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0 关系: 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國,中国科学院,东英吉利亚大学,第三世界科学院,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药学院,湖北省,房县。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东安格利亚大学校友
- 中国微生物学家
- 十堰人
- 武漢大學教授
- 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或Centr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缩写:HZAU、HAU或CCAU),簡稱“华中农大”或“华农”,是一所位於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以农科为特色的全科性综合大学。為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查看 邓子新和华中农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缩写:SJTU;简称:上交、上交大 或 上海交大),是位于中國上海市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农等9个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华东五校之一,中国首批七所211工程和全国首批九所985工程院校之一。 其前身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清末洋务派政治家、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宣怀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后曾易名南洋大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后期称为国立交通大学。1959年交通大学分立,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合并原上海农学院,2005年合并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查看 邓子新和上海交通大学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邓子新和中國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為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在技術科學部的基礎上及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并称“两院”。.
查看 邓子新和中国科学院
东英吉利亚大学
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简称UEA),或譯東英格蘭大學、東英吉利亞大學等,位于英格兰诺里奇(Norwich)。英国顶尖学府,1994大学集团成员之一,世界200强名校。在2018英国完全大学指南中位列英国第12位,2017泰晤士报英国大学排名中位列英国第15位,在卫报英国大学排名中位列英国第14位。 創校於1963年,是一所位於諾域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主要校區為在諾域治市中心的西南方。諾域治的地理位置便利,乘坐火車南下不到2個小時可到倫敦。2012年於中未滿50年校齡組別裡評為全球第10名和英國第3名最佳大學。2013年慶祝創校50週年並於學術研究評鑑RAE顯示本校研究具有國際或英國重要性,校園設施則獲得最高評分5*,包括全英最大的運動綜合場和世界著名的Sainsbury視覺藝術中心。友善的環境協助學生發展技巧,重視學生需求,在國家學生滿意度調查中榮獲第5名。.
查看 邓子新和东英吉利亚大学
第三世界科学院
#重定向 世界科学院.
查看 邓子新和第三世界科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是一所位於中国大陆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央级研究型大學。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也有观点認為,武漢大學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張之洞創辦的兩湖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葛寅亮創辦的江漢書院。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学校坐拥珞珈山,占地面积5178亩,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等院校,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全部12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在2017年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武汉大学綜合排名第3位。2016-2017年“金砖五国与新兴经济体”地区排第21位。 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武汉大学位居中国大陆第9位,全世界第282位。.
查看 邓子新和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药学院
武汉大学药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18日,隶属于武汉大学医学部。现任院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
查看 邓子新和武汉大学药学院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查看 邓子新和湖北省
房县
房县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南河上源,是十堰市所辖的一个县。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贫困县,2006年人口为49万人。.
查看 邓子新和房县
另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丁奎岭
- 何友声
- 何积丰
- 傅崐成
- 叶连松
- 吴有训
- 周同庆
- 周尧和
- 张杰 (物理学家)
- 张钟俊
- 徐祖耀
- 李根深
- 杜庆华
- 束星北
- 来学嘉
- 杨槱
- 梅宏
- 毛军发
- 汪耕
- 沈善炯
- 沈天慧
- 涂铭旌
- 王希季
- 王振义 (医学家)
- 王錦山
- 石钟慈
- 福開森
- 罗思义
- 翁史烈
- 胡敦复
- 葛修润
- 蔡元培
- 诸葛漫
- 谢绳武
- 谢邦治
- 邓子新
- 阮雪榆
- 陈士橹
- 陈竺
- 陈赛娟
- 陈进 (计算机专家)
- 顾健人
- 黎照寰
东安格利亚大学校友
- 伊恩·麥克伊旺
- 保罗·纳斯
- 傑克·達文波特
- 卡罗琳·弗林特
- 古莉·查夏
- 唐纳德·卡贝鲁卡
- 圖普六世
- 安妮·恩萊特
- 安德鲁·米勒
- 尼克·巴頓
- 尼爾·艾格
- 歐大旭
- 江疏影
-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
- 特蕾西·舍瓦利耶
- 石黑一雄
- 程介南
- 穆拉德·库雷希
- 约翰·里斯-戴维斯
- 詹姆士·弗萊恩
- 迈克尔·霍顿
- 道格拉斯·卡斯維爾
- 邓子新
- 阿米尔·莫哈末
- 馬特·史密斯
- 馬特·米倫
- 马丁·泰勒
中国微生物学家
十堰人
- 安乐公主
- 邓子新
武漢大學教授
- 万鄂湘
- 任凯南
- 刘纲纪
- 刘绪贻
- 卓仁禧
- 吴建民 (外交官)
- 周鲠生
- 张俐娜
- 张培刚
- 易中天
- 曾昭抡
- 朱光潜
- 李德仁 (科學家)
- 李浩培
- 杨福愉
- 田波
- 皮宗石
- 竺可桢
- 舒红兵
- 苏雪林
- 袁昌英
- 邓子新
- 鄂栋臣
- 钟训正
- 陆元九
- 顾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