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臺灣圳道列表

指数 臺灣圳道列表

臺灣圳道列表,列出臺灣各地的農田水利圳道。.

目录

  1. 32 关系: 卑南大圳卑南上圳吉安圳大南圳大坪林圳大安圳太麻里圳小馬圳射馬干圳七星墩圳後村圳嘉南大圳八堡圳八寶圳知本圳石山圳石門大圳竹東圳瑠公圳白冷圳隆恩圳道將圳鹿野圳霧裡薜圳關山大圳葫蘆墩圳臺灣長濱大圳東勢本圳永豐圳池上圳曹公圳

卑南大圳

卑南大圳,是臺東縣最大的水利工程,位於臺東縣卑南鄉與臺東市,最早興建於1898年(明治31年),從岩灣引台東第一大溪卑南溪溪水灌溉流灌整個台東平原農田,全長9公里餘,圳道呈「排梳型」的分布結構,是一條水利兼具防洪功能的灌溉溝渠。.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卑南大圳

卑南上圳

卑南上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境內的灌溉水圳系統,因该鄉另有一座灌溉水圳系統名為「卑南大圳」,為區隔兩者而得名「卑南上圳」,水圳目前由臺東農田水利會卑南工作站進行維護與管理。.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卑南上圳

吉安圳

吉安圳,舊稱吉野圳,是臺灣東部的一條水圳,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是吉安鄉最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也是花蓮地區規模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水圳。.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吉安圳

大南圳

大南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東興地區的灌溉水圳系統。大南圳最早由當地原住民族自行建於西元1925年(民國14年),並引水自利嘉溪,其水源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利嘉淨水廠共同使用,為灌溉與民生共同使用,因此該進水口所在地為臺東地區極為重要的水源保護區,現由臺東農田水利會知本工作站以及台灣自來水公司利嘉淨水廠共同進行管理與維護。.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大南圳

大坪林圳

大坪林圳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為清朝乾隆年間墾戶郭錫瑠起建、後由大坪林五庄蕭妙興等人接手,用於灌溉新店地區平地的水道。今只殘留部份小段水道,但已成排水溝。 本圳常被誤列入瑠公圳範圍,實際上是因初期共用水源、後期管理組織合併而導致誤解。.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大坪林圳

大安圳

大安圳,昔稱大安陂圳,位於擺接堡,大部分區域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土城區,下游則流經板橋區部分區域;為開鑿於1736年的水利渠道系統。該圳開發者為漢人遷台移民林成祖,興圳本來主要用途是讓大漢溪的水流經土城、板橋等農地,已供給獲得墾照的漢移民墾戶農地所需。.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大安圳

太麻里圳

太麻里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太麻里鄉的灌溉水圳系統,太麻里圳最早興建於1884年(民國前28年),由當地原住民族自行開鑿建造,而在2010年(民國99年)時,莫拉克颱風侵襲導致太麻里圳進水口、沉沙池以及多條支線與分線遭到暴漲的太麻里溪水淹沒,現已修復,目前由台東農田水利會知本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太麻里圳

小馬圳

小馬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東河鄉境內的灌溉水圳系統,其最早由當地原住民受日本台灣總督府指示下開設,當時小馬圳稱為小馬埤圳。 水圳取水自馬武窟溪,並分別於馬武窟溪北溪以及馬武窟溪南溪各設置一個進水口,而長7.6公里的圳道約有2公里半圳道位於東河鄉境內,其餘皆在成功鎮境內,目前小馬圳由臺東農田水利會東河工作站進行維護與管理。.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小馬圳

射馬干圳

射馬干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境內的灌溉水圳系統,其最早開鑿於1898年(民國前14年)。主幹線總長3.78公里,總灌溉面積162.6公頃,目前射馬干圳由臺東農田水利會知本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射馬干圳

七星墩圳

七星墩圳今又另稱或包含坪頂古圳、雙溪圳及登峰玔,為台灣大台北地區史載最早開發的人工水圳。該水圳初建於1725年(清朝雍正年間),開墾者為台灣舉人王錫棋。七星墩圳之名源自該圳水源引自台北七星山,經王錫琪開通後,並於1741年再度拓展,修築者則為台灣清治時期知名商人何士蘭。 之後,七星墩圳再歷經1835年及1849年等兩次大規模開通後,已成為該地區農田最大水圳,長度達3公里。後者於19世紀中期兩度拓展開通的水圳亦稱坪頂新圳,以用來與18世紀乾隆時期修通的坪頂舊圳作區別。 1909年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台北地主吳登峰出資龍金票6千5百30日圓於該地區再度開墾水圳,新水圳長約7公里,所經隧道約400公尺,主要水源仍為內雙溪。此圳水量遠高前坪頂新舊圳之最,也稱為登峰圳。 含新舊水玔數條的七星墩圳仍保存良好,部分亦開發為自來水水源地,其餘水體依舊為當地重要的農業水源,並發展以花卉果園為主的精緻和休閒農業。.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七星墩圳

後村圳

後村圳為臺灣北部的水利系統,引大漢溪之水,灌溉新莊、三重等地的農田。日本殖民時代當局將清代開鑿的永安圳、萬安圳及草埤等三溝埤合併為後村圳,統一了水權。1954年,後村圳大修,新建沉砂池,改建大有抽水廠,擴大幹線斷面以及改寬放水閘等。經濟部長尹仲容、農復會主委蔣夢麟、臺灣省主席嚴家淦等人前往慶祝創立兩百一十週年活動。.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後村圳

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台羅拼音:Ka-lâm Tuā-tsùn),原稱官佃溪埤圳,為台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台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工程包括當時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1917年(大正6年)八田技師向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圳興工於1920年(大正9年)9月,以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臺南廳得名(今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首先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1930年5月竣工,耗費5,414萬日圓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嘉南大圳

八堡圳

八堡圳,或稱八保圳,位於臺灣的彰化縣,最早建於1709年,1719年完工,是臺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由於該圳是由施世榜籌款所建,故原名「施厝圳」,又因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八堡農田,所以也叫做「濁水圳」,但常被稱為「八堡圳」。 一般將八堡圳與嘉義道將圳和新竹隆恩圳,一起並稱為「臺灣三大古老埤圳」。.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八堡圳

八寶圳

八寶圳位於台灣臺中市,為創設於1824年的灌溉用水圳。該水利工程水源取自大甲溪,兩條支線分別途經台灣石岡區、豐原區、潭子區及太平區等地區,總長約54公里。.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八寶圳

知本圳

知本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知本地區的灌溉水圳系統,其最早由當地原住民族卑南族所開設,後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再由台灣總督府接收並管理,目前由臺東農田水利會知本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知本圳

石山圳

石山圳為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境內的一座小型灌溉水圳系統,該水圳另有"石川圳"之別名,目前由臺東農水利會卑南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石山圳幹線全長1.67公里,總實際灌溉面積約184公頃.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石山圳

石門大圳

石門大圳,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水位不足,桃園大圳出現用水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1956年7月開工,1964年6月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龍潭區、中壢區、楊梅區、平鎮區、八德區、新竹縣湖口鄉。 在《淡水廳誌》中提到,石門大圳的最早發想者為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曹謹」,他曾倡議發開大嵙崁後山的湳子莊,引入灌溉中壢一帶,但因原住民出沒和漳粵間的紛爭,未能如願。.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石門大圳

竹東圳

竹東圳(),是台灣新竹縣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在日治時期由竹東鎮二重埔地方士紳林春秀集資,與地方人士共同協力下,並聘請日本專業技士於1926年(大正十五年)正式動工興建,於1928年(昭和三年)竣工;為新竹開拓史上規模最大,灌溉面積最廣大的水利工程。 竹東圳攔取頭前溪上游水源上坪溪,並利用軟橋發電廠引用渠道作為導水路;完成圳路長約21公里餘, 灌溉竹東地區農田,受益面積達800公頃。後來也作為科學園區的用水來源。.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竹東圳

瑠公圳

公圳是位於臺灣臺北的灌溉系統,為清朝乾隆年間由墾戶郭錫瑠(瑠公)興建,用於灌溉今臺北市東側地區的農田。今日幾乎已經全部予以填平或荒廢,只在臺北市區、新北市新店區內仍殘留幾小段水道。 由於20世紀以來臺北市區地景的快速變遷,一般大眾常對於瑠公圳的切確路線有錯誤認知。新店區的「大坪林圳」、臺北市區的「霧裡薜圳」常被誤列入瑠公圳範圍,實際上此三圳使用不同水源、不同管理者、不同灌溉區域,只是後期管理組織合併而導致誤解。更多人將今臺北市新生北路高架橋下、於1930年代興建的「堀川」(特一號排水)誤以為是瑠公圳,但前者只是在部份路段與瑠公圳渠道相鄰,兩者用途更大相逕庭。.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瑠公圳

白冷圳

白冷圳是台灣台中市一條水圳,乃日治時代遺留的靜態產物,提供新社、東勢、石岡等地區水源,為新社地區的生命之水,具民生用水、灌溉肥田之功效。在當時是一項重大工程,每當碰上山峰溪谷,必須沿途建造隧道、水橋,與平原地區水圳有不同之處,可謂「遇山鑿隧,逢川造橋」,至今已成當地人飲水思源的象徵,也成了歷史活教材。 白冷圳於昭和3年(1928年)所建,由於新社台地位處高地,是良好的蔗苗養成場所,卻有地勢太高而缺乏水源的困擾,於是選定在海拔550公尺的白冷取水,昭和2年(1927年)台灣總督府請磯田謙雄規劃,1928年撥專款145萬日圓開始闢建,日治時期,立有「白冷圳回水灌溉工程竣工紀念碑」。完工後由台灣總督府直接經營,為一條官設官營的埤圳,並設立蔗苗養成所,育苗分發至全台灣推廣種植。.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白冷圳

隆恩圳

隆恩圳,可以指:.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隆恩圳

道將圳

道將圳,是位於嘉義縣、市的一個水利工程設施,係由「道爺圳」與「將軍圳」兩條主要圳道合併而成,故各取一字而稱為「道將圳」。道將圳主幹線及支線總長共約230公里,是台灣清治時期最早開鑿,而長度僅次於八堡圳的大型水利工程。 將軍圳係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施琅引八掌溪水而興築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積約462甲。其後圳道被洪水沖毀,地方士紳黃嚴卿等15人出資重修,為感念施琅首建水圳之恩,遂命名為「將軍圳」。經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方士紳游立天、陳日新等出資興築道爺圳,渠道範圍包含原將軍圳系統,兩圳系統遂合而為一,灌溉面積達2,938甲。不過,學者黃阿有卻認為道爺圳是康熙五十四年周鍾瑄捐穀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的諸羅山大陂,又稱為柴頭港陂,而後因陂圳水流經的田園主人為官莊租,同治年後陂圳漸被稱為道爺圳。將軍圳也是康熙五十四年周鍾瑄捐穀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的陂圳,原名柳仔林陂,而後因陂圳水流經的田園為隆恩田,由福建臺協水師副將管收隆恩租,同治年後,陂圳漸被稱為將軍圳。(黃阿有,〈清代嘉義地區的田園主與陂圳的關係〉,《臺灣文獻》,59卷4期:頁5-38,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年12月。) 道將圳水源來自八掌溪,攔水壩設於忠義橋下游約400公尺處。引水口位於攔水壩北側,主幹線流經嘉義市芳草里、芳安里、頂寮里、安寮里、美源里、光路里、福民里、車店里、湖內里,再流經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粗溪村、大堀村至大崙村止;其間尚有多條支線分布於嘉義縣市。.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道將圳

鹿野圳

鹿野圳為臺灣臺東縣鹿野鄉境內的一座灌溉水圳系統,其最早興建於西元1953年(民國42年)耗時約4年於1957年(民國46年)完工通水,目前由臺東農田水利會鹿野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鹿野圳

霧裡薜圳

霧裡薜圳,原名霧裡薛圳(台語:bū-lí-sih-tsùn),位於臺北市,又名「內湖陂」或「周七股圳」。為清朝雍正年間由墾戶集資興建、用於灌溉台北市西側地區的水道。 今日,圳道幾乎已經全部予以填平荒廢,僅殘留幾小段。因其名氣遠不如瑠公圳,因此常被誤認為後者。.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霧裡薜圳

關山大圳

山大圳為臺灣臺東縣關山鎮境內的一座灌溉水圳系統,該圳最早於西元1907年(民國前6年)由當地住民所開鑿,並引水自卑南溪上游進水口位於初來橋下方。.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關山大圳

葫蘆墩圳

葫蘆墩圳,又稱貓霧捒圳,是臺灣清領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位於臺中市豐原區,包括上埤、下埤與下溪洲三個獨立水圳,是豐原地區重要的灌溉水源,台灣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為清代以來臺中地區農業生產命脈,也是台中盆地河川的主要源頭。.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葫蘆墩圳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臺灣

長濱大圳

長濱大圳位於臺灣臺東縣長濱鄉境內,是東部海岸長濱地區規模最大的灌溉水圳,該水圳最早建於西元1867年(民國前45年),其水圳引水自長濱鄉的水母丁溪上游。.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長濱大圳

東勢本圳

東勢本圳是臺灣臺中市一條水圳,流經東勢區10個里,為當地農田灌溉重要的水利設施。其水源取大甲溪自大茅埔引入,依據洪麗完1985年6月完成這本《清代臺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中記載,東勢本圳早於清嘉慶4年(1799年)便已經開鑿,由謝斯庚、林時猷與朱孝等人合力開鑿。其圳道之最寬不過4米,流入市區內僅剩2米,沿線灌溉了東勢區慶東、下城、詒福、新盛、泰昌、上新、廣興、粵寧、下新、興隆等10里。 在下城--有座金門橋便是橫跨於東勢本圳之圳道上,竣工於昭和16年(1941年),已被臺中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築。在金門橋一旁的平台則是早年留存下來的洗衣場(洗衫坊),東勢本圳的沿線景點尚有大板橋、南片伯公祠、下城水塔、西片伯公祠、月恆門…等。 民國80年間,東勢本圳泰昌、上新、廣興、粵寧上游段加蓋建造成為三民路。.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東勢本圳

永豐圳

永豐圳引新店溪碧潭水源,是中永和地區農業時代的灌溉溝渠,灌溉田八百餘甲(中和491甲>,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2009年11月出版),今多已成為地下水道,唯在人孔鐵蓋下仍可見其湍急流水。.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永豐圳

池上圳

池上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池上鄉境內的灌溉水圳系統,其水圳擁有大陂圳,新開園圳的舊名,該水圳引水自新武呂溪出口接卑南溪左岸,由台東農田水利會池上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池上圳

曹公圳

曹公圳,位于臺湾南部高雄平原,由曹公舊圳、曹公新圳、鳳山圳、大寮圳、林園圳等五個水圳灌溉系統構成,灌溉範圍涵蓋大高雄所有農業精華區所在,是高雄地區最重要的水圳。.

查看 臺灣圳道列表和曹公圳

亦称为 台灣水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