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蔡阿信

指数 蔡阿信

蔡阿信(),生於臺灣臺北艋舺,是臺灣近代第一位受到完整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

51 关系: 加拿大加拿大國籍法华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日治時期同理心同情大龍峒大河小說太平洋战争三字经京剧二二八事件張李德和彭華英國民政府哈佛大學王香禪私塾童養媳第二次世界大战純純 (歌手)缠足美國解剖学許世賢黃金川葉歡蔡碧吟蔣渭水醫學院臺中市臺北臺北縣 (日治時期)臺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艋舺集中营老师林是好東方白楊千鶴民視溫哥華浪淘沙 (小說)浪淘沙 (電視劇)日僑日语日本日新町...愛愛 (歌手)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蔡阿信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國籍法

加拿大國籍通常是藉著出生於加拿大境內自动获得,或父母至少其中一方是加拿大公民來取得,或者被一位或多位加拿大人收养而得到。此外,在過去五年中在加拿大居住至少三年的永久居民也可获取加拿大國籍。下面会具体说明这些情况的例子和例外之处。.

新!!: 蔡阿信和加拿大國籍法 · 查看更多 »

华佗

華佗(),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醫師,其事跡见于《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三國志·方技傳》及《华佗别传》。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并稱為「建安三神醫」。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新!!: 蔡阿信和华佗 · 查看更多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oj)是台灣的基督新教長老宗組織,為普世教會協會、台灣教會合作協會成員。成立於1951年,但其歷史可追溯至1865年在高雄旗津建立的臺灣第一間新教教會。其會徽主要由長老宗的共同標誌「」,加上會名的臺語白話字組合而成。如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立場非常鮮明,即堅定地主張台灣獨立,並與台灣的獨派政黨關係緊密。.

新!!: 蔡阿信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蔡阿信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或称做換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以致理解這种行為和事件的發生。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並不代表對其認同。.

新!!: 蔡阿信和同理心 · 查看更多 »

同情

同情(compassion),是一種因為同理心而對其他人產生的情緒。因為我們對於其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對於其他人的遭遇產生責任感,因此出現幫助別人的動機,這種情緒稱為同情。 同情產生的原因,除了同理心之外,還與公平、正義、相互依存等情緒有關。它牽涉到人類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的自由意志,被認為是人類天性之一,也是理性的根源。.

新!!: 蔡阿信和同情 · 查看更多 »

大龍峒

大龍峒,或稱大浪泵、大隆同(台語稱作Tōa-lông-pōng,平埔族巴賽族巴賽語稱作Pourompon),位於台灣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口附近,今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一帶,是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的台北市舊聚落。.

新!!: 蔡阿信和大龍峒 · 查看更多 »

大河小說

大河小說,又称系列小说,是小说的一个类型。大河小說之名称来自法语Roman-Fleuve的意译。 广义上,大河小说指多部有共同的主题、人物或环境,但又各自独立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时间或情节排列。更狭义的定义则认为符合上述定义,并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以一个家族或时代为主题的才属于大河小说。很多大河小说采用“三部曲”的形式。.

新!!: 蔡阿信和大河小說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蔡阿信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國的傳統兒童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歷久不衰。《三字經》取材典故廣範,包括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內容相當豐富。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稱「三百千千」。.

新!!: 蔡阿信和三字经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蔡阿信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蔡阿信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張李德和

張李德和(),字連玉,號羅山女史、琳鄉山閣主人、題襟亭主人、逸園主人、連玉等;為臺灣嘉義市詩人、畫家,出身雲林西螺望族,為清朝水陸都督李朝安後代、儒學訓導李昭元長女,後嫁嘉義醫士張錦燦為妻,日治後期曾改姓長谷。在協助丈夫事業之餘,亦加入西螺菼社、嘉義羅山吟社,也曾組琳瑯山閣詩會、鴉雀書畫會、題襟亭填詞會、連玉詩鐘社、小題吟會等文人聚會。而除了詩作之外,她在畫壇上亦有所成就,除作品多次入展外,還在1942年年與1942年分別榮獲「推薦畫家」與「無鑑查畫家」的榮譽。.

新!!: 蔡阿信和張李德和 · 查看更多 »

彭華英

彭華英(),台灣社會運動者,也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參與者。其父親為新竹客家人,移居國姓,所以彭華英出生於清國福建臺灣省臺灣道臺灣府埔里社廳北港溪堡(今南投縣國姓鄉)。 彭華英於1918年進入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科就讀,並參與台灣青年會活動;1921年,彭華英出任台灣青年會長,並組成啟發會、新民會,甚至參與與日本共產黨有密切關連的曉民會。由於彭華英在刊物《臺灣青年》上撰述社會主義概說一文中,包含社會主義與反日傾向,導致彭華英被日本警察列入注意對象,彭華英也出走中國上海,並在上海組成上海台灣青年會。 1924年彭華英回到台灣,依然投入政治活動與社會運動;彭華英曾經參與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但由於與蔣渭水不合,彭華英便退出台灣民眾黨。1932年滿洲國成立之後,彭華英前往滿洲國考察,並且出任滿洲電信電話公司社長秘書。 1945年彭華英回到台灣,並出任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長楊肇嘉的秘書;1965年退休,1968年因腦溢血過世。彭華英的第一任妻子為蔡阿信,是台灣第一位女醫師,兩人在1924年結婚,但於彭華英赴中國,之後在滿洲娶京劇花旦梁惠燕為妻,遂與蔡阿信離婚。而彭華英的曾孫彭百顯,則曾出任立法委員與南投縣縣長。.

新!!: 蔡阿信和彭華英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蔡阿信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學

#重定向 哈佛大学.

新!!: 蔡阿信和哈佛大學 · 查看更多 »

王香禪

王香禪,本名罔市,又名留仙、香嬋,小字黛卿,藝名夢癡,臺北艋舺人,台灣清治時期到台灣日治時期的著名藝旦、詩人,為連橫女弟子、謝介石妻子。.

新!!: 蔡阿信和王香禪 · 查看更多 »

私塾

私塾,也叫私學 、私塾,或學堂,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機構,並流行于東亞傳統社會。私塾大多由讀書人、秀才等私人開辦,由教書的人在自宅設立,入學者多係六歲至八歲孩童,由學生繳交束脩,富家門第則獨力延師授課,或由鄉井合貲開課,其教學宗旨主要是啟蒙識字,讀書內容多半與科考有關,包括四書,詩、書、易、和左傳;年齡較大者,則讀古文,習字,作詩文,修業年限視各人需要而定。 私塾通常教些人文的修養以及與科舉考試相關的學問,包括從以識字啟蒙教育為主的三字經、千字文,人文基礎以及考試必考的四書五經,生活修養方面的禮樂、以及能表現個人文學能力的詩文等等。.

新!!: 蔡阿信和私塾 · 查看更多 »

童養媳

童養媳,為中國傳統的婚姻習俗之一,通常是把未成年的女孩送養或賣到另一個家庭,由該家庭撫養,長大後與該家庭的兒子正式完婚、結為夫妻。江南地區稱為養媳婦,閩南語把「與童養媳結婚」一事,稱為送做堆(推薦用字:捒做堆,台羅:sak-tsò(tsuè)-tui)。有学者统计了各地关于童养媳的不同称呼,计有百余种。.

新!!: 蔡阿信和童養媳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蔡阿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純純 (歌手)

純純(),本名劉清香,是一位出身臺北的台語流行音樂歌手。.

新!!: 蔡阿信和純純 (歌手) · 查看更多 »

缠足

纏足,又称裹脚、纏小腳、裹小腳、紮脚(广东),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习俗。具体始于何时何处不可考,仅知北宋已有纏足。此风俗至民国初年,逐渐消失。 惟认为宋朝人以女子小腳為美,北宋元豐後是开始流行的时期。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並要求足形弓弯,如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出土的花缎凤首尖足鞋、南昌明代宁靖王朱奠培夫人吴氏墓出土的缎面弓鞋皆长20-23厘米左右,頭向上翹,穿上後顯得足形弓彎。清代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還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要小至三寸古代女性的三寸金莲《齐鲁晚报》2004年07月07日。清末民初,社會普遍認為缠足是陋习。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亦主张废除此習俗,此后缠足遂逐漸消失。二十世紀後期,在華人社會仍能看到一些上年紀的缠足老婦。.

新!!: 蔡阿信和缠足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蔡阿信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解剖学

解剖学(英語:Anatomy)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解剖学和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進化生物學和系統發育有密切關係,而這些也可以看出解剖結構在即時(胚胎學)和長期(演化)時間尺度下的變化。人体解剖学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 解剖学也可以分為微觀尺度及巨觀尺度。巨觀尺度的解剖学即為,是用肉眼來觀察動物的身體及器官。大體解剖學也包括,而其他的部位常利用剖割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顯微鏡解剖学是用光學儀器(如顯微鏡)來研究組織(組織學)、細胞及胞器。 解剖学史的特點是對人體結構及器官功能的漸進式了解。其方法也有很大的進展,從一早期檢驗動物及人的屍體,一直到二十世紀的醫學成像技術,包括,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解剖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器官以及各部份的結構及,因此很自然的會用進行研究。 如果解剖學單指人體解剖學,這時候解剖學會依照各器官系統性地分類,而不是依部位來陳述。每篇解剖學的文章首先包括一个器官或系统。例如:神经、动脉、心臟等的结构描述,根據在人體找到甚麼而定。就此而論,解剖學文章有双重目的;首先,提供關于結構的足夠資料,令文章在生理学、外科、內科和病理学方面均有可謮性;第二,给非专家的查詢者或在某門科学分支上工作的人提供建立解剖學的現代科學基礎的主要理论。.

新!!: 蔡阿信和解剖学 · 查看更多 »

許世賢

許世賢(Khóo Sè-hiân;),是一位生於臺灣嘉義的政治人物及西醫醫師,也是臺灣首位女性地方政治首長,有「嘉義媽祖婆」之稱,是嘉義政壇「許家班」的開山始祖。.

新!!: 蔡阿信和許世賢 · 查看更多 »

黃金川

黃金川(),台灣女作家,臺南鹽水人,黃朝琴的妹妹,陳啟清的繼室,被譽為三台才女。.

新!!: 蔡阿信和黃金川 · 查看更多 »

葉歡

葉歡(英文:AUGUSTINE,),本名鄭凱心,改名前為鄭文珠,是臺灣知名女歌手、女演員,曾入圍三金(金鐘獎、金曲獎、金馬獎),並順利獲得金曲獎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獎。.

新!!: 蔡阿信和葉歡 · 查看更多 »

蔡碧吟

蔡碧吟(),臺灣臺南府城人,為日治時期著名的女性漢文詩人,人稱「赤崁女史」。.

新!!: 蔡阿信和蔡碧吟 · 查看更多 »

蔣渭水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宜蘭人。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弟為蔣渭川。.

新!!: 蔡阿信和蔣渭水 · 查看更多 »

醫學院

醫學院是高等教育體制下的一個學院,課程安排主要是以培養和醫學相關專門人才和研究人員為目的。醫學院的科系和研究所,大致可分為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部分包括了醫學系、中醫學系、牙醫學系、藥學系、語言病理學、護理系、醫檢系、物理治療學系、職能治療學系、呼吸治療學系、營養學系、公共衛生學系、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等,以培養醫生、藥師、醫檢師、護理師、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與醫放師等直接與維護人類生命安全有關職業的人才。有些藥學系在大學中會獨立成為藥學院,現也有營養學系在大學中會獨立成為營養學院。 基礎醫學部分主要以培養醫學方向的研究人才為主,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毒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藥理學以及神經生物學等。 医学院会颁发医科或研究课程的学位。其入学要求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美国及加拿大几乎所有的医学院都需要申请者先取得一个学士 学位方能报读,而英国及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医科课程则是开发给高中毕业生申请。在很多地区,入读医学院的竞争一般都很大,很多医学院的收生要求都很高。.

新!!: 蔡阿信和醫學院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新!!: 蔡阿信和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新!!: 蔡阿信和臺北 · 查看更多 »

臺北縣 (日治時期)

臺北縣(1895年-1901年),是臺灣日治初期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劃。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6月28日創立之際,係由清治末期的臺北府改制而成,轄區範圍涵蓋北台灣,約當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1897年(明治三十年)5月3日,全臺改制為「六縣三廳」時,原臺北縣拆分出新竹縣、宜蘭廳,轄區僅餘今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東半部。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6月18日,六縣三廳整併回「三縣三廳」,轄區與前臺北府相近,但已不包含宜蘭地區。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三縣三廳改制為「二十廳」,臺北縣廢止,其轄區拆分為臺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仔園廳及新竹廳5個廳。.

新!!: 蔡阿信和臺北縣 (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蔡阿信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妨礙安寧社會秩序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新!!: 蔡阿信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查看更多 »

艋舺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十七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汉人交易,因称船为Bangka,而被闽南语转称此地为“艋舺”。台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发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灣閩南語猶稱其「艋舺」,但是在地人的定義認為「艋舺」並不等於「萬華區」。.

新!!: 蔡阿信和艋舺 · 查看更多 »

集中营

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拘留中心,用于统一关押或隔离異議分子、敵國公民、戰俘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体的成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它与监狱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营中关押的人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往往不经过審判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有些被关押者虽有法律判决,而且可能有确定的关押期限,但这些判决大多是不经司法程序的個別討論便直接全數執行「監禁判决」,这些被关押者也往往不被关在监狱而是关在集中营中。此外,不同于监狱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将相关人员关押于牢房中限制自由,集中营還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要求相关人员集中居住于特定区域,限制离开。很多國家在特殊時期都有建設集中營,當然也包含盟軍,在二戰期間建立了集中營收容軸心國籍的人員。 当时,有刺铁丝网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封闭一块相对广阔的区域。首次大規模採用這種做法的是沙俄帝國和東歐,到了蘇聯時代由史達林發揚光大,在納粹手中此監禁系統達到了頂峰,在二戰後戰爭儘管結束,但社會主義國家還在主要使用著。集中营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劳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灭绝营,但实际上,尽管纳粹集中营的艰苦条件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是应将兩者加以区分,因為集中營並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 有些难民营也属于事实上的集中营,难民们由于不受欢迎以及治安隱憂而被拘留或隔离在难民营中,此外收容政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难民涌入,他们往往受到恶劣的对待,例如澳大利亚、瑙鲁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难民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难民营甚至就叫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通常人们很难清楚的界定集中营的各种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法律約束,其中的一部份被关押者的人权都被忽视、被损害。 集中营一词实际上诞生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受到西班牙词语reconcentración的启发(该词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被西班牙人使用),英国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

新!!: 蔡阿信和集中营 · 查看更多 »

老师

老師除了做為教師尊稱外,還可以指:.

新!!: 蔡阿信和老师 · 查看更多 »

林是好

林是好(),本名林氏好,別稱林麗美,是一位出身臺南的音樂工作者及社會運動者。她是台語流行歌曲《月夜愁》的首唱者。.

新!!: 蔡阿信和林是好 · 查看更多 »

東方白

東方白(),當代台灣作家,其作品《浪淘沙》為台灣大河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新!!: 蔡阿信和東方白 · 查看更多 »

楊千鶴

楊千鶴(),臺灣臺北市人,臺灣第一位女記者。.

新!!: 蔡阿信和楊千鶴 · 查看更多 »

民視

#重定向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新!!: 蔡阿信和民視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

溫哥華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31,486人,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为246萬,是卑詩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都會區;市內人口則在全國排行第八。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 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令旅遊業成為市內第二大經濟支柱。溫哥華也是北美第三大製片中心,有「北方好萊塢」之稱。也是20世紀後,與美國舊金山同為華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區。 溫哥華近年經常在各項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調查中名列前茅。 溫哥華亦曾於2010年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手舉辦冬季奧運會和冬季殘奧會。 此外溫哥華還曾舉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場地即設在卑詩體育館。.

新!!: 蔡阿信和溫哥華 · 查看更多 »

浪淘沙 (小說)

《浪淘沙》(A Cinematic Journey)為東方白小說。內容講述臺灣首位女醫師丘雅信的坎坷人生,以她不凡的一生來透視整個臺灣的變遷。整個故事從「臺灣割日」至「國府遷臺」,前後時間長達50年以上。.

新!!: 蔡阿信和浪淘沙 (小說) · 查看更多 »

浪淘沙 (電視劇)

《浪淘沙》(A Cinematic Journey)為青頻果有限公司製作、民視無線台於2005年播出之電視劇。此為臺灣首部大河連續劇,改編自臺灣國寶級作家東方白長達150萬字之同名小說《浪淘沙》。內容講述臺灣首位女醫師丘雅信的坎坷人生,以她不凡的一生來透視整個臺灣的變遷。整個故事從「臺灣割日」至「國府遷臺」,前後時間長達50年以上。.

新!!: 蔡阿信和浪淘沙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日僑

日僑()指的是已移居海外,并取得當地國籍或永久居留權,具有日本血統的僑民。現在估計大約有350万人(也包括混血)。在日本居住的日僑被稱為歸國日僑(在日日系人),在日本以外居住的則被稱為海外日僑。在日日僑大約有25万人。日僑最多的地方是巴西,約有160萬;其次是美國,約有120萬。.

新!!: 蔡阿信和日僑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蔡阿信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蔡阿信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新町

日新町,可以指:.

新!!: 蔡阿信和日新町 · 查看更多 »

愛愛 (歌手)

愛愛(),本名簡月娥,是一位生於臺北廳新庄支廳的日治時期臺語流行音樂歌手。.

新!!: 蔡阿信和愛愛 (歌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