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聖帶

指数 聖帶

聖帶是基督教牧師、神父等在舉行禮拜儀式時披的一件衣飾,大約長二米半到三米和寬七到十厘米,末端通常變寬。在教會年曆中,不同的節期會有不同禮儀顏色的聖帶佩帶。.

17 关系: 基督教大齋期婚礼將臨期弥撒信義宗圣衣 (宗教礼服)喪禮祭司禮拜牧师聖三一主日聖公宗棕枝主日洗禮會吏教會年曆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聖帶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大齋期

大齋期,亦稱大齋節、大齋節期,天主教會、东正教会稱四旬期(舊稱嚴齋期、封齋期),信義宗稱預苦期,是基督教教會年曆一個節期。英文寫作Lent,意即春天。拉丁教會稱Quadragesima,意即四十天(四旬)。整個節期從大齋首日(聖灰星期三/塗灰日)開始至復活節前日止,一共四十天(不計六個主日)。天主教徒以齋戒、施捨、克己及刻苦等方式補贖自己的罪惡,準備慶祝耶穌基督的由死刑復活的「逾越奧蹟」。此期間特別以守齋(Ieiunium,禁食)為做復活節的準備,故從前稱之為「嚴齋月」;但在中古前期,四旬期是為一般人成為基督徒及加入教會的預備期,後來才轉變成大家所熟悉的做補贖、悔改以預備迎接基督復活的功能。 四十日的時間起源於耶穌在洗者若翰受洗後,到荒野禁食並三退魔鬼以食物、權勢與對天主的信賴的試探。 大齋期的禮儀顏色是紫色,但棕枝主日是用紅色。 由於大齋期的日期與農曆新年一樣以陰曆為參考,因此這兩項節期的時間經常重疊。部分教派為免與農曆新年衝撞,會在必要時把某些儀式順延一個星期舉行,天主教會則允許華人地區的教會慶祝新年而免齋。.

新!!: 聖帶和大齋期 · 查看更多 »

婚礼

婚礼是一種締結婚姻的儀式,有法律公證儀式或宗教儀式等,用來慶祝一段婚姻的開始,代表结婚。 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在大部分的文化裡,通常都會發展出一些結婚上的傳統與習俗,其中有許多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徵的意義。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

新!!: 聖帶和婚礼 · 查看更多 »

將臨期

將臨期、待降節(Advent,Adventus)是天主教教會的重要節期,是为了慶祝耶穌聖誕前的準備期與等待期,亦可算是教會的新年。拉丁文Adventus意指即將到來,意義上除了古代希伯來人等待救主到來之外,另也包括基督徒等待耶穌的降臨。 將臨期起自聖誕節前四週,由最接近11月30日之主日算起直到聖誕節。西方基督教教會曆一年始於將臨期的第一主日。 將臨期的節慶,主要為羅馬天主教所遵守。整個將臨期一般採用的禮儀顏色是紫色或藍色。但降臨第三主日,俗稱「喜樂主日」,可用粉紅色。 天主教教會在將臨期時會擺飾一個花環,稱為將臨花環(又稱將臨環或將臨圈),裡面共有四支蠟燭,依照傳統應該是三枝紫色蠟燭,一枝粉紅色或白色蠟燭,每一主日燃點一枝蠟燭。 第一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醒悟 第二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悔改 第三個主日(使用粉紅色蠟燭):喜樂 第四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平安.

新!!: 聖帶和將臨期 · 查看更多 »

弥撒

彌撒(Missa),又稱感恩祭(Eucharistia, Synaxis),是天主教會拉丁禮的祭祀仪式。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大部份的路德會高派教會的禮儀也跟彌撒大同小異。在東方教會中,是指與羅馬教廷完全共融的聖餐禮。「彌撒」的拉丁文原文「missa」(解散之意),是由彌撒中的最後一句話:「Ite, missa est」(拉丁文),即「儀式結束,你們離開吧」而來。.

新!!: 聖帶和弥撒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聖帶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圣衣 (宗教礼服)

“圣衣”(天主教又稱祭衣)指的是基督教圣职人员在进行宗教仪式时所穿戴的服装,不同教派对其界定有不同见解。 基督教建立之初是没有比较正式的礼服的,原因取决于早期基督教受迫害的社会地位以至无暇考虑。直到基督教国教化后才有所改善。.

新!!: 聖帶和圣衣 (宗教礼服) · 查看更多 »

喪禮

#重定向 葬礼.

新!!: 聖帶和喪禮 · 查看更多 »

祭司

祭司,依信仰或神職層級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祭師、司祭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共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如巫覡宗敎)。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羅馬天主教中祭司(司铎)除了要主持彌撒及婚禮外,為垂危者禱告、告解甚至驅魔也是祭司的職務,或协助主教管理教务。祭司(司铎)通常也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新!!: 聖帶和祭司 · 查看更多 »

禮拜

#重定向 礼拜.

新!!: 聖帶和禮拜 · 查看更多 »

牧师

牧師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中,專職負責帶領及照顧其他基督徒的神职人员。聖經原文的用字就是牧羊人之意。雖然天主教會也有類似的職位,但「牧師」一词在中文语境中特指新教的基層神職人員。.

新!!: 聖帶和牧师 · 查看更多 »

聖三一主日

聖三一主日(或稱三一主日、三位一体主日、聖三主日、聖三節、天主聖三節)是传统基督教节日,旨在紀念頌讚聖三位一体上帝的奧秘。聖三一主日的日期以復活節而定,在聖靈降臨節之後的第一個主日。早期的基督教會並沒有此節期,聖三一主日的紀念開始於1334年。聖三一主日主要為羅馬公教、信義宗、衛理宗和聖公宗所守。.

新!!: 聖帶和聖三一主日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聖帶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棕枝主日

棕枝主日(Palm Sunday),公教称聖枝主日,亦称棕树主日或基督苦難主日(因主耶穌基督在本週被出賣、審判,最後被處十字架死刑),是主复活日前的主日,标志着圣週的开始,为羅馬公教、正教會、聖公宗、信義宗等各派庆祝的节日。 据《福音书》记载,主耶稣基督于此日骑驴入耶路撒冷,受到民众手持棕櫚树枝、欢呼和散那,如迎君王般的礼遇。因此,各派教会对此日的庆祝,往往以主耶稣基督的荣耀为主题,多以棕枝装饰教堂(在臺灣有時以蘇鐵樹枝代替)。.

新!!: 聖帶和棕枝主日 · 查看更多 »

洗禮

洗禮(英语:Baptism),又稱浸禮、聖洗聖事、施洗、受洗,是一宗教儀式,現普遍指基督教的傳統儀式。據《聖經》記載,施洗約翰曾為耶穌施洗,而這亦是耶穌吩咐的。洗禮一詞來自通用希臘文動詞「βαπτίζω」(Baptizmo)或名詞「βάπτισμα」(Baptisma),意思是「使用水」、「投入水中」、「浸」或「洗滌」。部分基督教宗派將洗禮列為聖事(聖禮)之一。 洗禮通過把祝聖過的水倒在、撒向受洗者頭上;或把受浸者放進水中,然後扶起來施行。現天主教、東正教和大部分新教教派實施的嬰兒洗禮,在2世紀時已有文獻記錄,教父指出是使徒傳統。由於對洗禮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內,在基督教歷史上也發展出不同的教義。對於洗禮的討論,主要提到:洗禮的效能,施洗的方法及嬰孩、死人受洗等問題。.

新!!: 聖帶和洗禮 · 查看更多 »

會吏

#重定向 執事 (基督教).

新!!: 聖帶和會吏 · 查看更多 »

教會年曆

教會年曆,或稱禮儀年、基督教年曆,是基督教的禮儀節期循環,信徒按節期在適當時候奉行的禮儀和閱讀經文。不同節期可能會出現獨特的基督教禮儀。由於地區性的差異以及傳承的不同節期的日期在東方基督教及西方基督教可能稍有不同,但其順序和邏輯是基本相同。.

新!!: 聖帶和教會年曆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圣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