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5 关系: 反彈道飛彈條約,中原大戰,军事技术与装备,勇固案,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第二次国共内战,精實案,精粹案,精進案,百万大裁军,条约,武装力量,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战争,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 外交政策原则
- 裁軍
反彈道飛彈條約
《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全称《美利坚合众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条约》,是由蘇聯與美國在1972年簽署限制反彈道飛彈部署數量的條約。這項條約附屬在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協議之下。 條約中的主要規定包括:.
查看 裁军和反彈道飛彈條約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即蒋介石)與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中國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之一場军阀混战。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471頁,ISBN 978-7-5000-0242-0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後,左派領導人汪精卫聯合西山會議派及地方實力派張發奎發起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之內戰。中国共产党方面,或稱蔣馮閻李戰爭。.
查看 裁军和中原大戰
军事技术与装备
军事技术与装备,簡稱軍備,羅列了古今各式各樣的武器、技術,甚至理論,為軍事學中重要的一環。.
查看 裁军和军事技术与装备
勇固案
勇固案,是中華民國政府在精粹案之後,繼續推動的下一個中華民國國軍裁軍計畫。據中華民國國防部說法,勇為「勇往直前不畏懼」,固為維持「固若磐石的戰力」。 計畫預定自2015年至2019年間實行,預估國軍將由現在的21.5萬人裁減到17至19萬人間,約精簡三萬名左右的兵力。因兵力要大量地刪減至20萬人以下,目前已停止實施勇固案。.
查看 裁军和勇固案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
二次倫敦海軍條約(Second London Naval Treaty)是1936年3月25日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Second London Naval Disarmament Conference)舉行後,由法、英與美三國政府所簽訂的軍事協約,該條約也造就了條約型戰艦這種產物。.
查看 裁军和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查看 裁军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精實案
精實案,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國軍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於1997年7月1日至2001年間推動的裁減軍備法案,以「精簡高層、充實基層」為目標,故稱精實案。這是由時任總統李登輝強力要求下,由參謀總長劉和謙與羅本立推動,交由中華民國國防部執行。在中華民國國軍歷次兵力與組織變革改動中,影響層面最廣,各界學者至今評價仍爭論不一。後續為精進案。.
查看 裁军和精實案
精粹案
精粹案,是中華民國政府繼精進案裁軍之後為繼續實現軍隊國家化、國軍建構法制化及募兵制的組織調整計畫,下一個裁軍計畫是勇固案。.
查看 裁军和精粹案
精進案
精進案,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繼精實案之後的裁軍計畫,實施期約為2002-2011。此案之後的裁軍計畫為精粹案。.
查看 裁军和精進案
百万大裁军
万大裁军指的是中国在1985年中至1987年底期间,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人。.
查看 裁军和百万大裁军
条约
條約,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定义,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签订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受国际法管辖的书面协定。廣義的條約包括有关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等各種協定,条约的名称则有公約、協定、議定書、換文、聯合國宣言和憲章等不同的称呼;狹義的條約指重大的政治性的協定,如同盟條約、邊界條約等。但並不是所有國際間的協定都是條約,有部份只屬於合約。在許多國家中,透過憲法或法律規定,將條約視為地位等同(或高於)國內法的法律,可為該國法院進行判決時適用。.
查看 裁军和条约
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Armed forces)意為在政府支持下,一個國家拥有武器与兵力的组织性力量。武装力量與軍隊(military)經常被認為是同義詞,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這兩者間仍有所不同:武裝力量除了正規軍隊之外,還包括了非正規的準軍事部隊。武裝力量的存在,主要是作為政府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之一。 對於武裝力量的研究,稱為軍事學。.
查看 裁军和武装力量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台后开始推行的军事改革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改革。.
查看 裁军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战争
戰爭是动物界普遍的行为,在人类社会,战争则与政治紧密关联,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武力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图),通过多次大规模对决使敌人失去抵抗的力量,这样的行为就是战争。兵法是在战争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战争的情形稱為和平。 一些学者不认同战争一定和政治有关,有些战争出现时间比政治、国家还要早。所以约翰·基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定义有局限性,只适用于文明社会,他给出的定义是:「战争一向是文化的表现,往往是文化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某些社会是文化本身」。 若從開戰開始計算死亡人數,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在6,000萬至8,500萬之間。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巴拉圭戰爭是近代歷史殺傷力最強的戰爭,殺死了巴拉圭60%以上的人口。依照史迪芬·平克的說法,理查德·斯莫利在2003年將戰爭列為接下來50年間人類10大問題中的第6個。.
查看 裁军和战争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首度舉行於1963年,談判雙方的美蘇兩國,目的在於減少雙方毀滅性核子武器。迄今近50年以來,進行的相關協議有八種以上。除此條約,1980年代之前因大規模毀滅武器多集中於美蘇之核武存量,因此此類限武談判都集中於美、蘇兩國,如何避免核災難成了美蘇兩國的共識,也成為雙方談判的主要動因,而此談判即使於蘇聯解體後,迄今仍然持續。.
查看 裁军和战略武器限制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