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蓬門碧玉

指数 蓬門碧玉

《蓬門碧玉》是1942年一套香港的黑白電影,改編自導演侶倫1941年的短篇小說《黑麗拉》,故事講述窮書生愛上女待應的愛情故事。由於年代久遠,此電影原本已經失存,直至2012年在一位三藩市的一間戲院地庫中找到電影的膠片,經修復後電影終於能夠重現人間。 Category:黑白電影 Category:1942年電影 Category:香港電影.

6 关系: 容玉意張活游粤语馮應湘香港電影路明

容玉意

容玉意加拿大華人,籍貫:廣東省香山縣烏石鄉,在上海市出生,在「廣肇女校」肄業,胞妹容小意亦是著名歌劇及電影演員,姊妹倆擅長舞蹈,她最初加入「桃花歌舞劇團」;然後與汪福慶組成「亞聲歌舞團」在南洋及暹羅巡迴登臺,返回上海後,轉投「梅花歌舞劇團」成主要演員。八一三事變後南逃香港,1941年開始參演香港電影及電視,初期多演勾引男子的妖艷婦人;後期多演惡後母及妖婦等配角。.

新!!: 蓬門碧玉和容玉意 · 查看更多 »

張活游

張活游(Cheung Wood Yau;1910年-1985年12月10日)是1950至60年代香港粵語片著名演員,祖籍廣東。原名張幹裕。.

新!!: 蓬門碧玉和張活游 · 查看更多 »

粤语

粵語又称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在粵語使用區中又稱白話,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粵語是漢語在广东和广西地区形成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及視粵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粵語下有數支粵語的方言。 受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南迁影响,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随着近代两广地区人口的海外迁徙,粤语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地的華人社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 全球以粤语为母语的约为1.2亿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近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在中国境内,以粤语为母语的群体是继官话和吴语之后的第三名。粤语也是除了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族语言。此外,粵語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以及北美洲、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地的华人社区都有广泛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粵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新!!: 蓬門碧玉和粤语 · 查看更多 »

馮應湘

馮應湘(Billy Fung,1909年-1955年8月3日),美國出生的華裔,綽號:黑仔,擅長魔術及舞蹈,最初當商人私人秘書,1937年起在香港電影工作,銀幕上專演歹角及花花公子。當年居住在九龍佐敦道46號地下。他的作風西化,曾在1952年11月3日晚上10時,駕駛他的車牌:9552號的轎車沿彌敦道南行至普慶戲院時,與鄰座女子擁吻,被控不小心駕駛,被南九龍裁判法院罰款港幣50元。.

新!!: 蓬門碧玉和馮應湘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的一部分,是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在戰後五十年代開始形成具規模的電影工業,至八十年代迎來一段黃金年代,往後作為大中華地區的一個重要電影基地,被譽為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日本東京齊名的全球四大電影制作基地,香港更成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在上世紀戰後,香港社會在政治及經濟上相對自由,電影業相比於其他大中華地區,例如新加坡、中國內地及台灣,更不受規範,自由的環境得以孕育出具規模的電影工業。1946年,中国内战重啟,戰亂致使华语电影業南移至香港。1949年,大批中國電影制作人由上海轉移到香港,繼承上海的藝術事業,使國語電影於1970年代及以前成為香港主流,香港亦逐渐成为主要的华语电影生产基地,五十年代九龙城一带是香港电影片场的集中地,除了位於钻石山的永华片场和大观片场、土瓜湾的南洋片场(邵氏前身)以外,世光片场、万里片场、友侨片场、九龙国家片场等都集中在這裏,因此九龙半島東部、獅子山以南一帶可被視為港產片的發祥地。這時期香港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電影出口,近至東南亞、遠至五大洲都有華語電影踪迹,但由于翻译難度,加上早年华语电影業者並不重視对作品的翻译工作,因此华语电影只局限于世界各地的华语社区。直至1963年,香港政府當局通過一條廣播法例,使出品的港產片都配有英文字幕,以便於政治監察。英文字幕的出現反而幫助港产電影打入英語世界。港產片早年多是以國語電影的形式出現,如邵氏兄弟、國際電影懋業等電影業巨頭早年皆以制作國語電影為主。直到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電影人出現,粤语电影才在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取代国语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電影業在八十年代迎來黃金年代,由於不少港產片演員主演美國好萊塢的英語電影,在英語世界電影業的主舞台成名,並令華人文化得到英語世界的推崇,港產片亦隨之受到英語世界的更多關注,並開始流行對其他华语电影作品進行翻译。後來港產片更傳播至日語世界、俄語世界。八十年代港產片電影業總產值更超越以制作英語電影為主的印度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另一個英語電影制作基地美國好萊塢,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制作基地。該年代的港產片在制作質量、藝術性、題材的創新性上,均有不凡的成就。往後幾十年,香港一直維持全球第二大電影制作基地的地位,港產片在國際仍然保持著魅力。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香港電影與大多數的商業電影一樣,有一套完善的明星制度,而這個制度之下的影星亦與香港電視產業和香港樂壇的領域重疊。.

新!!: 蓬門碧玉和香港電影 · 查看更多 »

路明

路明(,汉族,辽宁大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学家,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新!!: 蓬門碧玉和路明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