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藍毗尼

指数 藍毗尼

藍毗尼(尼泊爾文/梵語:लुम्बिनी,Lumbinī或Lumbini,意為「可爱的」),佛教圣地,又譯嵐毘尼、臘伐尼、林微尼、伦比尼,位于尼泊尔境内德赖平原鲁潘德希县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边境上,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满都280公里。 根据佛教传统,藍毗尼是公元前563年王后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地方,乔达摩·悉达多于大约公元前528年,证得正自觉,成为乔达摩佛,创立了佛教。藍毗尼是许多吸引朝圣者的佛陀生活地之一,更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其他三个分别是拘尸那揭羅、菩提伽耶和鹿野苑。 此地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天示城(或稱天臂城)的釋迦族浴池法顯《高僧法顯傳》:「城東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玄奘《大唐西域記》:「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華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華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 蓝毗尼有许多神庙,包括摩耶夫人庙,其他几个目前仍在建设中。有许多古迹、寺庙和博物馆—蓝毗尼国际研究所也位于圣地之内。普斯卡里尼水池(Puskarni),也叫圣池,摩耶夫人诞下乔达摩之前在此水池中沐浴净身,乔达摩也在此第一次洗浴,對信眾來說是一座真正的圣池。据说斯里兰卡和不丹的国王每年都要来这里取水回去祝福。其蓝毗尼附近,根据佛教传统,取得了最终的证悟,放弃了尘世之烦恼。 由於藍毗尼對佛教有著極為神聖及重要地位,加上保存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5世紀期間的佛教精舍和窣堵波(佛塔),提供早期佛教朝聖地的珍貴史料,1997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4 关系: 加德滿都印度大乘佛教大唐西域記尼泊尔尼泊尔语上座部佛教不丹丹下健三东晋世界遗产三國志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佛陀佛教德赖平原八大圣地公里玄奘精舍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菩提伽耶魏略鹿野苑迦毗羅衛阿育王阿育王柱释迦牟尼釋迦族梵语法显传斯里蘭卡摩耶夫人拘尸那揭羅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尼泊尔语:काठमाडौं, काठमान्डु,)是尼泊爾的首都也是尼泊尔最大的城市。加德滿都的海拔約1350米,三面環山,市區即於山間的加德滿都谷地之中,氣候宜人,有“山中天堂”之美誉。.

新!!: 藍毗尼和加德滿都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藍毗尼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藍毗尼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書影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外紀類。.

新!!: 藍毗尼和大唐西域記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藍毗尼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语

尼泊尔语属印度-雅利安语支,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使用。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大概一半的尼泊尔人使用尼泊尔语作为其母语,其他尼泊尔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范围包括东尼泊尔,直到印度领土北安查尔邦(Uttaranchal)和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 尼泊尔语是分布在最东部的帕哈里语,它是一组使用于喜马拉雅山低海拔地区的语言。尼泊尔语在发展过程中与一些藏缅语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最显著的是尼瓦尔语,显示了藏-缅语的影响。尼泊尔语與印地语很近似,但稍显保守,来自波斯语和英语的词汇少于印地语,较多的词源自梵语。现今,尼泊尔语一般使用天城文。Bhujimol是一种最古老的尼泊尔本地文字。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一些尼泊尔语文学作品,包括 Sundarananda Bara 著的《Adhyatma Ramayana》(1833),《Birsikka》是一个佚名民间故事合集。同时也有一些翻译自梵文的作品,例如 Bhanubhakta 翻譯了《羅摩衍那》。《圣经》也被翻譯成了尼泊爾語。 尼泊尔语的自稱发音为“Khaskura”,另外還有不同的名称。英文稱尼泊爾語为“Nepali”或“Nepalese”。尼泊爾語有時也被叫做“廓尔喀语”——卡斯人(尼泊尔的主體民族之一)的语言。其他名字還有“Parbatiya”,意思是山区人民使用的语言。 在中国,中国传媒大学以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是全中国仅有的两所教授尼泊尔语的学府,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亦有尼泊尔语广播。.

新!!: 藍毗尼和尼泊尔语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藍毗尼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不丹

不丹王国(;),通称不丹,清朝史籍稱布魯克巴 ,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一个南亚内陆国。不丹西接印度的锡金邦,与尼泊尔相隔,南部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接壤。不丹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为廷布。在宗卡语中,不丹被称为“主域”,意为雷、龍之地。「不丹」一名来自梵语「भोट-अन्त」(IAST转写:Bhoṭa-anta)一词的转写,意思是「吐蕃的终结」,暗示不丹是位于西藏文化能够传递的最南端Taylor, Isaac.

新!!: 藍毗尼和不丹 · 查看更多 »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丹下健三,),日本建筑师。1987年第9届普利兹克奖得主。毕业于东京大学。为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活跃起来的代表建筑师,影响了黑川纪章、槙文彥、矶崎新等一代日本建筑师。.

新!!: 藍毗尼和丹下健三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藍毗尼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新!!: 藍毗尼和世界遗产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新!!: 藍毗尼和三國志 · 查看更多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

本列表目前包括36个国家的世界遗产。 在列表中,代表文化遗产,代表自然遗产,代表双重遗产。 国家順序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列,基本按照国家英文/法文名称的首字母排列;個別国家遗产项目依照列入世界遗产时间排列,但由於官方排列顺序时有变化,所以可能与當前官方顺序不一致。 说明: 依照,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共分为五类:.

新!!: 藍毗尼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佛陀

#重定向 佛.

新!!: 藍毗尼和佛陀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藍毗尼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德赖平原

德赖平原(Terai,तराई तराइ)又译作“特莱平原”、“台拉平原”等,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北部的尼泊尔-印度交界处的一处低地地区。北靠喜马拉雅山脉及西瓦利克山脉。该地区主要为草原、疏林草原、娑罗树林及沼泽组成。海拔在60-300米左右。为亚热带气候。 奇特旺国家公园及巴尔迪亚国家公园(Bardiya National Park)位于该区域。這里以前主要居民是塔魯族,在根除瘧疾後中部丘陵地區民族大肇南下,巴洪和切特里也成為主要居民。.

新!!: 藍毗尼和德赖平原 · 查看更多 »

八大圣地

佛教八大聖地,是释迦牟尼生活過的八個地方,佛教的主要宗派都把這些地方看作聖地。.

新!!: 藍毗尼和八大圣地 · 查看更多 »

公里

--亦稱--( → kilometre、),是一种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千米,是國際單位制之一,符號为km。.

新!!: 藍毗尼和公里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藍毗尼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精舍

精舍(vihāra),學舍;書齋之義。或為道士修煉居住之所。 亦為佛門術語,寺院、佛寺的別名。 精舍是梵語寺院的翻譯,無論大小的佛寺都被稱作精舍。 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後來也指出家人修練的場所為精舍,現在精舍多為都市人修身養性、追求人生真諦而求學的地方。 中國佛教道場,以精舍為名,是從晉代開始。 《晉書》孝武帝紀:「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 另以《學林新編》曰:「晉孝武幼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精舍。.

新!!: 藍毗尼和精舍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藍毗尼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 查看更多 »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梵文:Buddha-gayā;बोधगया,Bodh-gayā),又稱佛陀伽耶,位于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PATNA)城南约15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处。已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悟道之处菩提伽耶、第一次五比丘讲说佛法的鹿野苑以及涅槃之地的拘尸那羅合称为四大圣地。菩提伽耶是四大圣地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圣地,位于印度巴特那城南150公里处,由寺和塔组成。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此修行获得觉悟,故该地被佛教徒尊为朝拜圣地。 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的主塔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为边长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底一层四角竖有4个与大塔营式相同的小金字塔。大塔东门两旁辟有佛龛,立贴金佛像数座。其余三面为高2米的石栏杆,共60根,係公元前5-公元2世纪的作品,现藏于各地博物馆,只有复制品放在野外、塔西侧是著名的大菩提树,据说佛陀即在此树下得道成佛,故受到佛教徒敬仰,其枝也曾多次被折,代表佛陀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养,繁衍滋生。原树已在1870年被大风刮倒,现在的树据说是原树的「曾孙」。现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以指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围绕大塔还有百塔、牧女善生供奉乳糜和释迦牟尼影窟等遗址,以及各国僧侣在此修建的泰国寺、缅甸寺、斯里兰卡寺、日本寺、中国汉式和藏式等不同风格的寺院,展现了各国建筑艺术的风姿,是世界佛教建筑的苦学之地。.

新!!: 藍毗尼和菩提伽耶 · 查看更多 »

魏略

《魏略》,共50卷,魏郎中魚豢私撰,為中國三國時代中記載魏國的史書。一般認為《典略》也是此書中的一部分所構成的,《三國志注》多引用《魏略》的內容來注釋。 本書原卷數,各史記載相異,如《隋書·經籍志二》載「《典略》(疑《魏略》之誤)八十九卷」,《舊唐書·經籍志上》載「《魏略》三十八卷;《典略》五十卷」,《新唐書·藝文志二》載「《魏略》五十卷」。有的學者認為《典略》及《魏略》為同一書,有則認為是二書。 此書久佚,現今僅存佚文。其內容分別由《後漢書》、《翰苑》、《北戶錄》、《三國志》、《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所引用。清代時史家王仁俊、張鵬一分別為此書作了輯佚工作,其中以張鵬一輯本為佳,輯有25卷並附遺文6條。.

新!!: 藍毗尼和魏略 · 查看更多 »

鹿野苑

鹿野苑(सारनाथ,Sārnāth,梵語: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约10公里处,舊稱伽尸國,近世稱為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新!!: 藍毗尼和鹿野苑 · 查看更多 »

迦毗羅衛

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又譯劫比羅伐窣堵、迦毘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意思是妙德城或黃頭居處,爲古代釋迦族的國都,也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位置大約在大雪山南麓,尼泊爾與印度的交界處。 該城可能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的,也有學者主張位於北印度的比普羅瓦。尼泊爾與印度學者各自主張該城位於本國境內,學術界對於其位置並無共識。.

新!!: 藍毗尼和迦毗羅衛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藍毗尼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柱

阿育王柱是公元前三世纪时,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在今北印度地区树立的一系列纪念柱。现存的阿育王柱,含破损的共十九处。平均柱高10-13米,重可达50吨。阿育王柱的石料均采自比哈尔邦瓦拉纳西以南的小镇Chunar,距某些树立的地点远至数百公里。.

新!!: 藍毗尼和阿育王柱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藍毗尼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釋迦族

釋迦族(梵語天城文: शाक्य,Sakya),古印度的一個種族,約在西元前一千年出現,居住地位於古印度東部、接近今尼泊爾地方的一個小部落,「佛陀」釋迦牟尼出生於此。西元前6世紀至5世紀間,釋迦族形成自己的小型城邦,都城設於迦毘羅衛城,依附於憍薩羅國。佛陀在世時迦毘羅衛城為毘琉璃王所滅,釋迦族參與了佛陀入滅後的八王分舍利。.

新!!: 藍毗尼和釋迦族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藍毗尼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法显传

《法显传》是东晋高僧法显所著的游记。法显在弘始二年(400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僧人,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到天竺寻求戒律。法显于义熙八年(412年)归国,前后14年。法显归国后著《佛国记》一书,记录西行见闻。《法显传》又名《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佛游天竺记传》、《释法明游天竺记》,是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献。.

新!!: 藍毗尼和法显传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藍毗尼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梵文:Mahāmāyā)(),又称摩耶王后,被尊稱為Śrī Māyā(巴利语 Sirī Māyā),即是“吉祥伟大的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妻子和释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在梵语和巴利语中意为幻化,在尼泊尔語則是指為「愛」,在佛經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महा माया ,伟大的摩耶)。 摩耶夫人是净饭王的邻邦天臂城善觉王的妹妹。.

新!!: 藍毗尼和摩耶夫人 · 查看更多 »

拘尸那揭羅

拘--那揭罗(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拘--那罗),又稱拘--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罗国的都城。因释迦牟尼在此间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新!!: 藍毗尼和拘尸那揭羅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兰毗尼园蘭毘尼蘭毘尼園藍毗尼園蓝毗尼蓝毗尼园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