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塞楞額
塞楞額(v;),又作色楞額、色楞閣,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塞楞額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己丑科三甲三十六名進士,授內閣中書。後擢升為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刑部郎中。雍正元年(1723年),任會考府掌印郎中、少詹事、殿試讀卷官、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並兼任禮部侍郎。雍正二年(1724年),署理國子監祭酒。同年,任刑部右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管兵部左侍郎,署理山東巡撫。同年,改任戶部右侍郎。雍正五年(1727年),任山東巡撫。雍正六年(1728年),任工部左侍郎,兼內閣學士行走。後因事而被奪官。 乾隆元年(1736年),賜副都統銜。乾隆三年(1738年),任鑲藍旗漢軍副都統。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隸提督。乾隆七年(1742年),任陝西巡撫。次年,調任江西巡撫。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調任山東巡撫,兼管提督。同年,擢升為湖廣總督。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后去世,按規定朝中大臣百日內服喪,不得剃髮,但塞楞額卻違規剃髮,被舉發,賜自盡。但多名官員私下剃髮,只有塞楞額獲死罪。.
查看 載岱和塞楞額
奕灝
已革奉恩輔國公奕灝(v,),滿洲鑲藍旗人,貝勒永曖第二子,母正室章佳氏,其父為阿迪斯,理親王系第六代及第八代,曾任清朝禮部尚書、兵部尚書。 他在乾隆四十九年三月(1784年)出生,嘉慶六年十二月(1801年)接替父親成為理親王第六代,但因為理親王並非世襲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奉恩鎮國公。 道光十年奕灝因事被廢去爵位,由三子載寬襲封理親王系第七代,不過需遞降為奉恩輔國公襲封,而他則被賞封頭等侍衛,至道光十八年九月(1838年)因載寬去世而允許再次襲封理親王系爵位奉恩輔國公(第八代)。同年十一月奕灝再次因事被廢去爵位,由族子載岱襲封理親王系第九代。 他曾任禮部尚書。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丙戌,接替宗室敬徵,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改戶部尚書。由宗室禧恩接任。 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合1844年)去世,虛齡六十岁。.
查看 載岱和奕灝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查看 載岱和嘉庆
理親王
和碩理親王(v),清朝世袭親王。雍正二年(1724年),康熙帝第二子胤礽被追封親王,封號理,諡號密,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襲封需遞降一級。一共传了八代九位。.
查看 載岱和理親王
道光
道光(a;;1821年—1850年)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查看 載岱和道光
虚岁
虚岁,是计算年龄的方法之一,是中國傳統的年齡計算方法,並自古代以來通行于東亞諸國。計算方式為此人生活过的农历年份数的总和。 例如丁亥年出生的人,到两年后的己丑年,共在丁亥、戊子、己丑三个年份生活过,故记为三岁。因此婴儿出生时就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增加一岁,而不像周歲(又稱實歲、足歲)算法以當事人的生日為基準。 这样,虚岁往往比周岁要大一到两岁,成为虚一岁或虚两岁。例如农历年末腊月(亦即格里曆隔年年初)出生的孩子,一过春节就记为两岁,因此比周岁要大近两岁。 此外,部分傳統以农历計算的人士,會以農曆生日那天計算,也會以虚岁作為年齡計算而非足歲年齡,例如以農曆生日計算,該人舉行「六十大壽」時,若以足歲計算該人的年齡約莫58至59歲之間。 虛歲是一種不精確的壽命計算法,不能真實衡量一個人的壽命。例如,一個孩子在大年三十出生,生下來就是一歲,第二天正月初一又加一歲,也就是說,此人雖然才生下第二天,卻已經是兩歲了。而另一個孩子在正月初一出生,生下來就是一歲,由於沒有跨年,還是一歲。這導致兩個相差一天出生的孩子在年齡上相差了一歲。最極端的情況是雙胞胎,老大在大年三十亥時出生,而老二在正月一日子時出生,在虛歲上卻相差一歲。這種計算方法顯然很不合理。.
查看 載岱和虚岁
溥豐
奉恩輔國公溥豐(),奉恩輔國公載岱第一子,母正室佟佳氏,其父為薩克富阿,理親王系第十代。 他在道光九年二月(1829年)出生,道光三十年十一月(1850年)受封二等輔國將軍爵位,光緒元年三月(1875年)接替父親成為理親王第十代。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1896年)他去世,虛齡六十八岁,由四子毓炤理親王系第十一代,不過不再遞降,仍舊是奉恩輔國公。.
查看 載岱和溥豐
愛新覺羅宗譜
愛新覺羅宗譜是專門記載清朝皇室的族譜,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本家譜。共分8冊,也就是星源吉慶、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吉慶記載的是皇帝的兒女及后妃,甲冊記載的是清太宗以下的子孫,乙、丙二冊記載的是清太祖以下子孫,丁冊記載的是清顯祖以下子孫,戊、己、庚三冊記載的是清肇祖和清興祖以下子孫。.
查看 載岱和愛新覺羅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