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董氏快拳

指数 董氏快拳

董氏快拳(又名董家快拳、董派快拳、英傑快拳、董式快拳、Tung's Fast Form、Tung's Fast T'ai Chi Ch'uan、Tung's Family Fast Set Tai Chi Chuan、Dong Fast Form……等)是楊式太極名家董英傑所創編的一套太極快拳套路。.

8 关系: 太极拳太極拳論香港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武术套路文言文2006年6月

太极拳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種,與形意拳和八卦掌並稱中國三大内家拳。太極拳開始的时候也叫綿拳,由楊露禪傳出。楊露禪成名後成為「楊無敵」。太極拳講究中定、放鬆、心静、慢練及九曲珠,和外家拳明顯不一樣。 2007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新!!: 董氏快拳和太极拳 · 查看更多 »

太極拳論

《太極拳論》,係太極拳的文獻資料,中國人對於著作常喜好託古,假借古人之名為作者,傳承給後世的人。目前太極拳界重要的拳論有兩篇,一是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一是張三丰的《太極拳經》,雖然實際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極拳界奉為圭臬,影響學習太極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傳統中國武術界門戶之見甚多,而太極拳的支派亦甚眾,然而所有的太極拳門派均不約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極拳論》為太極拳界至文,足見其地位重要。 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發展自陳家溝長拳一路「十三勢頭」。.

新!!: 董氏快拳和太極拳論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董氏快拳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楊氏太極拳

右 楊氏太極拳,太極拳派別之一,始於清朝楊露禪,最早源自陳氏太極拳,拳架於其孫楊澄甫手中定型。 在民國初年,楊家太極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在自序中說:“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發惟一之弟子。” 古時的武林人士或現今的武術界大多十分重視武德,並首重「尊師重道」,絕不可「欺師滅祖」,故於傳承武藝時,必先向弟子說明其師承之源流,代代相傳 (古時一般都是口耳相傳,不一定有文字或文獻留傳,不竟武人並非文豪),即使日後另立門戶/門派,亦不可忘本 (祖師源流)。 楊氏太極拳有別於陳氏太極拳,动作松柔,較能供非練武人士或年邁人士作強身健體之效,故是楊氏太極拳成為最廣泛流傳的一個流派,它有三盤四架之分,人們可依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新!!: 董氏快拳和楊氏太極拳 · 查看更多 »

武氏太極拳

武氏太极拳以楊式太極拳及趙堡太极拳為基础,加上其始創人武禹襄的多年經驗编成。武氏乃官绅之家,以練拳為樂,极少授徒,固流傳不廣。武氏門人所寫理論,多成為今日太極門的重要文獻。.

新!!: 董氏快拳和武氏太極拳 · 查看更多 »

武术套路

武术套路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 套路是中国武术及其他東亞武術的中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 其實不論地域和流派,但凡武術,除了體能、力量、速度、反應、準確度的鍛鍊外,更重要的是一些臨敵攻防時的拆解技巧,這是任何種類的武術都不缺的。不過似乎只有東亞武術有把這些技巧凝固為「招式」,並且把一連串攻防常用的招式串連為「套路」,供紀錄及平素操練時使用的習慣。.

新!!: 董氏快拳和武术套路 · 查看更多 »

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國新文化運動导致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地位。.

新!!: 董氏快拳和文言文 · 查看更多 »

2006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董氏快拳和2006年6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董家太極董家太極拳董家快拳董式太極董式太極拳董式快拳董氏太極董氏太極拳董派快拳英傑快拳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