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指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也稱為法奧戰爭、薩奧戰爭或是1859年義大利戰爭(Campagne d'Italie),交戰雙方為法國-薩丁尼亞聯軍和奧地利帝國,這場戰爭在意大利的統一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60 关系: 基耶塞河埃利·弗雷德里克·福雷卡米洛·奔索,加富爾伯爵卡萨莱蒙费拉托奥古斯特·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奧地利帝國威尼西亞尼斯巴黎巴黎條約 (1856年)布雷西亚帕爾馬公國帕特里斯·麦克马洪亚历山德里亚 (意大利)亨利·杜南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克里米亚战争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倫巴底倫巴第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皮埃蒙特科莫索尔弗利诺战役维罗纳自由镇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烧炭党瓦雷澤戰役韦尔切利莱尼亚戈達爾馬提亞萨伏依王朝馬真塔戰役茨雷斯島都灵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阿道夫·尼埃尔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蘇黎世條約薩丁尼亞王國薩伏依蒙泰貝洛戰役 (1859年)提契诺河梅多莱波佐伦戈波河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洛希尼島朱塞佩·加里波底...明喬河摩德納和雷焦公國意大利半島意大利統一教皇国托斯卡纳大公国拿破仑三世曼托瓦普隆比埃莱班普魯士 扩展索引 (10 更多) »

基耶塞河

基耶塞河是意大利的河流,位於該國北部布雷西亞大區,屬於奧利奧河的支流,河道全長160公里,流域面積960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36立方米。 Category:意大利河流.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基耶塞河 · 查看更多 »

埃利·弗雷德里克·福雷

埃利·弗雷德里克·福雷(Élie Frédéric Forey)(1804年1月10日——1872年6月20日) 法国元帅。 法国圣西尔军事学院毕业,1824年被任命为陆军第二轻步兵团中尉。他曾在1830年远征阿尔及尔。在1835年晋升为上尉。1839年担任猎兵营营长(battalion of chasseurs a pied,步兵),1848年革命时,福雷已经成为一个上校(1844)和兵团指挥官。1852年指挥一个旅,并被提拔为少将(général de division),他支持拿破仑三世的政变。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福雷指挥一个军参加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战。1859年法奥战争参加了蒙特贝罗(Montebello)和索尔费里诺战役,战争结束后担任参议员。 1862年被任命为法国远征队到墨西哥,充分考虑到民用和军事力量,1862年9月在韦拉克鲁斯登陆。1863年5月他的军队占领经过长期围攻普埃布拉,然后占领墨西哥城。为此福雷收到他的法国元帅权杖奖励。之后,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建立了一个三人执政统治,福雷将远征队移交给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回到法国,他负责指挥第二军团直到1867年,1872年因大脑枪伤发作在巴黎去世。.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埃利·弗雷德里克·福雷 · 查看更多 »

卡米洛·奔索,加富爾伯爵

#重定向 卡米洛·奔索 (加富爾伯爵).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卡米洛·奔索,加富爾伯爵 · 查看更多 »

卡萨莱蒙费拉托

卡萨莱蒙费拉托(意大利语:Casale Monferrato )是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亚历山德里亚省蒙菲拉托的一个镇,位于波河平原,西距都灵。 在古罗马时代它就已经是地区中心,但在罗马帝国覆灭之后衰败,直至15世纪才再度兴起。16世纪时它成为巴列奥略王朝首都,后属貢扎加家族。17和18世纪成为法国和西班牙军队争夺的战略要地。在意大利统一时期,它是抵御奥匈帝国进攻的桥头堡。现代的卡萨莱蒙费拉托则位于都灵-米兰-热那亚工业区内,是一座工业城市,主要生产水泥,但由此也导致工业污染和居民健康问题,石棉水泥工厂排放的污染物令大量居民罹患间皮瘤。.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卡萨莱蒙费拉托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

奥古斯特·米歇尔·埃蒂耶纳·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第二代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伯爵(Auguste Michel Étienne Regnaud de Saint-Jean d'Angély), later 2nd Count Regnaud de Saint-Jean d'Angély 法国将军,后为法国元帅,波拿巴主义者,第二共和国时期是制宪议会和立法议会议员(1848-1851) 、陆军部长(1851年1月);第二帝国时期任近卫军指挥官(1854-1869),1855 年为克里米亚法军后备军军长。 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伯爵米歇尔-路易-埃蒂耶纳和他的情妇 Marie-Louise Chenié的私生子,生下他不久即去世。几个月后他的父亲才承认他,1795年交给后来的妻子抚养。 1813年担任一个轻骑兵团的中尉,参加了莱比锡战役,之后他成为了拿破仑皇帝的一名军官。滑铁卢战役后,他被政府开除出军队。1825年他去希腊,参加独立战争,负责指导在希腊新军队的一个骑兵队。1828年作为一名翻译员他参加了让·维克多·莫罗的法国远征军,在1829年他被提升为上尉。 七月王朝期间,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担任上校远征比利时。1841年他被提升为准将(général de brigade),1849年晋升为少将(général de division)。1851年他担任了两个星期的战争部长。1852年他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作为回报,他被任命为参议员。在第二帝国,他经历了克里米亚和意大利战争,最终在1859年因马真塔战役中作战勇敢,被授予法国元帅。 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元帅和Anne-Angélique Ruby结婚,没有孩子。他收养了前妻的女儿Flore-Angélique Regnaud de Saint-Jean d'Angély。 由于他是私生子,未能继承其父的伯爵爵位,1864年11月,拿破仑三世再次授予他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伯爵爵位,并特别许可他伯爵爵位传给他收养的女儿丈夫爱德蒙·达维利埃(Edmond Davillier),爱德蒙死于1908年,只有一个女儿,无男嗣继承而取消。 1870年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元帅死于戛纳,葬在巴黎荣军院Hôtel des Invalides。.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奥古斯特·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威尼西亞

#重定向 威尼托大区.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威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尼斯

尼斯(Nice)是地中海沿岸法国南部港口城市,位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为滨海阿尔卑斯省行政中心。尼斯地处马赛和意大利热那亚之间,为主要旅游中心和蔚藍海岸地区的首选度假地,尼斯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马赛),大都会区人口933080人(1999年统计)。尼斯是法国第五大城市,城市中心人口347,100人。(2004年统计).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尼斯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條約 (1856年)

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是在1856年3月30日俄羅斯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和鄂圖曼帝國、英國、法蘭西第二帝國、薩丁尼亞王國,以及奧地利帝國、普魯士兩個中立國所簽訂的的和約。.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巴黎條約 (1856年) · 查看更多 »

布雷西亚

布雷西亞(Brescia,;倫巴第語:Brèsa,;Brixia),是意大利伦巴第政区中的一个城市。為小提琴的發源地之一。 該城市是布雷西亞省的行政中心,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之一。因為繼承了古羅馬的建築遺產,城市佈局十分規整,街道大多是直角。其外部還有比羅馬城鎮更大的中世紀城牆。 當地的羅馬廣場和聖薩爾瓦托修道院是世界遺產。.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布雷西亚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公國

帕爾馬公國建立於1545年,由原米蘭公國於波河以南,以帕爾馬為中心的一帶領土所組成,以作為教宗保祿三世的私生子皮埃·路易吉·法尔内塞的封地。 1556年第二任公爵奥塔维奥·法尔内塞更獲得了皮亞琴察,因此兼任皮亞琴察公爵,公國亦因而改稱為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e Piacenza)。 法尔内塞家族持續統治公國直至1731年家族絕嗣,這時候公國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與妻子帕爾馬郡主伊莎貝拉·法爾內塞所生的長子唐·卡洛斯所繼承,稱卡洛斯一世。卡洛斯統治公國直至1735年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之後,帕爾馬被割讓予查理六世以交換兩西西里王國。 哈布斯堡王朝只統治公國直至1748年,簽訂第二亞琛和約之後公國改由波旁王朝的成員,唐·卡洛斯的弟弟唐·腓力統治,菲利波一世更獲得瓜斯塔拉公國作領地。菲利波一世成為統治帕爾馬、皮亞琴察和瓜斯塔拉公國(意大利語:Ducato di Parma, Piacenza e Guastalla)的波旁-帕爾馬家族首任公爵。 1796年公國被拿破崙所率的法軍佔領,公國的政治陷入混亂。费迪南多公爵在法軍佔領下仍保持公爵頭銜直至1801年簽訂阿蘭費斯條約,波旁王朝與拿破崙達成協議以托斯卡納大公國作交換,換取帕爾馬公國併入法國。但费迪南多公爵仍然留在帕爾馬並死於1802年,可能是被毒殺。可是拿破崙對公國的前途尚未決定,他希望所有波旁王朝的君主保證會在將來對歐洲各國的戰爭中作為他的同盟。即使拿破崙已將法國的法律和行政系統傳入公國,但直至1808年拿破崙進攻西班牙之後才正式宣佈將公國併入法蘭西第一帝國。公國領土改為法國的托萊省。 1814年帕爾馬公國復辟,屬哈布斯堡王朝的拿破崙妻子奧地利的瑪麗·路易莎成為女公爵。在1847年瑪麗·路易莎逝世後,公國復歸為波旁-帕爾馬家族所統治,家族亦同時統治盧卡公國。在這之前,瓜斯塔拉已經改由摩德納公爵所繼承,併入摩德納公國。波旁-帕爾馬家族統治公國直至1859年,法國和薩丁尼亞王國於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法國稱法奧戰爭、意大利稱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波旁-帕爾馬家族在革命中被趕出公國。 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與托斯卡納大公國和摩德納公國於1859年12月組成了中意大利聯合省,後來於1860年3月舉行公民投票後再與薩丁尼亞王國合併成為意大利王國。 波旁-帕爾馬家族的後裔至今仍然宣稱為帕爾馬公爵。波旁-帕爾瑪的卡洛王子於2010年開始繼承稱號。.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帕爾馬公國 · 查看更多 »

帕特里斯·麦克马洪

玛利·埃德姆·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麦克马洪,馬真塔公爵(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Duc de Magenta,),法國軍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任總統(1873年—1879年)。在克里米亞戰爭及義大利馬真塔戰役(1859)中揚名,被升為法國元帥,并受封為馬真塔公爵(duc de Magenta)。 他是詹姆斯黨的愛爾蘭家族後裔,於1827年展開軍旅生涯,1864~1870年間擔任阿爾及利亞總督,後來又在普法戰爭中擔任指揮官。他也是凡爾賽軍司令,這支軍隊於1871年鎮壓巴黎公社起義。 1873年,阿道夫·梯也尔辭去總統職務之後,他被選為總統。作為保皇派,他在總統任內頒布了1875年憲法。之後發生了憲法危機,麥克馬洪與共和派不合,被迫於1879年下台辭職,由共和派控制的議會接管政府。.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帕特里斯·麦克马洪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里亚 (意大利)

亚历山德里亚(意大利语:Alessandria)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塔纳罗河畔,是亚历山德里亚省的首府,人口约9万(2004年)。 A Category:皮埃蒙特大区市镇.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亚历山德里亚 (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亨利·杜南

--·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是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1859年,他於出差途中目睹了索尔费里诺战役的后果。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索尔费里诺回忆录》中记录了這段经历,书中的设想最终促成了18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立。1864年的《日内瓦公约》也是以杜南的思想为基础。1901年他和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亨利·杜南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

弗朗索瓦·馬瑟蘭·塞尔坦·德·康罗贝尔(François Marcellin Certain de Canrobert,)法國軍人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 康罗贝尔出身於軍官世家,1835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后即参加了北美殖民战争。1850年晋升为将军,被任命为拿破崙三世的副官,参与了1851年12月2日的国家政变。1856年晋升为法国元帅。1859年奥意法战争中参加了马坚塔和索耳非利诺交战。1870年普法战争时,康罗贝尔指挥的军队在圣普里瓦战斗之后被迫撤到梅斯要塞,巴赞的军队在梅斯投降时,他也被俘。战后,康罗贝尔由洛特省选入参议院;1871年—1876年为法国国民议会中波拿巴主义者的领袖。 category:法國政治人物 category:法国元帅 Category:圣西尔军校生.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克里米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International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Movement;Internationle Rotkreuz- und Rothalbmond-Bewegung)是國際性的人道主义運動,在世界各地拥有大约9,700万名志愿者及工作人員,这一国际人道运动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并减轻人类疾苦,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和政治观念而加以任何歧视。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有三个组成部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及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中文簡稱紅會)。这三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但拥有共同的基本原则、目标、标志和章程。.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 查看更多 »

倫巴底

#重定向 伦巴第大区.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倫巴底 · 查看更多 »

倫巴第

#重定向 伦巴第大区.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倫巴第 · 查看更多 »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倫巴第-威尼托王國(意大利語:Regno Lombardo-Veneto,德語: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是一個位於意大利北部的王國,並由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所控制。此王國是根據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中所作出之協定而建立。其後於1859年及1866年,倫巴第及威尼托漸次被割讓予薩丁尼亞王國及後來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此一國家亦不復存在。.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皮埃蒙特

#重定向 皮埃蒙特大区.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皮埃蒙特 · 查看更多 »

科莫

科莫(Como),城市名,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城市,因坐落于科莫湖畔而得名,有“丝绸城”之称。位于意大利米兰北部四十公里靠瑞士边境处,交通方便。有电器、银器与搪瓷等工业,是通向瑞士的铁路交点与旅游中心。有建于1215年的市政厅、十四世纪的大理石教堂等哥特式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国立丝绸学院与丝绸研究所。但真正让科莫闻名于世的是其历史悠久的丝绸工业(始于1510年)和科莫湖。 科莫市是意大利的丝绸之乡,科莫的拉蒂基金会收藏了4000万翩丝绸片样,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丝绸史。.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科莫 · 查看更多 »

索尔弗利诺战役

索尔费里诺战役(Bataille de Solférino、Battaglia di Solferino e San Martino)),发生于1859年6月24日,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和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率领的薩丁尼亞王國军队组成了法国-撒丁联军与奥地利帝国开战,并在战斗中最终获胜。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率领的奥地利军队战败。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场由各国君主亲自指挥作战的重大战役。超过20万名士兵(约10万名奥地利士兵和总计11.86万人的法国士兵和皮埃蒙特-撒丁联军士兵)参加了这一重要战役。这次战役之后,奥地利皇帝便不再直接指挥军队了。.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索尔弗利诺战役 · 查看更多 »

维罗纳自由镇

维罗纳自由镇(Villafranca di Verona),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维罗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57.43平方公里,人口32866人,人口密度572.3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3096。.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维罗纳自由镇 · 查看更多 »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維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或譯作維托里奥·伊曼紐二世)()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1849年~1861年在位),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1861年~1878年)。.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 查看更多 »

烧炭党

烧炭党(Carbonari),是大约1800年至1831年活跃在意大利各国特别是意大利半岛南部的秘密民族主义政党,追求成立一个统一、自由的意大利,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烧炭党 · 查看更多 »

瓦雷澤戰役

雷澤戰役發生於1859年5月26日的瓦雷澤,是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的一部份。朱塞佩·加里波底領軍的在這場戰役中戰勝了奧地利的軍隊,並讓志願兵團可以向科莫,在北義地區牽制了不少奧軍。.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瓦雷澤戰役 · 查看更多 »

韦尔切利

韦尔切利(Vercelli),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区韦尔切利省城市,为韦尔切利省省会。人口约4.7万。该城市大约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韦尔切利 · 查看更多 »

莱尼亚戈

莱尼亚戈(Legnago),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维罗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79.66平方公里,人口25556人,人口密度320.8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3044。.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莱尼亚戈 · 查看更多 »

達爾馬提亞

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文:Dalmacija,英文:Dalmatia),克羅埃西亞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地區,東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维那。以屋大维时代罗马的達爾馬提亞命名。 此地區由西北的拉布島橫跨至東南方的科托爾灣,還包括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各個島嶼,如 赫瓦爾島、維斯島、科爾丘拉島、布拉奇島、帕島和姆列特島等。 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是本區的主要都市。 D.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達爾馬提亞 · 查看更多 »

萨伏依王朝

薩伏依王朝(Casa Savoia),是歐洲的一个王朝,曾于1861年至1946年統治義大利。其建立者為擁有薩伏依、萊茵河以東及日內瓦湖南部地區的亨伯特一世(卒於1048年?)。中世紀時期,他的繼承人,包括阿梅迪奥六世在內,將法國、義大利和瑞士交界的阿爾卑斯山西部併入了版圖。1416年該家族被提升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爵,但此後直到16世紀晚期一直處於衰敗的狀態。雖然它在17世紀歸義大利統治,但該家族在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時代獲得了義大利東北部的領土並奪得了國王的頭銜,先是西西里國王(1713),後改為薩丁尼亞國王(1720)。薩伏依王室在復興運動時期很強盛,在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一世和卡洛·阿尔贝托領導下對19世紀義大利統一作出了貢獻。它後來失去了其主導地位,其君主翁貝托一世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名義上的國王,1946年的公投通過廢黜王室,從而結束了薩伏依王室的統治。.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萨伏依王朝 · 查看更多 »

馬真塔戰役

真塔戰役發生於1859年6月4日,是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的一部份,最終法薩聯軍在拿破崙三世的率領下擊敗了元帥指揮的奧軍。 這場戰役發生於北意的馬真塔,當時拿破崙三世的部隊渡過了提契諾河,並包抄尤來元帥部的右翼,迫使後者戰敗撤退。馬真塔附近是遼闊的果園,同時由許多溪流和灌溉渠道分割成數個區塊這讓雙方都無法進行過於精細的調動部隊。奧軍將每棟房子都化為小型要塞。法軍的主力由帝國近衛隊中的5000名擲彈兵組成(身上著的制服還是第一帝國時期的風格)。馬真塔戰役的規模並非特別大,但對法薩聯軍來說仍是場決定性的勝利。帕特里斯·麥克馬洪在這場戰役中功勳彪炳,因而被封為馬真塔公爵,後來他還成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總統。 由於法薩聯軍中幾乎都是法軍(1100名薩軍及58000名法軍),所以這場勝利也被認為幾乎是法軍的勝利。.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馬真塔戰役 · 查看更多 »

茨雷斯島

茨雷斯島 (克羅埃西亞語:Cres、義大利語 Cherso, 德語: Kersch、 拉丁語:Crepsa, 希臘語:Chèrsos, Χερσος)是克羅埃西亞的一個島嶼。位於克瓦內爾灣內。面積405.78平方公里,島上有人口3,184人(2001年)。 Category:克羅埃西亞島嶼.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茨雷斯島 · 查看更多 »

都灵

都灵(Torino ;皮埃蒙特語:Turin ;Augusta Taurinorum),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稱為都--靈,台湾稱為--,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城市,皮埃蒙特大区和都灵廣域市的首府。它坐落在波河的左岸,距離米蘭大約,阿尔卑斯山环绕在城市的西北。都灵中心区有面积130.17km²,人口911,534,是意大利人口第四多的城市;都灵城市区有面积1,126.6 km²,人口1,745,221;都灵都市圈有面积1,977 km²,人口2,200,000(占意大利总人口的3.4%)。 都灵是一国际化的欧洲城市, 都灵有时被称为“意大利自由的摇篮”、、“阿尔卑斯之都”、“萨沃亚之都”。它拥有众多的文化設施和其他名胜。都灵因为它的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法式建筑而举世闻名。它的很多广场、城堡、庭园和宫殿(如贵妇宫),都是由西西里建筑师菲利波·尤瓦拉建造的,他在设计时借鉴了法国经典建筑凡尔赛宫。 这些法式建筑的典范包括:王宫、斯杜皮尼吉行宫和苏佩尔加大教堂。許多意大利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此地,如都灵大学、都灵理工大学、都灵美术学院等。还有许多重要和著名的博物馆,如埃及博物馆 和安托内利尖塔。 都灵曾经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中心。1563年,它成为了萨伏依公国的首都,随后是萨伏依王室统治下的萨丁尼亚王国的首都,最后是意大利统一之后的第一个首都(1861年—1865年)。 同时,它也是萨沃亚王室(意大利王室)的故乡。 虽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大部分政治意义和重要性都丢失了,它还是在战后成为了欧洲重要的工业、商业和贸易的集散地。它现在是意大利的工业中心之一,和米兰、热那亚组成了“工业铁三角”。从经济上来说,都灵紧随罗马和米兰之后,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 它的GDP高达5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78位。 虽然不像罗马、米兰那样是“世界级城市”,GaWC评其为“适合发展”级别。 都灵是意大利汽车制造业的摇篮,被称为“意大利汽车之都”或者“意大利的底特律”。是汽车品牌菲亚特、蓝旗亚和阿尔法·罗密欧的总部所在地。 都灵还拥有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和都灵,举办过200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国际空间站设备,如和谐号节点舱和哥伦布实验舱,也是在都灵制造的。.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都灵 · 查看更多 »

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

路易-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第一代巴拉杰·迪里埃伯爵(Louis-Achille Baraguey d'Hilliers, 1st Comte Baraguey d'Hilliers) 法国元帅和政治家。 巴拉杰·迪里埃出生在巴黎,法国革命时期将军路易·巴拉杰·迪里埃之子。1809年在第9龙骑兵团中任职并在此后的拿破仑战争中效力。 1812年参加远征俄国,1813年他是奥古斯特·德·马尔蒙元帅的副官,在战斗中失去左臂。1814年站在波旁王朝一边。1815年晋升上尉。1823年在法国西班牙远征军中服役并参加战斗,1830年参加阿尔及利亚探险队,并于同年晋升上校。1833年--1841年任法国圣西尔军事学院院长,坚决平息了学生中的不满情绪。1841年-1844年在托马斯·罗贝尔·比若元帅手下供职,指挥一个师转战于阿尔及利亚。因其苛刻的纪律而被迫辞职。1847年任21军区监察长,1848年4月革命后,当选为国会议员。随后从保皇党转为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忠实拥护者。在1849年9月---1850年意大利革命期间任驻罗马的法军指挥官。1851年任巴黎卫戍部队司令,1852到1853年以大使身份前往土耳其。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任法国波罗的海远征军司令。1854年8月16日,因攻克俄国要塞博玛尔森德而晋升法国元帅。回国后成为参议院议长。1859年法意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军团司令,在6月24日的索尔费里诺战役中起重要作用,60年代在一系列要塞中任职。 普法战争初期,1870年任巴黎总督,他坐镇巴黎,但不为拿破仑三世皇后欧也妮(Eugénie)和八里桥伯爵信任,8月12日被特罗胥取代。普法战争结束后受路易-阿道夫·梯也尔之命组成一个委员会调查战败原因。1878年死于阿梅利莱班-帕拉尔达。.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尼埃尔

阿道夫·尼埃尔(Adolphe Niel) 法国陆军将领和政治人物。法国元帅。 他出生在法国上加龙省米雷,在1821年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827年进入梅斯工程师学校,成为工程师兵团中尉,1833年晋升上尉。參加征服阿尔及利亚殖民戰爭,1837年在攻占君士坦丁的战斗中以功勋获得营长(chef de bataillon)。在1840年和1846年被提升为陆军中校和上校。1849年参加罗马的围攻,之后他被晋升为准将,在总部任工程师主管。 1852年尼埃尔当选国务委员会成员,1853年被提拔为少将(general of the division)。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波罗的海远征军,主管攻击博玛尔森德(Bomarsund)要塞的工程。马拉科夫战役中获得大十字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55年到1859年任法国参议院议员, 与奥地利战争中,尼埃尔指挥第四军团在马真塔之戰和索爾費裏諾之戰中英勇頑強,指揮出色,成为拿破仑三世最信任的军事顾问,在索尔费里诺战场上被授予法国元帅。 1867年到1869年尼埃尔担任战争大臣,他起草和开始执行一项影响深远的计划,进行陆军改革。1869年尼尔在巴黎去世,一年后普法战争摧毁了旧帝国军队。.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阿道夫·尼埃尔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

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Alfonso Ferrero, Cavaliere La Màrmora) 意大利将军和政治家。他的兄弟亚历桑德罗·拉马尔莫拉建立了意大利军队的分支,现在称为特种步兵营(Bersaglieri)。.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 · 查看更多 »

蘇黎世條約

《蘇黎世條約》(法語:Traité de Zurich,德語:Frieden von Zürich,意大利語:Pace di Zurigo)是奧地利、法國及薩丁尼亞於1859年11月10日所簽定之條約。法、奧、薩三國在此條約中,再次確認1859年法奧戰爭後,法奧兩國所簽署《維拉弗蘭卡停戰協定》中有關停戰之條款。此外,在條約中,奧地利割讓予法國的倫巴第亦轉讓給薩丁尼亞。.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蘇黎世條約 · 查看更多 »

薩丁尼亞王國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过去的一个王国。後來的義大利於薩丁尼亞王國的基礎上統一。.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薩丁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薩伏依

薩沃依(義大利語:Savoia,法語:Savoie,英語:Savoy),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歷史地區。統治該地的薩伏伊王朝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前一直是統治義大利的王室。 萨伏依公国(Duché de Savoie、Ducato di Savoia)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薩伏依 · 查看更多 »

蒙泰貝洛戰役 (1859年)

蒙泰貝洛戰役發生於1859年5月20日的蒙泰貝洛(位於今日北義的倫巴底),是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中的一場小戰役,交戰雙方為法(步兵)薩(騎兵)聯軍和奧軍。這場戰役戰敗後,奧軍指揮官被迫派遣部分部隊以鞏固南方的戰線。 Category:1859年 Category:1850年代欧洲战役 Category:伦巴第大区历史 Category:意大利独立战争 Category:法兰西第二帝国战役 Category:萨丁尼亚王国战役 Category:奥地利帝国战役.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蒙泰貝洛戰役 (1859年) · 查看更多 »

提契诺河

提契诺河(意大利语:Ticino)也称泰辛河(德语:Tessin)位于瑞士和意大利境内,发源于圣哥达山口,穿越马焦雷湖,最终在帕维亚注入波河。 提契诺河流经的主要城镇有:艾罗洛、贝林佐纳、洛迦诺、斯特雷萨、维杰瓦诺和帕维亚。 T T.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提契诺河 · 查看更多 »

梅多莱

梅多莱(Medole),是意大利曼托瓦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3947人,人口密度157.9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0034。.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梅多莱 · 查看更多 »

波佐伦戈

波佐伦戈(Pozzolengo),是意大利布雷西亚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1.4平方公里,人口3410人,人口密度159.3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17151。.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波佐伦戈 · 查看更多 »

波河

波河(Po)是意大利最长的一条河流。位于意大利北部,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区,向东在威尼斯附近注入亚得里亚海,全长652公里。流域面积71,000平方公里。 流经都灵。在伦巴第平原,以达芬奇参与设计的网状水道系统与米蘭相连。在河口处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包括几百条细水道和五条主要水道(意大利文称作“Po di Maestra”,“Po della Pila”,“Po delle Tolle”,“Po di Gnocca”和“Po di Goro”)。有波河三角洲国立公园。 波河平原是意大利的主要农业区。中上游是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带,三角洲出海口因為水文條件人口較少。 P Category:意大利地理之最.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波河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重定向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洛希尼島

洛希尼島(克羅埃西亞語:Lošinj、義大利語:Lussino、德語:Lötzing、拉丁語:Apsorrus、希臘語:Αψωρος)是克羅埃西亞的一個島嶼。位於亞德里亞海北部,克瓦內爾灣內。面積74.36平方公里,2001年時有人口8,134人。它几乎正好位于里耶卡南部,属于濱海和山區縣。 岛上有一条纵向的道路。从扎達爾和普拉等地有渡船去洛希尼島。.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洛希尼島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加里波底

朱塞佩·加里波第(,,又译加里巴尔迪;,,又譯--;)是一位意大利将领、爱国者与政治家。他在意大利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號稱意大利统一的宝剑。梁啟超將他与加富尔、朱塞佩·马志尼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此外,他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加富尔、马志尼同为公認的意大利国父。 加里波第在意大利复兴运动(统一运动)中是一位中心人物,因为他亲自指挥与参与了许多场战役,而这些战役最终导致了统一的意大利的形成。他通常是某一合法势力的代表。例如:他在1848年由米兰临时政府指派为将军,在1849年經罗马共和国战争部长指派为将军,以及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赞同下,代表他领导了。 加里波第也有“两个世界的英雄”之稱,这是因为他在南美洲的巴西、乌拉圭等国和在欧洲都有军事活动。在当时的国际性传媒报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活动令他在意大利及海外赢得了重要的名声。在他那个时代,许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比如维克多·雨果、大仲马、乔治·桑,都对他刮目相看。英国与美国对他帮助巨大,在他困难时,这两个国家都为他提供过财政与军事上的支持。 在加里波第的广为流传的故事里,他与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志愿兵们将红衫作为他们的制服。.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朱塞佩·加里波底 · 查看更多 »

明喬河

明喬河是意大利的河流,屬於波河的支流,河道全長194公里,流域面積2,85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60立方米,發源自平佐洛,河畔城鎮有曼圖亞和明喬河畔瓦萊焦。 Category:意大利河流.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明喬河 · 查看更多 »

摩德納和雷焦公國

摩德納和雷焦公國(Ducato di Modena e Reggio),是一個於1452-1859年,存在於義大利的獨立公國,公國除了於拿破崙統治時期短暫的被奇斯帕達納共和國及拿破崙義大利王國取代外,皆是由埃斯特家族及後來的奧地利-埃斯特家族統治,公國最後於1859年被合併至中義大利聯合省。.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摩德納和雷焦公國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半島

義大利半島(Penisola italiana),又名亚平宁半岛 (Apennines)(Penisola appenninica)是南欧洲三大半岛之一,位居三大半島的中間,在地中海之北。亞平寧半島北起波河流域,南至地中海中心,長達1000公里。 意大利半島西面為第勒尼安海,南面為爱奥尼亚海,東面為亚得里亚海;整個亚平宁山脉橫亙其中,意大利的大部分国土也在其中,也因此得名。除了義大利,半島上還有聖馬力諾及梵蒂冈兩個國家。此外,此半島長期以來有靴子(Lo Stivale)這個暱稱,這個名稱來自於它的形狀。卡拉布里亚被形容是足尖,薩蘭托被形容為足跟,加爾加諾(Gargano)則是馬刺。 Category:意大利半岛.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意大利半島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意大利統一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教皇国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纳大公国

托斯卡納大公國(意大利語:Granducato di Toscana;拉丁語:Magnus Ducatus Tusciae)為一個在1569年至1859年間,存在於意大利中部的國家。為第一個廢除死刑的主權國家。 此大公國取代之前的佛羅倫斯公國,並一直維持在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一帶的統治。而在其北方,同屬今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一部分土地,則另外建立了馬薩與卡拉拉公國,以及盧卡共和國(Repubblica di Lucca)與後來建立的盧卡公國。1860年,托斯卡納大公國被由薩丁尼亞主導的意大利王國所合併。.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托斯卡纳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三世

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即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出生时名为夏尔-路易·波拿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位总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唯一一位皇帝,亦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亦是其妻約瑟芬皇后的外孫,拿破崙一世繼孫,(拿破崙三世之母為約瑟芬和前夫所生)他在1848年当选总统之后,在三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获得成功。他随即在次年,亦即拿破仑一世登基第48周年称帝。1870年9月4日,他战败退位。他是法国第一个普選產生的总统和最后一个君主。 拿破仑三世知名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外推行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他企图消除欧洲协调对法国的制约,在欧洲范围内,重建法国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兰西殖民帝国。拿破仑三世反对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反动主义政策,支持民族主义,是一位广受欢迎的君主。在近东方面,他联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重建了法国在累范特地区的影响力,为法国取得了马龙尼基督徒保护者的称号。同时间,拿破仑三世在罗马部署部队,防范意大利吞并教皇国。后来他又击败了进犯教皇国的意大利志愿军上述举动为他赢得了国内天主教徒的支持。 在远东方面,拿破仑三世在印度支那和新喀里多尼亞建立了法国殖民地。他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之中,维护了法国在华利益。不过,由拿破仑三世所发动的对朝战役,和他所派出的佐幕军事代表团一样,都遭到了失败。他在墨西哥进行的军事干涉,也在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之下,被迫结束。 在内政方面,拿破仑三世试图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取得平衡。不过,他一直在稳步推进改革。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法国经济繁荣,产业开始现代化。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幅度改造,为现代城市塑造了轮廓。 色当会战完结后三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英国。1873年,他在英国病逝。.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拿破仑三世 · 查看更多 »

曼托瓦

曼托瓦(Màntova),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曼托瓦省省会。.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曼托瓦 · 查看更多 »

普隆比埃莱班

普隆比埃莱班(Plombières-les-Bains)是法国洛林大区孚日省的一个市镇,属于埃皮纳区普隆比埃莱班县。该市镇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普隆比埃莱班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法奧戰爭第二次奧薩戰爭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第二次皮奧戰爭薩奧戰爭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