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台灣水韭
台灣水韭(學名:Isoetes taiwanensis),屬於水韭科(Isoetaceae),葉長7至24公分。 台灣水韭是在1971年由徐國士及張惠珠首次發現。台灣只有此種水韭,分佈於陽明山的夢幻湖,這是全球六十多種的水韭科植物之中,生長倒數第二接近赤道的植物,(最接近赤道的水韭位於金門)。最早起源於距今約2.5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同時也是一種活化石植物,其相近親緣植物均盛產於恐龍稱霸的白堊紀時代,距今約6550萬年至1億4550萬年前,如Isoetites、Nathorstiana 和Stylits現均已滅絕,獨留低矮草狀的水韭至今,故在稙物分類學及演化學的研究上具有相當重要之地位。是臺灣特有種的稀有植物,大約於5000年前就出現在夢幻湖之中,是一種非常稀有的水生蕨類植物 (石松類植物) 。為多年沉水或挺水之水生草本植物。.
查看 連萼穀精草和台灣水韭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連萼穀精草和學名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查看 連萼穀精草和植物
木蘭植物門
#重定向 被子植物.
查看 連萼穀精草和木蘭植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