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蕭壠事件 (消歧義)

指数 蕭壠事件 (消歧義)

蕭壠事件或蕭壟事件可以指:.

3 关系: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乙未戰爭蕭壟事件

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重定向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新!!: 蕭壠事件 (消歧義)和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新!!: 蕭壠事件 (消歧義)和乙未戰爭 · 查看更多 »

蕭壟事件

蕭壟事件,發生於1895年5月,因日本某親王(據說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混成第四旅團,另說是伏見宮貞愛親王)由今嘉義縣布袋口登陸,於今臺南市鹽水區遭暗殺,以長竹桿之端加綁鐮刀從馬上砍下,割傷頭顱,流血過多,無法可醫即死于張厝。由於主帥身亡,全體日軍陷入瘋狂狀況,當時軍隊行經蕭壟(今臺南市佳里區),日軍為了報復,而導致於1895年農曆9月3日蕭壠居民被血腥屠殺,死亡人數據傳達兩千人。有生還者回憶如下,「事後,庄民前來收屍,整整裝十八輛牛車之多,由於死亡人數太多,連棺木都一棺難求。」。因此每年農曆九月三日,佳里區家家戶戶都在祭拜因走番仔反而犧牲的祖先。.

新!!: 蕭壠事件 (消歧義)和蕭壟事件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