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陆军
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军事力量,于1775年6月14日根据第二次大陆议会的决议建立,使美國獨立運動有了革命武力對抗英國軍隊。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擔任大陸軍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根据《巴黎和约》,大陆军大部分军队解散,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后来的美国陆军。.
哥倫比亞河
哥伦比亚河(Columbia River),位於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区,全長2,044公里,流域面積415,211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7,500立方米。哥伦比亚河起源于洛磯山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内的部分,向西北方向蜿蜒,然后向南流入美国境内的华盛顿州,然后沿着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边界向西流动,最后注入太平洋。整段河流流经的美国州级行政单位和加拿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共7个。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流。1792年罗伯特·格雷船长率领哥伦比亚号发现了这条河,并将此河用自己的帆船名来命名。.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羅德島州
羅德島與普洛威頓斯莊園州(State of Rhode Island and Providence Plantations)是美國面積最小的一個州,又譯作羅德艾蘭州。全名羅德島與普洛威頓斯莊園州,由於名稱過長簡稱為羅德島(Rhode Island),是美國州名最長的一州。此州屬於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的一部份。也是美國獨立革命中的早期13州聯盟之一。 此州下辖五个县,有普洛威頓斯县、肯特县、华盛顿县、布里斯多县和新港县。包括了普洛威頓斯莊園的主要土地,也就是普洛威頓斯县中所有的城鎮、羅德島(也就是地理上的艾奎奈克島(Aquidneck Island)),目前有新港市(Newport)、中城市(Middletown)與普茲茅斯市(Portsmouth)三個大城,這些城市大多是港灣。地理上羅德島州有十分之一的區域為海水覆蓋,而且無論從此州的任何地方到海岸線都不超過半小時的車程。所以它的別名是海洋之州, 由於羅德島州的名字上有個「島」字,許多人都誤解本州是個獨立島嶼,事實上羅德島州也有相當大一部分在美國本土。由於羅德島州全称中的普洛威頓斯莊園(Providence Plantations)一詞令人錯誤地以為此名字和奴隸制度有關,故羅德島州決定在2010年舉行公投以決定:繼續使用現有州名,或刪除現有州名中的「Providence Plantations」一詞,結果大部份投票者均支持保留現行州名,最終該州的名稱維持不變。.
另见
1755年出生
- 乔治·库东
-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
- 保羅·巴拉斯
- 吉尔伯特·斯图尔特
- 尼古拉斯·吉尔曼
- 彼得一世 (奥尔登堡)
- 恩信君
-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 扬·瓦伦蒂·文盖尔斯基
- 曹振鏞
- 最上德内
- 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
- 玛丽·安托瓦内特
- 福斯托·德卢亚尔
- 约翰·马歇尔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萨拉·西登斯
- 让·比埃尔·克拉里斯·德·弗洛里昂
- 让·路易斯·玛丽·波伊列
- 路易十八
- 路易斯·雷蒙德·德·卡尔博尼埃
- 雅克·拉比亚迪埃
1806年逝世
- 亨利·诺克斯
- 卡尔·威廉·斐迪南 (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 卡洛·戈齊
- 喜多川歌麿
- 夏尔·库仑
- 夏爾·亨利·桑松
- 威廉·帕特森
- 小威廉·皮特
- 小野川喜三郎
- 尼古拉斯·勒布朗
- 惇妃
- 拉納·巴哈都爾·沙阿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比森特·马丁-索勒
- 沙·阿拉姆二世
- 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
- 第一代瑟洛男爵爱德华·瑟洛
- 米歇尔·海顿
- 約翰·菲利普·帕爾姆
- 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
- 约翰·布雷肯里奇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蒙戈·帕克
- 詹姆士·格蘭特
- 詹姆斯·杰克逊 (政治人物)
-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 让-约瑟夫·穆尼耶
- 让-雅克·德萨林
- 霍雷肖·蓋茨
- 马蒂兰·雅克·布里松
探索加拿大的探险家
- 乔治·温哥华
- 乔瓦尼·卡博托
- 乔瓦尼·达韦拉扎诺
- 亨利·哈德遜
- 勒內-羅貝爾·卡弗利耶·德·拉薩勒
- 塞巴斯蒂安·卡伯特
- 奇力
- 威廉·巴芬
- 愛德華·卑路乍
- 汉弗莱·吉尔伯特
- 約翰·富蘭克林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罗阿尔·阿蒙森
- 萊夫·埃里克松
- 萨缪尔·德·尚普兰
- 西門·菲沙
- 雅克·卡蒂埃
- 马丁·弗罗比舍
探索奧勒岡州的探險家
探索美國的探險家
- 亨利·哈德遜
- 勒內-羅貝爾·卡弗利耶·德·拉薩勒
- 卢卡斯·瓦斯克斯·德·艾利翁
- 吉姆·柏瑞哲
- 埃尔南多·德·索托
- 埃尔南多·德·阿拉孔
- 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德·科罗纳多
- 托馬斯·莫蘭
- 查爾斯·林德伯格
- 潘菲洛·德·纳尔瓦埃斯
- 约翰·史密斯 (探险家)
- 约翰·威斯利·鲍威尔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胡安·庞塞·德莱昂
- 萨缪尔·德·尚普兰
- 让·里博
- 阿尔瓦·努涅斯·卡韦萨·德·巴卡
- 阿德里安·布洛克
死於黃熱病者
- 亚历山大·佩蒂翁
- 亚历山大·塞尔科克
- 皮埃尔·梅尚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野口英世
- 馬修·格雷戈瑞·路易斯
海上身亡者
- 二葉亭四迷
- 亚历山大·塞尔科克
- 佐藤次郎
- 佛登斯列·汉德瓦萨
- 佩德罗·甘博阿·德·萨尔米恩托
- 冯玉祥
-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 嘉納治五郎
- 埃勾斯
- 大卫·弗罗斯特
- 奧托·韋迪根
- 威廉·爱德华·波音
- 娜妲麗·華
- 小约翰·肯尼迪
- 尼古拉斯·阿韦利亚内达
- 巴沙洛繆·羅伯茨
- 帕特里西奥·林奇
- 弗兰克·沃生·戴森
-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 拉姆齊·麥克唐納
- 森丑之助
- 法蘭西斯·哈維
- 法蘭西斯·德瑞克
- 法蘭西斯科·德·奧雷亞納
- 洛伊·哈勒戴
- 理查·考克斯
- 理查德·塞登
- 理查德·尼科尔斯
- 穆罕默德·西洛可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約瑟夫·門格勒
- 约翰·霍金斯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羅伯特·布萊克 (海軍將領)
- 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
- 范慎遹
- 莫里斯·多列士
- 雅克·勒鲁瓦·德·圣阿尔诺
- 鲁道夫·狄塞尔
环球航行者
- 亚历山大·塞尔科克
- 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施滕
- 伍兹·罗杰斯
- 奥利维尔·范诺尔特
- 威廉·丹皮尔
- 威廉·斯考滕
-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
- 尤里·费奥多罗维奇·利相斯基
- 托拜厄斯·弗诺
- 托马斯·卡文迪什
- 斐迪南·麥哲倫
- 查尔斯·达尔文
- 欧文·约翰逊
- 法蘭西斯·德瑞克
- 罗伯特·格雷 (探险家)
- 罗伯特·菲茨罗伊
- 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
- 詹姆斯·庫克
- 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