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臺灣水師協

指数 臺灣水師協

臺灣水師協設置於1684年,為臺灣清治時期的海上軍事編制。隸屬於臺灣鎮的臺灣水師協設有中、左、右三營,掌管全臺灣海防,連守港兵士共約有兩千名,內地按班撥戍,餉有定額。以同治之後的編制而論,設置總部於安平汛的臺灣水師共有約五六十艘戰船,且掌管砲臺十數座。另外,該協主管為副將,所轄各營設有參將、游擊等軍事將領,按清制屬綠營系統。 臺灣水師協所屬兵士,由於大部分來自中國福建,清朝政府為防其在臺生根,特規定該職務三年一換,另外,尚規定兵勇必須隻身來台且不得攜帶妻及父母。。.

目录

  1. 121 关系: 劉子楨劉仁柏卓威光參將吳定邦吳安邦吳得勳吳國麟吳鴻源吳朝良姚應夢孫全謀官玉安平區丁朝雄中國康陵廖光宇張得功張國張勇 (清朝)張見陞張朝發張憲載張應金周振邦周承恩呂大陞唐守贊唐希順副將倪定得倪興王國忠王清祈進忠福建綠營燕山君隋光德莊芳機衛聖疇裴鏡馮建功許靈許雲詹勝高得志謝建雍謝璇... 扩展索引 (71 更多) »

劉子楨

劉子楨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劉子楨於1776年(乾隆41年)奉旨接替金蟾桂,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劉子楨

劉仁柏

劉仁柏(?-1890年)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劉仁柏於1890年(光緒16年)奉旨接替林福喜,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同年,病卒於任。.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劉仁柏

卓威光

卓威光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卓威光於1788年(乾隆53年)奉旨接替林光玉,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卓威光

參將

參將或稱參戎,為15世紀中國明朝首設的官制名稱,分守一路的長官,或位主將城內協守的次官位,階約為今高級將官,為職事官(差遣官)並非寄祿官無一定品秩。軍階為總兵官、副將、參將、游擊將軍、佐擊將軍、坐營、號頭、中軍、千總及把總。 17世紀,清朝統治中國後,沿襲其官制,一般為綠營武官。 在清朝,該官品為正三品,位於總兵或副總兵之下,都司與游擊之上。該官統兵官,位階次於副將一級。服從於總兵,有时亦可以担任抚标(巡抚直辖的绿营兵)的中军,亦由兵部主管。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參將

吳定邦

吳定邦(),浙江省溫州人,武進士出身。.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吳定邦

吳安邦

吳安邦,中國清朝武官。福建臺灣府彰化縣人。 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三甲武進士。以營守備用。曾任海壇右營遊擊。嘉慶十四年(1809年)奉旨接替林承昌,護理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吳安邦

吳得勳

吳得勳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吳得勳於1823年(道光3年)奉旨接替陳化成,於台灣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翌年年底,因所轄兵勇搶米,降調艋舺營參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吳得勳

吳國麟

吳國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吳國麟於1799年(嘉慶4年)奉旨接替李共,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吳國麟

吳鴻源

吳鴻源,字春坡,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抗法名將,本籍福建省同安縣。 行伍出身的吳鴻源於1869年(同治8年)奉旨接替蕭瑞芳,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是年,升任浙江處州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吳鴻源

吳朝良

吳朝良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吳朝良於1853年(咸豐3年)奉旨接替郭揚聲,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吳朝良

姚應夢

姚應夢,字殿軒,號昂閣,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姚應夢於1755年(乾隆20年)奉旨接替陳壎,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姚應夢

孫全謀

孫全謀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孫全謀於1788年(乾隆53年)奉旨接替卓威光,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孫全謀

官玉

官玉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行伍出身官玉於1750年(乾隆15年)奉旨以游擊身分代理沈廷耀,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官玉

安平區

安平區是臺灣臺南市三十七個行政區之一,北以鹽水溪和安南區為界,東以民權路、中華西路與中西區相鄰,南則隔運河與南區毗鄰,西為臺灣海峽。臺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原省轄臺南市政府)即座落此處,區內北端為老安平聚落,為漢人最早開發地之一,在荷蘭時期時這裡建有大員市鎮,是臺灣最古老的市鎮,而「臺灣」之名也起源於「大員」(荷語:Tayouan),因此此區可說是臺灣歷史的起源地。.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安平區

丁朝雄

丁朝雄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江蘇。1791年(乾隆56年)奉旨接任奎林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丁朝雄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中國

康陵

康陵,可以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康陵

廖光宇

廖光宇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武舉人出身的廖光宇於1781年(乾隆46年)奉旨接替陳宗薄,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廖光宇

張得功

張得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江西。行伍出身的張得功於1707年(康熙46年)奉旨接替張應金,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張得功

張國

張國,字昭侯,號定庵。為中國清朝武將官員,本籍福建。張國於1705年(康熙44年)奉旨接替徐進才,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營參將(營署設於諸羅)。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階段,受台灣鎮總兵制約的台南以北最高軍事將領。1709年,升任福州城守副將,1711年再回台灣任台灣水師協副將。1715年,則再升浙江定海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張國

張勇 (清朝)

張勇,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泉州府惠安縣。 曾任金門鎮標右營千總。乾隆元年,担任閩粵南澳鎮標左營中軍守備。乾隆七年,任臺灣澎湖水師左營守備。乾隆十五年,任水師中營參將 。乾隆十七年,任福建臺灣水師副將。乾隆二十年,任鎮守江南江北狼山等處總兵官。乾隆二十一年,任江南蘇松鎮總兵、江南京口水師副將。次年,署江南蘇松水師總兵官。.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張勇 (清朝)

張見陞

張見陞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行伍出身的張見陞於1800年(嘉慶5年)奉旨接替鄒經,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任滿升任福寧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張見陞

張朝發

張朝發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張朝發於1838年(道光18年)奉旨接替黃貴,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張朝發

張憲載

張憲載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陝西。行伍出身的張憲載於1697年(康熙36年)奉旨接替衛聖疇,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張憲載

張應金

張應金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山西。張應金於1703年(康熙42年)奉旨接替董大功,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任滿升任汀州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張應金

周振邦

周振邦為中國清朝官員,本籍廣東。周振邦於1874年(同治13年)接任台灣水師協,他亦在此職位擔任至1884年左右,1893年(光緒19年),他再從溫州總兵調至台灣澎湖地區擔任澎湖水師鎮總兵,而從澎湖水師協升格的澎湖水師鎮亦為扼守台灣海峽的重要軍事單位。 1895年5月甲午戰爭末期,日本廣島支隊派軍攻打澎湖。周振邦以「坐視不救,先行逃避」,被清朝下令派員押解福建,並被判「斬監候」。.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周振邦

周承恩

周承恩()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周承恩於1832年(道光12年)奉旨接替謝建雍,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是年,他於張丙案中陣亡。.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周承恩

呂大陞

呂大陞(),中國清朝軍事將領,福建人。 1843年從游擊升任台灣北路協副將。1853年,因為福建廈門被太平軍攻下,被福建總督王懿德薦舉,從台灣帶兵投入戰場。呂大陞在此戰役中,獲得勝利,成功從太平軍手中奪回廈門,因此於1854年(咸豐4年)接任台灣鎮總兵。同年因台灣追捕盜匪過程中及翌年的太平軍惠州對戰中,陸續失利,被除去台灣總兵位置。1855年,交接職務,在返閩過程中,意外身亡。 呂大陞是第一位前往中國大陸參與戰事的台灣鎮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呂大陞

唐守贊

唐守贊(?-1875年)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唐守贊於1872年(同治11年)接任台灣水師協,之後於1874年(同治13年)奉旨接替謝復雲,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翌年,卒於任。.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唐守贊

唐希順

唐希順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陝西。行伍出身唐希順於1692年(康熙31年)奉旨接替李日程,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任滿升任貴州威寧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唐希順

副將

副将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军衔级别,又称为协镇;次于总兵,高于參將,相当于以前的副总兵。在清朝为从二品武官,一般是绿营军官,可以担任督标(总督直辖的绿营兵)的中军,下辖的兵力称为“一协”,(约几千人),又漕运总督下亦设副将,掌理催护粮艘等事。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副將

倪定得

倪定得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出身的倪定得於1800年(嘉慶5年)奉旨接替馮建功,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倪定得

倪興

倪興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倪興於1721年(康熙60年)奉旨接替許雲,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倪興

王國忠

王國忠(),中國清朝水師將領。嘉義人,本籍福建,行伍出身,於1859年(咸豐九年)奉旨接替黃禮鉁,於台灣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1862年,他率兵與戴潮春周旋,9月陣亡於斗六門。.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王國忠

王清

王清()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王清於1739年(乾隆4年)奉旨接替董方,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1741年,卒於任。.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王清

祈進忠

進忠(?-1732年)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祈進忠於1728年(雍正6年)奉旨接替康陵,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1732年卒於任。.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祈進忠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福建

綠營

綠營是清朝的正規軍,由漢人編成,部分是為滿足京衛滿族生計,被強制出旗的漢軍旗人、下五旗旗鼓包衣、開戶人、抱養民子、旗下家奴。主要負責彌補八旗的不足和守衛國土。這些漢軍因使用綠色軍旗,故稱為綠營。在清朝大部分的時間裡它都是清軍的主力。.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綠營

燕山君

燕山君(;),姓李,名(),兒名無作金,是朝鮮王朝第10代君主,1494年至1506年在位。第7代君主世祖曾孫、第11代君主中宗異母兄,也是继端宗(鲁山君)之后,朝鮮王朝歷史上第二位廢王。.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燕山君

隋光德

隋光德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隋光德於1782年(乾隆47年)奉旨接替王介福,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1783年,他因漳泉分類械鬥案被革職論罪。.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隋光德

莊芳機

莊芳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莊芳機於1826年(道光6年)奉旨接替潘汝渭,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莊芳機

衛聖疇

衛聖疇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山西。武舉人出身的衛聖疇於1693年(康熙32年)奉旨接替唐希順,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衛聖疇

裴鏡

裴鏡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湖南。1761年(乾隆26年)奉旨接任甘國寶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裴鏡

馮建功

馮建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江蘇。行伍出身的馮建功於1799年(嘉慶4年)奉旨接替吳國麟,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馮建功

許靈

許靈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許靈於1840年(道光20年)奉旨接替張朝發,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許靈

許雲

許雲,字復旦,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許雲於1717年(康熙56年)前往台灣澎湖地區擔任澎湖水師協副將,翌年奉旨接替潘承家,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1721年,朱一貴事件爆發,他於戰鬥中陣亡,議敘騎都衛世職,准襲二次。.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許雲

詹勝

詹勝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詹勝於1802年(嘉慶7年)以本標中營游擊職務奉旨接替張見陞,於台灣地區代理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詹勝

高得志

得志號秩齋,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江蘇。 曾任福建水師提標後營遊擊。雍正13年,奉旨接替陳倫炯,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后升任福建臺灣水師副將。雍正年间,担任福建金門總兵官。乾隆三年,担任福建閩安水師副將。乾隆四年,任福建澎湖水師副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高得志

謝建雍

謝建雍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銅山。 行伍出身的謝建雍於1829年(道光9年)奉旨接替邵永福,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是年五月,升艋舺營參將。 謝建雍是前臺灣民進黨主席、行政院長謝長廷的祖先。.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謝建雍

謝璇

謝璇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謝璇於1891年(光緒17年)奉旨接替鄭超英,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展開,台灣水師協裁。.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謝璇

謝恩詔

謝恩詔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謝恩詔於1810年(嘉慶15年)奉旨接替朱天奇,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1812年任滿升任浙江黃巖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謝恩詔

魏大猷

魏大猷,字叔侯,号滋庵,本籍台灣。魏大猷於1724年(雍正2年)奉旨接替陳倫炯,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魏大猷

趙一琴

趙一琴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武舉人出身的趙一琴於1766年(乾隆31年)奉旨接替陳啟燦,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趙一琴

黃禮鉁

黃禮鉁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黃禮鉁於1859年(咸豐9年)奉旨接替呂大陞,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黃禮鉁

黃貴

黃貴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出身的黃貴於1833年(道光13年)奉旨接替周承恩,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黃貴

黃鳳

黃鳳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潮陽縣招收都青蓝(今汕頭市濠江區達濠青籃)人。黃鳳於1770年(乾隆35年)奉旨接替龔宣,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黄凤 青蓝人,官台湾协副将,署闽粤南澳镇总兵官。.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黃鳳

黃良

黃良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黃良於1755年(乾隆20年)奉旨接替姚應夢,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黃良

龔宣

宣,江蘇省通州(今江蘇省南通市)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武進士出身。 乾隆七年,登壬戌科武進士。授松江城守營守備。乾隆十六年,任劉河營守備。后升任京口水師營都司,乾隆十九年,任江南廟灣營水師遊擊。乾隆二十五年,任浙江乍浦營參將。后擔任澎湖水師副將、護理福建臺灣總兵。乾隆三十五年,任福建金門總兵官。.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龔宣

錢萬逵

錢萬逵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錢萬逵於1804年(嘉慶9年)奉旨接替詹勝,前往台灣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海防軍事層級的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是年,因為辦事不力遭降為兵丁,並奉旨告老歸里。.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錢萬逵

胡桂清

胡桂清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胡桂清於1874年(同治13年)奉旨接替唐守贊,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胡桂清

郭揚聲

郭揚聲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郭揚聲於1850年(道光30年)奉旨接替葉常春,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郭揚聲

蘇斐然

蘇斐然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蘇斐然於1842年(道光22年)奉旨接替江奕喜,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蘇奜然是福建同安縣澳頭人, 清四川總督蘇廷玉之子.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蘇斐然

董大功

董大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盛京。行伍出身的董大功於1701年(康熙40年)奉旨接替張憲載,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董大功

董金鳳

董金鳳(),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安徽合肥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科武探花。嘉慶二年(1797年)奉旨接替海隆阿,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嘉慶六年(1801年),因疾卒於任。.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董金鳳

董方

董方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金門。行伍出身的董方於1739年(乾隆4年)奉旨接替高得志,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董方

葉常春

葉常春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葉常春於1850年(道光30年)奉旨接替陳顯生,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葉常春

葉晞暘

葉晞暘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葉晞暘於1863年(同治2年)奉旨接替李朝安,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葉晞暘

邱鎮功

邱鎮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同安。行伍出身的邱鎮功於1842年(道光22年)奉旨接替蘇斐然,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有一女邱代蓮,其育有三子:李略西、李略書、李略陽。.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邱鎮功

邱良功

邱良功(),字玉韞,號琢齋,謚剛勇,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九都後浦(今金門縣金城鎮後浦)人。曾經官至浙江水陸提督,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邱良功

邵永福

邵永福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邵永福於1828年(道光8年)奉旨接替林志忠,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邵永福

蔡安國

蔡安國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蔡安國於1812年(嘉慶17年)奉旨接替謝恩詔,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蔡安國

鄭瑞

鄭瑞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1782年(乾隆47年)奉旨接任張繼勳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翌年,因無法制止漳泉分類械鬥,被革職查辦。.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鄭瑞

鄭超英

鄭超英(1856年—1895年),號拔甫,福建泉州永春人,本籍泉州南安,清末台灣綠營武官,根據近年考證,鄭超英係明延平王鄭成功後人,受封軍功六品銜。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軍入侵台灣瑯嶠,牡丹社事件爆發,鄭超英追隨欽差大臣沈葆禎赴臺南府城,參與二鯤鯓砲臺興建。鄭超英青年時期致力於洋務運動,從事臺灣近代化建設,後因功敘獎升任道標營都司、恆春營游擊等官職,1890年(光緒十六年)官拜從二品安平水師副將。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參與台灣民主國抗日戰爭,為國捐軀。.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鄭超英

鄒經

鄒經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武舉人出身的鄒經於1800年(嘉慶5年)奉旨接替戚連新,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鄒經

臺灣鎮

臺灣鎮,又稱福建臺灣鎮,初設於1684年,為臺灣清朝時期的臺灣清朝統治區最高軍事單位,其主官是臺灣鎮總兵。臺灣鎮總兵受臺灣道(建省前)及福建臺灣巡撫(建省後)節制,初期統轄鎮標中營,兼轄臺灣北路協、臺灣水師協、臺灣城守營與臺灣南路營等營。依照1728年《臺灣府疆域圖》所示,澎湖水師營2,017名、臺灣水師營2,532名、臺灣鎮本部連同標中營2,633名、北路營898名和南路營898名,駐臺官兵合計8,978名。1733年,澎湖水師營改制為澎湖水師協,其後又略有增減。而一般而言,掌管兵力約於10,000名至15,000名之間。兵力分配方式,約如乾隆年間奏章所奏:「臺灣澎湖水陸兵丁12,176名。除水師兵4,163名外,南北兩路共兵8,003名。.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臺灣鎮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臺灣清治時期

金蟾桂

金蟾桂,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江蘇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市)人。.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金蟾桂

蕭瑞芳

蕭瑞芳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蕭瑞芳於1867年(同治6年)奉旨接替江國珍,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蕭瑞芳

陳塤

陳塤,是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山東,於1796年上任台灣府經歷,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陳埙於1799年(嘉慶4年)接替程文炘,於台灣台北地區擔任台灣府淡水廳新莊縣丞一職(考職正八品),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府內典簿奏章的收發與校注,也分掌章奏文書。.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塤

陳宗薄

陳宗薄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陳宗薄於1780年(乾隆45年)奉旨接替劉子楨,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任滿後升任廣東左翼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宗薄

陳上高

陳上高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廣東。陳上高於1793年(乾隆58年)奉旨接替陳光昭,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1796年升任浙江黃巖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上高

陳一凱

陳一凱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陳一凱於1816年(嘉慶21年)奉旨接替陳光求,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1823年卒於任。.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一凱

陳啟祥

陳啟祥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陳啟祥於1864年(同治3年)奉旨接替葉晞暘,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啟祥

陳啟燦

陳啟燦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湖南。行伍出身的陳啟燦於1762年(乾隆27年)奉旨接替裴鏡,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啟燦

陳光求

陳光求字耀臣,號蕙園。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陳光求於1813年(嘉慶18年)奉旨接替蔡安國,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光求

陳光昭

陳光昭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1775年武進士出身的陳光昭於1792年(乾隆57年)奉旨接替孫全謀,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光昭

陳倫烱

陳倫--,亦作陳倫炯, 福建省同安縣人,字次安,又字資齋.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倫烱

陳顯生

陳顯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陳顯生於1846年(道光26年)奉旨接替蘇斐然,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陳顯生

陈化成

化成(),字业章、蓮峰,諡忠愍,祖籍福建閩南,生於泉州府同安縣,成長於臺灣府淡水廳新莊頭前庄(今臺北捷運頭前庄站附近),清朝高階軍官,擊敗海盜於艋舺、萬華一帶,升任台灣總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等要職,在鴉片戰爭中戰歿,被視為民族英雄。.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陈化成

林亮

林亮(),字漢臣、漢侯、滌侯,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今福建省漳浦縣)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 行伍出身。康熙四十五年,任福建臺灣水師右營把總。康熙五十一年,任福建福寧鎮左營千總。康熙五十五年,任福建福寧鎮桐山營守備。康熙五十六年,任福建臺灣澎湖水師協標右營守備。康熙六十年,任福建臺灣水師協標中營遊擊,随督施世驃為前隊先鋒,出征台湾。雍正元年,任閩粵南澳鎮左營遊擊、福建臺灣南路營參將、福建臺灣水師協副將、福建臺灣鎮總兵官。雍正四年,任浙江定海鎮總兵官。有子林朝翼。.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亮

林廷福

林廷福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字錫卿、受堂,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林廷福於1824年(道光4年)奉旨接替吳得勳,於台灣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廷福

林志忠

林志忠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林志忠於1827年(道光7年)奉旨接替莊芳機,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志忠

林光玉

林光玉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武舉人出身林光玉於1786年(乾隆51年)以本協左營游擊職務護理接替丁朝雄,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光玉

林福喜

林福喜為中國清朝武官。林福喜於1888年(光緒14年)奉旨接替樂文祥,於台灣擔任台灣北路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台南以北之台灣中南部及北部的駐地最高武官將領,翌年調任台灣水師副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福喜

林葵

林葵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林葵本為鄭氏王朝水師將領,於1684年(康熙23年)投清後,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葵

林榮茂

林榮茂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世襲雲騎尉,於乾隆6年(1741年)奉旨接替王清,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1743年,被閩浙總督納蘇圖參「婪贓不職」,遭革職查辦。.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榮茂

林洛

林洛(),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 乾隆年间,担任福建水師提標中營守備、福建台灣水師中營遊擊。乾隆十年,任水師提標前營遊擊。乾隆十二年,任台灣水師營副將、閩安水師副將,护理福建金門總兵官。乾隆十七年,任福建澎湖水師副將。乾隆十九年,任浙江溫州鎮總兵官。乾隆二十一年,任崇明鎮總兵,后改江南蘇松總兵。乾隆二十二年,任福建台灣鎮總兵。同年改福建海壇總兵。乾隆二十四年,任浙江黃巖鎮總兵。有子林輔國。.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洛

林承昌

林承昌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1809年(嘉慶14年)奉旨接任武隆阿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林承昌

李共

李共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武舉人出身的李共於1797年(嘉慶2年)奉旨接替董金鳳,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李共

李光顯

李光顯(),字隆武,號鑑亭,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九都古龍頭北山(今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北山)人。曾經官至浙江提督、廣東提督,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他與邱良功是姨表兄弟,其故宅振威第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李光顯

李芳園

李芳園,清朝武官,廣東海陽縣人。清朝軍事將領。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二甲第一名武進士。授三等侍衛。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參將從征臺灣林爽文之功,賞花翎,授金門鎮總兵。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李芳園

李長明

李長明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教習出身的李長明於1768年(乾隆33年)奉旨接替龔宣,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李長明

李朝安

李朝安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武生員出身的李朝安於1863年(同治2年)奉旨接替王國忠,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李朝安

李日程

李日程(),字省甫,號白軒,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李日程为福建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人,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胞叔。 李日程於1686年(康熙25年)奉旨接替林葵,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李日程

楊繼勳

楊繼勳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楊繼勳於1822年(道光2年)奉旨接替陳一凱,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楊繼勳

楊鉀南

楊鉀南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楊鉀南於1869年(同治8年)奉旨接替吳鴻源,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楊鉀南

江奕喜

江奕喜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江奕喜於1841年(道光21年)奉旨接替許靈,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江奕喜

江國珍

江國珍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江國珍於1865年(同治4年)奉旨接替陳啟祥,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1868年發生安平砲擊事件,英國軍艦於11月25日下午砲擊安平,26日凌晨襲擊台灣水師協官署,清兵11名陣亡6名受傷,水師協署副將江國珍受傷藏匿民家,後服毒自盡。.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江國珍

江繼芸

江繼芸(),字源选,号香山,福建平潭县人。清朝将领。 江繼芸生于福清县海下里的军官世家,祖籍漳州府尚靖县。祖父怀六官福建水师提标参将。父毓亭,武略骑尉。江继芸少年习武,熟悉水性。嘉庆十三年(1808年)投军,编入水师海坛镇。戎马倥偬三十余年,缉捕捕盗,追查走私,屡立战功,累迁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道光十九年(1939年)署广东省南澳总兵,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并积极备战。道光二十年(1840年),邓廷桢调任闽浙总督,奏擢江继芸为海坛镇总兵。不久,继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奏调江继芸为金门镇总兵。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下旬,英国璞鼎查攻打金门,江继芸殉国。葬于北海区田美村南(今北厝镇田美澳村)。.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江繼芸

汛為中國明清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例如香港的九龍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台灣的笨港汛。與行政單位設置相同,汛的設置常是漢人開墾鄉鎮或城市主要因素。 汛編制於明朝時設立,清朝時歸漢人所屬的綠營,其上還有鎮、協、營,其下有塘及堆,而所屬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或把總,統帥士兵由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汛設有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汛

沈廷耀

沈廷耀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1749年(乾隆14年)奉旨接任薛瑞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沈廷耀

游击

游击可能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游击

湯亨斌

湯亨斌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行伍出身的湯亨斌於1818年(嘉慶23年)奉旨接替陳一凱,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1821年,因工作不力遭調職。.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湯亨斌

溫兆鳳

溫兆鳳,中國清朝福建龍巖州人。行伍出身的溫兆鳳於道光七年(1827年)四月由委署本標(水師協標)中營遊擊陞任本標右營都司。道光二年(1822年)奉旨接替楊繼勳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鹿港水師遊擊,不久便在該年陞任艋舺營參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溫兆鳳

潘汝渭

潘汝渭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武舉人出身的潘汝渭於1825年(道光5年)奉旨接替林廷福,於台灣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翌年升任閩粵南澳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潘汝渭

潘承家

潘承家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潘承家於1715年(康熙54年)奉旨接替張國,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潘承家

朱天奇

朱天奇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行伍出身的朱天奇於1809年(嘉慶14年)奉旨接替吳安邦,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翌年升任金門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朱天奇

朱文

朱文(),字柳臣,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今福建省南安縣東豐州)人,為中國清朝武將官員。 康熙五十一年,任福建臺灣鎮標中營千總。康熙五十七年,擔任福建澎湖水師協標左營守備,后升任福建閩安協標左營遊擊。康熙六十年,出任左先鋒,出兵台灣,后任福建臺灣北路營參將。雍正元年(1723年),任福建臺灣水師协副將,同年任福建海壇鎮總兵。雍正三年,署福建水師提督。雍正六年,攝福建金門鎮總兵官。.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朱文

戚連新

戚連新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雲南。行伍出身的戚連新於1800年(嘉慶5年)奉旨接替倪定得,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戚連新

施必功

施必功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1746年(乾隆11年)奉旨調任前往台灣,接任張天駿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翌年升任江蘇狼山總兵。.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施必功

敏祿

敏祿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滿洲。難廕出身的敏祿於1803年(嘉慶8年)奉旨接替錢萬逵,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

查看 臺灣水師協和敏祿

謝恩詔魏大猷趙一琴黃禮鉁黃貴黃鳳黃良龔宣錢萬逵胡桂清郭揚聲蘇斐然董大功董金鳳董方葉常春葉晞暘邱鎮功邱良功邵永福蔡安國鄭瑞鄭超英鄒經臺灣鎮臺灣清治時期金蟾桂蕭瑞芳陳塤陳宗薄陳上高陳一凱陳啟祥陳啟燦陳光求陳光昭陳倫烱陳顯生陈化成林亮林廷福林志忠林光玉林福喜林葵林榮茂林洛林承昌李共李光顯李芳園李長明李朝安李日程楊繼勳楊鉀南江奕喜江國珍江繼芸沈廷耀游击湯亨斌溫兆鳳潘汝渭潘承家朱天奇朱文戚連新施必功敏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