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

指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

緬因州第20志願步兵團(20th Maine Volunteer Infantry Regiment)是美國內戰時北方的一支自願軍團,於1863年在蓋茨堡戰役中的小圓頂打敗敵人而聞名。.

15 关系: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南北战争史波特斯凡尼亞郡府之役小圓頂中校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缅因州电影莽原之役錢斯勒斯維爾戰役蓋茨堡蓋茨堡之役次日戰事蓋茨堡戰役波多馬克軍團戰地中聲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查看更多 »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或稱美國内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战,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南北战争 · 查看更多 »

史波特斯凡尼亞郡府之役

史波特斯凡尼亞郡府之役(Spotsylvania Court House)又名史波特斯凡尼亞之役,爆發於1864年5月8日至5月21日,是格蘭特將軍上任東部戰場的總司令後發動的陸路會戰的第二場戰役,參與的兵士達十五萬,死傷者約30,000人。 史波特斯凡尼亞是位於維吉尼亞州中部的一個小城鎮。.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史波特斯凡尼亞郡府之役 · 查看更多 »

小圓頂

小圓頂(Little Round Top)是位於蓋茨堡南部兩個岩石山較小的一個,在1863年7月2日、即蓋茨堡之役次日戰事中,南軍於此發動了一次不成功的突擊。.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小圓頂 · 查看更多 »

中校

中校是軍隊的職銜,介於少校和上校之間。英文裏,陆军等军种的中校称为Lieutenant Colonel,美國海军中校称为Commander。英国皇家空军中校则称为Wing Commander。在日本,二戰戰敗前日軍称为中佐,戰敗後自衛隊則依陸、海、空部隊分稱為2等陸佐、2等海佐及2等空佐,相當於陸軍中校、海軍中校及空軍中校。 中校在美國陸軍主要担任营长职务,在中華民国國軍主要担任营长、群部單位主官或高司單位參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陆军作战部队则可担任营长、副团长、团长。 *.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中校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

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為美國南北戰爭中期(1862年末)的一場重要戰役,場面浩大,參與將士達十八萬人,為期5日(12月11日至12月15日)。此戰役中,聯邦的波多馬克軍團承受了慘重的傷亡,而邦聯的北維吉尼亞軍團則以打敗敵軍換取聖誕節的平安。.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 · 查看更多 »

缅因州

缅因州(State of Maine)是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的一个州,北鄰加拿大魁北克省,東鄰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以及大西洋,西靠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缅因风景優美,有崎嶇的海岸、廣袤的森林、起伏的丘陵;缅因州的海鮮(如龍蝦、蛤蜊)在美國享有盛名。.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缅因州 · 查看更多 »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电影 · 查看更多 »

莽原之役

莽原之役(Battle of Wilderness),爆發於1864年5月5日至7日。.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莽原之役 · 查看更多 »

錢斯勒斯維爾戰役

錢斯勒斯維爾戰役(Battle of Chancellorsville),是美國內戰期間主要戰役之一,發生於1863年4月30日─5月6日。南军将军石墙杰克逊在此战役中被己方军队误伤致死。.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錢斯勒斯維爾戰役 · 查看更多 »

蓋茨堡

蓋茨堡(Gettysburg,又译为“葛底斯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亚当斯县一个自治城镇,位于哈里斯堡西南68公里,也是亚当斯县的治所所在地。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自治城镇的人口为7,490.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蓋茨堡 · 查看更多 »

蓋茨堡之役次日戰事

在蓋茨堡之役次日的戰事中(1863年7月2日),美利堅聯盟國陸軍的羅伯特·李將軍企圖擴大首日之戰果,以麾下的北維吉尼亞軍團,對聯邦軍由喬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領軍的波多馬克軍團之側翼發動多起攻勢。聯邦軍佔有堅強的據點,而米德將軍用兵得當,因而在雙方皆死傷無數的情況下,各自的兵力配置大致不變。李將軍意圖在北土粉碎波多馬克軍團的希望破滅,但他不為所動,開始計劃第三日之戰事,該日成為此役最慘烈之一日。 本文描述多場對聯邦軍左翼之攻擊(魔鬼穴、麥田、和桃子園),以及在墓園山脊等戰事之作戰詳情,本日多場遭遇戰之細節詳其他條目:.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蓋茨堡之役次日戰事 · 查看更多 »

蓋茨堡戰役

蓋茨堡戰役(Gettysburg Campaign)為美國內戰期間,在1863年六七月間所發生的一連串戰鬥之總稱。美利堅聯盟國的羅伯特·李將軍所部北維吉尼亞軍團於錢瑟勒斯維爾之役獲勝後,北上進攻維吉尼亞、馬里蘭、以及賓夕法尼亞諸州。聯邦軍方面,先後由約瑟夫·胡克以及喬治·米德兩位少將所領軍(以6月28日為界)的波多馬克軍團躡李將軍之後,敗之於蓋茨堡之役中,但未能阻其遁回維吉尼亞。.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蓋茨堡戰役 · 查看更多 »

波多馬克軍團

#重定向 波多马克军团.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波多馬克軍團 · 查看更多 »

戰地中聲

《戰地中聲》(Gods and Generals)是一部關於南北戰爭的電影,這部影片是以同名的書(Gods and Generals)作根據。 《戰地中聲》試圖將內戰早期的將士們的愛國熱忱,以及他們為同一宗教(神)的熱愛和希望都重現在銀幕上,以顯出人性溫和的一面和真正偉大的將軍的傑出領導才能。同時亦有深受士兵喜愛的三將軍:石牆傑克森(邦聯)、罗伯特·李(邦聯)、以及約書亞·張伯倫上校(Joshua Lawrence Chamberlain,聯邦)。三人有著共同的優點,就是英勇、愛自己的手足。電影中的對白很多時會關於神。 但是《戰役風雲》由於過於偏袒南方的意識形態而飽受疵議。所有南北戰爭的起因,都被這部影片避重就輕簡化為「北方要侵略南方,所以南方要保衛家鄉」;在影片之中,南方人都厚待黑奴如自己的親友,黑人願意支持邦聯,並且憤慨、進而「寬恕」北軍對南方的作戰;南軍被描寫的軍紀嚴明、將校士卒皆同心團結、將領們具有紳士風度,相對於北軍被描寫成離心離德,上位者剛愎自用、下位者軍紀敗壞,即使有少數有識之士如張伯倫等人的意見也不受重視。除了偏頗的意識形態以外,笨拙的編劇手法也是受到批評的原因之一,這部影片因此票房失敗,不過有些知名影評稱讚此片呈現戰爭場景的部分。《戰役風雲》的電影原聲帶則十分暢銷。 在本片飾演李將軍的勞勃·杜瓦,其母系祖先據稱為李將軍的後代。.

新!!: 緬因州第二十志願步兵團和戰地中聲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緬因州第20自願步兵團緬因州第二十步兵團緬因州第二十自願步兵團緬因第廿步兵志願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