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宣抚使
#重定向 經略安撫使.
查看 范致虚和宣抚使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查看 范致虚和宋史
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是中國古代官职。.
查看 范致虚和中書舍人
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南宋徐夢莘編,採編年體例,《四庫全書》入史部紀事本末類。 徐夢莘(1126年-1207年),江西清江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大部份時間在家著述,《三朝北盟會編》成書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上帙政宣25卷、中帙靖康75卷、下帙炎興150卷。記載自政和七年(1117年)海上之盟,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完顏亮伐宋,共計四十六年宋金關係的史料。三朝是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成書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史料收羅廣泛,凡詔敕、制誥、書疏、奏議、記傳、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悉取盡收,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 全書的重點在於靖康之難,有七十多卷的篇幅只寫一年又四月個的史事。又編《北盟集補》50卷,中、下二帙各25卷,惜已失傳。《三朝北盟會編》對於記述的異同、存疑者,不加論斷,以備史家去取,雖然“所記金人事跡,往往傳聞失實,不盡可憑;又當時臣僚削奏,亦多誇張無據之詞。梦莘概录全文,均未能持择。”,但保存當時南北文獻風聞之詞,首尾完備,南宋編年史中惟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足以勝之。 另外,“蒙古”一詞,據屠寄《蒙兀兒史記》稱,始于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但失考。目前最早記載“蒙古”一詞的是《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三引無名氏《煬王江上錄》:“正隆三年二月下詔,小龍虎大王兵五萬,守鎮蒙古。”.
查看 范致虚和三朝北盟會編
张商英
張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宋朝新津(今四川省新津縣)人。.
查看 范致虚和张商英
唐重
唐重(1083—1128年),字圣任,号元任,眉州彭山县人, 唐克臣之子。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初任蜀州司理参军,后升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多次奏请杀蔡京父子以平民愤。升任中书舍人,因奏事得罪宰相,被降为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 宋高宗即位,以天章阁直学士任京兆府(今西安市)知府。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渡河。唐重写信告诉父亲:“忠孝不两立,义不苟生以辱吾父”。其父唐克臣回信说:“汝能以身殉国,吾含笑入地矣。”金兵破永兴军,唐重守十余天,前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出城投敌,城遂陷。唐重说:“死吾职也”,繼續殺敵,中流矢亡,同死者還有副总管杨宗闵、提举军马陈迪、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提点刑狱郭忠孝。.
查看 范致虚和唐重
程颐
程頤(),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河南省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稱「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後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廟。.
查看 范致虚和程颐
李彦仙
李彦仙(),字少严,又名李孝忠,宋朝宁州彭原(今甘肃省庆阳)人。 靖康元年,金军南下,郡县募兵勤王,遂率士应募,补承節郎(武階,第五十一階,從九品)。李綱宣抚两河,上书言纲不知兵,恐误国。书闻,下有司追捕,乃亡去,易名彦仙。以效用从河东军,谍金人还,复补校尉。1127年,靖康之变后,李彦仙在陕州组织义军,于次年收复了陕州、安邑、正平、解州,高宗任命他为知陕州事兼安抚使,迁武節郎(武階,第三十八階,從七品)、閣門宣贊舍人(職,從七品)。1129年,李彦仙抵御住了金將乌鲁撒拔和完颜娄室(娄宿)的猛烈进攻。当年冬天,娄宿和叛將折可求率军十万进攻陕州,围城数月,李彦仙坚守孤城。次年正月,陕州失陷,李彦仙突围出城,见金兵大肆屠掠,悲痛道:“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坚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复生乎?”遂投黄河而死,年三十六。金人害其家,惟弟李夔、李子毅得免。張浚承制赠彦仙彰武军节度使(階官,從二品),建庙商州,号忠烈。官其子,给宅一区,田五顷。紹興九年,宣抚使周聿请即陕州立庙,名义烈。后以商、陕与金人,徙其庙阆州。乾道八年,易谥忠威。.
查看 范致虚和李彦仙
永兴军
永兴军,可以指:.
查看 范致虚和永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