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 关系: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密歇根州,中密歇根大学,亚伯拉罕·亚伯·方特斯,底特律,公理会,共和黨 (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议院,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美国众议院,美国共和党,美国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美国首席大法官,美国陆军,美国最高法院,特拉弗斯城,林登·约翰逊,民主党 (美国),泰德·史蒂芬。
- 中密歇根大学校友
-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校友
- 底特律政治人物
- 美国公理会徒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
密西根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Law School)是一所自1859年起在美国密西根州安娜堡创设的法学院,附属于密西根大学。 该学院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法学院排名里被评为第10名。在1987年该排名第一次发布时,该学院排在第三名,仅次于耶鲁跟哈佛。.
密歇根州
密歇根州(State of Michigan),又译作--、密执安州、--。是美国的一个州,位於五大湖地區。其邮政缩写是MI。 这个州作为汽车工业的诞生地而闻名。但其实密西根州也有庞大的旅游业。旅游胜地例如特拉佛斯城(Traverse City)、麦基诺岛(Mackinac Island)以及整个吸引着来自全美和加拿大运动员和自然爱好者的上半島。密西根州拥有仅次于阿拉斯加州的全美第二长的水岸线,以及全美最多的休闲船只。.
查看 罗伯特·格里芬和密歇根州
中密歇根大学
中密西根州立大學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CMU") 是美国的一所州立大學,位於 密西根州。有將近28,000名學生,其中將近20,000人為大學部學生。 中密提供學生27種不同學位及約120 主修(包含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分別分布在9所學院中。.
亚伯拉罕·亚伯·方特斯
亚伯拉罕 "亚伯" 方特斯(Abraham Abe Fortas,),自1965年出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至1969年退休。方特斯来自田纳西州,后来成为了耶鲁的法学教授,还曾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咨询服务。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位期间,他服务于美国内政部,后来哈利·S·杜鲁门指派他为代表之一组建了联合国。之后,他曾代表林登·约翰逊参与了1948年的民主党参议院第二初级选举争端,并以此与即将成为总统的林登·约翰逊形成了亲密的关系。方特斯曾作为克拉伦斯·厄尔·吉迪恩的律师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克拉伦斯·厄尔·吉迪恩的案子关系到获得法律援助。作为约翰逊任命的大法官,方特斯与约翰逊总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关系。1968年,约翰逊試圖提名方特斯首席大法官,但这个提名却遭到了國會強烈反對,方特斯隨後離開了最高法院。从最高法院离开后,方特斯成為私人的執業律師。.
底特律
底特律(Detroit ,Détroit)是美国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也是韦恩县的县治所在。1701年由法国毛皮商建立,是位于美国中西部,加拿大温莎以北、底特律河沿岸的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世界传统汽车中心以及音乐之都。城市得名于连接圣克莱尔湖和伊利湖的底特律河,它源自法语“Rivière du Détroit”,意为“海峡之河(River of the Strait)”。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统计数据,底特律以713,777的人口位列全美第18大城市,但是这个数目已不及1950年代人口顶峰时期的一半。底特律成为美国过去50年中城市人口削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底特律的城市治安声名狼藉,而种族问题还依然困扰着整座城市。同时,由于财政预算不足,城市的公共服务也不断变糟。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宣布破产,並於同年12月3日獲法院批准,成為美國史上首座申請破產的最大城市。.
查看 罗伯特·格里芬和底特律
公理会
公理會(Congregational Church),又譯美部會,是一個信奉基督教新教公理宗的傳教組織。在教會組織體制上主張各個堂會獨立,會眾實行自治(即公理制)。公理會的信仰比較自由化,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尊重個人理解上的差異。.
查看 罗伯特·格里芬和公理会
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稱為大佬黨(Grand Old Party,簡稱GOP)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民主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目前為美國執政黨,並擁有美国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黨地位,34个州的執政权,並控制绝大部分的州議会。 1854年創黨以來,由共和黨首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至今,30任美國總統有19位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創立時的早期,結合了當時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政治勢力,並且將黨的價值奠基於「個人自由」和「國家團結」之上。而在當代政治中,共和黨則被視為是社會保守主義(也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包括維護「家庭價值」)、經濟古典自由主義(包括支持「保守財政政策」)的右派政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美国参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參議院(United States Senate)是美國的立法机构──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眾議院。 參議院的組成和權力建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美國每一州於聯邦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州人口無關,所以全院員額為100名議員。參議員任期為六年,相互交錯,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美國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议长,但無參議員資格;且除非是為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否則不得投票。 參議院公認較眾議院更為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长,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眾議院更易置外於公共輿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憲法明列總統在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 兩院制的國會是於制憲會議中所訂立的康乃狄克協議所得的結果。依該協議,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以人口為基礎,但在參議院中具均等代表權。憲法規定法律之制定須經兩院通過。參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較眾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更為重要,使得參議院(上議院)所負的責任較眾議院(下議院)更廣泛,亦更具政治影響力。 參議院承襲古羅馬元老院之名,其議場建築物分佈在國會山莊北部。眾議院的建築物則分佈在國會山莊南部,詳見。.
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
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包括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与少数党领袖两人,由分属两党的参议员出任。他们分别承担两党在参议院的主要发言人职责,管理、组织参议院的立法与行政事务,分别由参议院内两党党团选举产生。 根据规则,参议院议长会给予多数党领袖在参议院底层发表演讲的优先权。多数党领袖通常为其党派在参议院的主要代表,而有时当众议院议长由反对党把持时,多数党领袖进而会成为其政党在整个国会的主要代表。 除两党领袖外,参议院还有助理多数党领袖与助理少数党领袖(常被称为参议院多数党党鞭与少数党党鞭),他们是各自政党在参议院的二把手。其主要职责为在重要议题上分别帮助两党拉票。而当政党领袖不在时,他们可能会成为代理政党领袖。1969年之前,多数党党鞭与少数党党鞭是他们的官方称呼。.
美国众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為美國國會兩院之一,另一院為參議院。美國各州在眾議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為基準,但至少會有一名議員。 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明定為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无连任限制。眾議院議長由眾议员选举产生,傳統上為多数党之領導人。然而多數黨領袖另由該多數黨於院內之第二重要議員擔任。據美國總統繼位條例,眾議院議長繼任總統之順序仅次於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為政壇上第三重要的領袖人物。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建國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代表各州政府、以制衡不太受大众情绪干扰的參議院。憲法規定法案須經兩院批准方能通過。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1914年前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眾議院(公民直選)的制衡機構。於是“建議與同意”權(如批准條約的權力)授權僅由參議院單獨行使。眾議院也有其獨有的權力: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以及在選舉人團僵持不下時選舉總統。然而,所有這些權力都可由參議院制衡(counter-check)。參議院一般較眾議院及眾議員更具威望。參議員任期較長、人數較少、且(多數情況下)較眾議員代表更多的選民。 眾議院會議廳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南翼。參議院在同一建築物的北翼開會。.
美国共和党
#重定向 共和黨 (美國).
美国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
美国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引用时缩写为6th Cir.)是美国的13个联邦上诉法院之一。其对以下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拥有上诉管辖权:.
美国首席大法官
美国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门的领袖并主管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美国最高司法官员,领导最高法院的事务並在弹劾美国总统时主持参议院。同时,按近现代传统,首席大法官还主持美国总统的宣誓仪式,但这样的做法没有《美国宪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据。 现任即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是约翰·罗伯茨,由乔治·W·布什总统任命,2005年9月29日获美国参议院通过。.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利坚合众国军的陆上軍種。美国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16年有现役军人758,000名,预备役军人955,000名。预备役軍人中550,000名编成为美国国民警卫队,405,000名编成为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USAR)。“GI”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士兵的别称。.
查看 罗伯特·格里芬和美国陆军
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一般是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级别的联邦法院。根据1789年《美国宪法第三条》的规定,最高法院对所有联邦法院、州法院和涉及联邦法律问题的诉讼案件具有最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斟酌决定权的)上诉管辖权,以及对小范围案件的具有初审管辖权。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最高法院通常是包括《美国宪法》在内的联邦法律的最终解释者,但仅在具有管辖权的案件范围内。法院不享有判定政治问题的权力;政治问题的执法机关是行政机关,而不是政府的司法部门。 根据联邦法规,法院通常由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和八位由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表决同意后任命的法官组成。一旦任命,法官享有终生任期,法官保留他们的职位直到去世、辞职、退休或弹劾(不过至今未出现法官被罢免的情况)。在现代话语中,法官通常分为倾向保守,适度或自由的法律哲学和司法解释。每位法官都有一票投票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期有很多案件得到全票通过,但最受人瞩目的裁定不过一票之差,因此透露了法官的思想信仰及背后的哲学或政治类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华盛顿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办公。 最高法院有时会俗称为SCOTUS(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字母缩写),类似于其他首字母的缩略词,如POTUS(美国总统)。.
特拉弗斯城
特拉弗斯城(Traverse City)是美国密歇根州大特拉弗斯縣中的一座城市,是北密歇根地区21个县中最大的城市。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特拉弗斯城共有14,532名居民。2005年它是密歇根州第13大小都市地区,人口估计有141,011人。它是大特拉弗斯县的县府,不过市区的一小部分属于利勒諾縣。虽然特拉弗斯城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市中心是周边七个县(共7000多平方公里)的商业中心。它与半岛对面的阿爾皮納组成下密歇根的两个中心城市。 特拉弗斯城自称为“世界樱桃之都”,每年七月的第一个完整的周里举办为期一周的樱桃节。其周边地区除樱桃外还出产葡萄,是美國中西部出产葡萄酒的中心地区。夏季和冬季旅游业是这里的一个重要工业。这里夏季气候温和,湖滨清凉,拥有高级的高尔夫球场、葡萄园以及附近的国家湖畔风景区,冬季则降雪丰富,附近有滑雪场合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这一切均使得特拉弗斯城成为密歇根州继马琪那市后第二大旅游地。特拉弗斯城是于1895年5月18日被提升为市的,市政府由全民选举产生的一名市长和六名委员组成。他们组成一个七人立法组织。他们指命一名市管理员来负责城市的行政工作。.
林登·约翰逊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时常缩写称LBJ,美国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擔任第36任美国总统,1961年至1963年于约翰·肯尼迪任下为第37任美国副总统。约翰逊为民主党人,来自德克萨斯州,1937年至1949年任众议员,1949年至1961年任参议员。在参议院中他六年任多数党领袖,两年任少数党领袖,两年任多数党党鞭。 约翰逊于1960年参加美国总统选举,未获成功,但此后民主党候选人兼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肯尼迪选定其为竞选伙伴。两人在大选中险胜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约翰逊亦于1961年1月20日就职为美国副总统。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接任美国总统一职,并于1964年总统选举中横扫共和党候选人兼亚利桑那州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连任总统职位。约翰逊以其专横粗暴性格闻名,不时通过“约翰逊待遇”(Johnson treatment)迫使有权势的政客支持推动其立法。 约翰逊提出了“伟大社会”这一立法举措,推动维护民权、公共广播、联邦医保、、教育援助、艺术、城市及乡村发展、公共服务及“”。在约翰逊任内,向贫穷宣战政策及经济的发展使数百万美国人脱离了贫困阶层。约翰逊同时签署了一系列民权法案,禁止在公共设施、跨州贸易、工作场所及住房领域进行种族歧视,《选举权法案》则取缔了南方一些州对非裔美国人选举权进行的限制。《》则改革了美国的移民体系,以种族为尺度的移民配额制度终结,以国籍为尺度的制度开始实施。 在约翰逊任内,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参与程度逐渐升级。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约翰逊在不经宣战许可的情况下即可在东南亚使用武力的权力。在越美国军事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自1963年的16,000名非战斗顾问增加至1968年年初的550,000人,大量军事人员直接参与战斗。美军损失数额亦大幅上升,和平进程逐渐陷入僵局,对于战事的不满情绪导致大规模反战运动在美国大学校园及海外地区集中爆发。 1965年起,多数大城市爆发夏季骚乱,犯罪率大幅提升,其政敌开始呼吁施行“法律与秩序”政策。约翰逊上任初期广受民众欢迎,但越南战争及国内社会不稳定导致其支持率逐渐下跌。1968年民主党内部发生分裂,其反战派系对约翰逊进行批判。1968年约翰逊在新罕布什尔州民主党总统初选中惨败,由此亦宣布放弃竞选连任。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在大选中胜出,统治美国总统政治长达36年的新政联盟就此崩溃。1969年1月约翰逊离职,返回其德克萨斯州牧场度过余生,1973年1月22日因心脏病过世,享年64岁。 史学家称新政时期后的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在约翰逊任内达到了顶峰。由于其在国内政绩优异,推动立法对民权、枪支管制、及社会保险等有重大影响,许多史学家对其评价仍旧颇为积极,在美国总统排名中依旧较为靠前。.
民主党 (美国)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共和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 1828年第七任美國總統安德鲁·杰克逊創建民主黨,1848年成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 民主党在建立之初主要为保障美国农业发展。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美国内战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20世纪初,民主党支持维护工人权利,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并通过了反垄断法。自從1932年以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總統推行新政並稱之為美國的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逐渐将民主党根基由银行和商人向工农倾斜。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導致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對國外軍事干預的立場及國內政策嚴重分歧,這種分歧導致之後民主黨失去執政地位,但民主黨維持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直至至1995年。比尔·克林顿1993年上台後,由於共和黨1995年起控制國會兩院,民主黨轉走溫和中間路線,吸引不少中產及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領導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民主黨加強其自由派和進步主義路線,強調對少數族群的支持(包括非裔、拉美裔少數族裔及LGBT族群),但同時失去不少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導致2017年再度成為在野黨。.
泰德·史蒂芬
泰德·史蒂芬(Ted Stevens,)是美國政治家,曾任阿拉斯加州的聯邦參議員,是參議院裡任職時間最長的共和黨籍議員。史氏在參議員任內曾擔任參議院臨時議長(根據法律,參院議長由副總統擔任)。史氏在1997年至2005年間擔任「參議院撥款委員會」(Appropriations Committee)的主席,負責主持參議院資金調度,這個職位使史氏在聯邦參議院裡,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大為增加。 由於共和黨內規限制參議員不得擔任相同委員會主席超過6年,史氏在第109屆國會開始時宣佈放棄撥款委員會主席的職位。他曾在第109屆國會中擔任參議院商業、科學和運輸委員會(Committee on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的主席。 史蒂芬擔任公職超過一甲子,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便開始替美國聯邦政府工作。在1950年代史氏曾經於共和黨的艾森豪政府裡擔任內政和司法部門的職位。史氏在1968年當選聯邦參議員,從那時開始便一直擔任相同職位至2009。 2010年8月9日,史氏於前往阿萊克納吉克湖(Lake Aleknagik)釣魚途中遭遇飛機失事而罹難。民主黨籍前總統歐巴馬和多位跨黨派國會議員紛紛表示哀悼,並向史氏一生對美國的貢獻致敬。.
另见
中密歇根大学校友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校友
- 克拉倫斯·丹諾
- 吴华扬
- 吴经熊
- 威廉·R·戴
- 威廉·惠靈頓·科利特
- 安·庫爾特
- 布魯諾·坎波斯
- 弗兰克·墨菲
- 杰拉尔德·福特
- 查尔斯·E·美林
- 王正廷
- 玛丽亚·塞雷诺
- 米里亞姆·德芬索·桑蒂雅各
- 罗伯·波特曼
- 罗伯特·格里芬
- 肯·薩拉查
- 菲尔·博格斯
- 萨达·雅各布森
- 賈斯汀·阿馬什
- 费尼莫尔·查特顿
- 赫伯特·L·梅施克
- 里克·斯奈德
- 阿瑟·范登堡
- 雷德
底特律政治人物
美国公理会徒
- 乔赛亚·巴特利特
- 亨丽爱塔·斯万·勒维特
- 亨利·威尔逊
- 仙迪·歌羅馥
- 休伯特·汉弗莱
- 卡尔文·柯立芝
- 史蒂芬·安布羅斯
- 吉姆·杰福兹
- 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
- 喬納森·愛德華茲
- 塞缪尔·亚当斯
- 奥利弗·埃尔斯沃思
- 尼古拉斯·吉尔曼
- 桑顿·怀尔德
- 沃倫·肯德爾·路易斯
- 法林頓·丹尼爾斯
- 约翰·亚当斯
- 约翰·兰登
- 约翰·布朗 (废奴主义者)
- 约翰·汉考克
- 罗伯特·密立根
- 罗伯特·崔特·潘恩
- 罗伯特·格里芬
- 罗杰·谢尔曼
- 羅伯特·阿德霍爾特
- 艾碧該·亞當斯
- 艾米·克罗布彻
- 蘿拉·英格斯·懷德
- 詹姆斯·G·布莱恩
- 詹姆斯·杰克逊 (政治人物)
- 诺亚·韦伯斯特
- 鄺友良
- 阿瑟·范登堡
- 雷克斯·蒂勒森
- 霍默·S·卡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