hièn;Tēng Ú-hiân;),是一位出身臺灣桃園平鎮與龍潭地區的客家裔作曲家,畢生創作近百首曲目,關鍵作品為《大稻埕行進曲》,以《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為代表作,合稱『四月望雨』,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與「台灣民謠之父」。.

新!!: 那卡諾和鄧雨賢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那卡諾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陳君玉

陳君玉(),筆名鄉夫,是一位出生於臺北大稻埕的新文學運動家及台語流行音樂作詞者。.

新!!: 那卡諾和陳君玉 · 查看更多 »

陳冠華

陳冠華(),一說是1911年出生,原名陳水柳,暱稱「魚鰍」、「魚鰍先」(台語「鰍」、「柳」同音,取自他原名的諧音)。台灣戲曲樂師、作曲家、樂器工藝家,生於台北萬華,因膽癌在台北市萬華區辭世。 能演奏喇叭弦、殼子弦、大廣弦、嗩吶、二胡、高胡、中胡、低胡、月琴、秦琴、三弦、管、笛、簫、京胡、京二胡、板胡、六角弦、揚琴、鼓、鑼、鐃鈸、小提琴、薩克斯風、爵士鼓、黑管、吉他。能自製喇叭弦、殼子弦、大廣弦、嗩吶、月琴、秦琴、三弦、管、笛、簫。 曾任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中國音樂科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中國音樂組教授、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台灣民俗歌謠班指導教師,1956年自組「省都什音團」,同時成立京劇團「省都國劇團」,後改名「陳冠華民俗樂團」。 1925年參加北投「清樂軒」子弟社,學台灣北管音樂。1926年到1935年間,做布袋戲團、歌仔戲團領奏琴師(兼嗩吶),並為科儀經懺和喪禮樂隊樂師。1926年,師從張圭(收錄在施叔青《台上台下》1書中的〈魚鰍先〉這篇專訪漢字作張雞)學習嗩吶。1933年到1934年間,師從杜蚶學戲曲音樂藝術和管(鴨母噠仔),後隨杜蚶進入音樂界,參與錄製許多戲曲唱片、民樂唱片和流行音樂唱片。曾任職日東唱片公司(Nitto)、勝利唱片公司(Victor)、美樂唱片公司等,為「日東唱片公司創作《望鄉調》、《深夜恨》、《茉莉花》等台語流行歌曲。 1936年,與陳秋霖、蘇桐共同參與「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研製喇叭弦。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與蘇桐、陳秋霖被日軍留用為台灣戲曲樂師,參加日軍的文藝工作隊「明光新劇團」,演奏西樂,為宣傳劇伴奏。 戰後任職多個歌仔戲、布袋戲、北管戲、高甲戲、南管戲、京劇等各劇種表演團體。於「正聲天馬歌劇團」和「神仙歌劇團」任主奏樂師演奏嗩吶、月琴、三弦、管等樂器。曾應邀到拉丁美洲、美國、日本、印尼、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巡迴演奏。 1998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表彰他的音樂成就,出版《陳冠華的臺灣福佬民間音樂》雙CD與專書,收錄他的作品和演奏。 2005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陳冠華的吹拉彈唱》專書與3DVD。.

新!!: 那卡諾和陳冠華 · 查看更多 »

陳秋霖

陳秋霖(),台灣琴師、作詞人、作曲家、樂器工藝家、唱片製作人、電影製片人、編導,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廳士林支廳社仔區,善演奏大管弦和殼子弦、嗩吶(台語「吹」)等樂器。 他是古倫美亞唱片(Columbia)公司的主要樂師和作曲員,錄製許多戲歌和流行音樂唱片。曾得到第二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也是知名作詞、作曲家郭大誠的姑丈。.

新!!: 那卡諾和陳秋霖 · 查看更多 »

陳達儒

陳達儒(),幼名陳發生,是一位出生於臺北艋舺的流行歌謠作詞家。 他一生創作約300篇歌詞,其代表作為〈白牡丹〉、〈青春嶺〉、〈心酸酸〉、〈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港邊惜別〉、〈南都夜曲〉等。此外,他曾在1989年獲頒第1屆金曲獎特別獎。.

新!!: 那卡諾和陳達儒 · 查看更多 »

林清月

林清月(Lîm Chheng-goa̍t;),筆名林怒濤、林不老、訴心難(素心蘭諧音),臺南人,臺灣日治時期醫師。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四屆畢業生,致力於鴉片研究,曾於《臺灣醫學會》雜誌刊登數萬字論文,並出版《地球上阿片之運命》一書。曾先後在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與臺灣病院服務,於1919年在大稻埕建昌街開設宏濟醫院。 他對臺灣歌謠領域的收集採錄,乃至於詞曲創作都有重大貢獻,故人稱「歌人醫生」。於1935年創立臺灣歌人協會,出任理事,出版《仿詞體之流行歌》與《歌謠集粹》等書籍,收錄近千首臺灣歌謠。1951年,擔任臺灣省文化協進會設歌謠委員會委員。.

新!!: 那卡諾和林清月 · 查看更多 »

林是好

林是好(),本名林氏好,別稱林麗美,是一位出身臺南的音樂工作者及社會運動者。她是台語流行歌曲《月夜愁》的首唱者。.

新!!: 那卡諾和林是好 · 查看更多 »

李臨秋

李臨秋(),是一位出身日治臺灣臺北的流行音樂作詞者,最有名的作品為《望春風》。.

新!!: 那卡諾和李臨秋 · 查看更多 »

楊三郎

楊三郎可以指:.

新!!: 那卡諾和楊三郎 · 查看更多 »

楊三郎 (作曲家)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臺北永和人。臺灣作曲家,代表作有《孤戀花》、《望你早歸》、《秋風夜雨》、《港都夜雨》等。 六歲遷居台北市。十八歲跟鄭玉東學習小提琴,後改習小喇叭,十九歲即被邀請在同聲俱樂部獻藝。1937年赴日本,拜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學習音樂,1940年赴滿洲國各地,擔任樂師,1945年因中日戰爭轉趨激烈而回台。1946年組樂隊加入台灣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公司前身),1947年在呂泉生鼓勵下,完成處女作——《望你早歸》而揚名歌壇。1948年,他結識周添旺,兩人先後合作了《孤戀花》、《思念故鄉》、《秋風夜雨》等名作;楊三郎的創作量也隨著他的「樂師生涯」而屢有佳作出現,如《港都夜雨》、《秋怨》等等。1952年組「黑貓歌舞團」至全台各地巡迴演出,1965年解散。1976年,楊三郎在桃園投資經營尚大農牧場,從事較大規模畜禽飼養,原擬從此由流行歌壇退休,但是他仍不放棄唱片業者「邀約」,還屢為歌壇效力。 晚年,民眾之台灣意識興起,台語歌曲逐被重視,他原擬重回作曲崗位,不幸此時受侵病魔,1989年5月終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過世,享年71歲。 1992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今新北市立文化中心)曾為他舉辦作品音樂會及出版紀念專輯,政府也在其家鄉永和仁愛公園內為其樹立銅像。.

新!!: 那卡諾和楊三郎 (作曲家) · 查看更多 »

江中清

江中清(),是一位出身海山郡板橋街一帶的民間藝人,代表作為〈春花夢露〉。.

新!!: 那卡諾和江中清 · 查看更多 »

洪一峰

洪一峰(),本名洪文路,初出道時藝名為洪文昌,知名台語歌曲創作家。洪一峰出生於台南州新營郡塩水街(今台南市鹽水區),後隨母親遷居台南州北港郡北港街(今雲林縣北港鎮),少年時期在各地流浪,16歲時在淡水碼頭以及籃匡會(台灣傳統的趕集活動)賣唱維生。以《淡水暮色》、《舊情綿綿》、《可憐的戀花再會》等經典台語歌曲聞名全台,而有「寶島歌王」之稱號,其長子洪榮宏亦為知名歌手,而洪榮良則是繪畫家,而洪榮良透露:早年爸爸也是以自己的手工繪圖,來推銷自己的歌仔簿。.

新!!: 那卡諾和洪一峰 · 查看更多 »

本名

本名,是指一个人真實、正式的名字,此名字一般會被登記於政府文書,故会出现在本人身份识別,比如身份证、護照等文件上。與出生名差異為本名可隨本人變動,像改名、收養、冠姓以及夫姓、歸化外國籍等。 相对于本名来讲,一个人还可能出现乳名、譜名、訓名、表字、別号、戒名、齋名、笔名、艺名、代号、绰号、化名等代替本名的称呼。如曹操乳名「吉利」,小字「阿瞞」;蔣中正譜名「周泰」;鄧小平訓名「希賢」;毛澤東表字「潤之」;李白別号「青莲居士」;劉德華戒名「慧果」;梁啟超齋名「飲冰室」;周树人笔名「鲁迅」;蔡依林是「蔡依翎」的艺名;第一夫人一般是「国家元首之妻」的代号;孫文绰号「孫大砲」;黃興化名「今村長藏」等。 中國古代把君主、尊長的本名,叫做諱。不得冒犯,也不可以使用相同的字,否則可能會觸犯大不敬之罪,故必須避諱。但乳名、字號等等則通常不在此限。 有時,也可用原名,泛指改名或翻譯之前人、事、物本來的名稱,並不像本名侷限在人名上。 值得注意的是,昔日官府登載的官章名,則是常常是正式場合所用的別名,並不一定是本名。.

新!!: 那卡諾和本名 · 查看更多 »

望你早歸

《望你早歸》(台羅:Bāng Lí Chá Kui)為台灣戰後一首十分知名的台語歌曲,由楊三郎作曲、那卡諾作詞,原唱者為紀露霞。本曲至今仍廣為傳唱,由眾多台灣男女歌手先後翻唱,堪稱台語歌曲的經典之作。.

新!!: 那卡諾和望你早歸 · 查看更多 »

愛愛 (歌手)

愛愛(),本名簡月娥,是一位生於臺北廳新庄支廳的日治時期臺語流行音樂歌手。.

新!!: 那卡諾和愛愛 (歌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