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谢切诺夫环形山

指数 谢切诺夫环形山

谢切诺夫环形山(Secheno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雨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1829年–190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19 关系: 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东海万户撞击坑帕申环形山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俄罗斯國際天文聯會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瓦维洛夫环形山生理学家赤道赫茨普龙环形山梅契尼科夫环形山月球地质年代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月球背面月面座標撞击坑

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

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Timiryaze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雨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科学家克利门特·阿尔卡德耶维奇·季米里亚泽夫(Kliment Arkadyevich Timiryazev,1843年–192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季米里亚泽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东海

東海,亦稱東中國海、中國東海,是指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為太平洋西部的陸缘海之一。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東臨太平洋,以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為界。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餘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千餘米,最深處接近日本冲繩本島西側的中琉界沟(沖縄トラフ),約為2,700米。鹽度爲31-32‰,東部爲34‰。海水溫度平均9.2°C。冬季南部水溫在20°C以上。整個海區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东海 · 查看更多 »

万户撞击坑

万户环形山(Wan-Hoo)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以十六世纪中国官员万户之名命名,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万户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帕申环形山

帕申环形山(Pasche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卡尔·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帕申(1865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帕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

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Ivan Mikhaylovich Sechenov;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е́ченов;),1829年出生于俄罗斯辛比尔斯克附近的特普利斯坦(“Tyoply Stan”,现谢切诺沃),1905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去世,是一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称其为俄罗斯生理学之父。谢切诺夫的经典著作《大脑的反射》将电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引入到了实验室和医疗教学中。.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伊万·米哈伊洛维奇·谢切诺夫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瓦维洛夫环形山

维洛夫环形山(Vavilo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从地球无法直接看到,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俄罗斯及苏联著名遗传学、植物学及地理学科学家,苏联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及列宁农业科学院院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1887年-1943年)和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物理光学科学创始人,苏联科学院院士兼院长"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Sergey Ivanovich Vavilov,1891年-195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瓦维洛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生理学家

#重定向 生理学.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生理学家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赫茨普龙环形山

赫茨普龙环形山(Hertzsprung)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为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之一-直径达57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其名称取自丹麦天文学家埃纳·赫茨普龙(1873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赫茨普龙环形山的尺寸比月球正面的几座月海还大,但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小部分区域被熔岩覆盖。月球背面的其它一些撞击结构也是类似情况,月背火山喷发的规模远小于月球正面。因此,赫茨普龙环形山是一座撞击坑(未被幽暗的熔岩填塞的撞击盆地),它被称为陨石坑,而非月海。.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赫茨普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梅契尼科夫环形山

梅契尼科夫环形山(Mechniko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生物学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1845年–191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梅契尼科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月球地质年代

月球地质年代在科学界划分为五个纪(period):前酒海纪、酒海纪、雨海纪(又细分为早雨海世、晚雨海世)、爱拉托逊纪和哥白尼纪。地质年代的时间分界根据月面上的重大陨石撞击事件、撞击频率与撞击坑尺寸。透過对月面取样的放射性定年,月球地质年代的绝对时间已基本可知。然而,特定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仍然有很大争议,因为月表地质单元取样还很不完全,而且大多数月表样本受到了漫长时间跨度内小陨石微粒撞击的污染。.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月球地质年代 · 查看更多 »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是美国一个发射至月球轨道的无人宇宙飞船。该飞行器原本计划于2008年10月发射,但为了让曾发生氢燃料漏泄的奋进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发射计划遭到了推迟。这个属于月球先锋机器人计划(Lunar Precursor Robotic Program)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于2009年6月18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10年来美国首个目标为月球的航天任务。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美国的外层空间探索计划。为了成功的达到“计划”的目标,包括人类再次登月,该飞行器将会勘测月球的资源并决定可能的登陆地点。它将沿着绕月轨道运行,这有助于绘制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图。 搭载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擎天神五号运载火箭还携带了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它的任务是在月球表面实施两次撞击,探测月球表面的深坑以及在地表之下寻找月球水冰存在的线索。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外层空间探索计划重返月球的先锋。.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 查看更多 »

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拍攝,而人類直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任務環繞月球時,才直接用眼睛看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地形主要为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擊坑,如太陽系第二大的撞擊坑,南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而平坦的月海则相對較少。在月球背面,來自地球的電波干擾會被遮蔽,因而有学者建議在月球背面安置一架大功率電波望遠鏡。.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月球背面 · 查看更多 »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月面座標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谢切诺夫环形山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