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迪亞爾低地

指数 迪亞爾低地

迪亞爾低地是在土星的衛星恩克拉多斯表面上相對來說沒有坑洞的地形之一。這個地點的中心位置在北緯0.5°,西經239.7°,大約311公里的橫斷面。 來自航海家2號的影像不足以解析出迪亞爾低地是否是恩克拉多斯的山脊平原的一部份(Kargel and Pozio 1996),或是平滑的平原(Rothery 1999),但被認為是在土衛二上最年輕的地形。最近來自 卡西尼 太空船的高解析度影像顯示迪亞爾是一個相對來說較低的地區,有南-北走向的山脊,一些較年輕的裂隙沿著相同的方向切割過平原,在迪亞爾只發現少量的撞擊坑,證明這個區域是年輕的地形。 迪亞爾低地的東方和北方與溝槽地形的哈爾蘭溝為界。在薩藍迪普低地和撒馬爾罕溝之間也有相似的空間關係,迪亞爾低地和哈爾蘭溝的形成之間似乎是有關聯的。 迪亞爾低地的名稱來自於一千零一夜中的庫達達德的父親所掌管的國家。.

5 关系: 一千零一夜哈爾蘭溝旅行者2号撞击坑撒馬爾罕溝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كتاب ألف ليلة وليلة;هزار و یک شب;又稱《天方夜谭》,「天方」是麥加舊譯名),它是一部最早誕生於古波斯文明時代的故事和之後的阿拉伯時代的民間故事集。源於東方口頭文學傳統、於9世紀左右以阿拉伯文成書。 《一千零一夜》成書後一直在阿拉伯地區流傳,但只是普通的民間文學,不太受到重視,到18世紀初傳到西方。1704年,法國人安托万·加朗首先將《一千零一夜》部分故事譯成法文,不久風靡歐洲,各種西文相繼出現。在20世紀初經西方傳到中國。 整本故事以包孕体出现,讲述了山鲁亚尔(شهريار,意为“国王”或“统治者”)和他的妻子山鲁佐德(又譯“雪赫拉莎德”、“謝赫拉莎德”,شهرزاد,可能意为“高贵的后裔”)之间诉说的故事,而连环包孕手法在故事集中常常被使用。有的故事是单独的,有的则构架在另一个故事之上。就整本故事来说,有的包含几百个夜晚的故事,有的则超过了1,001这个数目。 就某些特别的故事而言,如《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的故事》的确是中东独特的民间故事,但并不在《一千零一夜》当中。安托万·加朗以及其它欧洲翻译将其一并加入了故事集中。女主人公山鲁佐德讲述故事在诗意、吟颂、歌曲、哀歌、赞美、恳求、表扬、谜语、注释上都有极大的创新和丰富。她的故事在阿拉伯版本上都是独特的。有的故事不过几段长,有的则洋洋洒洒。.

新!!: 迪亞爾低地和一千零一夜 · 查看更多 »

哈爾蘭溝

哈爾蘭溝是在土星的衛星恩克拉多斯表面上具溝狀的地形之一。這個地點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6.7°,西經237.6° West,長約276公里。哈爾蘭溝的北邊和東邊與迪亞爾低地相鄰接。 使用航海家2號的影像,Kargel和Pozio(1996)Kargel and Pozio (1996) 哈爾蘭溝被描繪成包含彎曲的"多山的山脊",相對於低地的高度在1-1.5公里。Kargel和Pozio(1996)認為它們可能是褶皺帶,類似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最近由 卡西尼 太空船拍攝的哈爾蘭溝影像有著比航海家2號更高的解析度。多數的土坎在外觀上有突起的橫斷面在長度的方向連接著,就像撒馬爾罕溝一樣,高聳的陡坡地形分散著面對環繞著的坑穴,從哈爾蘭溝的北部到迪亞爾低地的南部。靠近地形西方的終點,觀察到兩條深邃的裂口垂直的穿越哈爾蘭溝。在撒馬爾罕溝也觀測到相似、但是較小的裂縫,被認為是在這些土坎帶形成週期的後期階段(或在形成以後)發生的。 哈爾蘭溝的名字來自於一千零一夜的庫達達德的父親所掌管的城市。.

新!!: 迪亞爾低地和哈爾蘭溝 · 查看更多 »

旅行者2号

旅行者2号(Voyager 2)是一艘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美國太空總署無人星際太空船。它與其姊妹船旅行者1號基本上設計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號循一個較慢的飛行軌跡,使它能夠保持在黃道(即太陽系眾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之中,藉此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正因如此,它並沒有像它的姊妹旅行者1號一樣能夠如此靠近土衛六。但它因此而成為了第一艘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船,完成了藉這個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陣而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的機會。 旅行者2號被認為是從地球發射的太空船中最多產的一艘太空船,皆因在美國太空總署對其後的伽利略號和卡西尼-惠更斯號等的計劃上收緊花費之下,它仍能以強大的攝影機及大量的科學儀器造訪四顆氣體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衛星。.

新!!: 迪亞爾低地和旅行者2号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迪亞爾低地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撒馬爾罕溝

撒馬爾罕溝是在土星的衛星恩克拉多斯表面上具溝狀的地形之一。這個地點的中心位置在北緯30.5°,西經326.8°,長度大約有383公里。撒馬爾罕溝包括3個部份,它的南部和東部延伸至薩藍迪普低地(Sarandib Planitia)相對的是鄰近它的西側和北側,北部延伸至坑洞的地形。 使用航海家2號的影像,Kargel和Pozio(1996)發現這個地區的北部和南部/或者東部可能有著不同的起源和年齡。圍攏著薩藍迪普低地的部分被描繪成彎曲的"多山的山脊",相對於低地的高度在1-1.5公里。Kargel和Pozio(1996)認為它們可能是皺褶帶,類似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撒馬爾罕溝的北部被發現是包含線性的裂縫,被認為是壓縮的皺褶,撒馬爾罕溝的北部也許實際上是延伸的裂口。基於對撒馬爾罕溝這兩個地區的坑洞計數,Kargel和Pozio(1996)認為裂口比山脊更早形成。 最近由 卡西尼 太空船拍攝的撒馬爾罕溝影像有著比航海家2號更高的解析度。雖然有些土坎出現山形的形狀,在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平行土坎延伸的特徵被解晰出來。一如Kargel和Pozio(1996)發現的地形學上的特徵,一些地區的陡坡出現明顯的陡坡帶。在撒馬爾罕溝的最東邊,而這些陡坡開始聚合而土坎坡帶消失,形成狹窄的峽谷。北撒馬爾罕溝也被觀察了,這個地區看上去有幾個坑穴疏鬆的散佈著,像是Ahmad和Peri-Banu,看起來撒馬爾罕溝的這一部分似乎曾經被洪水切割過的。 接近撒馬爾罕溝南端結束處,有些直徑在500-750公尺黑暗的斑塊,被觀察到沿著土坎的冠部橫躺著,這些斑點可能是崩潰的坑穴。 撒馬爾罕溝是以阿拉伯之夜這本書中的國家撒馬爾罕命名的。.

新!!: 迪亞爾低地和撒馬爾罕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