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卞和
卞和,春秋時代楚國人。 按照《韓非子·和氏篇》記載: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定內藏美玉,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匠鑒定此玉,玉匠卻說:“這是石頭。”楚厲王大怒,命人砍掉卞和的左腳。楚厲王駕崩,楚武王即位,卞和跛著腳再次去獻玉,不料又被楚武王砍掉右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著最後一絲希望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天下被砍雙腳的人這麼多,惟有你哭得這麼傷心,為什麼?”卞和說“我不為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為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打開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後來加工雕琢成一塊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有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欲封卞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查看 赵壹和卞和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赵壹和司徒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赵壹和东汉
三公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查看 赵壹和三公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查看 赵壹和刘邦
光和
光和(178年三月-184年)是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三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7年。 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元年。.
查看 赵壹和光和
光祿勳
光祿勳,中国古代官名。 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称郎中令。秦朝相沿,为九卿之一,掌管宿卫侍从之官,汉武帝时改为光祿勳,东汉末年一度称郎中令,魏晋再改为光祿勳。據錢穆考證,光祿勳三字本為光麓閽之音借,乃指皇家門房。开始的时候,大夫、仆射、郎中、侍郎、常侍都是郎中令的属官,而汉朝行察举制,诸郡国秀才孝廉俱得先补光禄所辖五官署、左署、右署之中郎、侍郎、郎中,俗谓“三署郎”,经过培养考核后方得任官,此制使得光禄俨然有了后世吏部的职权。九卿职权渐为尚书省六曹侵吞以后,至南北朝光禄已不常设。晋朝时管理皇室膳食的太官署始隶光禄,北齐据此设立光禄寺,光祿勳改称光禄寺卿(南梁称光禄卿),职权仅剩管理皇室的膳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查看 赵壹和光祿勳
王先謙
王先謙(),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著名經學家。同治进士,官至國子監祭酒。.
查看 赵壹和王先謙
礼县
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陇南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西汉水上游。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天水市、西和县,西边宕昌县、岷县,南边武都区,北边武山县、甘谷县。面积4299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51万。邮政编码 742200,县政府驻城关镇。.
查看 赵壹和礼县
羊陟
羊陟,字嗣祖,太山郡梁父縣(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東漢八顧之一。.
查看 赵壹和羊陟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查看 赵壹和甘肃省
鍾嶸
鍾嶸(?-518年),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出身世族,“好學,有思理”,精《周易》,有辭章修養,在南朝齊梁時代曾作過參軍、記室等小官。 曾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方式撰寫《詩品》(原名《詩評》,北宋後改稱為《詩品》),成書於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以後,品評自漢至梁122位五言詩作家,齊梁之際,文學思潮浮靡訛濫,故書中提倡風力,反對玄言,是中國第一部專論五言詩的古典文學批評名著。《詩品》有評曹操父子,鍾嶸將曹操置於下品,乃嫌其「古直」而少文彩。.
查看 赵壹和鍾嶸
華嶠
華嶠(),字叔駿,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魏晉史學家。 高唐縣望族,華歆之孫、華表第三子。初為司馬昭屬吏,補尚書郎,轉車騎從事中郎。晉武帝時,“賜爵關內侯。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安平太守。辭親老不行,更拜散騎常侍,典中書著作,領國子博士,遷侍中。”史稱華嶠「博聞多識」,有「良史之志」,官至秘書監內台中書,專管朝廷的圖書典籍,他「遍觀秘籍」,撰成《漢後書》九十七卷,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书“准当”。元康三年(293年)卒。峤生前計畫改〈志〉为〈典〉,預撰十篇,未竟而卒,《漢後書》的《十典》尚未完稿,後由子華徹續作,亦未竟而卒,華徹之弟華暢,繼父兄未竟之作,《十典》終成。西晉末年《後漢書》書稿流失,殘存五十餘卷,南朝宋范曄寫《後漢書》以華嶠書為藍本,直接引用華嶠「論贊」者達十處之多,但范曄對華嶠書法不全照搬,如華嶠記楊震死作「薨」,范書中稱「卒」。.
查看 赵壹和華嶠
顏之推
顏之推(),瑯琊臨沂(在今山东省)人,南梁至隋朝皆为官员,撰有《顏氏家訓》。 祖籍邹鲁,东汉关内侯颜盛之後。大通三年辛亥(531年)生于江陵(湖北江陵),有顏之儀、顏之善兩兄。七岁能诵《鲁灵光殿賦》。大同八年壬戌(542年),随湘东王萧绎在江州(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十九岁时(547年),为萧绎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驻江陵。550年为萧方诸中抚军外兵参军。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發,颜之推被俘,因侯景行台郎中王则相救未被殺害,囚送建康。552年,侯景败死,获释还江陵。萧绎在江陵自立,承圣元年王申(552年),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再次被俘,迁移长安;後出逃北齐,出逃之日,“值河水暴涨,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北齐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在北齐任官。577年,北周兵陷晋阳,之推出任平原太守,守河津。北周大象(579年—580年)末,为御史上士。隋朝开皇中,太子杨勇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開皇十一年(591年)卒。 他結合自己從小學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經歷,寫了一本《顏氏家訓》(420年—581年),主張早教。他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想分散,不易學習。袁衷稱:“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周作人對顏之推和《顏氏家訓》極為佩服,《夜讀抄》裡寫了一篇《顏氏家訓》讀書筆記。《欽定四庫全書》雜家類有《顏氏家訓》二卷。 娶陈郡殷氏,有三子:长子颜思鲁,次子颜愍楚,三子颜游秦。.
查看 赵壹和顏之推
袁逢
袁逢,字周阳,东汉时期人物,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袁汤第三子。 袁逢年轻承传家学,通儒经,据说因为人诚实宽厚,被郡县荐举,初任地方官。官至太仆。汉桓帝死后,他支持窦武拥立汉灵帝即位。嗣父袁汤的爵位安国亭侯。光和元年(178年)十月,时任屯骑校尉的袁逢代来艳为司空。光和二年(179年)三月,因地震,袁逢卸任司空,太常张济继任。之后又任执金吾,死后谥号宣文。.
查看 赵壹和袁逢
袁滂
袁滂(),字公熙,一作公喜,陈郡扶乐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出于陈郡袁氏,官至司徒,袁涣之父。.
查看 赵壹和袁滂
酈食其
酈食其(),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是漢王劉邦的謀臣,因遊說齊王田廣停戰,而韓信卻繼續攻齊,田廣大怒,將之烹殺。.
查看 赵壹和酈食其
汉灵帝
汉灵帝刘--(),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諡號為「孝靈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
查看 赵壹和汉灵帝
洪頤煊
洪頤煊(),字旌賢,號筠軒,晚號倦舫老人,清代浙江省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人。 少時苦志力學,與兄洪坤煊、弟洪震煊“讀書僧寮,夜每借佛燈圍座,談經不輟。”嘉慶二年(1797年),两广总督阮元視學台州,洪家兄弟受到阮元提攜,親書“鄂不館”額以贈,就讀於杭州敷文書院和詁經精舍,人稱“大洪、小洪”,又助阮元校對《經籍纂詁》,並與臧鏞堂、丁傑等人切磋質疑。鏞堂稱“大洪淵博,小洪精銳”。嘉慶六年(1801年)拔貢,入山東督糧道孫星衍幕。孫星衍稱:“临海洪氏兄弟多才俊”。归里后,于旧居筑小停云山馆,藏书3万餘卷,碑版2000餘件,钟彝、书画等甚多,皆自撰目录,潛心研讀,著述甚豐。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集本》、《汉志水道疏注证》、《诸史考异》、《台州札记》十二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筠轩诗钞》四卷、《筠轩文钞》八卷等,又辑有《经典集林》32卷。.
查看 赵壹和洪頤煊
亦称为 赵元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