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罗曼·冯·恩琴

指数 罗曼·冯·恩琴

羅曼·尼古拉·馬克西米利安·馮·恩琴-史登伯格男爵(Барон Ро́берт-Ни́колай-Максими́лиан Рома́н Фёдорович фон У́нгерн-Ште́рнберг,),波罗的海德意志男爵,沙俄陸軍中將,後加入俄國白军,在俄国内战期間被敵軍稱為「瘋狂男爵」。.

56 关系: 博克多汗博克多汗國博克多汗国十月革命占領外蒙古協約國反革命塔林大黑天奥地利中將乌兰巴托庫倫伊爾庫茨克德勒 (蒙古服饰)俄国内战俄国白军俄罗斯帝国俄羅斯帝國陸軍土登嘉措圣彼得堡儒略曆共产党犹太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大公罗曼诺夫王朝爱沙尼亚男爵遊牧民族遠東西伯利亚西伯利亞鐵路親王 (東亞)高尔察克贝加尔湖达赖喇嘛蘇維埃俄國蒙古帝国蒙古人民黨蒙古國歷史苏联共产党苏联红军恰克图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格拉茨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泛蒙古主義清朝溥仪...成吉思汗新西伯利亚日俄战争日本摆样子公审1921年蒙古革命 扩展索引 (6 更多) »

博克多汗

#重定向 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新!!: 罗曼·冯·恩琴和博克多汗 · 查看更多 »

博克多汗國

#重定向 博克多汗国.

新!!: 罗曼·冯·恩琴和博克多汗國 · 查看更多 »

博克多汗国

大蒙古國(),俗稱博克多汗國(Богд хаант Монгол улс),是1911年至1915年以及1921年至1924年期间存在的国家政權。1911年12月29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受到喀爾喀蒙古四部的擁戴,登基稱“额真汗”(俗称“博克多汗”),宣佈脫離清朝獨立,成立政教合一的國家。至1915年6月9日因《中俄蒙協約》的簽訂而取消獨立,宣佈歸附中華民國並實行「自治」。1919年,北洋政府廢除《中俄蒙協約》,派徐树铮帶領军队前往占領外蒙古,取消了其自治的權利。此後北洋政府直接统治外蒙古,直至1921年俄國白軍將中國勢力驅逐,大蒙古國重建。然而不久之後大蒙古國就發生了共產主義革命,蒙古人民党於7月11日取得政权,改為实行君主立宪制,博克多汗成為了沒有實權的名義君主。1924年博克多汗逝世後,蒙古在11月26日修改憲法,正式將君主立憲制的大蒙古國改為社會主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大蒙古國是事實獨立的政體,僅獲得另一個事實獨立的政體西藏的支持,且二者之間所簽訂的互相承認條約之合法性受到質疑。除此之外,它沒有受到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亦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直至2012年再次確認外蒙古獨立為止。.

新!!: 罗曼·冯·恩琴和博克多汗国 · 查看更多 »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新!!: 罗曼·冯·恩琴和十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占領外蒙古

佔領外蒙古是指1919年11月至1921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軍事佔領並直接統治外蒙古和唐努烏梁海的時期。 1911年,清朝发生辛亥革命。外蒙古王公拥戴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博克多汗,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史称博克多汗国。博克多汗国成立后,一直试图寻求俄罗斯的支持。然而俄罗斯仅仅希望维持自己在外蒙古的霸权地位,对其独立与否持模棱两可的态度。1915年,中俄蒙三方在恰克图签订《中俄蒙协约》,外蒙古承诺放弃独立,而中国承诺给予外蒙古高度自治权。博克多汗仅仅放弃了汗位,仍是外蒙古实际最高统治者。樊明方:《中俄蒙协约》签订后中国政府与自治外蒙古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2期 1917年,俄罗斯发生十月革命,陷入动荡的内战。不少俄国白军窜入外蒙古境内。外蒙古当局感觉到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于1919年8月派人向北洋政府求救,希望派遣一支部队协防库伦。北洋政府当即同意了这一请求,于11月7日派遣徐树铮出兵外蒙古。然而,徐到达外蒙古后,却将博克多汗软禁起来。随后,强行让“内务总理大臣”贡齐格扎尔赞吉·巴德玛多尔济、“外务大臣”巴林·车林多尔济以及博克多汗签订《六十四条》,完全放弃外蒙古自治,将一切权力上交中华民国政府。22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以此为由,宣布外蒙古“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协约》。 徐树铮在外蒙古强制推行新政改革,致使外蒙古各阶级对北洋政府普遍不满。为镇压这些不满势力,徐树铮将外蒙古颇有名望的芒来巴特尔·达木丁苏隆、哈丹巴特尔·马克思尔扎布等将军逮捕入狱并严刑拷打,更引起蒙古人的愤怒。 Sanders, Alan J. K. (1996).

新!!: 罗曼·冯·恩琴和占領外蒙古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罗曼·冯·恩琴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反革命

反革命的原意是指一切反对革命,与革命政权对立,进行破坏活动,企图推翻革命政权的行为属于「反革命」。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認為旺代省的保皇黨、天主教皇家部隊、大不列顛王国援軍等為反革命,是有帶貶意的。 原本「反革命」与「革命」一样同属于中性词,但在共產國家革命發展的過程中,反革命被視為嚴重的負面行為,成为政治犯的罪名。 「反革命」通常被用来对政敌的攻击。1924年前後,在中國國民黨聯俄容共時期的政治宣傳與演講中,這個詞彙本身已經轉向一種帶有嫌惡意涵的負面評述,在國共分途後,雙方互執過去齊心打造的「反革命」互相攻訐;最明顯的如国共内战期间,国共双方互指对方为“反革命”。1950年代,毛泽东發起「镇压反革命运动」,處決「反革命分子」,雖然在時空背景與政治條件殊異狀況之下,比對1930年代對反革命分子的審理,有某方面巧妙的相似。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有红卫兵派系宣称自己拥护毛主席而指责敌对派系为「反革命」。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林彪与毛泽东因是否重设国家主席问题上爆发冲突,毛泽东强调自己不当国家主席,将“设国家主席”定性为“反革命纲领”。1989年,北京市发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官方称北京市发生严重的「反革命暴乱」,因此戒严部队果断以武力开进天安门广场血腥鎮壓。 「反革命事件」的說法並非中國獨有,前蘇聯及其他國家的共產黨也使用:如1917年俄國革命後,一批批的帝俄貴族,多以反革命名目,執行死刑。.

新!!: 罗曼·冯·恩琴和反革命 · 查看更多 »

塔林

塔林(Tallinn)是波羅的海最內部的芬蘭灣濱的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舊稱列巴爾(德語、丹麥語: Reval),沙俄時代名為列威利(Ревель),前蘇聯時代名為塔林(Таллин)。人口約42萬。舊城是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塔林歷史城區」。 2011年當選歐洲文化之都。位於愛沙尼亞北海岸,離北方對岸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約80公里。.

新!!: 罗曼·冯·恩琴和塔林 · 查看更多 »

大黑天

大黑天(Mahākāla,ནག་པོ་ཆེན་པོ།),又意译为大黑、大时、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译为摩诃迦罗、莫诃哥罗、玛哈嘎拉等名称。 该神本是婆罗门教湿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后为佛教吸收而成为佛教的护法神,特别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是专治疾病之醫神與財富之神。.

新!!: 罗曼·冯·恩琴和大黑天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罗曼·冯·恩琴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中將

中將是許多國家軍隊中的職銜,介於少將和上將之間。這個職銜的來源可追溯至中世紀中,在戰場上接受上將的命令,再傳達下去的那個人。中文里的中将一词是来自于日本军制,日本军制中的中将来自于日本古代官职。 在美國等國,陸軍、空軍及陸戰隊的中将称为Lieutenant General,海军中将称为Vice Admiral;英国空军中将则特称为Air Marshal。 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国人民解放军、俄羅斯聯邦軍及英国皇家海军(2001年后改为3星)等国中将的军衔标志为两颗星,在美国军队及韩国國軍、德國聯邦國防軍及日本自衛隊等受美军影响较深的軍隊中,中将級別的军衔标志通常為三颗星,而法国军队及其他前法属殖民地国家,中将军衔标志为四颗星。 中華民國國軍中将主要主要担任军长的职务,以及區域指揮官、司令官等。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中將外,尚存在有「軍醫中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中將稱Generaloberstabsarzt,海軍軍醫中將稱Admiraloberstabsarzt)。 在美國建國初期,中將為美國陸軍的最高軍銜。因為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生前所擔任的最高軍銜就是中將。.

新!!: 罗曼·冯·恩琴和中將 · 查看更多 »

乌兰巴托

烏蘭巴托(Ulaanbaatar,意思為「紅色英雄」),原名库伦(хүрээ),是蒙古国首都。 烏蘭巴托位於蒙古高原中部,面積4704平方公里,人口约131万(2014年4月),占蒙古国人口将近一半,是蒙古國最大的城市,政治、交通中心。市区沿着土拉河布局,呈狭长形,西部有烏蘭巴托成吉思汗國際機場,市区南面有蒙古的聖山,山顶有宰桑纪念碑,可俯瞰全市。市中心有国家宫和成吉思汗广场。连接中俄的蒙古纵贯铁路贯穿烏蘭巴托,北至色楞格省苏赫巴托尔,南抵中国內蒙古自治區二连浩特市。.

新!!: 罗曼·冯·恩琴和乌兰巴托 · 查看更多 »

庫倫

库伦可以指:.

新!!: 罗曼·冯·恩琴和庫倫 · 查看更多 »

伊爾庫茨克

伊爾庫茨克(Ирку́тск),是一個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重要都市,亦是伊爾庫茨克州的首府,人口約59萬。伊爾庫茨克雖然距離莫斯科以東5,185公里(鐵路距離),由於它位處於東亞及中亞之間,貿易的往來使這個都市的人口從1900年的不足5萬人上升至1975年的50萬。.

新!!: 罗曼·冯·恩琴和伊爾庫茨克 · 查看更多 »

德勒 (蒙古服饰)

德勒(дээл)是一种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流行于今日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中亚的土耳其人之间。用绵、丝、羊毛或绢制成。 德勒这种服饰男女皆可穿,在大城镇之外非常普遍,尤其是牧人往往会穿这种服饰。而在城市里,几乎只有年长的人才会在平常穿着。此外,节日也会穿这种服饰。 德勒的形制与西亚的土耳其式长衫、欧洲的丘尼卡很像。德勒下摆只及膝部,下部往往为蓝色、橄榄色或紫红色。.

新!!: 罗曼·冯·恩琴和德勒 (蒙古服饰)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罗曼·冯·恩琴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俄国白军

白军(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是指1918年至1920年期间在俄国内战中對抗蘇俄工農紅軍Viktor G. Bortnevski, “White Administration and White Terror (The Denikin Period),” Russian Review, Vol.

新!!: 罗曼·冯·恩琴和俄国白军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罗曼·冯·恩琴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帝國陸軍

俄羅斯帝國陸軍(Ру́сская импера́торская а́рмия.),是俄羅斯帝國的陸軍部隊,在1721年彼得大帝稱帝、俄羅斯帝國成立後創建,直至1917年俄國革命解散。在19世紀中葉,俄羅斯帝國陸軍由超過900,000名正規軍及近250,000名非常備軍人(多數為哥薩克人)組成。.

新!!: 罗曼·冯·恩琴和俄羅斯帝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土登嘉措

#重定向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新!!: 罗曼·冯·恩琴和土登嘉措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罗曼·冯·恩琴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新!!: 罗曼·冯·恩琴和儒略曆 · 查看更多 »

共产党

共产党是指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名义而成立的政党。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共产党与独裁政权的挂钩始于斯大林1922年当选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世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新!!: 罗曼·冯·恩琴和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罗曼·冯·恩琴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罗曼·冯·恩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大公

#重定向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亚历山大三世之子).

新!!: 罗曼·冯·恩琴和米哈伊尔大公 · 查看更多 »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的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

新!!: 罗曼·冯·恩琴和罗曼诺夫王朝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新!!: 罗曼·冯·恩琴和爱沙尼亚 · 查看更多 »

男爵

男爵,依據《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之一,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漢字文化圈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裏也用“男爵”來翻译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英格蘭、西班牙等國的Baron(女爵和男爵夫人皆稱為Baroness)、意大利的Barone、蘇格蘭的Lord of Parliament、德國的Freiherr等)。.

新!!: 罗曼·冯·恩琴和男爵 · 查看更多 »

遊牧民族

游牧民族群體傾向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甚少定居於一地。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游牧民族,在工業化後,游牧民族愈來愈罕見。.

新!!: 罗曼·冯·恩琴和遊牧民族 · 查看更多 »

遠東

遠東(Far East)西歐人使用的地理概念。以西歐為中心,东欧、东南欧、北非、安納托利亞稱為「近東」,東非、黎凡特、阿拉伯半島、中亞一帶稱為「中東」,西伯利亞、東亞、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等其餘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後來中東和近東常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类似地,中国過去称西方國家为“泰西”。 遠東一般指的是今天的東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北緯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緯50度以南的地區。在日、韓語則使用極東之譯名(日:極東;韓:극동)。廣義上的遠東還包括北亞,即澳洲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新!!: 罗曼·冯·恩琴和遠東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新!!: 罗曼·冯·恩琴和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亞鐵路

西伯利亞鐵路(Transsibirskaya magistral),又稱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一連串連接莫斯科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鐵路網絡。全長9,289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線。該線設有通往蒙古國、中國和北韓的支線。此線自1916年連接莫斯科和海參崴。 此鐵路在1891至1916年在亞歷山大三世和皇太子尼古拉(後來的尼古拉二世)委托下交由俄羅斯政府監督興建。鐵路在完工以前已經吸引不少遊客寫下遊記。俄羅斯也表達了透過連接西伯利亞鐵路和瓜達爾港參與中巴經濟走廊的意願。.

新!!: 罗曼·冯·恩琴和西伯利亞鐵路 · 查看更多 »

親王 (東亞)

親王是東亞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為親王妃。在中國、朝鮮、越南,相當的女性封爵為公主,在日本則為內親王。.

新!!: 罗曼·冯·恩琴和親王 (東亞) · 查看更多 »

高尔察克

#重定向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高爾察克.

新!!: 罗曼·冯·恩琴和高尔察克 · 查看更多 »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p;Байгал нуур, 拉丁转写:,Байгал нуур;意思是“自然之湖”;一说名称来源于“贝音嘎 嘎拉”(蒙古语意为不灭的火焰))。汉朝人称之为「翰海」,五胡十六国時北朝叫「于巳尼大水」,隋唐叫「小海」,18世纪初期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称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17世纪20年代的沙皇俄国探索者亦称之为“圣海”;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亚伊爾庫茨克州及布里亞特共和國境內,距離蒙古国邊界111公里,為北亚地区不少部族的世居领地,例如布里亚特人居住在湖泊東側地區,於該地豢養山羊、駱駝、牛隻及綿羊。另外,貝加爾湖有「西伯利亞明珠」之稱。 貝加爾湖為大陸裂谷湖,有逾1,700種動物及植物棲息其中,而且2/3為特有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貝加爾湖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

新!!: 罗曼·冯·恩琴和贝加尔湖 · 查看更多 »

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轉世傳承的领袖。除第一世達賴喇嘛之外,歷代達賴喇嘛的名字都是“嘉措”(),藏文意为“海洋”,譯為蒙古語後,即為“达赖”();“喇嘛”是藏语对上师的称呼,也隱含著「智慧」之意。“达赖喇嘛”通常指“智慧深似海”,即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给予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尊号。达赖喇嘛与同属西藏的班禅额尔德尼、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根敦朱巴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被追認為第一世达赖喇嘛。第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是俺答汗的孙子,也是唯一一名蒙古人出任達賴喇嘛。目前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四世丹增嘉措。.

新!!: 罗曼·冯·恩琴和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蘇維埃俄國

蘇維埃俄國(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C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波斯、阿富汗、中华民国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新!!: 罗曼·冯·恩琴和蘇維埃俄國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罗曼·冯·恩琴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民黨

蒙古人民黨(Монгол Ардын Нам),成立于1921年3月1日,曾用名蒙古人民革命黨(1925年至2010年),是蒙古人民共和國时期的唯一合法政黨。目前,该党是执政党和蒙古国兩大主要政党之一。.

新!!: 罗曼·冯·恩琴和蒙古人民黨 · 查看更多 »

蒙古國歷史

今日蒙古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國名為蒙古國。 蒙古在清朝時期曾為中國領土,稱為外蒙古。辛亥革命後,外蒙古独立,唯未獲得中華民國的承認。1921年,苏联勢力進入蒙古,蒙古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中華民國曾長期不承認其合法性,1945年,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蒙古舉行獨立公投,正式宣佈獨立,並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承認。 东欧剧变後,蘇聯放棄對其衛星國的控制,1989年,蘇軍撤離蒙古。1990年,蒙古發生民主革命,要求共產主義政權下臺。蒙古人民革命黨宣佈開放黨禁,修訂憲法,刪除一黨專政條文。同年,蒙古國歷史上舉行首次自由選舉。.

新!!: 罗曼·冯·恩琴和蒙古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新!!: 罗曼·冯·恩琴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罗曼·冯·恩琴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恰克图

恰克图(Кя́хта; Хяагта, Khyaagta) ,今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一个临近蒙古国的城市。2002年的人口普查这里人口有18391人。恰克图位于现在的俄蒙边界界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国的阿勒坦布拉格(清代称买卖城或Maimaicheng)隔河相望。这里原是清代的中国商人对俄贸易的重要城市。 今天,这里是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烏蘭烏德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高速公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

新!!: 罗曼·冯·恩琴和恰克图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Г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емёнов,Grigory Mikhaylovich Semyonov,),俄羅斯帝國陸軍中将,後在日本支持下於1917年至1920年间成為外貝加爾山脈地区的白軍领袖。.

新!!: 罗曼·冯·恩琴和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 · 查看更多 »

格拉茨

格拉茨(Graz;;Gradec;Grác)是奥地利第二大城市。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施蒂利亞州州府所在地,中欧重镇,擁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城中六座大學合計超過六萬名學生。數百年來是斯洛維尼亞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勝過今日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首都卢布尔雅那。.

新!!: 罗曼·冯·恩琴和格拉茨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Deutsch-Balten)指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意志人居民。尽管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占人口少数 ,但从12世纪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控制着这两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自从12世纪初拉丁语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衰落,德语迅速取而代之,成为一切正式文件的官方语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所有城镇村庄,一律采用德文名字,为时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90年代。 数百年来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地主,他们是这地区的实际统治阶层。政治上他们在1710年之前只听命于瑞典帝国, 在1917年之前听命于俄罗斯帝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本土原居民,大多数是居住在乡村的农奴,不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情况延续到1917年俄罗斯覆灭,1918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脱离俄国独立为止。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剥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地主的土地。此后多数波罗的海的德国人成为爱沙尼亚国或拉脱维亚国的公民。 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历史在1939年骤然告终,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的秘密附加協議書劃分出德蘇勢力範圍--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被納入蘇聯勢力範圍,希特勒将大批波罗的海德国人迁移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占领的波兰西部。1944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波罗的海德国人再也没有返回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家园。 时至今日,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后裔,分布世界各地方,以德国和加拿大人数最多。.

新!!: 罗曼·冯·恩琴和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泛蒙古主義

泛蒙古主義(),起源于一戰前後沙皇俄國為控制外蒙古地區而煽動的一系列“外蒙古獨立”運動;是由沙俄白軍將領提出的一種“將所有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漠南蒙古乃至漠西蒙古在歐洲的移民所居住的土地聯合為一個‘蒙古國’”的構想。該構想僅僅在1920-21年曇花一現,便隨著“外蒙獨立運動”和“內蒙自治運動”的成功,以及蘇聯在其他蒙古族居住區建立加盟共和國而宣告破滅。 冷戰以後,由蒙古國的部分民間人士或民族主義者,“泛蒙古主義”構想的一些主張再次被民族主義政客提出,成為新的“三蒙統一”構想,主張以蒙古國现有版图为中心,認為應將俄羅斯聯邦之布里亞特共和國、图瓦共和国(原中華民國的唐努烏梁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整併成一新的「大蒙古國」的主張。.

新!!: 罗曼·冯·恩琴和泛蒙古主義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罗曼·冯·恩琴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罗曼·冯·恩琴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鐵木真(,;)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根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元史·祭祀三·宗庙上》记载,至元十三年,元朝太庙中元太祖的牌位上写的是“成吉思皇帝”,原文是:“是岁,改作金主,太祖主题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题曰“太上皇也可那颜”,皇后皆题名讳。”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皇帝”这一称呼,还见于元朝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正文中和书后面附录记载的圣旨中对元太祖的称呼也是“成吉思皇帝”。具体内容可参见: 1998年12月,一块“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发现于河北廊坊,上面正面刻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牌心刻双钩契丹文,其意:速、走马,或快马。具体内容可参见:,成吉思可汗民國以前的漢文蒙古史料中除史集及新元史本紀外都以成吉思可汗及成吉思皇帝稱呼,成吉思汗稱呼為民國自西方翻譯而來。(元朝秘史記載為成吉思皇帝,蒙古秘史漢文版是現代翻譯。)為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可汗)。名铁木真(),满清官译为特穆津。也有其他译法忒没真。奇渥温·孛儿只斤氏(满清官译全称为却特.博尔济吉特.特穆津)(),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合罕。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为太祖,《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二年,“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尊皇祖为太祖。”节选自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为聖武皇帝。《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更敕牒旧式。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申禁京畿畋猎。”节选自《新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二》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大都。太庙成,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廷议,定太庙为八室。 ”节选自《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元三年,“冬十月,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配享功臣、增祀四世、各庙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时定”。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妣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圣武皇帝、皇祖妣光献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慈皇后第三室,皇伯考术赤、皇伯妣别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带、皇伯妣也速伦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庄圣皇后第六室,定宗简平皇帝、钦淑皇后第七室,宪宗桓肃皇帝、贞节皇后第八室。”节选自至大二年十二月六日(1310年1月7日),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啟運,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諡號变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元史》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相关记载:至大二年“十二月乙卯,亲享太庙,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祖圣武皇帝尊谥曰法天启运,庙号太祖,光献皇后曰翼圣。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圣,庙号睿宗,庄圣皇后曰显懿。”节选自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台为国主,欽定窩闊台为继承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選拔,担任监国两年后,1229年,拖雷和宗王们一起拥戴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登基。1232年九月,在消灭金朝军队精锐主力后,拖雷去世,1234年2月9日,蒙古帝國灭金朝,為將來忽必烈揮軍南下南宋打下基礎。.

新!!: 罗曼·冯·恩琴和成吉思汗 · 查看更多 »

新西伯利亚

新西伯利亚(Новосиби́рск,罗马化:Novosibirsk)是俄罗斯的一个城市,建城于1893年。行政区位上新西伯利亚是新西伯利亚州(Новосиби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的首府,该州则属于俄罗斯八个联邦管区之一——西伯利亚联邦管区(Сиби́рски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о́круг)的一部份,也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該城市也是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首府所在地。 位於俄國中部人口密集區的重要地帶,新西伯利亚有160萬的人口,是俄罗斯国内仅次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人口第三多的城市。该城境内工厂非常多,并拥有一些俄罗斯最好的大学、博物馆和剧场。.

新!!: 罗曼·冯·恩琴和新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罗曼·冯·恩琴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罗曼·冯·恩琴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摆样子公审

摆样子公审(show trial),又譯作秀公審、作秀審判,是一个对某种高度公开审判的贬义提法。在此种类型的审判中,有明显迹象可以表明司法当局已经提前定了被告人的罪。此审判唯一的目的就是展示对被告人的指控并向当众宣读判决以对公众作出警告,摆样子(作秀)。摆样子公审比起维护正义更倾向于具有报复性。该词于20世纪30年代被创造。.

新!!: 罗曼·冯·恩琴和摆样子公审 · 查看更多 »

1921年蒙古革命

1921年蒙古革命,蒙古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人民革命(Ардын хувьсгал),是1921年3月1日至7月11日在博克多汗国(外蒙古),由蒙古人民党和苏俄红军发动的一次军事与政治事件,此次事件导致俄国白军等在外蒙古的势力被基本驱除,蒙古人民党夺得了博克多汗国的政权,为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了基础。此次事件也标志着自1919年起,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对外蒙古直接统治时期的结束。.

新!!: 罗曼·冯·恩琴和1921年蒙古革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恩琴羅曼·馮·恩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