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李瑅

指数 李瑅

興安君(),名李瑅,是朝鮮宣祖李昖的第十個兒子,由溫嬪韓氏所生。 仁祖二年(1624年),李适之亂發生,叛變的將軍李适立他為大王,三日後李适兵敗於昭川,並向安士誠投降,興安君送至漢城,兩天後沈器遠於回到漢城的路中殺死他。 死後最初他被追廢為庶人,高宗二年(1864年)又追復為興安君,諡號孝僖公。 由於他的在位時間十分短,因此大多數人不承認他為朝鮮王朝的君主。.

11 关系: 首爾谥号李适 (朝鮮)李适之亂李朝實錄沈器遠溫嬪韓氏朝鮮宣祖朝鮮仁祖朝鮮王朝朝鮮高宗

首爾

首尔(,官方英語拼法:Seoul,國際音標:),正式名稱為首爾特別市,為韓國首都,同時為韓國及朝鮮半島最大城市,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汉江流域,地處朝鮮半島中部。公元前18年,朝鲜三国时期的百济首先定都于此地,之後成為高麗王朝的南京和朝鮮王朝的國都,現今為韓國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截至2017年,全市人口約1千萬;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則達2千4百萬。 首尔曾举办1986年亚洲运动会、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與日本合辦)、2017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国际体育赛事與2010年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会议,並獲選為2010年的世界设计之都。都會區內有昌德宮、水原华城、宗庙、朝--鲜王陵、南漢山城等5處古蹟列為世界遗产。.

新!!: 李瑅和首爾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李瑅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李适 (朝鮮)

李适()字白圭,朝鮮王朝將軍。 本貫固城李氏,是兵曹參判李陸的後裔。朝鮮宣祖在位期間,曾任明川縣監。在任期間,李适使用鳥銃對付北方的女真族騎兵,有力地抵抗女真族對朝鮮邊境的騷擾。《朝鮮王朝實錄》中多次稱讚他熟知女真之事、有將才。1606年,任刑曹佐郎。翌年,充泰安郡守,又調鏡城判官。同年建州女真兵騷擾朝鮮邊境,李适率兵防禦。 1610年,任永興府使。1616年,調任濟州牧使。但李适不知當地事務而胡作非為,因此在1622年調回北方邊境,任咸鏡道兵馬節度使(即北兵使),未及行,發生仁祖反正的事件。李适亦參與了此次事件。李适被參與政變的李貴推戴為大將,但與政變的主謀者金瑬不和,李貴多次在旁勸解。 1623年朝鮮仁祖即位後,李适受到了仁祖的倚重,錄為二等靖社功臣。最早,仁祖沒有他前往北方邊境,而是任命他為都城的左捕盜大將。但此時李貴、金鎏等人為首的西人黨開始排擠李适。大將李貴彈劾李适縱容屬下多次以稽察盜賊為名,闖入大臣的住宅,執辱大臣毀家奪財。而此時北方邊境傳來後金即將入侵的消息,仁祖便派副元帥李适前去北方邊境防禦。西人黨便製造事件,誣陷李适、鄭仁榮、柳慶宗等謀反。在左贊成李貴的讒言下,仁祖將李适的兒子李栴逮捕。正月廿四,得知此事後,李适便殺禁府都事高德祥和沈大臨、宣傳官金芝秀、中使金天霖等人,舉兵叛亂。西路守令鄭忠信、南以興、丁好恕、安夢尹等率兵竭力防禦。而李适的部將柳舜懋、李胤緒、李愼、李𤣯畏懼被追究,逃離了李适叛軍,向都元帥張晚投降。張晚任用了他們,因此人心悅服。 李适率兵數千人向江東路進軍,都元帥張晚遣鄭忠信擊敗之。又以義州三千兵、巡察使所領數千兵圍剿。雖然在東路勝利,但西路軍兵皆無法抵擋李适的攻勢,二月初八,仁祖向明軍都督毛文龍部求援。毛文龍遣游擊王輔點兵於蛇浦,支援仁祖。 二月十一,李适攻入漢陽,擁立興安君李瑅為王。但不久便被張晚率兵包圍,突圍逃到昭川,戰敗與韓明璉同時被殺。其妻子皆被處死。.

新!!: 李瑅和李适 (朝鮮) · 查看更多 »

李适之亂

李适之亂發生於1624年(仁祖2年),叛變的將軍李适由於不滿在在仁祖反正事件中論功行賞的賞賜,所以發起事變,推舉仁祖大王的叔叔興安君李瑅為新王。叛變事件令漢陽陷落,但只維持了三天。之後,李适兵敗於昭川,並向安士誠投降;興安君在被送返漢陽的途中,被沈器遠殺死。.

新!!: 李瑅和李适之亂 · 查看更多 »

李朝實錄

《李朝实录》,又稱《朝鮮王朝實錄》或《朝鮮封建王朝實錄》,是李氏朝鲜《太祖大王实录》到《哲宗大王实录》的一个统编,是李氏朝鲜(又称“朝鮮王朝”)472年的历代实录。是第151號韓國國寶。1990年代開始,韓國基金會將其翻譯成現代韓文並進行數位化。1997年10月,《李朝实录》登錄為世界紀錄遺產。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在1993年完成《朝鮮王朝實錄》翻譯成韓文,2006年提供原文(漢文)和韓文本的網路閱覽服務,並預計在2033年完成英譯本。.

新!!: 李瑅和李朝實錄 · 查看更多 »

沈器遠

沈器遠()字遂之,朝鮮王朝政治家。本貫青松沈氏,是己卯名賢沈達源的後裔。 1623年,以儒生的身份參加了仁祖反正,推翻光海君,擁立朝鮮仁祖。政變之後,歷任刑曹佐郎、司憲府持平、同副承旨等職。後因反正之功,被錄為靖社功臣。 1624年任兵曹參判,封青原君。李适之亂中,任漢南都元帥,逮捕了興安君李瑅並將其殺死。1627年,後金入侵朝鮮(丁卯胡亂),沈器遠任四道都檢察使、護衛大將、江華府留守、全羅道觀察使、漢城府判尹、工曹判書等職。1636年,清朝入侵朝鮮(丙子胡亂),沈器遠被任命為留都大將、諸道都元帥,負責防禦漢陽都城和南漢山城。後因戰敗而罷免官職。1640年,再次被起用為護衛大將、南漢山城守禦使。1641年,任兵曹判書,判義禁府事。1642年任議政府右議政,翌年任左議政,封青原府院君。 1644年,沈器遠與權澺、李一元、鄭蘅、李之龍、李綣、安五倫、蔡門亨、金碩男、金潗、金屹、申詗等人,陰謀推翻仁祖,擁戴懷恩君李德仁為王。黃瀷、李元老等人向仁祖告發,事敗,被逮捕,淩遲處死,家産、土地被沒收,賜黃瀷、李元老等人。.

新!!: 李瑅和沈器遠 · 查看更多 »

溫嬪韓氏

溫嬪韓氏(온빈 한씨,),朝鮮宣祖的後宮嬪御,本貫清州韓氏,父為忠義衛韓士亨,母朴氏(本貫竹山)。.

新!!: 李瑅和溫嬪韓氏 · 查看更多 »

朝鮮宣祖

朝鮮宣祖(;),廟號宣祖(原廟號宣宗,1616年後改稱宣祖),諱李昖(),是朝鲜王朝的第14代君主,1567年至1608年在位,初名李鈞。諡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景命神曆弘功隆業顯文毅武聖睿達孝昭敬大王(),葬於杨州穆陵(今位於京畿道九里市)。他是中宗之孙、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母亲为河东府大夫人郑氏。.

新!!: 李瑅和朝鮮宣祖 · 查看更多 »

朝鮮仁祖

朝鲜仁祖(;),朝鲜王朝‎的第16代君主,名李倧(),幼名天胤,諡號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賜諡莊穆王),廟號初定為烈祖,八日後改為仁祖,葬於坡州长陵。.

新!!: 李瑅和朝鮮仁祖 · 查看更多 »

朝鮮王朝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李瑅和朝鮮王朝 · 查看更多 »

朝鮮高宗

朝鮮高宗(;)是朝鲜王朝‎的第26代君主,1897年朝鲜正式宣布脫離清國,建国号为大韓帝國。高宗是大韩帝国開國君主。姓李,諱㷩 ()寫作「李㷩」。「㷩」字為「熙」字的異體字,故而許多中文書籍寫作「李熙」。(;具體详见右表),本名載晃,乳名命福,是兴宣大院君嫡二子,母为骊兴府大夫人闵氏。 1863年,因朝鲜哲宗无子而逝,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李㷩入承翼宗大统,封翼成君,12月13日即位。高宗在位期間先後由生父興宣大院君、妻子閔氏等執掌大權,自己並無實權。此時朝鮮正在受到列強的威脅,岌岌可危。國內則因政見不同,分為事大黨和開化黨兩派,互相爭權。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之後,高宗在1897年宣佈朝鮮脫離清朝的朝貢體系,建立大韓帝國,改元光武,因此又別稱「光武帝」()。高宗試圖進行改革,且多次試圖擺脫日本人的控制,但都失敗了。最終在1907年因為海牙密使事件而被日本人逼迫退位,成為太上皇,軟禁於慶雲宮(改名德壽宮)內。 1910年,日本吞併大韓帝國,高宗被封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高宗在德壽宮突然逝世。他的死是朝鮮三一運動的導火線。.

新!!: 李瑅和朝鮮高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興安君 (朝鮮王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