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 关系: 原生動物,寄生虫,东南亚,利什曼病,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细菌,疟疾,病毒,蟠尾絲蟲症,鞭虫病,非洲人类锥虫病,血吸虫病,象皮病,麦地那龙线虫病,麻风病,肺结核,艾滋病,沙眼,漠南非洲,拉丁美洲。
- 人类疾病和病症
- 卫生设施
- 热带病
原生動物
原生动物是原生生物當中較接近動物的一類,简称原虫。由单细胞所组成,异养生活,能够运动。但是有些物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如眼虫,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又能运动,并像真正的动物那样进食。动物中排除原生动物,剩下的多细胞动物被称为后生动物。后生动物中有了组织分化的被称为真后生动物。 原虫很微小,一般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但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一类有孔蟲門原蟲:en:Xenophyophores,直径可以达到20厘米,為最大的原生動物。经记录的原生动物约有50000种,其中大约有20000种为化石种。 按照支序分類學說的觀點,原生動物是真核生物除去多細胞動物、植物、真菌之外的部分,爲併系群,且區分動植物的標準——運動和光合作用均與生物演化分類無關。光合作用並非真核生物的原始屬性,而是分別通過一次或多次内共生來實現的,各個營光合作用的種類彼此間並無親緣關係。因此原生動物只是一個集合概念,而不應作爲生物分類的單元。原生動物现在被更准确地划分在一个单独的界:原生生物.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原生動物
寄生虫
寄生虫()指一種生物,將其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居住在另外一種生物體內,且會危害被居住的生物體的生理機能,被寄居的生物則稱為宿主或寄主。寄生蟲會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於體表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拟寄生物(Parasitoidism)的种间关系,多见于昆虫,寄生虫的母体利用寄主体内作为卵孵化的场所,吸取寄主营养。这种寄生方式会导致寄主死亡,其关系类似于捕食关系。以生态学种间关系来看,寄生是发生关系的双方中弱小的一方得益,占優勢的一方受损的关系。寄生虫所包括的生物种类繁多,一般都為原生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在社会學领域中,寄生虫也被用作泛指一些依靠别人、自己不肯努力的人。.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寄生虫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东南亚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一種由寄生原生動物利什曼原蟲造成的疾病,是由特定種類的白蛉叮咬所散播。這種疾病主要分為三種:皮膚、黏膜及內臟的利什曼疾病。皮膚利什曼病會有皮膚上的潰瘍、黏膜利什曼病會有皮膚、鼻子上的潰瘍、內臟利什曼病一開始會是皮膚上的潰瘍,後來會有發燒、紅血球數量減少,以及脾臟和肝臟的腫大。 會傳染利什曼病給人類的白蛉超過20種。利什曼病的危險因子有貧窮、營養不良、森林開伐及都市化。三種利什曼病都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病原蟲來診斷,內臟利什曼病也可以用血液檢查來診斷。 若睡在塗有殺蟲劑的蚊帳內,可以降低沙利曼病發生的可能性。其他的方式包括噴灑殺蟲劑消滅白蛉,以及及早治療沙利曼病的病患,避免進一步的感染。治療方式和罹患此疾病時所在的地區、沙利曼病的種類以及感染的方式有關。可治療內臟利什曼病的藥物有:兩性黴素B、及巴龍黴素一起使用、以及。若是皮膚利什曼疾病,可以用巴龍黴素、氟康唑或治療。 目前世界上有98個國家有利什曼病,感染人數約有1,200萬人。每年約有200萬個新的病例,每年死亡人數約為2-5萬人。在亞洲、非洲、中南美洲及南歐,約有2億人住在容易罹患利什曼病的地區。 有研究指出,未適當處理的屍體亦有傳播此疾病之虞。庫爾德紅新月會指控,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內戰期間隨意在街上處決無辜者、而且沒有埋葬,導致了此疾這病在敘利亞的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可以用優惠價取得一些可治療此疾病的藥物。利什曼疾病也會出現在其他動物上,包括狗和鼠。.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利什曼病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缩写为NPR)是美國一家获公众赞助及部分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非商业性媒體機構,成立於1970年2月24日,開播於1971年4月。其以廣播聯賣的方式為全美約9百間提供節目,以新闻、综述、采访为主,也有一些音乐、脱口秀等文化、娱乐节目。2009年时,听众数目已超过2000万人。.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细菌
疟疾
瘧疾(Malaria,中文俗称打擺子、冷熱病、發瘧子)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其病原瘧原蟲藉由蚊子散播,隸屬原生生物界,皆為单细胞生物。瘧疾引起的典型症狀有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這些症狀通常在蚊子叮咬後的十到十五天內出現,若病人沒有接受治療,症狀緩解後數月內症狀可能再次出現。曾感染瘧疾的患者再次感染所引起的症狀通常較輕微,如果患者沒有持續暴露於瘧疾的環境,此種部分抵抗力會在數月至數年內消失。 瘧疾最常透過受感染的雌性瘧蚊來傳播,瘧原蟲會在瘧蚊叮咬時從蚊子的唾液傳入人類的血液,接著瘧原蟲會隨血液移動至肝臟,在肝細胞中發育成熟和繁殖。瘧原蟲屬(Plasmodium)中有五個種可以感染人類並藉此散播,多數死亡案例由惡性瘧(P.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疟疾
病毒
病毒(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体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这些简单的有機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體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Collier pp.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病毒
蟠尾絲蟲症
蟠尾絲蟲症或蟠尾絲蟲病(),又名河川盲、河盲症(river blindness),是一種因感染蟠尾絲蟲引起的疾病。病狀包括嚴重搔癢、皮下腫塊,以及失明。是全球僅次於沙眼、可造成失明之第二大感染症。 蟠尾絲蟲會透過的蚋(又名黑蠅,Black fly)叮咬而散播。通常需要經過多次叮咬才會感染。這些黑蠅生活在河流旁,這就是這種病得名河盲症的原因。蟠尾絲蟲成蟲一旦進入人體後,進行有性生殖產出微絲蟲,接著移行至皮膚,眼睛等其他器官,接著在皮膚感染下一隻叮咬病患的蚋。有幾種方法能夠用來診斷蟠尾絲蟲病:將皮膚組織切片置於生理食鹽水中觀察有無幼蟲出現;裂隙燈檢查眼睛前房內有無發現幼蟲;或是從(手術移除的)皮膚結節中發現成蟲。 預防此疾病的疫苗尚未問世。預防措施就是避免遭受病媒咬傷。方法包含使用蚊香、穿著合適衣物。其他努力方向包含減少噴殺蟲劑病媒的棲息。在世界上許多區域為了根除此一疾病,正在施行每年兩次對整個族群投以治療。對感染者的治療方式通常是每六到十二個月一次投以伊維菌素,這種治療方式可殺死體內幼蟲卻不能殺死成蟲。使用多西環素可殺死體內的沃爾巴克氏體,並可減弱蟲體活性,此一治療方式也受到部分醫師推薦。另外也可以透過手術移除皮下腫塊。 大約有一百七十萬人到兩百五十萬人受到蟠尾絲蟲症感染,約八十萬人因此視力受損。多數感染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少部分案例在葉門、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偏遠地區被發現。1915年,醫師首次聯結了眼疾與蟠尾絲蟲的關係 。這個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被忽略的熱帶疾病清單。.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蟠尾絲蟲症
鞭虫病
鞭蟲病(Trichuriasis),是由一種名為鞭蟲(Trichuris trichiura)的寄生蟲感染所導致的疾病。疾病的症狀取決於患者體內的鞭蟲數量,如果只感染很少量的蟲,常常不會有顯著症狀,但若感染蟲數很多,則會出現腹痛、疲累和腹瀉等症狀。當孩童感染時,可能會使孩童的智力和身體發展受到影響。腹瀉有時候會帶有血,也因此會造成貧血。也有可能有直腸脫垂的狀況。 鞭蟲病屬於土壤媒介的蠕蟲病,這個疾病通常藉由含有鞭蟲卵的飲水或食物傳播,像是食用含有蟲卵卻沒有清洗乾淨或未烹煮過的蔬菜。鞭蟲的蟲卵常隨受感染者的糞便排至體外,常見於人們在、以及用未處理過的人類糞便做為肥料地區的土壤中。小孩若在這樣的土地上玩耍,又將手放到嘴巴裡,很容易被感染。鞭蟲的成蟲會寄生在大腸,長度約4公分。通常藉由以顯微鏡觀察糞便檢體尋找蟲卵,蟲卵特徵為桶狀外觀且兩端有突出的透明卵塞,來診斷是否受鞭蟲寄生。鞭虫病屬於。 藉由適當的烹煮食物和烹飪前洗手可以預防鞭蟲病。其他的預防方式包括改善衛生,例如:使用乾淨的沖水馬桶和乾淨的水源。疫區的人可能會集體感染,故需要同時接受治療。鞭蟲病常使用的藥物有:阿苯達唑、甲苯咪唑或是伊維菌素,療程約三天。鞭蟲病在患者痊癒後可能會再次感染。 鞭蟲感染影響全世界大約6億到8億的人口。鞭蟲病普遍分布於熱帶國家,在開發中國家中,被鞭蟲感染的病患通常也會被與蛔蟲所感染,這些病原體對許多國家的經濟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對抗鞭蟲病的疫苗正在研發中。鞭蟲病也是易被忽視的熱帶疾病之一。.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鞭虫病
非洲人类锥虫病
非洲人类锥虫病(Trypanosomiasis africai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或稱昏睡病、嗜睡病(sleeping sickness),是一种由引起的寄生虫病,在人类或其他动物中均有发生。有两种寄生虫可感染人类:(學名: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簡稱:T.b.g.)与(學名:Trypanosoma brucei rhodesiense,簡稱:T.b.r.)。在昏睡病报告病例中,布氏冈比亚锥虫引起的病例占98%。这两种寄生虫都是由采采蝇叮咬传播的,在农村地区最为常见。 在疾病发展的第一阶段,起初会有发热、头痛、发痒与关节痛的症状,这是从被咬后的一到两周开始的。几周或是几个月之后,疾病的第二阶段开始,这一阶段伴有意志模糊、协调性变差、身体麻木与入眠困难。诊断是通过在中或是淋巴结液中找到寄生虫做出的。通常需要腰椎穿刺来辨别疾病是处于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 为预防严重疾病的发生,通常要将处于患病危险的人群使用血液测试进行筛选。若能在疾病早期,即在神经性症状发生之前进行诊断,治疗较为容易。使用或在疾病的第一阶段进行治疗。对第二阶段的治疗,应使用二氟甲基鳥氨酸或结合使用与二氟甲基鳥氨酸以治疗。虽然对两种寄生虫都有效果,因其严重的副作用,通常只被用于。 该疾病常发生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区,该地区的36个国家中,有七千万人有着感染风险。在2010年,它造成了9,000例死亡,与1990年的34,000例死亡相比,有所下降。据猜测,现有的感染人数为30,000人,2012年的新的感染人数为7,000人。多于80%的新的感染病例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在近代史中,该疾病共爆发了三次:一次是从1896年至1906年,发生在乌干达与刚果盆地的爆发,另外两次发生在1920和1970年,发生于多个非洲国家。其他动物,例如牛,也可能携带该寄生虫并且被感染。.
血吸虫病
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 bilharzia、snail fever、Katayama fever)又稱裂體蟲病、曼森氏病,是一個由血吸蟲類的寄生蟲所導致之疾病 -->。它有可能感染尿道或消化系統 -->。.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血吸虫病
象皮病
象皮病(又稱淋巴絲蟲病,elephantiasis, lymphatic filariasis),是由的寄生蟲引起的疾病。許多罹患此病的病患並無症狀,然而有些個案卻出現手臂、腳或是生殖器的嚴重水腫,同時患部皮膚變厚並伴隨著疼痛,這些身體的改變進而造成病患社會及經濟上的問題。 絲蟲是藉由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而傳播,通常感染是從孩童時期開始。主要有三種絲蟲會導致淋巴絲蟲病:、和,其中以班氏絲蟲最常見。這些病原體會破壞淋巴系統。淋巴絲蟲病需藉由顯微鏡下檢視血液檢體來確診,血液檢體須於夜間收集,製成厚血液抹片並進行吉姆沙氏染色;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檢查血液中相應的抗體來確認。 預防淋巴絲蟲病要針對出現患病者的族群全體進行治療,以求完全治癒該疾病的影響。方式是對該區域的所有人進行每年一次的投藥,且必須花費4至6年的時間。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包含了阿苯達唑配合伊維菌素,或是阿苯達唑配合。這些藥物無法殺死成蟲,但是能防止疾病進一步蔓延,直到絲蟲自我死亡。其他建議的預防方式還有避免蚊蟲叮咬,包括減少蚊蟲的數目,以及使用蚊帳等。 世界上有超過1.2億人感染到淋巴絲蟲病,且在73個國家中有14億人有被感染的風險,其中以非洲和亞洲最常見。淋巴絲蟲病造成每年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象皮病
麦地那龙线虫病
麦地那龙线虫病,又名几内亚线虫病(GWD),是龙线虫感染所引发的疾病。人类饮用不洁净的水后,如果水中含有感染了龙线虫幼虫的水蚤,就会受到感染。患者起初没有症状。大约一年后,母虫通常会在下肢的皮肤上形成水疱,患者因此感到痛苦和灼烧。之后线虫会用数周时间从皮肤中逐渐脱出。这段时间内,患者行动与工作可能会受到很大困扰。该病极少导致患者死亡。 人类是唯一已知能被龙线虫感染的动物。龙线虫粗约1到2毫米,雌性成虫体长60到100厘米之间(雄性则要短得多)。在人体体外,龙线虫卵最长可存活三个星期。在此期间,虫卵需被水蚤吞食。虫卵可在水蚤内继续存活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因此,该疾病若要保持存在,则必须每年都在人体中进行致病。对该疾病的诊断,通常可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并防止患者伤口接触饮用水可起到预防作用。其他预防措施包括:改善洁净水供应,对非洁净水进行过滤。使用布料进行过滤通常就可起到效果。受污染的饮用水可用化学品双硫磷进行处理,以消灭幼虫。龙线虫病没有药物或疫苗可用。线虫可用小棍花数周时间缓慢卷出。线虫脱出形成的溃疡可能会遭受细菌感染。龙线虫脱出数月后,患者可能依然感到疼痛。 龙线虫病2013年共报告148起病例,较1986年350万起病例大幅减少。该病80年代在20多个国家中存在,现仅存在于3個非洲国家。其中,南苏丹病况最为严重。龙线虫病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消灭的寄生虫病。龙线虫病在古代就已为人知晓。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医书就提到了该病。龙线虫病的名称源自拉丁语 “小龙带来的苦恼”,而“几内亚虫”这个名称,出现在欧洲人17世纪于西非沿岸的几内亚目睹该疾病之后。一种类似于龙线虫的物种会在其他动物中致病。该物种没有感染人类的迹象。龙线虫病被列入被忽视热带病中。.
麻风病
漢生病(Leprosy),又作--、癩病、癘風,醫學領域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與瀰漫型痲瘋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但傳染性並不強。感染初期並不會出現症狀,潛伏期可達5至20年。該疾病會在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與眼部出現,導致患處失去痛覺感知的能力,常造成四肢反覆損傷而需部分截肢,也可能出現虛弱與視力變差的症狀。 視不同的細菌數量,漢生病可分為兩種主要的類型:少菌型(paucibacillary)與多菌型(multibacillary)。兩個類型主要是由皮膚感覺遲鈍甚至消失的白色斑塊病變數量來分,少於五個病變稱為少菌型,多於五個則是多菌型。確診漢生病的方式有二:一是在皮膚切片下找到;二是以聚合酶連鎖反應偵測細菌DNA的存在。漢生病的感染者多為經濟狀況不佳者,並多以飛沫傳染的途徑傳播。此病傳染性並不高。 漢生病經治療後可痊癒。針對少菌型漢生病的治療是服用二胺苯碸(Dapsone)及利福平(Rifampin)六個月。而多菌型漢生病的治療則包括12個月利福平、二胺苯碸及氨苯吩嗪的療程。這些治療藥物由世界衛生組織免費提供。此外,也有其他的抗生素能被用來治療漢生病。據統計,2012年全球有189,000位慢性個案及230,000的新個案。慢性個案的數量較1980年代的五百多萬已下降 。大多數的新個案都發生在16個國家,而印度的個案數佔了其中的一半。在過去20年中,有1,600萬的漢生病患者自疾病中痊癒。 漢生病影響了人類數千年。該疾病的英文名稱起源於拉丁文的lepra,意義為「鱗片」。而漢--生病(Hansen's disease)的名稱則是起源於內科醫師格哈德·阿瑪爾·漢生。在部份國家會將病患隔離於漢生病療養院,如印度隔離了超過1,000人,中國數百人,非洲大陸也有隔離病患的情形。然而,大部分的療養院皆已關閉。漢生病在歷史上常受到,而這也是該疾病無法自我通報與早期治療的一個障礙。1954年開始,為了讓漢生病患受到重視,將每年的1月26日或離此日最近的星期天定為。.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麻风病
肺结核
#重定向 结核病.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肺结核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音译为艾滋病),源自于一种反轉錄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統被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进而促成多種臨床症狀New disease baffles medical community, J.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艾滋病
沙眼
(Trachoma),又稱顆粒性結膜炎(Granular conjunctivitis)、埃及眼炎(Egyptian ophthalmia)和致盲性砂眼(blinding trachoma)是由砂眼披衣菌感染導致的傳染病。感染砂眼會造成眼瞼內側,可能導致眼睛痛、角膜表層受損或失明。未治療而反覆感染砂眼可能造成眼瞼內翻而失明。 導致砂眼的病原體可因為直接以及間接接觸到患者的眼睛或鼻子而傳播。直接接觸包括藉由碰觸衣物或蒼蠅,而這些物體都曾和已感染病患的眼睛或鼻子觸碰過。許多感染可能要長達幾年的時間,才會讓眼睑疤痕腫大到讓睫毛开始摩擦眼睛的程度。孩童散播砂眼的機率高於成人。衛生條件不良、居住環境擁擠,以及缺乏乾淨水源和廁所等,都可能助長砂眼的傳播。 預防的方法包括提升清水的獲得及利用抗生素治療以減少感染患者的數量,包括一次治療整個砂眼感染常見的族群。自行清洗不足以預防砂眼,但若配合其他措施,可能是有效的方法 。藥物治療包含口服阿奇黴素,及塗抹四環黴素。通常較偏好使用阿奇黴素,因為只需一次給藥。如眼瞼上已產生疤痕,可能必須進行手術矯正睫毛的位置,以預防失明。 全球統計,約有8000萬人有主動侵染的情形。在部分地區,幼童的感染率則高達60-90%且女性的發病率較男性為高,推測可能和幼童頻繁接觸有關。砂眼是導致兩百二十萬人視力衰退的原因,當中有120萬人甚至已全盲。在非洲53個國家、亞洲、中南美洲約有2.3億人暴露在得病的高危險中。每年可造成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砂眼被歸類於「被忽视热带病」之一。.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沙眼
漠南非洲
#重定向 撒哈拉以南非洲.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漠南非洲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簡稱拉美,是美洲的一部分,狭义上包括了以拉丁語族(也称罗曼语族,主要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语言为官方语言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包括了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国家与地区。拉丁美洲拥有占地球陆地表面积将近13%的19,197,0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截止2013年,拉丁美洲的人口估计超过6亿。在2014年,拉丁美洲有着5.573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则是7.532万亿美元。单词拉美最早在1861年被一本叫做《拉丁种族的审查》的致力于泛拉丁化的杂志提出。.
查看 被忽视热带病和拉丁美洲
另见
人类疾病和病症
卫生设施
-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 下水道
- 世界廁所組織
- 世界水日
- 世界洗手日
- 中水
- 公共廁所
- 化糞池
- 卫生学
- 厕筹
- 国际环境卫生年
- 地下水污染
- 堆肥
- 堆肥式廁所
- 寄生虫
- 尿
- 廢水處理技術列表
- 排泄物
- 旱廁
- 氯化
- 水污染
- 水污染控制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水资源
- 污水處理
- 洗手
- 海洋污染
- 清潔印度運動
- 生活污水
- 粪口路径
- 腸胃炎
- 腹瀉
- 衛生紙
- 被忽视热带病
- 霍亂
- 饮用水
- 馬桶
热带病
- 利什曼病
- 囊虫病
-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病毒屬
- 基孔肯雅熱
- 大腸桿菌
- 寄生虫
- 布如里氏潰瘍
- 志賀氏菌屬
- 棘球蚴病
- 沙眼
- 沙蚤病
- 沙門氏菌屬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熱帶肉芽腫
- 狂犬病
- 疟疾
- 疥疮
- 病毒性出血熱
- 真菌病
- 絲狀病毒科
- 蛇咬傷
- 蛔虫病
- 蟠尾絲蟲症
- 蠅蛆病
- 血吸虫病
- 被忽视热带病
- 裂谷熱
- 西尼羅河熱
- 鉤端螺旋體病
- 霍亂
- 非洲人类锥虫病
- 鞭虫病
- 馬爾堡病毒
- 骨痛熱症
- 麦地那龙线虫病
- 麻风病
- 黄热病
亦称为 易忽略的熱帶疾病,易被忽視的熱帶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