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1 关系: 同治,多罗贝勒,奕誴,奉恩辅国公,妾,嫡妻,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义和团运动,咸丰 (年号),光绪,继妻,瑞親王,鎮國將軍,道光帝,領侍衛內大臣,駐藏大臣,贝勒,费莫氏,載瀛,载漪,过继,郡王,都統,正蓝旗,毓嵒,民国,清華園,溥修,惇亲王,文碩。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查看 载濂和同治
多罗贝勒
多罗贝勒(z),簡稱貝勒,为清朝宗室爵位。 贝勒一词原为明代女真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極烈”的异译,汉译为“王”。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贝勒成为其宗室封爵名,在天命年间置四大貝勒共议国政。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其中设多罗贝勒封号,为第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亦可用以册封蒙古贵族。「多羅」满语意為一隅、一角,相當於漢人的一鄉。 無論是皇帝的兒子還是其他皇族的兒子,都有可能被晉封貝勒。不過,任何爵位還是得經過皇帝的冊封,才能得到,也就是說,只有被冊封為『多羅貝勒』這個爵位的人,才能稱為『貝勒』,不是天生就能獲得,也並不侷限於皇子或是宗室。.
查看 载濂和多罗贝勒
奕誴
奕誴,道光帝五子,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京城民间称为小五爷。同治四年,任宗人府宗令。光緒十五年正月十九卒,諡勤。 奕誴生于道光十一年辛卯六月十五日辰时,仅比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生)晚出生六天。民间传说,奕詝的母亲全贵妃串通御医,提前六天早产,使奕詝早出生,成为事实上的长子(因在此之间先生的皇子均夭折)。他赋性粗荒,书读得也不好,不受父亲道光帝的喜欢,遂过继绵恺,但是他对外不摆王爷的架子,为人低调,且最知道民间的疾苦。 有子八人,五人有爵位:载濂、载漪、载澜、载瀛、载津。.
查看 载濂和奕誴
奉恩辅国公
奉恩辅国公(z)是清朝宗室、覺羅、外藩爵位,為六等爵,次於奉恩鎮國公、高於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為入八分公當中最低等級的爵位。.
查看 载濂和奉恩辅国公
妾
妾,又稱陪房、偏房、側室、副室、妾侍、小妻、旁妻、下妻、庶妻、嬬、姬、簉室等,亦有小老婆的俗稱,中華民國初期又稱姨太、姨太太。狭义上指一夫一妻多妾婚姻中,获得法律认可,但地位低於正妻的女性配偶。广义上可包括,除情妇外,未获法律认可的姬妾在内。.
查看 载濂和妾
嫡妻
嫡妻,或稱正室、正妻、正房,俗稱大老婆、大婆,是一夫多妻的家庭里面禮制上與丈夫平等的妻子。東亞古代男子一般同時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宋代之前,古中國只有贾充等数人因特殊情况得到皇帝许可而有地位相等的左右夫人。嫡妻所生的子女為嫡子女。在某些地域或時代,嫡妻和庶妻(側室)地位差異很大。首位嫡妻稱為元配,又稱髮妻;元配逝世或離異後再娶的嫡妻,則稱為繼室或填房。 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比如皇后的袆衣和皇帝的十二章衣,其裨、纽、约、佩、绶等配件便是完全相同的。 若同時有多於一名嫡妻,元配以外之嫡妻均稱為平妻。在宋元之前的古中國多数朝代,无特殊许可而有两位正妻的行为,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被强制离婚;後世漸趨寬鬆,明清時期有不少男性都有平妻,但平妻的妻子身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受法律保护。 男子娶妻子,一般需要娶背景相当的女子,娶亲之时通过婚书写明双方家庭门第、嫡庶、年龄等资料。於古中國某些朝代例如唐代,如果弄虚作假使男子娶到不相称的女子,无论女方地位高于还是低于男方,这段婚姻通常都会被强制解除,且追究作假一方的法律责任。日本德川幕府征夷大將軍之嫡妻稱為御台所,必須是公家出身。 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后世娶妻仪式虽然简化,但仍包括聘书、礼书、迎书等三样文件(三書),经过纳采、问名、纳吉(又称过文定)、纳徵、请期(又称乞日)和亲迎(或迎亲)六个步骤(六禮)。有时男子还须亲自射雁以供奠雁仪式之用,有些朝代男子需准备诗歌做催妆诗之用。 一般情況下,正妻不能降为妾;不過在唐代以前,有陳頊元配錢氏被降為側室讓柳敬言得以嫁給陳頊的例子。通常只在犯七出的情况下正妻才能被休弃,而有些朝代还规定,即使犯七出,但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任何一条的,也不能休出(三不去):第一,经历或主持了公公或者婆婆的丧礼;第二,娶时男方地位不高,后来富贵的,也即是所谓的不去“糟糠之妻”;第三,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則無家可歸。.
查看 载濂和嫡妻
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a),清朝宗室爵位,为八等爵,次于不入八分镇国公、高于镇国将军,为不入八分公,超品。主要包括宗室特恩封公、亲王庶子封公、世子嫡子封公及有过降为公的镇国公,以及不入八分镇国公嫡子。.
查看 载濂和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a),清朝宗室爵位,为七等爵,次于奉恩辅国公、高于不入八分辅国公和镇国将军,为不入八分公中最高等,超品。主要包括宗室特恩封公、亲王庶子封公、世子嫡子封公及有过降为公的镇国公。.
查看 载濂和不入八分镇国公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查看 载濂和义和团运动
咸丰 (年号)
咸丰(a;;公元1851年至1861年七月)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清文宗奕詝的年号,前后共使用11年。咸豐與道光兩個年號常合稱為道咸。.
查看 载濂和咸丰 (年号)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查看 载濂和光绪
继妻
#重定向 繼室.
查看 载濂和继妻
瑞親王
和碩瑞親王(v),清朝世袭親王。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嘉慶帝第四子綿忻被封親王,封號瑞,死後諡號懷,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襲封需遞降一級,一共传了三代四位。 瑞親王曾經在光緒年間一度改封號為端,後恢復為瑞親王。.
查看 载濂和瑞親王
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或鎮國大將軍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的爵名。在明朝用以授郡王諸子;而在清朝時為宗室封爵的第九級,在不入八分輔國公之下,一等輔國將軍之上。.
查看 载濂和鎮國將軍
道光帝
清宣宗旻寧(a)(),又稱道光帝,爱新觉罗氏;未即位時名綿寧,即位後改作旻寧;汗號「托尔格勒特汗」(Төр Гэрэ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道光」,廟號宣宗(v),諡號成皇帝(v)。 道光帝乃嘉慶帝次子,生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在位於1820年至1850年,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自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六位皇帝,以及清朝历史上僅有一位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
查看 载濂和道光帝
領侍衛內大臣
侍衛內大臣,中国清朝官名,属侍衛處,編制為正一品,武官常設最高職位之一,人數為六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各二人。領侍衛內大臣均由清朝皇帝直接欽選,通常由滿洲都統、殿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將軍中選授。職責是掌管御前侍衛和統領禁軍,保護皇帝安全等。領侍衛下設內大臣作為副職,品秩為從一品,定額亦為6人。.
查看 载濂和領侍衛內大臣
駐藏大臣
藏大臣(;简称:)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駐藏大臣離職,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事務局管理西藏事務。.
查看 载濂和駐藏大臣
贝勒
#重定向 多罗贝勒.
查看 载濂和贝勒
费莫氏
费莫氏(v)是满族姓氏,为满族八大姓之一,因其可考始祖格恩特衣与移居马佳以地为氏的的马佳氏始祖马穆敦为兄弟,因此马佳氏系出费莫,还有“马佳、富察、费莫三姓不能通婚”的说法。费莫氏可以追溯至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代称裴满氏。明末清初之际散处蜚悠城、布尔哈图、长白山、辉发、瓦尔喀、宁古塔等地,于后金崛起时先后归附。民国以后,各支系主要以马、麻、费、裴、陈、傅、刘等为汉姓。.
查看 载濂和费莫氏
載瀛
载瀛()爱新觉罗氏,镶白旗满洲人,籍左翼近支鑲白旗第一族,旻宁之孙,惇亲王奕誴第四子。李治亭,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人物荟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9页 載瀛工畫,以善畫馬而出名。.
查看 载濂和載瀛
载漪
載漪 (a;),愛新覺羅氏,隸滿洲鑲白旗,嘉慶帝四子惇親王綿愷嗣孫,道光皇五子惇親王奕誴子,生母侧福晋赫舍里氏。後過繼瑞敏郡王奕誌(嘉慶帝四子瑞親王綿忻子)為嗣,三十八歲襲封端郡王。義和團事變禍首之一。.
查看 载濂和载漪
过继
过继,亦作過房、過嗣、立嗣(立繼及命繼),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養行为,主要目的出於「為宗」延續宗嗣,使祖先可繼續不受中斷地享有祭祀,故立男性繼承人而為之。又因考量祖先不受異類之奉祀,故也不許收養異姓為嗣。.
查看 载濂和过继
郡王
郡王是中國古代帝王敕封皇室成員、異姓功臣或外藩國王的一種爵位。郡王的地位僅次於親王,为封爵的第二等,別稱大王。.
查看 载濂和郡王
都統
都統是中國古代武官名。十六國前秦始置。清代以後常置,在武職中秩品僅次於駐防將軍。中華民國在北洋政府時期則沿用之。.
查看 载濂和都統
正蓝旗
正蓝旗(a),又作“整蓝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蓝而得名,与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并称为“下五旗”。.
查看 载濂和正蓝旗
毓嵒
毓嵒(拼音:Yù-Yán;嵒通岩)(),字巖瑞,小名小瑞子,中國書法家,是清朝宗室后裔。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堂侄、端郡王载漪的侄孙,也是溥仪的嗣子。.
查看 载濂和毓嵒
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查看 载濂和民国
清華園
清华园,清朝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年间。最初为熙春园,后分为春泽园与涵德园,春泽园后更名近春园,涵德园后复名熙春园,又于咸丰二年(1852年)更名清华园。 目前“清华园”一词泛指清华大学所在地,包括清末年间清华园、近春园以及其他部分地区。.
查看 载濂和清華園
溥修
二等鎮國將軍溥修(),已革郡王銜貝勒載濂第二子,母妻費莫氏,其父為文碩,惇親王載津支系第二代。 他在光緒二十二年十月(1858年)出生,同年十二月(1889年)過繼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銜二等鎮國將軍載津之養子,並受封二等鎮國將軍。 民國四年正月(1915年)宗人府批准他回歸載濂分支,由堂弟溥佺襲封惇親王載津支系第三代。後來他在與費莫氏成親時被賞賜頭品頂戴。.
查看 载濂和溥修
惇亲王
和碩惇親王(a),清朝世袭親王。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嘉慶帝第三子綿愷被封親王,封號惇,死後諡號恪,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襲封需遞降一級。一共传了四代五位。.
查看 载濂和惇亲王
文碩
文碩,姓費莫氏,字俶南,清朝满族官員。 他任駐藏大臣期間,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設哨卡,阻斷藏印交通,引起英屬印度抗議藏軍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屬於西藏」的主張,反對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將他調職,印度交涉無效後發動隆吐山戰役,藏軍戰敗。清廷派升泰為駐藏大臣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劃定邊界,承認隆吐山屬於錫金,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查看 载濂和文碩
亦称为 爱新觉罗·載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