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索勛

指数 索勛

索勛(),是唐朝末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女婿。大顺元年(890年)二月廿二,索勋发动政变,杀张义潮的侄子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夫妻和六子 ,拥立张议潮的亲子張淮鼎为归义军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死,索勋没有扶立张淮鼎的儿子張承奉,而是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这引起了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索勛的小姨子)的不满,于乾宁元年(894年),派三个儿子杀死索勛,拥立張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有学者认为索勋没有杀张淮深:.

11 关系: 大順 (唐朝)乾寧二月廿二张议潮張淮鼎張承奉归义军唐朝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朱玫 (唐朝)

大順 (唐朝)

大順(890年正月至891年十二月)是唐昭宗的年號。.

新!!: 索勛和大順 (唐朝) · 查看更多 »

乾寧

乾寧(894年正月至898年八月)是唐昭宗的年號。.

新!!: 索勛和乾寧 · 查看更多 »

二月廿二

二月廿二,农历二月第二十二天。.

新!!: 索勛和二月廿二 · 查看更多 »

张议潮

张议潮(又作義潮或義朝)(),唐朝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收復西域十餘州唐朝名將。 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建中二年(781年)沙州陷于吐蕃。大中二年(848年),当地豪族张议潮率众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並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冬,派遣兄长张议谭献河西十一州图籍入朝,唐置归义军于沙州,他任归义军节度使。 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在长安逝世。 有后人张定千,宋太宗年间为沙州归义军都头。.

新!!: 索勛和张议潮 · 查看更多 »

張淮鼎

張淮鼎(),唐朝末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儿子。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入朝,官授司徒,留下侄子張淮深处理归义军军务,張淮鼎随同前往。黄巢之乱后,張淮鼎回到敦煌,担任沙州刺史,得到归义军内部实力人物张文彻的支持。大顺元年(890年)二月廿二,張淮深死。一些学者认为,张淮鼎杀死了张淮深,自立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女婿索勋拥立張淮鼎为归义军节度使留后。大顺二年(891年)年底之前,張淮鼎去世,索勋继承归义军节度使。索勋死后,張淮鼎的儿子张承奉继承归义军节度使。.

新!!: 索勛和張淮鼎 · 查看更多 »

張承奉

張承奉,唐朝末年至五代初期的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孙子、張淮鼎的儿子。景福元年(892年),张淮鼎死,索勋没有扶立张淮鼎的儿子张承奉,而是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这引起了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索勋的小姨子)的不满,于乾宁元年(894年),派三个儿子杀死索勋,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在李氏家族的控制下,得到了唐朝(光化三年八月十四;900年9月10日)和后梁的承认。朱温死后,张承奉自称西汉白衣天子,这时归义军只能控制瓜沙二州,只好向甘州回鹘称臣,张承奉之后,归义军被曹議金所据。.

新!!: 索勛和張承奉 · 查看更多 »

归义军

归义军(在曹议金執掌前張承奉在位时称为金山国)是中國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區敦煌为中心的一個政權。 归义军由張議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840年,回鹘汗国滅亡,有大批回鹘流落河西走廊。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收复瓜沙二州,三年收复甘肃二州,四年收复伊州,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節度押衙是歸義軍政權的中堅支柱和核心力量。節度使通過押衙,將各個階層的官員都納入歸義軍府的系統中,擴大了歸義軍政權的統治基礎。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為张淮深所败。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張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歸義軍再度與甘州回鶻發生戰爭,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其弟曹延瑞被其族子曹宗壽脅迫自杀。曹宗壽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以羁縻对待,依然以曹宗壽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滅于闐王國,寺院僧人聞訊,十分恐懼,將文物藏在隱蔽的洞窟中,這就是日後的敦煌遺書。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壽卒,其子曹賢順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聖元年(1023),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景祐二年(1035年),歸義軍政權為李元昊所滅,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賢順以千騎投降西夏。.

新!!: 索勛和归义军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索勛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索勛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邠宁节度使

邠宁节度使,乾元二年(759年)设置,治所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主要辖区是邠州、宁州、庆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彬县、永寿、旬邑、长武和甘肃省东部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大历年间一度合并于朔方节度使。光启元年改为静难军节度使。后来王行瑜、李继徽割据。其后属于李茂贞。后梁乾化四年(914年)被后梁吞并。宋朝亦置静难军节度,金朝废。.

新!!: 索勛和邠宁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朱玫 (唐朝)

朱玫(),邠州(今陝西省彬縣)人。唐末軍閥。 原為徐州叛首庞勋部下裨将,咸通十年(869年)降唐,为邠州戍将,后邠宁节度使李侃调任河东,朱玫随行,为马步都教练使。乾符六年(879年),河东军乱,朱玫被任为三城斩斫使,捕杀乱兵。改河东马步军都虞候。同年十二月,诏以为代州刺史。次年,僖宗诏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将河东军给夏绥节度使诸葛爽以便其南讨农民变军黄巢,郑从谠派牙将论安和时任后院军使朱玫率步骑五千前去,论安擅归,郑从谠斩之,将五千军全部交给朱玫勤王。881年,朱玫为邠州通塞镇将,假装效力黄巢所任邠宁节度使王玫,乘机起兵杀之,以别将李重古为留后,约定合兵讨黄巢。他袭击黄巢军,战于开远门,被枪洞穿咽喉,不死。以功升晋州刺史、邠宁节度副使,合泾、原、岐、陇兵八万屯兴平,号定国砦,为黄巢将王播所围,战于涝上,败走邠州,退屯奉天及龙尾陂,诏命灵、盐军相助。同年升邠宁節度使。882年被任为河南都统。引兵屯中桥,列五壁,进西北面都统。883年春唐僖宗重返长安后,授朱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吴兴侯。次年,僖宗改邠宁为静难。中和五年(885年)三月,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交惡。光啟二年(886年),王重榮上書列舉田令孜十大罪狀。田令孜調撥禁軍,引鄜州(今陝西富縣)、延州(今陝西延安)、靈州(今寧夏靈武)諸道軍,令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討伐王重榮。朱玫反而聯合李克用、王重榮、李昌符反抗田令孜。令孜乃縱火焚燒坊市和宮室,挾僖宗逃往鳳翔(今陝西鳳翔)。朱玫拥李煴为帝,他则自任侍中,专断朝政,又派王行瑜追击僖宗,王行瑜倒戈杀朱玫。.

新!!: 索勛和朱玫 (唐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索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