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塞音
塞音(sè yīn)(爆破音、闭塞音、塞爆音;英文:Plosive Consonant)。辅音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气流通路闭塞,然后突然打开发出聲音。一般的鼻音也可以归入塞音,因为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但是口腔中的气流通道被阻碍。.
查看 舒声韵和塞音
上声
#重定向 四聲.
查看 舒声韵和上声
促声韵
#重定向 入聲.
查看 舒声韵和促声韵
唐诗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詩上承魏晉南朝詩,下開宋詩,唐代也被視為中國歷來詩歌發展最盛的黃金時期,因此有與宋詞並舉之說。 唐代以後,唐詩的選本、選集不斷湧現,現今流傳最廣的是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清朝康熙年間的《全唐詩》整理收錄了二千二百多名詩人超過五萬多首唐詩。.
查看 舒声韵和唐诗
入聲
入声(checked tone、entering tone)是音韵学上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的统称。 入声韵是指古代汉语中的一类音节结构。入声字是指音节属于这类结构的字。受音节结构影响,这类字的声调在《切韵》时代都相同,因此都属于入声调类,其入声调值的调型是短而急促。入声调类也可以用来特指某个特定时期、某种特定汉语方言中的一个或几个和《切韵》入声调类有传承关系的调类;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方言中的入声调类,都拥有各自的入声调值,但调型一般也都是短而急促的。 尽管入声在根据传统音韵学属于“四声”之一,但“入声和非入声的差别更多来自音质而非音调”(王力)。在切韵至广韵时代,入声都稳定并完整(拥有-p,-t,-k三种辅音韵尾)存在于中原的方言中。但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调值已经不可考,我们便无法得知入声与其他声调在当时是否拥有相同的调值。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不少是保留入声的(有的完整保留辅音韵尾以及区别于其它声调的调值;有的已经失去或正在丢失辅音韵尾但具有区别于其它声调的调值等),这可视为入声作为声调存在的必要性。 在行文中,这些概念往往都混同、省称为入声。.
查看 舒声韵和入聲
现代汉语
#重定向 現代標準漢語.
查看 舒声韵和现代汉语
音节
音节(syllable)是构成语音序列的单位,也是语音中最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例如:英语单词“water”()就是由“wa”()和“ter”()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节通常都包含一个音节核(syllable nucleus,通常由元音充当),此外还可能有音节起首和结尾的界音(margin,通常由辅音充当)。 音节通常被认为是词语在音系学层面上的“建筑材料”,它会对所属语言的节奏、韵律、诗律以及语言的轻重音模式产生影响。 音节文字早在第一个字母产生之前数百年就已经出现,有记录的最早音节出土于苏美尔文明时期的乌尔市,这些音节书写在一批粘土版上,时间是约公元前29世纪。由象形文字向音节文字的转变被称作是“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进步”。 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英语单词dog)称为单音节词(monosyllable)。类似地,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双音节词(disyllable),而由三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三音节词(trisyllable)。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可以指由一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现代汉语中则称为复音词。.
查看 舒声韵和音节
韵尾
韵尾(syllable coda)是跟在做韵腹的元音后面的辅音或者元音,和前面的元音以及元音前面的辅音组成一个音节,和做韻頭與韻腹的元音一起组成韵母。 汉语方言裏常见的韵尾有:等。 英語的音節結構比較複雜,韻尾數目難以計數,以下是幾個例子: an: 韻尾 cup: 韻尾 tall: 韻尾 milk: 韻尾 tints: 韻尾 fifths: 韻尾 sixths: 韻尾.
查看 舒声韵和韵尾
韵母
韵母是一個音節中除声母外的部分。它必须包含響音,一般是元音。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为单元音韵母,由多个元音构成的称为複元音韵母。.
查看 舒声韵和韵母
阳声韵
阳声韵是一个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术语,指有鼻音韵尾(-n、-m、-ŋ)的韵母,与阴声韵和入声韵相对,简称阳声。例如《切韵》中的东董送韵,上古汉语中的蒸耕阳部。.
查看 舒声韵和阳声韵
阴声韵
声韵是一个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术语,指没有辅音韵尾的韵母,与阳声韵和入声韵相对,简称阴声。例如《切韵》中的戈果过韵,上古汉语中的之支鱼部。 在中古汉语中,入声韵与主要元音相同的阳声韵相配。但是在《诗经》中,阴声韵字常与入声韵字通押,故从顾炎武开始,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上古入声韵配阴声韵,部分学者在划分韵部时直接采用阴阳韵两分法。 陆志韦、李方桂、丁邦新等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阴声韵用浊塞音(-b、-d、-g)作韵尾,故可以和入声韵通押。这样则上古汉语中没有开音节,这样的语言是否存在还需要语言类型学相关研究的支持。但是即使这样,阴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相对的地位没有改变,被划入阴声韵的字也没有改变类别。.
查看 舒声韵和阴声韵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英語:Chinese Phonology)(常直接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因用中文表達並省略「漢語」就隱喻指漢語)是研究漢語音韵学,即語音發展變化的語言學分支。 漢語音韻學研究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的變化,因此現代語言學把它歸類於歷史語言學(歷時語言學);與之相對的是研究某一特定時代語言情況的斷代語言學(共時語言學),如大學中的現代漢語課程語音部份。 它的目标为,在汉语方言,隋朝和唐朝的反切系统的基础上,探测古汉语的发音如何,以及古今发音的演变规律。音韵学的研究最注重中古汉语(隋唐)和上古汉语(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查看 舒声韵和汉语音韵学
方言学
方言学是對語言差異的研究。狹義的方言學指的是對地域性语言差異的研究,又稱為方言地理學。廣義的方言學包含對地域性语言差異和社會性語言差異的研究,則與社會語言學有密切的關係。 Category:语言学 Category:方言.
查看 舒声韵和方言学
普通话
普通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話與漢族人口佔比最高的官話方言區最為類似,“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中華民國則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标准华语”。当前“国语”一词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
查看 舒声韵和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