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臺東直隸州知州

指数 臺東直隸州知州

臺東直隸州知州為臺灣正式建省,置臺東直隸州之後的東臺灣地方官名稱。為臺灣清治時期此階段今花東兩縣之清領區範圍內最高地方長官,始設置於1888年,官秩正五品。值得一提的是,近現代中國著名學者胡適之父胡傳也擔任該直隸州知州,今臺灣臺東市市內,仍有以其字號為紀念的鐵花路。.

目录

  1. 21 关系: 台東廳長台東縣縣長吳本杰宋維釗張儀春呂兆璜光绪王維敘管元善花蓮縣花蓮縣縣長花蓮港廳長高垚胡傳胡適臺灣清治時期臺東市臺東縣臺東直隸州東臺灣溫培華

台東廳長

#重定向 臺東廳長.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台東廳長

台東縣縣長

#重定向 臺東縣縣長.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台東縣縣長

吳本杰

吳本杰,字芷獻,為中國清朝官員,本籍福建。吳本杰於1886年(光緒12年)奉旨接替程起鶚,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府知府。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方父母官。(不含台北).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吳本杰

宋維釗

宋維釗,號鑑秋,中國清朝官員,廣東花縣人。於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三日(1890年5月1日)任恆春縣知縣,後調署臺東直隸州知州。 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宋維釗成為該國的南雅通判,鎮守臺東地區。.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宋維釗

張儀春

張儀春,是中國清朝官員,於1895年上任台東直隸州知州,接替胡傳,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官職品等則為正五品。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向日本投降,成為最後一任台東直隸州州長。.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張儀春

呂兆璜

呂兆璜,號幼漁,是中國清朝官員,江西鉛山縣人,監生出身。可能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起在臺北清賦總局任職,後於光緒十五年五月十七日(1889年6月15日)任恆春縣知縣,上任次月便奉飭查造保甲,後因案撤卸。光緒十七年十二月(約1892年1月)調署臺東直隸州知州。 |-.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呂兆璜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光绪

王維敘

王維敘(),是中國清朝官員,於光緒十五年四月廿一(1889年5月20日)接替吳本-杰-上任臺東直隸州知州,於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十(1889年11月2日)卒於任。.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王維敘

管元善

管元善,字凌雲,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江蘇。管元善於1894年(光緒20年)接替陳文騄,於台灣擔任台北府知府。台北府知府為台灣清治時期光緒期間之重要地方官員,轄宜蘭縣、基隆廳、淡水縣、新竹縣,為駐守於台北城的北台灣地方父母官。 1895年,台灣遭清朝割讓於日本,他則奉旨內渡回中國。他亦為清朝時期該職的末任知府。.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管元善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花蓮縣

花蓮縣縣長

本條目列出歷任的花蓮縣縣長。.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花蓮縣縣長

花蓮港廳長

花蓮港廳長是台灣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年)-昭和20年(1945年)間花蓮港廳(今花蓮地區)的地方首長。.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花蓮港廳長

高垚

垚,是中國清朝官員,於1889年上任台東直隸州知州,接替王維敘,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官職品等則為正五品。.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高垚

胡傳

胡傳(),原名守珊,字鐵花,號鈍夫,安徽省徽州府績溪縣上庄村人,清朝官員,曾任臺灣臺南鹽務提調、臺東直隸州知州,為知名文史學者胡適之父,台東現有「清臺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紀念碑」及鐵花路紀念。.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胡傳

胡適

胡適,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字希彊,后改名適,字適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職。胡适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胡適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臺灣清治時期

臺東市

臺東市(阿美語:Pusung,卑南語:Pusung,布農語:Pusung)位於臺灣東南隅,是臺東縣的縣治,東經121.10度,北緯22.45度,西起中央山脈山麓等高線與卑南鄉為鄰,西南鄰知本溪與太麻里鄉相望,北鄰海岸山脈以黑髮溪與卑南鄉為界,東邊為太平洋,是一座背山面海地形狹長的城市。 面積109.7691平方公里,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轄市,南北長19.8公里,主要溪流由北到南有-卑南溪、太平溪、利嘉溪、知本溪,依次流入太平洋,而形成沖積扇平原的臺東市地形。全縣近一半的人口設籍於本市。 臺東市區最高點為標高75公尺的鯉魚山,可以俯瞰全臺東市景。.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臺東市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臺東縣

臺東直隸州

臺東直隸州是臺灣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為清朝才有的「直隸州制度」下的一個臺灣行政區劃,其管轄範圍相當於今日臺東縣與花蓮縣。雖然清政府將臺灣東部全劃入臺東直隸州的管轄範圍,但實際上能控制及開發的地區很少,至臺灣割讓予日本時,州內平地人口裡面只有9%人口為漢人。.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臺東直隸州

東臺灣

東臺灣是一個常用的地區簡稱,又有「後山」之稱。因東臺灣多指臺灣中央山脈以東的花蓮縣和臺東縣,故亦稱「花東地區」。本地區東面朝太平洋,是全臺灣海岸線最長的地區。 地形多山,相較於西部地區而言經濟較不發達,人口密度也較低,是臺灣最晚開發的地區。原住民佔人口比例較高,尤其是阿美族。為改善東臺灣建設發展落後於西部的情況,於2011年6月29日制定花東地區發展條例規定政府將設特種基金支援花東地區建設。.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東臺灣

溫培華

溫培華,是中國清朝官員,於1890年上任臺東直隸州知州,接替高垚,隸屬於福建臺灣省,為臺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官職品等則為正五品。 1895年,臺日乙未戰爭爆發,台灣民主國相繼成立。溫培華則被任命為埔里通判,掌管今南投地區軍政。.

查看 臺東直隸州知州和溫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