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 关系: 奥匈帝国,布达,布达佩斯,布达佩斯地铁,布拉迪斯拉发,久洛·安德拉什,伊斯特凡·塞切尼,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匈牙利王国,匈牙利科学院,包贾尼·拉约什,哈布斯堡王朝,科苏特·拉约什,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維也納,马扎尔人,農奴制,舍伊特尔,戴阿克·费伦茨广场,普奥战争,1848年匈牙利革命,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奥匈帝国
布达
布达(匈牙利语:Buda)是以前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在现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西部,多瑙河西岸。布达大概占布达佩斯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山,大部分为树木覆盖。布达主要的地标为布达城堡(Buda Castle)和兹塔德拉(Citadella),匈牙利总统官邸山多尔宫(Sándor Palace)亦在布达。 Category:布达佩斯.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布达
布达佩斯
布達佩斯(匈牙利语:Budapest,发音:)是匈牙利首都,也是该国主要的政治、商業、運輸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被認為是東歐一個重要的中繼站。布達佩斯的人口在1980年代中期曾达到高峰207万(布達佩斯都會區人口達到2,451,418人),目前僅有約170萬居民,它是欧洲联盟第七大城市。该市是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西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左岸(東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的。此前没有布达佩斯这个称呼,过去人们一般将它称为佩斯-布达(Pest-Buda)。.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地铁
布达佩斯地铁(匈牙利语:Budapesti Metró)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由三条线路组成,全长31.7公里。4号线已于2014年投入使用。此外,5号线也已规划完成。 布达佩斯地铁始建于1896年,是全世界历史仅次于伦敦地铁的地铁系统。.
布拉迪斯拉发
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舊稱Prešporok、Pressburg)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积约367平方公里,人口为500,000人左右。布拉迪斯拉发位于斯洛伐克西南部,多瑙河的左畔,紧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边境,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與两个鄰國接壤的首都。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该国总统府、国会和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文化中心,拥有数座大学、博物馆、歌剧院、美术馆以及其他重要的文化与教育机构。斯洛伐克许多大型商业与金融机构的总部也设在布拉迪斯拉发。 该市在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德语名称普莱斯堡(Pressburg),而且曾经受到日耳曼、捷克、匈牙利、犹太和斯洛伐克等各种民族的强烈影响。 从1536年到1783年,该市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拥有许多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德意志的历史人物,19世纪的斯洛伐克民族运动也以此为基地。.
久洛·安德拉什
久洛·安德拉什,Csíkszentkirály及Krasznahorka伯爵(1823年3月8日–1890年2月18日)是匈牙利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匈牙利王国总理 (1867-1871)和奥匈帝国外交部长(1871-1879)。安德拉什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所推行的外交政策是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疆域扩展蹈东南欧,并最好得到与英国和德国的支持,同时不疏远土耳其。他认为俄罗斯是帝国的主要敌人,因为他自己的扩张主义针对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的主流领域。他反对斯拉夫民族主义运动,因为这一运动威胁到哈布斯堡多民族的帝国。 久洛·安德拉什是卡洛伊·安德拉什伯爵和Etelka Szapáry的儿子,他出生在当时属于匈牙利王国的Oláhpatak(现在斯洛伐克的Rožňava)。不同于信奉自由主义的父亲,久洛是保守主义的支持者。久洛·安德拉什成长的年代,反对政府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举措,但安德拉什在很早的时候就决定投身政治斗争。 伊斯特凡·塞切尼伯爵首先发现安德拉什的能力,并对此大加赞赏。1845年,安德拉什被任命为上蒂萨河水文规章管理社团的主席。 自1846年,通过在拉约什·科苏特创办的Pesti Hírlap中发表文章尖锐地批评政府,安德拉什开始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他在1848年当选为匈牙利议会议员。 当约瑟夫·耶拉西奇领导下的克罗地亚人试图重占彼时属于匈牙利人的梅丁穆尔涅时,安德拉什投身于军队。他是同郡绅士中的领导者,也是阿瑟·格尔戈利将军的副官。安德拉什在Pákozd和施韦夏特战役中表现出色。 随着战争的结束,安德拉什被1848革命政府派遣到君士坦丁堡。他于此寻求奥斯曼帝国对克罗地亚问题上的支持或中立。 但Világos一役匈牙利人的惨败迫使安德拉什逃亡到伦敦,然后到巴黎。1851年9月21日,他的塑像被奥地利帝国政府执行绞刑,原因是他参与了匈牙利的起义。 在流亡的十年中,他在欧洲外交的的中心研究学习了政治。他认识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将最终毁灭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8年,安德拉什返回匈牙利。但他的状况依旧困难。他从来没有请求奥地利政府给予他大赦,并坚定地拒绝了所有的建议,不论来自奥地利政府,还是匈牙利保守派人士。他热情地支持戴艾克领导的党派。 1865年12月21日,他被选为匈牙利王国议会副议长。1866年3月,他被议会任命为制定1867奥匈折衷方案委员会的主席。他提出了权力“代表”的想法。据说当时,他是委员会中唯一能说服匈牙利司法法院的委员。 克尼格雷茨战役后,他首次受到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正式接见。他建议重新编纂匈牙利宪法,以及任命专门负责外交和国防的大臣。 1867年2月17日,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正式任命他为新形成二元君主制奥匈帝国下匈牙利王国第一任首相。依照当时的形势,“折衷方案的设计师”戴艾克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选择,但他拒绝了这一任命,并将首相的宝座让与安德拉什。戴艾克称,安德拉什是“上帝赐予匈牙利最适合的政治家”。 作为首相,安德拉什展现出他坚定、和蔼和灵活的辩论技巧,很快就成为了议会中的主导人物。但是他面对的情势仍然困难,因为戴艾克巨大的威望使得所有其余政党的领导人都相形见绌。 安德拉什选择战争和外交事务部作为自己直属管理的部门。他重组了Honvéd(国家军队),并且他经常说管制军事边境地区是他处理过最困难的事情。 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安德拉什坚决捍卫奥匈帝国的中立,1870年7月28日发表演讲,强烈抗议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寻求恢复影响力的假设。1871年,博雅斯特伯爵下台后,安德拉什接替了他的职位。他的上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直到那时,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帝国从来没有能够脱离其与神圣罗马帝国传统的关系。但是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损失殆尽,并由此而形成二元君主制奥匈帝国后,才彻底将外交的重心转移至其事实上唯一拥有影响力的近东地区。巴尔干各民族的独立进程仍然不完整和不明朗的。问题是,这些民族是独立成为民族国家,或是在奥斯曼苏丹、俄国沙皇或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暴政的统治下继续生存。 直到那时,奥地利发现自己既不能将俄罗斯赶出近东,也不能与其合作。奥地利在欧洲大陆已经丧失了其作为大国曾享有的影响力。 是安德拉什努力使奥匈帝国重新回到了她在欧洲外交中应有的地位。首先,他亲近德皇;然后通过在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威尼斯举办的会议,与意大利和俄罗斯的宫廷建立起更友好的关系。.
伊斯特凡·塞切尼
伊斯特凡·塞切尼伯爵(Széchenyi István,),匈牙利改革家、作家。他引导了匈牙利贵族中对政治的讨论风气,立意将匈牙利现代化。 匈牙利纸币5000福林上就是用的他的头像。 Category:匈牙利政治人物 Category:匈牙利作家 Category:歐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匈牙利贵族.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848年-1867年),奧匈帝國締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1916年在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從1850年至1864年間擔任德意志邦聯主席。 在他長達68年的統治中,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敬愛,因此在晚年被尊稱為(奧匈)帝國的「國父」,也成為奧地利的標誌性存在。.
匈牙利王国
匈牙利王国(匈牙利语:Magyar Királyság)由伊什特万一世於1000年创建,是为阿尔帕德匈牙利王国。130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三世去世,死后无嗣,阿尔帕德王朝灭亡。卡洛伊一世继位,是为安茹匈牙利王国。1526年摩哈赤战役後,匈牙利王国分裂为鄂圖曼属匈牙利与哈布斯堡匈牙利王国,随后又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土组成部分。1918年,匈牙利秋玫瑰革命後,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独立,次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19年,霍尔蒂击败匈牙利共产主义者,于次年建立新的匈牙利王国,并担任摄政,直到1944年纳粹支持箭十字党发动政变。苏联占领匈牙利后,于1946年建立匈牙利第二共和国,匈牙利王国灭亡。 匈牙利王國的領土範圍除了今日的匈牙利之外,還包括了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局部地區、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奧地利的布爾根蘭州。今天這些地區中仍有一些是匈牙利族的聚居區。.
匈牙利科学院
匈牙利科学院 (Magyar Tudományos Akadémia,縮寫:MTA) 是匈牙利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位于布达佩斯,创建于1825年。.
包贾尼·拉约什
包贾尼·拉约什,内梅图伊瓦尔伯爵(Count Lajos Batthyány de Németújvár,) 匈牙利政治家,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间首届代议制政府首相,为马扎尔人独立而献身的烈士。.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科苏特·拉约什
科苏特·拉约什(Kossuth Lajos,1802-1894年)匈牙利革命家、政治家,匈牙利民族英雄。 匈牙利1848年革命领导人,担任革命中独立的匈牙利共和国元首。革命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也稱為法奧戰爭、薩奧戰爭或是1859年義大利戰爭(Campagne d'Italie),交戰雙方為法國-薩丁尼亞聯軍和奧地利帝國,這場戰爭在意大利的統一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維也納
马扎尔人
札兒人(;又譯--人)為匈牙利主要民族(於2001年人口約為1千萬),因此又稱匈牙利人,為烏拉語系,曾經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因此現代馬札兒人帶有突厥血統。他们為匈牙利主体民族,也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烏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認為,他们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亚西南方巴什基尔一帶;与他们最似的民族為曼西人。.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马扎尔人
農奴制
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10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農奴制不僅涉及農作,也包括礦業、森業和築路。農奴制下,莊園形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農奴形成了封建社會最低的社會階層。農奴受到法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多重束縛。農奴不同於奴隸,農奴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領主不能處死農奴,但能隨意處罰(黥面)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農奴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農奴的產出也被定義為領主的產權(所以農奴逃走等於盜取領主財產)。 1861年俄羅斯廢除的農奴制規定,領主的產業往往以農奴的數量來衡量。但農奴要困在莊園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如果農奴逃亡,要受來自國家制度的懲罰,領主也會捕捉他們。.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農奴制
舍伊特尔
舍伊特尔(匈牙利语:Söjtör),是匈牙利佐洛州所辖的一个村,总面积36.16平方公里,总人口1559,人口密度43.1人/平方公里(2010年1月1日)。.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舍伊特尔
戴阿克·费伦茨广场
戴阿克·费伦茨广场(Deák Ferenc tér),得名于戴阿克·费伦茨,是是布达佩斯一个主要交通路口。卡洛伊环路、鲍伊奇-日林斯基街、国王街、戴阿克·费伦茨街,和三十街汇集于此。布达佩斯地铁的三条已建成线路均在此设站,使戴阿克·费伦茨广场站成为唯一的换乘站。 电车47路、49路,以及一些公交线路,都从戴阿克·费伦茨广场始发。该广场是年轻人爱聚集的地点。 戴阿克·费伦茨广场出现在瑞典前卫金属乐队的歌曲“末后的主题”中。 Category:布达佩斯广场.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查看 费伦茨·戴阿克和普奥战争
1848年匈牙利革命
1848年匈牙利革命是歐洲1848年革命的一部分,與1848年奧地利帝國革命緊密相連。在革命發生後,匈牙利王國從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獨立。 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領導人是科蘇特·拉約什、伊斯特凡·塞切尼、裴多菲·山多爾、約瑟夫·貝姆。1848年匈牙利革命爆發的3月15日是匈牙利的國家法定節假日。.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
1867年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建立了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君主制帝国,即奥匈帝国。这种方案重新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不受奥地利帝国影响的匈牙利王国。由此,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地利帝国被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制下的奥匈帝国所取代。 1867年,奥地利帝国接连在意大利统一战争和普奥战争中失利,其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因此境内各民族要求自治的声浪也日益高涨。有呼声要求帝国改为联邦制,也有认为匈牙利应该独立的意见。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相妥协,建立奥匈二元帝国,以避免帝国的分裂。 匈牙利政治领导人在折衷方案谈判其间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恢复匈牙利王国传统的地位(法律上和政治上),而这是在匈牙利革命1848革命后失去的。 二是恢复1848年革命议会通过的改革法,即基于以在匈牙利建立起保障现代公民和政治权利,并施行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律。 按照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说法,"有三个人决定了这一折衷方案: 戴阿克、安德拉什和我自己。" 根据折衷方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被重组为一个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所组成的政合国。内莱塔尼亚地区(奥地利)和外莱塔尼亚地区(匈牙利)都受各自独立的议会和总理管辖。两国共有单一的国家元首即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和匈牙利王国的国王,并在其统治下共享同一个共有外交部、共有国防部和共有财政部。两国的武装部队合并,并以皇帝-国王作为最高指挥官。 两个地区的名称来源于莱塔河,既是多瑙河的一条支流,也是传统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国界。但实际上莱塔河并不完全是两国的分界线:“内”和“外”只是口头习惯上的区分,而不是准确的地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