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范子奇

指数 范子奇

范子奇(),字中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任北宋鄭州知州、慶州知州、環慶路安撫使。過身時六十三歲。其祖父乃振武軍節度使范雍,父為范宗傑曆兵部員外郎、史館直學士及陝西轉運使,子范坦戶部侍郎。.

60 关系: 县令史館司農寺吏部侍郎吳中復大名府安化县安撫使宋哲宗宋神宗工部三司庆州張茂則待制修撰北宋判官嘉祐員外郎唐介冀州 (古代)兵部知州王安石王岩叟王令章惇羌族瑶族熙宁燕雲十六州益阳县監察御史瀛州节度使莫州表字黄河霸州 (古代)范坦范宗傑范百祿范雍郑州市雄州集賢殿陕西省恩州 (1048年—1369年)提舉...汴水沧州市河南省河北路河陽縣河東路洛阳市湖南省漢族澶州 扩展索引 (10 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范子奇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史館

史館,官署名,始建於北齊。 唐太宗時,建立史館,有專人編修前代和唐代國史,如《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皆編修於史館,例以宰相领衔长官,称“監修国史”,其他職務包含著作郎、起居郎、起居舍人,另有修撰、直館等若干名,包含宰相以下各部門均須按時送交材料。到宋朝,史館與集賢書院、弘文館合稱“三館”。.

新!!: 范子奇和史館 · 查看更多 »

司農寺

司农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署。 北齐设立司农寺,大司农改称司农寺卿或司农卿,副官称司农少卿,隋唐两宋相沿,为九寺之一。掌管粮食仓储、仓廪管理和京官朝官禄米供应。掌管国库收支谷物和货币。本为国家财政机关、被户部取代。宋神宗时,为推行新法的重要机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保甲法都由它制定或执行。元朝设大农令,废除司农寺。 Category:九寺 Category:中国古代财政部门 Category:农业部门 Category:中国农业史.

新!!: 范子奇和司農寺 · 查看更多 »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新!!: 范子奇和吏部侍郎 · 查看更多 »

吳中復

吴中復(),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 父吴仲举,曾仕南唐李煜为池阳令。吴中復與弟吴畿復同是寶元元年(1038年)进士,初任四川峨眉县令。皇祐五年(1053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嘉祐二年(1057年)迁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曾弹劾宰相梁适、甲沆等权贵,仁宗以飛白體写“铁御史”赐之。改右司谏、同知谏院,升迁為户部副使。出京擔任河东都转运使,移知江宁府、成德军(今河北正定),治平元年(1064年),出守潭州,王安石有诗相赠。熙宁三年(1070年)知成都府。迁给事中,知永兴军,政治上頗保守,时河北推行青苗法,拒不执行。熙宁六年,知河阳。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卒。有子吴立礼,字节和;次子吴立本,字仁和。.

新!!: 范子奇和吳中復 · 查看更多 »

大名府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中国古代的重要府衙之一,在今天的邯郸市大名县,辖境大约相当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东部大名县等地、河南省濮阳市市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安阳市内黄县东部、滑县东部、新乡市长垣县东北、山东省东明县等地。.

新!!: 范子奇和大名府 · 查看更多 »

安化县

安化县在中国湖南省中部偏北,是益阳市下辖的一个县。自古屬於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以產黑茶而聞名。.

新!!: 范子奇和安化县 · 查看更多 »

安撫使

#重定向 經略安撫使.

新!!: 范子奇和安撫使 · 查看更多 »

宋哲宗

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為宋神宗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原名傭,曾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駕崩,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得年二十三岁,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新!!: 范子奇和宋哲宗 · 查看更多 »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新!!: 范子奇和宋神宗 · 查看更多 »

工部

工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工部尚書。.

新!!: 范子奇和工部 · 查看更多 »

三司

三司,可能是:.

新!!: 范子奇和三司 · 查看更多 »

庆州

庆州,可以指:.

新!!: 范子奇和庆州 · 查看更多 »

張茂則

张茂则,字平甫。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宦官。 张茂则初补小黄门,五迁至西头供奉官,干当内东门。宫中夜里有盗贼,张茂则首先登上屋顶,擒获盗贼,转任领御药院。宋仁宗患病期间,他恳求补外任,为永兴军路兵马钤辖。入朝担任内侍押班,副都知。宋神宗熙宁初年,与司马光一起巡视恩州、冀州、深州、瀛州,进入内都知。上元节夜晚,宫中起火,他带领大家及时扑灭火情,宋神宗赐他窄衣金带。宋哲宗即位,迁宁国军留后,加两省都都知,卒年七十九岁。绍圣年间论元祐党人,张茂则追贬为左监门卫将军。宋徽宗崇宁年间,入党籍。.

新!!: 范子奇和張茂則 · 查看更多 »

待制

待制,官名,是指等待詔命之官員。 唐太宗初年設置,命京官五品以上,每日值班於中書省與門下省,以備訪問。永徽年間,又命弘文館學士輪番待制於武德殿西門。文明元年(684年),下詔在京文官五品以上的清官,每日一人待制於章善門與明福門,以備皇帝顧問,稱為待制。遂成定制。宋代建閣時,多設有待制,如保和殿待制、龍圖閣待制、天章閣待制。.

新!!: 范子奇和待制 · 查看更多 »

修撰

修撰,中國古代官職之一。.

新!!: 范子奇和修撰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范子奇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判官

判官可以指:.

新!!: 范子奇和判官 · 查看更多 »

嘉祐

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意为喜获上天保佑。 嘉祐八年四月宋英宗即位沿用。.

新!!: 范子奇和嘉祐 · 查看更多 »

員外郎

員外郎,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设于正員、定員以外的郎官。 三國曹魏末年,設員外散騎常侍。晉武帝时,始設員外散騎侍郎。隋唐以後,直至明清,各部均設有員外郎,位次郎中。員外郎簡稱「員外」。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以蔣孝璋為尚藥奉御,員外特置,仍同正員。自是員外官復有同正員者,其加同正員者,唯不給職田耳,其祿俸賜與正官同。單言員外者,則俸祿減正官之半。在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開元年間後,因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常有商賈、仕紳捐納八千兩獲得此官職,如權璫李蓮英過繼兒子李德福就捐過員外郎在兵部任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日本亦有員外官(權官),作為律令官制內定員以外的官,律令定員變得有名無實。比如「權大納言」、「權少納言」、「權中納言」、「權近衛大將」等為令外官,不作單純的員外官看待。.

新!!: 范子奇和員外郎 · 查看更多 »

唐介

唐介(1010年-1069年),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 父唐拱曾官漳州,死後兩袖清風,唐介雖年幼,卻謝絕各方援助。長大後歷官沅江县知县、岳州知州。仁宗時,任丘(今屬河北)縣令、德州通判,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张尧佐、文彦博。被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治平元年(1064年)起为御史中丞。熙宁元年(1068年)擔任参知政事,反對王安石變法,唐介以為“安石好學而泥古,議論迂闊”,多次与之争论,“不胜愤,疽发于背,薨。”。贈禮部尚書。葬于高尚镇的大宜山下。有子唐義問。 唐介任宋神宗参知政事宰相职位。唐介从小时就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唐拱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神宗授礼部尚书,谥号“质肃”。 仁宗明道年间,入朝任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时,后宫启圣院造龙凤车,装饰奇珠宝玉。唐介严谏,毁掉龙凤车。外戚张尧佐揽权,骤任宣徽等四职。他与包拯等再三劝谏,最后竟独自一人据理力谏。仁宋推说张尧佐任职系中书省建议,他乃弹劾文彦博,依靠贿赂宦官嫔妃为相,起用尧佐是为了巩固边疆。他读完奏章说:“臣忠愤所激,鼎镌不避,何辞于谪。”仁宗大怒,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后仁宗省悟,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又将文彦博、吴奎免职。并派专人护送唐介就职。数月后,仁宗下令,任职郴州、潭州、复州直至恢复殿中侍御史职。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提升为谏院长官。唐介以“直声动天下“。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 育子六人:淑问、试问、义问、待问、嘉问、之问.

新!!: 范子奇和唐介 · 查看更多 »

冀州 (古代)

冀州,中国古代的州,辖境在今河北省。 西汉武帝时,置冀州刺史部。其后辖境变化。 唐朝时,治所本在信都县,武德六年(623年),徙治下博县,贞观元年(627年)复故治。龙朔二年(662年)更名魏州,咸亨三年(672年),复故名。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信都郡,后复为冀州。土贡:绢、绵。户十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万五百二十。下辖九县:信都县,南宫县、堂阳县、枣强县、武邑县、衡水县、阜城县、蓚县、武强县。 明朝时属真定府,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信都县省入冀州。下领四县:南宫县、新河县、枣强县、武邑县。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冀州直隶州。.

新!!: 范子奇和冀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兵部,其長官為兵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兵曹,長官改稱兵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兵部的機構。.

新!!: 范子奇和兵部 · 查看更多 »

知州

知州指的是中国宋朝以及之后、越南后黎朝和阮朝州的行政长官,雅稱為太守或刺史。.

新!!: 范子奇和知州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范子奇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王岩叟

王岩叟(1044~1094)字彦霖,北宋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幼时聪颖过人。嘉祐六年(1061年)举明经科第一,十八歲舉鄉試、省试、廷对皆第一,时称“三元榜首”。曾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兩個月後,其弟丧,遂弃官归养。熙宁三年(1070)二月,大名府路安抚使韩琦结识王岩叟,召其管勾国子监。官至监察御史。苏轼任中书舍人,请行“给田募役法”,並說明五大好處。王岩叟力争不可,說五利不可信,而且有十弊。王岩叟與傅尧俞等以苏轼撰试馆职策题不当,上书请求治其罪。元祐二年(1087)正月,太皇太后召见傅尧俞、王岩叟二人。宋代十贤之一。著有《韩魏公别录》。又工於書法,有《阔远帖》、《参政帖》、《淳夫帖》等墨迹传世。.

新!!: 范子奇和王岩叟 · 查看更多 »

王令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初字鍾美,原籍大名元城(今屬河北大名縣),長於廣陵(今江蘇揚州市),故以廣陵人自居。宋朝詩人。 幼年喪父,由叔父王乙養育。少年行為不檢,後折節讀書,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為業。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與王安石友好,譽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以妻妹許之。錢鍾書稱他“宋代裡氣概最闊大的詩人”。惜才高命短,卒於嘉祐四年(1059年),年僅二十八。 著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新!!: 范子奇和王令 · 查看更多 »

章惇

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舊黨爭的要角。 章惇是父親章愈與其乳母的私生子,“惇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可是侄子章衡卻考取狀元,便不就而去,而再舉進士甲科,調商洛令。章惇能攀絕壁題字,面不改色,蘇軾說他:“子厚必能殺人”,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愛惜。 雖然章惇力主改革,但是由於與王安石不合,而僅用其為中書校正,後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於1077年調參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叛亂,招抚45州。但是由於章惇強硬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引發湖南、湖北一帶的騷動,被貶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後,章惇又因為廢除新法的問題與司馬光當著宣仁太后之前犯顏爭議,而出知汝州。 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於宣仁太后死後入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首相),主持恢復熙丰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国力因而得以恢复发展,更取得对西夏的多次战略性军事胜利。然而在章惇當政期間,絕大部分支持司馬光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而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制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宋哲宗死後,章惇反對端王趙佶繼位,议立简王赵似遭向太-后-所拒,宁愿立年长但有眼疾的申王赵佖,也不愿拥立端王,甚至当向太-后-之面明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不仅遭同侪曾布怒斥道:「章惇,聽太后處分!」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徽宗初封章惇為申國公;但由於章惇反立徽宗,不久后便罢相,貶雷州司戶,再貶舒州團練副使,死於任上。死後被追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宋史》以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列入〈奸臣傳〉,後世學者對他恢復王安石新法、加強遼夏邊境軍備而被列入奸臣,多有不同看法。 南宋淳熙年间,赐谥号忠敏。.

新!!: 范子奇和章惇 · 查看更多 »

羌族

羌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是古羌人的後裔之ㄧ,自称尔玛。“羌”是他称,源於其以羊为图腾,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也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

新!!: 范子奇和羌族 · 查看更多 »

瑶族

族或徭族、傜族,是亚洲的一个民族,其历史比较悠久。有研究认为:瑶族起源于古代东夷部落,与九黎族关系密切,尊奉先祖蚩尤、盘瓠。 中国的瑶族人口為285.3萬(2010年),62.1%在廣西(147萬),21.5%在湖南(70萬),8%在廣東(20萬),8%在雲南(19萬),1.5%在貴州 。此外,江西、湘西等地亦有分布。 瑶族跨境而居,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分布一些。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越南瑶族人口超过62万,是越南第9大民族。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部分瑶族人还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80年代创制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拼写勉语优勉土语。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

新!!: 范子奇和瑶族 · 查看更多 »

熙宁

熙宁(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熙”意即“兴盛、繁荣”,“宁”指安宁,謂繁荣安宁。.

新!!: 范子奇和熙宁 · 查看更多 »

燕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或幽雲之地,古代地理名詞,即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薊節度使所轄的燕、蓟等十一州,與河東節度使所轄的雲、蔚等五州。 幽州為漢朝時北京名稱,「幽雲」一名見於《宋史·地理志》。幽雲十六州東西寬約6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餘的雲、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地勢居高临下,易守難攻,自秦漢以來,此地區自古為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戰略要地,歷朝皆派有重兵駐守。 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於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後晋,契丹首領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结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做為回報,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雲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間數個王朝都未能将幽雲十六州完全收復(期間瀛、莫于后周时被收復),持续近二百年。http://travel.ifeng.com/around/detail_2011_04/17/5794422_0.shtml 幽云十六州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介绍_凤凰网 旅游频道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新!!: 范子奇和燕雲十六州 · 查看更多 »

益阳县

阳县为湖南省已撤销的县,撤消前隶属益阳地区。1994年4月7日撤销销益阳地区、县级益阳市和益阳县,成立地级益阳市。益阳县撤銷后,其大部分行政区域划入赫山区,行政体制全部由赫山区继承。.

新!!: 范子奇和益阳县 · 查看更多 »

監察御史

监察御史,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御史的一種,隋朝开始设置。為制衡行政機構主官的非常派朝廷或地方官員。監察御史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 類似於近代世界各國的督察處、政風室、ICAC、查貪局、清廉會、廉政署、監察院等等。.

新!!: 范子奇和監察御史 · 查看更多 »

瀛州

瀛州可以指.

新!!: 范子奇和瀛州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范子奇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莫州

莫州,中国古代的州。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析瀛、幽二州地置鄚州,开元中改“鄚”为“莫”。治所在莫县(今河北省任丘市北鄚州镇)。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保定、清苑、任丘、文安及安新、雄县、霸州等市县南部地区。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大破辽军,收复瀛、莫二州,即此。宋朝时,移治任丘县(今河北省任丘市),辖境减缩。元朝初年,移治莫亭县(今鄚州镇)。属河间路。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州县俱省入河间府。.

新!!: 范子奇和莫州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范子奇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范子奇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霸州 (古代)

#重定向 霸州 (消歧义).

新!!: 范子奇和霸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范坦

范坦(),字中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北宋戶部侍郎、淮南東路及江南西路安撫使,過身時六十二歲。其曾祖父乃振武軍節度使范雍,祖父為范宗傑曆兵部員外郎、史館直學士及陝西轉運使,其父范子奇曆任鄭州知州、慶州知州及環慶路安撫使。.

新!!: 范子奇和范坦 · 查看更多 »

范宗傑

范宗傑(),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北宋兵部員外郎、史館直學士及陝西轉運使。先於其父振武軍節度使范雍過身。其子范子奇曆任北宋鄭州知州、慶州知州及環慶路安撫使。 宋仁宗趙禎慶曆二年(即公元1042年)正月,原為度支判官之范宗傑被委派作解鹽制置使,負責實行三司使姚仲孫對鹽鈔法之建議,並在上任後按實際情況對鹽鈔法制定措施,以防止不法商人導致鹽價暴跌之情況。 慶曆三年九月,涇州知州滕宗諒因被陝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鄭戩告發其濫用錢財,更被監察御史梁堅彈劾,而滕宗諒之好友范仲淹上疏希望委任范宗傑審訊此事,如證實滕宗諒有欺騙隱瞞,范仲淹甘願與滕宗諒一同被降職或免去官位。.

新!!: 范子奇和范宗傑 · 查看更多 »

范百祿

范百祿(),字子功,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學家范鎮之從子,父為范鍇,子為台州知州范祖述。范百祿累官至翰林學士。終年六十五歲,被追贈為銀青光祿大夫。.

新!!: 范子奇和范百祿 · 查看更多 »

范雍

范雍(),字伯純。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羌人稱頌范仲淹的歌謠中稱范雍為大范老子。其子范宗傑、孫范子奇及曾孫范坦與范雍均為北宋官員,而其子范宗傑先於范雍過身。 世家太原(今屬山西),祖葬河南,故稱河南人。真宗咸平初年進士。咸平三年(1000年),補洛陽主簿。歷兵部員外郎、戶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陝西轉運使。天聖四年(1026年)拜右諫議大夫。明道二年(1033年)罷知陝州。寶元二年(1039年),以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爲振武軍節度使。慶曆六年(1046年)卒。著有《明道集》三十卷、後集十卷,《彌綸集》十卷。 范雍為後蜀宰相范仁恕之後人。.

新!!: 范子奇和范雍 · 查看更多 »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新!!: 范子奇和郑州市 · 查看更多 »

雄州

州,可以指:.

新!!: 范子奇和雄州 · 查看更多 »

集賢殿

集賢殿,是由李氏朝鲜世宗大王的硏究機構,成立於1420年。正二品 集賢殿最重要創作是訓民正音(韓文)的發明,除了韓文的發明,集賢殿曾參與出版許多學術和科學著作,這有助於世宗統治作為韓國文化黃金時代的聲譽。 集賢殿被朝鲜世祖解散,​​很多成員因欲復立端宗被殺(尤其是有名的死六臣),然而仍有類似的機構繼續大致相同的工作,但沒有享受與集賢殿相同的威望。.

新!!: 范子奇和集賢殿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范子奇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恩州 (1048年—1369年)

恩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宋朝平定王则之乱,改贝州之名为恩州,将岭南的恩州改名南恩州。治所在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故城、清河二县,山东省武城县及平原县、德州市部分地。金朝初徙治历亭县(今山东省武城县东北旧城)。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省历亭县入恩州。辖境缩小,仅相当今山东省平原县西部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降恩州为恩县,属东昌府高唐州。.

新!!: 范子奇和恩州 (1048年—1369年) · 查看更多 »

提舉

提舉,简称仓司,中國古代官職之一,提舉是指管理的意思。 提举最早始於汉朝耿寿昌設常平倉,用來管理倉庫。宋代主管专门事务如常平司的免役、市易的官職,多以提举命名,例如:“提举常平”、“提举市舶”、“提举学事”;另有“提举宫观”或“提点宫观官”之名,如“提舉太平興國宮”,是一閒職,只領薪俸而不管事,算是給一些老病官員的待遇。元朝沿用提舉一名,劉伯溫曾任浙江提舉。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地方之課稅部門,品等為從五品。例如設置鹽課司之提舉,其主要任務即徵收鹽稅及兌解相關業務。而課徵對象為鹽場。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新!!: 范子奇和提舉 · 查看更多 »

汴水

汴水,也称汴河,古代河流名称,为通济渠的一部分,主要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地区境内。 汉代河南荥阳县西南索河《汉书·地理志》作卞水,《后汉书》始作汴渠。魏晋之际,汴渠自荥阳东循狼汤渠至今开封市,又东循水,获水至今江苏徐州市转入泗水一道,成为当时从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干道。晋以后统称为汴水。隋开通济渠后,开封以东汴水渐废。唐、宋时称通济渠为汴河,改称此段汴水为古汴河。南宋,高宗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运兵进逼,下诏毁坏所管辖境内的汴渠水道。金、元后全流皆为黄河所夺,汴水一名即废弃不用。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有关于汴河的诗《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新!!: 范子奇和汴水 · 查看更多 »

沧州市

沧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偏南。北界天津市、廊坊市,西北接保定市,西南连衡水市,东南邻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东临渤海。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地势平坦。南运河、子牙新河流经境内。全市面积1.43万平方公里,人口744.3万。沧州盛产海盐,并拥有丰富石油资源,亦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新!!: 范子奇和沧州市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范子奇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北路

河北路是中國宋朝设置的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 治所在大名府。在河北省易水、雄县、霸州、海河以南,包括山东、河南的黄河以北大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熙宁六年(1073年),正式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二路。以今白洋淀向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东为二路分界线。河北西路治所在真定府。.

新!!: 范子奇和河北路 · 查看更多 »

河陽縣

河陽縣可以指:.

新!!: 范子奇和河陽縣 · 查看更多 »

河東路

河東路是中國宋朝时设置的路。 地處今山西省中部、南部,即内长城以南,龙门山、稷山、绛州、垣曲以北,西北有今陕西佳县以北部分。至道十五路之一。金朝分河東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二路。元朝初年废除。.

新!!: 范子奇和河東路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范子奇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范子奇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漢族

#重定向 汉族.

新!!: 范子奇和漢族 · 查看更多 »

澶州

澶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武德四年(621年)分黎州之澶水和魏州之顿丘、观城等县置。贞观元年(627年)废。大历七年(672年)以魏州之顿丘、临黄两县复置,治所在顿丘县(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清丰、范县及山东省莘县部分地区。 五代後晋天福三年(938年),州及顿丘县俱移治德胜北城(今河南省濮阳市)。四年移濮阳县于德胜南城(今濮阳市南)。两城隔河相对。此后,州或治南城,或治北城。州城临黄河,五代、北宋时造舟为梁,跨于河上,为南北交通咽喉。 后汉乾和八年(950年),郭威在此被军士拥立为帝,后建立后周,史称澶州兵变。 宋朝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辽、宋会盟于此,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熙宁六年(1073年)废顿丘县(北城)。十年因水患,州与濮阳县均移,治北城。崇宁五年(1106年)升为开德府。金朝初年,复名澶州。皇统四年(1144年)改为开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河南的州 Category:山东的州 Category:濮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聊城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2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14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范子奇和澶州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