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聶斯脫里主義

指数 聶斯脫里主義

聶斯脫里主義(Nestorianism)是一種基督教神學的基督論,強調區分耶穌神聖位格的人性與神性Hogan, Dissent from the Creed.

目录

  1. 26 关系: 努賽賓基督基督教神學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尼西比斯學院巴拜亞歷山大的區利羅以弗所公會議伊朗形上學琐罗亚斯德教總主教美索不达米亚異端芝諾 (羅馬帝國)聶斯脫里聶斯脫里派教會聖母 (基督教)萨珊王朝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迦克墩公會議耶稣東方亞述教會牧首列表東方正統教會拜占庭帝国景教

  2. 東方亞述教會
  3. 東方教會
  4. 聂斯脱里主义

努賽賓

努賽賓是土耳其的城市,由馬爾丁省負責管轄,位於該國東南部,面積825平方公里,處於海拔水平面,受半乾旱氣候影響,每年平均降雨量223毫米,2010年人口44,697。.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努賽賓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基督

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對於基督教信仰及實踐的教義研究,是神學的一種。它的基礎是舊約、新約,以及基督教傳統。基督教神學家通過對於聖經的註釋,理性分析與思辨,以推進基督教信仰,為基督教信仰提供辯論與批評。.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基督教神學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尼西比斯學院

尼西比斯學院(School of Nisibis,常誤稱為School of Edessa)是一所創建於努賽賓(Nusaybin)的學院,地點位於今日的土耳其境內。它是敘利亞正統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早期的心靈中心,就像是貢德沙普爾學院(Academy of Gundishapur),有時會被引用為世界上的第一所大學。該學院有三個主要的部門進行教學,分別是神學、哲學與醫學。其中最知名的教師是聖厄弗冷(Ephrem the Syrian)。 該學院最初於350年在尼西比斯(Nisibis)創建。363年,當時尼西比斯被波斯攻下,聖厄弗冷便陪同一些教師離開了學院。他們來到伊德薩學院(School of Edessa),在那裡聖厄弗冷接收學院管理者的職位。 早在2世紀時,伊德薩學院已由阿布加王朝的眾王創立。當聖厄弗冷接收該學院時,使它的地位大輻提升。在聶斯托留分派後,此時拜占庭皇帝芝諾視聶斯托留派對教義的傳授,為卡爾西頓基督教中的異端,遂下令將學院關閉,該學院便遷回尼西比斯。.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尼西比斯學院

巴拜

巴拜(Babai),是印度中央邦Hoshangabad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4587(2001年)。.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巴拜

亞歷山大的區利羅

區利羅一世(Cyrillus Alexandrinus,),又譯作聖濟利祿或亞歷山大的西里尔,於412年-444年間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任職亞歷山大宗主教。區利羅著作甚多,積極參於當時關於耶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爭論。他是第一次以弗所公會議的關鍵人物,會議導致聶斯脫里被革除君士坦丁牧首的職務,聶斯脫里派亦被定作異端,大公教會和聶斯脫里派分裂。 區利羅在羅馬天主教、東方正統教派和東正教被尊為聖人。在東正教,區利羅的瞻禮定於6月9日,並於1月18日和教父亚他那修一同紀念。羅馬天主教會區利羅的瞻禮在1882年定於2月9日,在1969年修改為6月27日,作為逝世紀念日。路德會亦定於同一日。1883年罗马教宗良十三世宣封區利羅为教會聖師。 區利羅是具爭議的人物,他驅逐了亞歷山大城裏的猶太人和諾窪天派(Novatians),並可能參與了殺害希臘女哲學家希帕提婭。歷史學家對於區利羅要為這些事件應負上多少責任有不同意見。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曾指責他的舉止就像一個驕橫的法王,而聶斯脫里派的主教們認為他是「來破壞教會的魔王」。.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亞歷山大的區利羅

以弗所公會議

以弗所普教會議(Council of Ephesus),是於公元431年由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在小亚细亚省的以弗所舉行的第三次基督宗教大公會議,在以弗所則是第一次,约2,000主教出席。其主要议题是关于聶斯脫利派关于耶穌的神性與人性關係之争,反對了耶穌二位格論,附帶的確定瑪利亞的聖母(Theotokos)頭銜。.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以弗所公會議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伊朗

形上學

形上學(英语:Metaphysics)是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形上學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范畴,被视为“第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上學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麼存在?(What is ultimately there?)它是什麼樣的?(What is it like?) 形上學家們試圖闡明人們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範疇),例如存在、客體(objects)及其性質、空間和時間、因果和可能性。形上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是本體論,即對基本範疇及其相互關連的研究。另一個形上學的主要分支是宇宙論,即對本源(如果有的話)、基本結構、本性(nature)、宇宙動力學的研究。.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形上學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琐罗亚斯德教

總主教

总主教,也翻譯為大主教,是基督教传统教会的一种高階聖職人員,根据天主教及聖公會的制度,数个教区组成一个教省,其中會設有一個總教區,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則稱為總主教;而教省總主教在省属教区中有某些权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不過這一職銜在聖秩聖事三階級的分類上和一般的主教是同等的。頭銜簡稱為『abp.』.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總主教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美索不达米亚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異端

芝諾 (羅馬帝國)

弗拉維·芝諾(Flavius Zeno,约),原名Tarasicodissa,生於伊索里亞,在474年至475年與及476年至491年兩度在位為東羅馬帝国皇帝。他與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的女兒結婚,474年芝諾的幼子作為利奧二世繼位,也於同年年底夭折,芝諾成為皇帝。芝諾與汪达尔人締結了一項和約,可是不久他在國內卻遇到軍事政變,被迫逃往家鄉伊索里亞。476年返回君士坦丁堡重登帝位。489年,他指定东哥特人狄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調解正教基督教徒與基督一性論派之間的爭執。這也導致與羅馬教會從484年持續到518年的分裂。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死于癫痫.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芝諾 (羅馬帝國)

聶斯脫里

聶斯脫里(希臘語:Νεστόριος;386年-451年),古敘利亞人,曾進入安提阿修道院作修士。中譯亦作聶斯多略、聶斯脱利、聶斯托留或涅斯多留等,於428年4月10日至431年6月22日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 他被認爲是開創了聶斯脫里派的人物。他曾在擔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任內,反對亞流派在基督論上的見解,但是他自己卻又另外提出一個見解,認為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在431年的以弗所公會議上,他的主張被認定為“異端”。.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聶斯脫里

聶斯脫里派教會

聶斯脫里派教會是由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以及其跟隨者所建立的東亞教會,因此相對於東羅馬與西羅馬的基督教,他們又自稱為東方教會 (ܥܕܬܐ ܕܡܕܢܚܐ ʿĒ(d)tāʾ d-Maḏn(ə)ḥāʾ)。此一教會以薩珊王朝時的波斯為中心,迅速地朝東亞發展。在9至14世紀期間,成為了在擴散的地域最廣的基督宗教教派。在今日亦有表示自己源自於東方教會的東亞基督宗教團體。 此一宗派由東方牧首帶領,並延續了東敘利亞傳統的禮儀與神學觀,並受到了聶斯脫里的神學觀影響而支持耶穌的神人二性二體論。由於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譴責了此一論點,因此聶斯脫里及其支持者離開了羅馬帝國,並且得到波斯的收容。最後使得聶斯脫里派成為了波斯王朝內的基督宗教代表。並在498年於尼西比斯建立了東方牧首座,並建立了學術中心。之後除了在波斯統治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以至於安那托利亞、庫德斯坦以及突厥斯坦都有其蹤影,最後甚至傳入唐元時代的中國並獲得景教這個名稱。.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聶斯脫里派教會

聖母 (基督教)

聖母(Θεοτόκος,,,敍利亞文:,Yoldath Alloho,Deipara、Dei genetrix、Mater Dei,Mother of God,教會斯拉夫語:Богородице),又譯為上帝之母、天主之母、神之母,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稱號之一,相當於東方亞述教會所稱的我們的上帝和救主基督之母(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或汉译为我們的天主、救主基督之母)或基督之母( Mother of Christ)。在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與天主教會中,都使用這個稱號來稱呼馬利亞。 字面上的翻譯,Theotókos可直譯為生神者(God-bearer,Birth-Giver of God,the one who gives birth to God)或汉译为誕神女,天主教會譯為“聖母”或“天主之母”。這個稱號在古代敍利亞教會中極為重視,在以弗所公會議中決議给予馬利亞這個稱號。.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聖母 (基督教)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萨珊王朝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根據《新约圣经》記載,玛利亞/马利亞(מרים,Miriam,Miryam;亞蘭語:Maryām;Μαριάμ;Maria;مريم;Mary;約公元前18年-約公元41年)是一名居住於加利利地區拿撒勒(纳匝勒)城的猶太婦女,是耶稣的母親。中国基督教新教翻譯為馬利亞,中国天主教翻譯為瑪利亞,景教翻譯為末艷,中国伊斯蘭教翻譯為麦尔彦。 基督徒认定《新约圣经》对玛利亚还是处女时順從天主,受聖神感孕而怀孕生出耶穌的记载,並且認定她所生的耶穌是基督(或稱默西亞),降生成人的天主之子。當時瑪利亞已與聖若瑟訂婚,若瑟把瑪利亞娶過來之後,便陪伴她去了伯利恆,在那裡,她生下了耶穌Ruiz, Jean-Pierre.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迦克墩公會議

加采東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是於公元451年在迦克敦舉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及教宗的數位代表。此會議産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最後,會議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信經《迦克墩信經》。同時,會議法規更規定羅馬主教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具同等優越地位。。.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迦克墩公會議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耶稣

東方亞述教會牧首列表

來自亞述的牧首,也稱作亞述牧首,是東方亞述教會的領袖暨首席主教,過去奠基在伊拉克摩蘇爾,然而現今流亡於芝加哥。.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東方亞述教會牧首列表

東方正統教會

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y)指仅承认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及以弗所公會議)的东方基督教会,他们拒绝承认迦克墩公會議的教义,因此也被称为“旧东部派”或“非迦克墩派”,以和東正教區別。.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東方正統教會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拜占庭帝国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查看 聶斯脫里主義和景教

另见

東方亞述教會

東方教會

聂斯脱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