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失讀症
失讀症(英語:Dyslexia、reading disorder、alexia),或稱讀寫障礙、難語症、诵读障碍、阅读障碍,是描述在智力無缺損的狀況下,對於閱讀和書寫文字具有困難的症狀。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其他的症狀包括難以,難以快速朗讀字詞、無法專注閱讀、難以連續書寫、無法言說腦中的字彙,或是無法理解閱讀的內容。這些症狀最先往往在學校時發現。這些讀寫上的困難,並不是患者自己可以控制的,讀寫障礙患者對於學習的渴望,通常與常人並無二致。 一般認為,讀寫困難可能肇因於先天遺傳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有些則看似與家族病史相關。罹患注意力失調症的患者,通常也較容易發生讀寫障礙,且也常同時出現。如果成人開始出現相關症狀,也許是、中風或失智症所導致。相關的病理機制與大腦處理語言的過程有關。診斷過程包括了檢測患者的記憶、拼字能力、視力和閱讀技巧等。診斷的過程中需先排除因為未受閱讀教育或閱讀教育品質不良所導致的閱讀困難,或是患者可能具有的視聽障礙。 治療通常包括了依據患者的需求,調整教學的方法。雖然這無法治療造成疾病的原因,但可能可以改善讀寫困難的情況。治療視力對於患者沒有療效。讀寫障礙是最常見的學習障礙,且患者廣布全球。該病主要大約影響3%~7%的人口,但其實有近20%的人口擁有某些程度的症狀。常見確診為男性患者,但研究認為讀寫障礙並無性別差異,也無地緣差異。有些人認為應將失讀症視為學習路徑與常人不同的群體,這對於個體的學習可能同時有利有弊。.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失讀症
失语症
失語症(aphasia)是一種言語和 語言障礙所綜合而成的症狀受損而引發的 ,目前美國境內大約一百萬人中,就有一位失語症的患者。 最常見的病因是由 中風(CVA)所引起的。若一個人的言語或語言在四個主要溝通的語言機制中,伴隨著語言習得腦區的損傷,或在短時間內有顯著的語言衰退現象(progressive aphasia),出現一個或多個語言機制的損傷,將被診斷為失語症患者。這四個溝通的語言機制分別為聽覺理解、言語表達、閱讀和寫作,以及功能性的溝通。 失語症患者,可能在說話、閱讀,或書寫上,有語言表達能力的障礙,但是智力(intelligence)並不會受到失語症的影響。 失語症也會影響 視覺語言 ,如 手語。與此相反的是,日常溝通使用的 慣用語(formulaic expressions)往往被保留下來。 在失語症中最普遍的病症為 忘名症(anomia),指運用字詞有困難的病狀。 "失語症"是指一個或多個語言溝通機制已經受到損害,因此無法正常運作。不過,失語症並不屬於感覺(sensory)、智力(intellectual)、或精神疾病(psychiatric)上的缺陷,或是肌肉無力及認知失調,因為這些都跟言語不相關,而失語症是跟個人語言能力有關。一個人的 "語言"是經由社會化與思維進一步去口語表達的過程,它並不是由外圍運動(peripheral motor)或感知困難(sensory difficulty)所造成的結果,像是 癱瘓(paralysis)只會影響發聲肌肉或引發一般的聽力損傷。 "失語症"一詞,源於 希臘語 ''a-'' ("無法") + phásis (φάσις, "說話")。.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失语症
失憶症
失忆症(Amnesia,来自希腊语ἀμνησία),又稱失憶症候群(amnesic syndrome),是一种记忆混乱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丧失记忆,包含丧失部分记忆或丧失全部记忆。失忆症的成因包括器官性原因或功能性原因。器官性原因包括大脑因创伤或疾病遭受损害,也有可能是因為服用某些药物(通常是镇静类药物)或受到心理創傷Gazzaniga, M., Ivry, R., & Mangun, G.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失憶症
失智症
失智症(台灣稱)--(香港稱)痴呆症(中國大陸稱)Dementia(英語) |ICD10.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失智症
中風
中風(stroke),又稱作腦血管事件(cerebrovascular event,簡稱CVE)、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簡稱CVA)、腦血管病變(cerebrovascular incident,CVI)、或腦病突發(brain attack),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 -->。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一种是由出血所造成的 -->。 不論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腦中風都會造成腦功能異常。 常見的中風症狀包括無法移動單側的肢體或者是一邊的身體沒有感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暈昡、等等。 --> 中風的症狀通常在發生後很快就會出現 -->,如果症狀在二十四小時內消失,有時會稱它為「暫時性腦缺血(英語: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或小中風。 If symptoms last less than one or two hours it is known as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or mini-stroke.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中風
弗朗兹·约瑟夫·加尔
弗朗兹·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原名弗朗兹·加洛(Franz Gallo),是德国神经解剖学家、生理学家,率先研究了大脑中不同区域的心理功能。.
神經學
#重定向 神經內科.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神經學
神经病学
#重定向 神經內科.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神经病学
神经行为学
经行为学(Neuroethology),名称源自希腊文νεῦρον(神经)与ἦθος(行为),是通过演化与比较等方法对动物行为及其神经系统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行为神经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分支,目的是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如何将刺激转化为自然行为。例如,蝙蝠的听觉系统是如何将声音的声学性质转化以进行的。神经行为学家希望通过对于动物的特殊行为的研究得到神经系统的普遍规律。 正如学科名称所表示的那样,这门学科是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的综合。与神经科学的其他分支相比,神经行为学的一个中心主题是注重于对自然行为的研究。其中自然行为是指源自自然选择过程的行为(如求偶、飞行、行走、躲避掠食者等),而非处于疾病状态的行为,或特别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的任务行为。.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神经行为学
神经成像
经成像(Neuroimaging)泛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的功能,结构,和药理学特性进行成像的技术。神经成像是医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较新的一个领域。.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神经成像
生物心理学
在心理學中,生物心理學或心理生物學>是運用生物學原則以研究心理歷程及行為。舉例來說,心理生物學家會比較雛鵝的銘印行為與人類嬰兒的依附行為,並以這兩個現象來建立他們的理論。生物心理學家通常對衡量生物學上的變數有興趣,例如:解剖學、生理學或基因變數,並試圖量化或質化心理學或行為學上的變數,因此對實證應用具有重大貢獻。.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生物心理学
自閉症
自閉症(autism)為一種腦部因发育障碍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問題,以及日常上常見的,表現出限制的行為與重複的動作,明顯的特定興趣。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守舊性的动作和行为。自閉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雖然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論,研究人員發現7個經常出現在自閉症病人的基因組。另有研究指出胚胎發育初期經由孕婦攝取的環境毒性亦可能是成因之一。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學院保守估計美國自閉症的發病率為每千人中有5至6人。總計只有男性才會患上自閉症。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診斷是建基於一系列的精神病學原則,而有一些臨床測試可以協助斷症。 自閉症是生理上不明顯,故此斷症需要完整的身體和神經評估。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定義,自閉症必需要三歲前出現社會互動、言語及社交溝通遲緩發展。ICD-10也要求病徵需要在3歲前出現。 部分自閉症患者可經過診療、實習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而可參與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動。但以現時醫療科技水平來說,並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閉症,僅是提升自閉兒的功能。.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自閉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縮寫为),涵蓋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縮寫为)。ADHD是一個的心理疾患,也是一個。它的特徵是「」、「過度的活動」或「難以控制自身的言行舉止」且不符合。症狀通常出現在十二歲左右且持續超過六個月並在至少兩種情境中出現(例如:學校、家庭、休閒活動等)。專注力方面的問題可能影響兒童患者的在學表現。 過去普遍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只會發生在兒童身上的腦部發展障礙,但近年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60%(包括應接受診斷卻未接受診斷的患者),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癥狀會持續至成人時期,而這60%患者中的41%,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仍對生活造成明顯的影響。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嬰兒和幼兒時期,因為孩子正在學走路和說話,所以症狀通常不易被察覺,往往要等到他們進入幼稚園或小學之後,透過遵守教室、課堂的規範及跟同學們的相處,旁人才會漸漸注意到其症狀。學校老師往往是最容易發現孩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的人,因為在學校有明確的對照組;然而,不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不但沒有過動症狀,甚至是非常安靜、沒有破壞性的,惟過去對此症的認識總是集中在過動症狀上,使得這類「不過動或衝動」、「純粹注意力缺陷」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甚少能診斷出來。端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其腦部發展的程度與其所在環境對其執行功能要求的程度之比例,因此有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可能直到青少年時期甚至是成年期(特別是成年初期)才開始顯露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國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流行率中位數,兒童為5-8%,成人為3-5%。研究顯示美國一年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損失高達近40億美金,其中即包括父母的工作損失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甚至其家屬可能對自身或患者的問題存有否認心理。 現時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實任何一個或多個因素決定性地導致這種病症。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腦部的額葉及其他構造發展相關,但詳細成因仍未得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能具有相當高的遺傳率。根據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群症狀的交集。因此,要正確診斷這病症,不能依靠單一臨床方法去確定,而必須同時採用多種臨床方法配合去確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係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標準、門診病人、症狀學、患者的歷史經歷、發展史、家族史、、生理評估及各種醫師評估後認為需要進一步的檢查等。每年的十月為國際間訂定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意識之月(ADHD Awareness Month)。 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學齡前的患者,通常僅需接受行為治療,除非症狀達到嚴重的程度且拒絕接受行為治療或無法從行為治療中獲得改善,才需考慮加入藥物治療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並非是要將孩子們標準化,而是一本教育的初衷,協助每一位孩子「發掘、發揚自己的優點、並避免缺點」。.
愛羅斯·阿茲海默
愛羅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是一位德国精神病学家,他首先发表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例,后来被命名为阿茲海默病。.
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或 簡稱),是一個在香港開始使用的精神病名詞。有別於人格分裂,是一種以社會行為異常以及認知混亂為特徵的精神疾病。在台灣以往稱為精神分裂症(由直譯英文名稱Schizo+phren+ia而來)。思覺失調症的常見症狀包括妄想、思維障礙、幻聽、社交功能障礙、抑鬱以及缺乏應有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患者同時常伴有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包括焦慮症、重性抑鬱障礙或物質使用疾患(SUD)。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常始於成年初期,並持續很長時間。 思覺失調症具體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研究顯示許多生理、遺傳、心理、及環境因素都可成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因子,可能的環境因素包括城市中成長、一些特定的感染、父母生育年齡、孕期營養不良等,遺傳因素包含許多常見以及罕見的基因突變。診斷思覺失調症主要透過觀察患者行為及聽取患者敘述的經歷,同時必須考慮個案的文化習慣以作診斷。截至2013年,思覺失調症尚無客觀測量方法,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並不等同於“人格分裂”或“解離性人格疾患”,這種混淆的想法常在公眾認知中出現。 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同时配合諮詢、工作訓練與社交復原,現在還不清楚在於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是否較好;無法因用藥而改善的人們可能可使用氯氮平。多數嚴重的病例中,當患者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危害,即使現今住院時間與頻率較早期短且少,患者仍需非自願性住院。 大約0.3-0.7%的人一生會受到思覺失調症的影響不需住院,2013年時估計全球大約有2360萬個病例。男性相對比女性,更常受到其影響。大約20%的人們會改善而少數人能恢復正常。常見的社交問題為長期失業,貧困和無家可歸。只要足夠瞭解症狀,對症下藥,保持正向與健康的思考,痊癒率高。治療期勿迷信宗教及偏方,及早就醫,練習在生活中保持快樂的心情,有助加快痊癒的速度,完全痊癒的人就是身心完全健康的人了。.
查看 行為神經學和思覺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