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英葡關係

指数 英葡關係

英葡關係,是指歷史上的英國和葡萄牙(包括現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葡萄牙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自1373年成立英葡聯盟起建交。葡萄牙仍實行君主制時,兩國王室亦有通婚。其後兩國曾因非洲殖民地問題而導致關係惡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國均為協約國的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葡萄牙雖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但亦曾借出基地給英國為首的盟軍。 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維持著正面的雙邊關係。兩國均為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

40 关系: 卡蒙斯學院卡斯蒂利亚協約國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安哥拉布拉干萨的凯瑟琳亚速尔群岛康乃馨革命伊利沙伯二世圣保罗座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冈特的约翰理查二世 (英格兰)福克蘭戰爭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第一次世界大战莫桑比克聯合王國歷史非洲西班牙迪尼什一世阿勒祖巴洛特战役葡萄牙葡萄牙历史葡萄牙君主列表葡萄牙語里斯本若昂一世若昂四世英國外交英國的構成國英国英国君主英葡聯盟欧洲联盟泰特不列顛溫莎 (伯克郡)斐迪南一世 (葡萄牙)摩尔人

卡蒙斯學院

賈梅士學院(Instituto Camões)是葡萄牙對外推廣葡萄牙語言和文化的官方機構,名稱從葡萄牙的愛國詩人賈梅士的姓氏而來。 該學院的前身是“葡萄牙語言文化學會”,成立於1928年。1992年,賈梅士學院成立,取代葡萄牙語言文化學會。該學院原屬葡萄牙教育部管轄,於1994年起轉由外交部管轄,但享有行政自治。 該學院旨在於高等教育層次,向世界推廣葡萄牙語言和文化,並促進與第三世界國家在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青年和大眾媒體事務簽訂文化合作協議的工作。 與其他推廣語言文化的官方機構(例如英國文化協會、歌德学院)不同,賈梅士學院不直接開設固定的語言學校教授葡語,而是間接地透過由世界各地大學的葡語系和講師等所組成的網絡,由學院冠以“葡語中心”(Centro de Língua Portuguesa)等各種名義來進行。學院宣稱目前該網絡共有175名成員,共3萬名學生,並對200名葡語教師支付薪酬和提供支援,同時又發放90份獎學金給學生進修葡萄牙語言和文化。 另一方面,該學院在15個國家開設了15所文化中心和4所地區中心,其中7所設於葡語國家,其餘設於葡萄牙移民較集中的國家,或在歷史上與葡萄牙較有淵源的國家,例如巴西、中國、日本和泰國。 在中國,與賈梅士學院和東方葡萄牙學會合作開設葡語課程的高等院校包括:暨南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華僑大學(目前華僑大學之教席從缺)。所有這些院校都以“賈梅士學院 − 東方葡萄牙學會教學網絡”(Rede de Docência IC/IPOR)的名義來舉辦葡語課程。而在澳門的東方葡萄牙學會,其語言中心也是賈梅士學院的冠名機構。但是,賈梅士學院只是東方葡萄牙學會的組織成員之一,而並非該學院的附屬機構,兩者並無直接的關係。.

新!!: 英葡關係和卡蒙斯學院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亚

卡斯蒂利亚(Castilla),或譯作卡斯提爾,是西班牙历史地名,由西班牙西北部的老卡斯蒂利亚和中部的新卡斯蒂利亚组成。历史上的卡斯蒂利亚王国,逐渐和周边王国融合,形成了西班牙王国。现在西班牙的君主就是从卡斯蒂利亚王国一脉相传。 卡斯蒂利亚在很早的时候只是莱昂王国东部的一个郡,到了11世纪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区。当时卡斯蒂利亚把首都定在布尔戈斯(Burgos),后来又迁至巴利阿多利德。在之后的四百年中,卡斯蒂利亚带领北部的其它基督教国家从自8世纪起就开始控制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人的手中重新夺回了西班牙的中部和南部。 在1085年,卡斯蒂利亚攻下托莱多后把它改名为新卡斯蒂利亚。1212年的纳瓦斯德托洛萨战役(Las Navas de Tolosa)宣告了摩尔人失去了在南部大部分地区的统治。1230年,卡斯蒂利亚统一了莱昂。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卡斯蒂利亚又相继攻下科尔多瓦(1236年)、穆尔西亚(1243年)和塞维利亚(1248年)。在同葡萄牙签订之后,从1460年3月6日开始,加那利群岛也归卡斯蒂利亚所有。 1469年,阿拉贡王国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女王聯姻,使这两个王国合并。它们的合并使西班牙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实体。1516年,斐迪南与伊莎贝拉的孙子查理五世成为了这两个王国的君主。参看西班牙君主列表和西班牙王室家族树。 一般认为卡斯蒂利亚的领土大致是由现在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莱昂、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和马德里这几个自治区组成。 卡斯蒂利亚文化是西班牙的主体文化。由于它对西班牙各地文化的兼容并蓄,反而显得自己的特点不明显。卡斯蒂利亚的语言逐渐成为西班牙的首要语言,它被称为 Castellano(卡斯蒂利亚语),也就是現今所稱的西班牙语。.

新!!: 英葡關係和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英葡關係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Mittelmächte;Központi hatalmak;İttifak Devletleri;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意思是中央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王国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敌。.

新!!: 英葡關係和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新!!: 英葡關係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安哥拉

安哥拉共和國(葡語:República de Angola,剛果語:Repubilika ya Ngola),為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國家,首都羅安達,西濱大西洋,北及東北鄰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鄰納米比亞,東南鄰尚比亞,另有一塊外飛地卡賓達省與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相鄰。.

新!!: 英葡關係和安哥拉 · 查看更多 »

布拉干萨的凯瑟琳

#重定向 布拉干薩的凱瑟琳.

新!!: 英葡關係和布拉干萨的凯瑟琳 · 查看更多 »

亚速尔群岛

亚速尔(Açores)--,官方全稱為「亞速爾自治區」(Região Autónoma dos Açores),是位於北大西洋中央的一個群島,是葡萄牙两个自治区之一,總面積達2247平方公里,乃葡萄牙的領土之一。該群島由九個主要島嶼組成,其首府為聖米格爾島上的蓬塔德爾加達。西距葡萄牙大陆部分約1,360公里,距里斯本约1,643公里,,距非洲海岸约1925公里,距加拿大纽芬兰东南部约1,925公里。 岛上的主要产业为旅游业,其次有种植业、酪农业、畜牧业、渔业。.

新!!: 英葡關係和亚速尔群岛 · 查看更多 »

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Revolução dos Cravos),又称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帝國英國及法國等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萨拉查反共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相对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憑藉加入美國领導的北約,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殖民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萨拉查军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了「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简称MFA),於1974年4月25日在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变期间,民眾將康乃馨插在了軍人們的步槍上,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来。此革命推翻了20世纪西欧为期最长的独裁政权(42年),之后引发了两年混乱的「过渡时期」,政府更替頻繁,10年內更換15個總理。此後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獨立。然而因撤離時未有善后,前殖民地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後隨即爆發多年内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称之为「歸僑」Retornados)。 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来达成目标,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获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

新!!: 英葡關係和康乃馨革命 · 查看更多 »

伊利沙伯二世

#重定向 伊丽莎白二世.

新!!: 英葡關係和伊利沙伯二世 · 查看更多 »

圣保罗座堂

圣保罗座堂(St Paul's Cathedral;另譯為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圣公会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坐落于英国伦敦市,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现存建筑建于17世纪。 原址教堂最初建立於西元604年,早期建築多次遭火災與海盜破壞,直至1087年後情況才有改觀,教堂首要新建築於1148年完成,而後維持了數百年的榮境,在中世紀成為信仰中心。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原本的聖保羅座堂從建築結構到內部組織都受到了強烈的衝擊,1561年閃電擊中了教堂代表性的尖塔,火焰毀損了主要木造結構,雖有修復計畫,又因內戰停擺並未完成。1650年代,建築已處於嚴重失修的狀態,直至1666年倫敦大火,教堂建築幾乎付之一炬。 1675年教堂開始重建,主要建築師為克里斯多佛·雷恩,修建完成的主要外部樣式即為現在所見的樣貌。.

新!!: 英葡關係和圣保罗座堂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英葡關係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冈特的约翰

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兒子,理查二世的叔叔,因為侄子年幼,故此在1377年-1399年間代他治理國家。约翰因娶了兰开斯特伯爵的女儿布兰奇而成为兰开斯特公爵,而他的第二任妻子康斯坦萨是卡斯蒂利亚暴君佩德罗的女儿,他因此要求卡斯蒂利亚的王位,但未能战胜竞争对手恩里克二世。 约翰死后,理查没收了兰开斯特家的庄园,但约翰的长子亨利于当年兵不血刃夺取了理查的王位,成为亨利四世,建立了兰开斯特王朝。都铎王朝的创始人亨利七世则是他第三任妻子凯瑟琳·斯温福德所生的儿子约翰·博福特的后代。.

新!!: 英葡關係和冈特的约翰 · 查看更多 »

理查二世 (英格兰)

查二世(Richard II,),1377年登基成為英格蘭國王,1399年被廢。 理查二世出生于波尔多,是黑太子爱德华最小的儿子。其父及兄長昂古萊姆的愛德華先後早於祖父愛德華三世逝世,所以愛德華三世於1377年逝世後,年僅10歲的理查便继承英格蘭國王王位。.

新!!: 英葡關係和理查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福克蘭戰爭

#重定向 马岛战争.

新!!: 英葡關係和福克蘭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KG,GCB,GCH,PC,FRS(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英國军事家、政治家,19世纪军事、政治领导人物之一。他是歷代威灵顿公爵之始祖,所以日常提及「威灵顿公爵」一般都指他。 1787年,威灵顿通过捐官的方式,购得少尉军衔,加入英国陆军。在爱尔兰服役时,他先后为两位爱尔兰总督的副官,还被选为代表爱尔兰的英國下议院议员。 1793年,威灵顿参与了弗兰德斯战役,三年后获提拔为中尉。升为中尉后,他随即前往印度,参与了第四次英迈战争(Fourth Anglo-Mysore War)。1799年,威灵顿被任命为塞林伽巴丹(Seringapatam)与迈索尔的总督。 在半岛战争中,威灵顿获晋升为将军。在1813年的维多利亚战役中,他领导联军成功击败法军,获提拔为陆军元帅。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厄尔巴岛后,威灵顿出任驻法大使,获册封为公爵。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他联同布吕歇尔击败拿破仑。威灵顿一生总共参与了60场战役。 从政后,他加入托利党,曾两次出任首相(1828年-1830年、1834年),成為托利党時代最後一位首相。纵使他阻止不了1832年改革法令获得通过,但是,在他退出政坛前,他在皮爾內閣中任職,而他仍是上议院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终生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

新!!: 英葡關係和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英葡關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舊譯作莫三鼻給,位於非洲南部,临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语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2017年普查人口為28,861,863人(初步數字)。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其經濟低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再加上曾為社会主义國家,國內經濟等數值常被拿來與人口相似的朝鲜比較。.

新!!: 英葡關係和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聯合王國歷史

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縮寫:UK,全名: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歷史,其發展以英格蘭王國為核心,逐次併入威爾斯公國、蘇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目前聯合王國的領土包含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 1535年,英格蘭王國以《聯合法案公章》合併威爾斯公國,再以《1707年聯合法案》合併蘇格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王國,再以《1800年聯合法案》合併愛爾蘭王國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今為愛爾蘭共和國)脫離聯合王國,但北愛爾蘭留下。1927年,英國國名正式改為今日的名稱(愛爾蘭字樣改為北愛爾蘭)。.

新!!: 英葡關係和聯合王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英葡關係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英葡關係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迪尼什一世

迪尼什一世 Diniz I()勃艮第王朝的葡萄牙国王(1279年~1325年在位)。他是阿方索三世的儿子和继承者。 迪尼什对葡萄牙语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曾下令,凡是官方文件一律用葡萄牙语书写,以代替以往通用的拉丁语。这种政策促进了葡萄牙语的使用和完善。迪尼什本人对文学颇感兴趣,葡萄牙有很多早期诗歌可能是他创作的。 迪尼什一世总的来说是一个倾向于中央集权的统治者。为了与天主教教会和大领主抗衡,他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限制教会的司法权。这些斗争的一个额外成果是,为了打破教会学校的知识垄断,迪尼什于1290年在里斯本创建一所大学,此大学后在1308年迁至科英布拉。 在迪尼什一世统治时期,葡萄牙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他鼓励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办金矿,并且不反对外国商人在葡萄牙从事贸易。热那亚人开始在葡萄牙出现并定居,他们丰富的航海经验对葡萄牙产生了深远影响。 迪尼什一世是最早鼓励建立商船队和海上力量的葡萄牙国王。他从国外募集人才指导本国人民学习航海技术。在迪尼什一世在位时,热那亚移民埃曼纽尔·佩萨格诺成为葡萄牙的第一位海军指挥官。 D Category:勃艮第-葡萄牙王朝.

新!!: 英葡關係和迪尼什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勒祖巴洛特战役

阿勒祖巴洛特战役,或安魯杰巴羅達之戰成吉思汗 蒼狼與白鹿IV登場人物:附安的列傳。(葡萄牙语:Batalha de Aljubarrota,英语:Battle of Aljubarrota)发生在1385年8月14日,国王若昂一世(João I)及其将军Nuno Alvares Pereira指挥的葡葡萄牙军队和卡斯提尔国王胡安一世(Juan I)的军队之间。作战地点是阿勒祖巴洛特,在葡萄牙中部的利亚拿镇与Alcobaça镇之间。结果葡萄牙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383-1385 危机结束,若昂(João)成为葡萄牙国王。独立得到了保证,新的阿维斯王朝开始。与卡斯提尔部队零散的边界对抗持续到胡安一世在1390年的死亡,但是这些对抗对葡萄牙的君主制不构成实质威胁。为庆祝胜利和感谢神的帮助,若昂一世命令建造巴塔利亚的圣玛利亚修道院,建立巴塔利亚镇(巴塔利亚是葡萄牙语单词“战役”)。若昂一世国王、他的妻子和他的几个儿子埋葬在该修道院,是葡萄牙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英葡關係和阿勒祖巴洛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英葡關係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历史

代里斯本的高楼大厦 1986年,苏亚雷斯成为60年来的第一位文人总统。1986年加入欧共体,1999年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之一。.

新!!: 英葡關係和葡萄牙历史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君主列表

葡萄牙君主自1139年葡萄牙王国建立起开始执政,直至1910年10月5日革命后葡萄牙共和国建立,君主制被废除。 在近800年的葡萄牙君主制历史上,葡萄牙国王拥有诸多头衔,其中费尔南多一世和阿方索五世二人还对卡斯蒂利亚王位具有宣称。哈布斯堡王朝掌权时,西班牙国王和那不勒斯国王亦成为葡萄牙国王。布拉干萨王朝时期又增加了一系列的头衔,包括巴西国王和巴西皇帝。 1910年革命之后,葡萄牙在另一场革命中几乎复辟了君主制(),但在一个月后即再次宣告灭亡。曼努埃尔二世过世后,布拉干萨王朝的成为了葡萄牙王位的觊觎者,为其支持者拥为葡萄牙国王,但这一头衔在未得到葡萄牙国家和议会认可的情况下仅具象征性地位。葡萄牙政府称现任布拉干萨王朝代表人杜瓦尔特·皮奥为葡萄牙王位的正统继承人,但仅认可其头衔而非其葡萄牙国王头衔。 所有葡萄牙君主都为阿方索一世的后裔,但有一些直系血统已经断绝,由此数个不同王朝曾经在葡萄牙当政,包括:.

新!!: 英葡關係和葡萄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新!!: 英葡關係和葡萄牙語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

里斯本(Lisboa),亦稱為葡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其位置位于葡萄牙中南部大西洋沿岸,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为特茹河出海口,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同为西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區面積84.6平方公里、人口547,631人(2011年)。包含衛星城的都会区人口超過300萬,相當於葡萄牙人口的27%左右。公元前205年起为罗马人统治,当时的统治者凯撒把这个地区升格为市,并命名为Felicitas Julia(意为“祝贺凯撒”)。1256年起正式成为葡萄牙王国的首都,从此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重要的港口与贸易城市。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航海家都是由里斯本出发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险的,此后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富甲一方的政治与商业中心,现今与波尔图同为葡萄牙两大代表性城市。.

新!!: 英葡關係和里斯本 · 查看更多 »

若昂一世

若昂一世(),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1385年-1433年)。他是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的私生子,母親為特雷莎·洛倫索。6歲時被父親佩德罗封为阿维什骑士团的首领。 1383年10月,若昂同父異母的哥哥斐迪南一世逝世,在沒有男性繼承人下,幾經努力才由斐迪南一世唯一的女兒比阿特麗斯公主繼任。比阿特麗斯公主亦因此與卡斯蒂利亞國王胡安一世結婚。但是當時民心卻不希望他倆結婚,害怕因此葡萄牙被卡斯蒂利亞吞併。因此1383-1385年的空位時期發生。若昂另两个同父异母兄大若昂和迪尼什也成为王位竞争者。 直至1385年4月6日,國會宣布在科英布拉會見身為阿维什騎士團首領若昂,會面後宣佈他為葡萄牙國王。這實際上是對卡斯蒂利亞宣戰,因為胡安一世覬覦葡萄牙王位。不久之後,卡斯蒂利亞國王率軍入侵葡萄牙,希望攻陷里斯本及要求若昂一世退位。卡斯蒂利亞的國王胡安一世勾結法國騎兵部隊。另一方面,葡萄牙取得英國軍隊的支持。若昂一世成功抵抗了卡斯蒂利亞的入侵。1385年8月14日,若昂一世在阿勒祖巴洛特戰役中殲滅入侵的敵軍,鞏固了葡萄牙王位,并以哥哥大若昂和迪尼什和西班牙合作为由断绝了他们继承王位的希望。與卡斯蒂利亞有零星的戰鬥直至1390年胡安一世去世為止。 若昂一世在胡安一世死後無嗣的情況下,和平地統治葡萄牙,積極追求國家的經濟發展。1415年,若昂一世派軍隊包圍和征服休達,通過佔領休達,實行他控制非洲海岸航行的目的,此為中世紀的歐洲行出打開阿拉伯世界第一步。實際上亦導致葡萄牙探險家航海時代的開始。 當時的作家形容若昂一世是一個非常有才智的君主,他熱衷於集中君主權力的同時又有仁慈及善良的個性。年輕時因為學習成為宗教秩序的學者,使他不尋常地成為歐洲中世紀期間其中一位有教養的國王。若昂一世熱愛知識和文化的態度也傳遞給他的兒子:未來的國王杜阿爾特是一位詩人和作家、科英布拉公爵佩德羅是當時其中一位博學的王子,以及維塞烏公爵恩里克王子開辦航海學校及投入巨資支持航海科學與發展這個主題。.

新!!: 英葡關係和若昂一世 · 查看更多 »

若昂四世

若昂四世(João IV,),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第一任国王(1640年-1656年),也是葡萄牙从西班牙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被称为“复国者若昂”(João o Restaurador)。登基之前是葡萄牙第八任布拉干萨公爵(1630年-1640年)。.

新!!: 英葡關係和若昂四世 · 查看更多 »

英國外交

#重定向 英国外交.

新!!: 英葡關係和英國外交 · 查看更多 »

英國的構成國

英國的構成國包括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與威爾士。 在作為單一制主權國的英國內部,北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通過權力下放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每個構成國雖然不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列表中,但由於列表中英國的分支為英國標準和國家統計局所提供,因此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也分別被稱做一個「國」,而北愛爾蘭在表中則被稱做一個「省份」。 英國國會和英國政府為北愛爾蘭和蘇格蘭處理保留事項,為威爾士處理非轉移事項,而一般事項則由蘇格蘭議會﹑北愛爾蘭議會和威爾士議會處理。.

新!!: 英葡關係和英國的構成國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英葡關係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英葡關係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英葡聯盟

英葡联盟(英語:Anglo-Portuguese Alliance,葡語:Aliança Luso-Britânica),是在1386年温莎批準的条约,在英格兰(後為英國繼承)和葡萄牙,是世界上仍有效的最古老联盟——最早可以追溯到1373年的英葡条约。.

新!!: 英葡關係和英葡聯盟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英葡關係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泰特不列顛

泰特不列颠(Tate Britain)位於英国倫敦米爾班克(Millbank),主要收藏公元1500年至今的美術品。原名国立英国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British Art)於1897年由亨利·泰特爵士建立,2000年改名泰特不列颠。泰特美术馆系统现在分为四個美術館:泰特不列颠(Tate Britain), 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 泰特利物浦(Tate Liverpool)和泰特聖艾夫斯(Tate St Ives)。.

新!!: 英葡關係和泰特不列顛 · 查看更多 »

溫莎 (伯克郡)

溫莎(Windsor )是位於英國伯克郡的一個小鎮,位於查令十字的西邊,也在泰晤士河的南方,英國王室的正式居所之一溫莎城堡座落在此。 舊溫莎(Old Windsor)位於溫莎南方2公里的位置,大約在300年前就已經被稱為溫莎,所以溫莎有時候會被稱為新溫莎與舊溫莎區隔出來。.

新!!: 英葡關係和溫莎 (伯克郡)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葡萄牙)

斐迪南一世(),第九位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1367年-1383年)。他是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次子,母親是卡斯蒂利亞的康斯坦絲。 當卡斯蒂利亞的佩德羅一世死後,斐迪南一世以桑喬四世的曾孫的名義爭取卡斯蒂利亞的皇位。另一方面,佩德羅一世的異母兄恩里克二世在打敗及殺死其弟佩德羅一世後,宣佈成為卡斯蒂利亞國王。王位最終由教皇額我略十一世調解下於1371年達成協議,由斐迪南一世與恩里克二世之女萊昂·納德結婚而結成兩國聯盟。但是此時斐迪南一世愛上了自己大臣的妻子萊昂納·特列斯·德·梅內澤斯,正想着辦法解除她之前的婚約,因而沒有時間迎娶萊昂·納德。 雖然斐迪南一世這樣的舉動令引發一次大型騷動,卻沒有馬上導致與恩里克二世的戰爭。不過英國的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很快就對兩國同盟感到不安,1373年他便和斐迪南一世簽訂一個秘密條約以圖從卡斯蒂利亞的王位上驅逐恩里克二世。1379年,恩里克二世逝世,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再次提出了他的對卡斯蒂利亞的王位的要求,並再次與葡萄牙結盟。但是斐迪南一世看到蘭開斯特公爵對同盟國或敵國的態度是類同,他遂在1382年與卡斯蒂利亞的胡安一世在巴達霍斯簽訂和約。和約規定斐迪南一世的女兒和繼承人比阿特麗斯,嫁給卡斯蒂利亞國王約翰一世,從而確保兩國聯盟的關係。 1383年,斐迪南一世死後沒有兒子,勃艮第王朝世系中斷,王位懸空。其異母弟若昂一世就在王位空白期間擊敗數位王位覬覦者,在1385年登上王位,開創了阿維什王朝。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Category:勃艮第-葡萄牙王朝.

新!!: 英葡關係和斐迪南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摩尔人

摩尔人(Moro,Moors)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撒丁尼亞、馬爾他、科西嘉島、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直到3世纪,“毛利”这个名字罗马人用来对所有未罗马化的由自己首领统治的北非土著的称呼。摩尔人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撒哈拉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也有伊比利半岛出身的土著穆斯林(穆拉迪人)。 历史学家认为,摩尔人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摩尔人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上的意义。的著作《自然界不论颜色》中阐述了此一观点。继而《非洲:西方文明之母》的作者证实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然后移居到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事实上,直到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之后,摩尔人才和阿拉伯扯上关系,即他们都是穆斯林。今天的摩尔人并不认同自己为白人或黑人。 摩尔人一词在欧洲使用很广泛且略带贬义,一般指穆斯林,特别是西班牙或北非的阿拉伯人或柏柏尔人。在葡萄牙殖民印时代,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和印度果阿使用“锡兰摩尔人”和“印度摩尔人”两个词,孟加拉国的穆斯林也被称为“摩尔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就是“威尼斯的摩尔人”。.

新!!: 英葡關係和摩尔人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