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5 关系: 博罗金诺战役,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信義宗,俄羅斯帝國陸軍,包岑會戰,列夫·托爾斯泰,列文·奥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切尔尼亚霍夫斯克,元帅,立窝尼亚,第七次反法同盟,第六次反法同盟,維亞濟馬,维捷布斯克,瑞典,莱比锡战役,親王,里加,東普魯士,波的尼亞灣,滑铁卢战役,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拿破仑一世。
- 1761年出生
- 1818年逝世
- 俄法战争
- 俄罗斯帝国议会成员
- 俄罗斯帝国贵族
- 拿破仑战争俄罗斯指挥官
- 芬兰大公国总督
- 骑兵指挥官
博罗金诺战役
博羅金諾之戰 (俄語: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 法語:Bataille de la Moskowa) (1812年9月7日) 是所有拿破崙戰爭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單日戰鬥,超過二十五萬士兵投進了戰場,造成至少七萬人死傷。由法皇拿破崙一世所領導的法軍對陣俄羅斯帝國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率領的俄軍。 戰鬥發生在莫扎伊斯克鎮以西的博羅金諾村附近。法軍雖然奪取了各個重要據點,俄軍也因戰略考量和差劣的軍隊素質被迫撤退,戰果卻沒有讓拿破崙有半點高興。這次戰鬥是拿破崙在俄羅斯境內的最後一次攻勢,是侵俄戰役中的轉折點。.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俄語羅馬化: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俄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历史学家,政论家。俄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十九世纪前期文学领域中最具声望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之父”,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全貌堪称“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他不仅支持十二月党人的某些观点,更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社会性的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青铜骑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說《黑桃皇后》、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親王('''პეტრე ბაგრატიონი'''. 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Багратио́н;),俄羅斯帝國陸軍上將、親王。巴格拉季昂是格魯吉亞巴格拉季昂皇族的後裔。.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俄羅斯帝國陸軍
俄羅斯帝國陸軍(Ру́сская импера́торская а́рмия.),是俄羅斯帝國的陸軍部隊,在1721年彼得大帝稱帝、俄羅斯帝國成立後創建,直至1917年俄國革命解散。在19世紀中葉,俄羅斯帝國陸軍由超過900,000名正規軍及近250,000名非常備軍人(多數為哥薩克人)組成。.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俄羅斯帝國陸軍
包岑會戰
包岑會戰爆發於1813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於包岑展開戰鬥。反法同盟雖被拿破崙打敗,卻因為內伊的判斷錯誤而順利逃出法軍包圍圈,這場戰役後,拿破崙的法軍開始漸趨劣勢。.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拉丁化:Lev Nikolayevich Tolstoy;—),俄國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爾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托尔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视作经典的長篇小說,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列夫·托爾斯泰
列文·奥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
列文·奥古斯特·戈特利布·西奥菲尔(Levin August Gottlieb Theophil,俄语:莱昂蒂·莱昂蒂耶维奇·本尼格森伯爵 ,Leonty Leontyevich, Count von Bennigsen,), 俄罗斯帝国將軍、伯爵。初在漢諾威的軍隊中服役,1773年參加俄軍,1774和1778年同奥斯曼帝国作戰,1787年成為上校,1793年參加鎮壓波蘭起義,1801年任立陶宛總督,1802年升騎兵上將,1805年任集團軍司令,曾保衛普烏圖斯克。.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列文·奥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
切尔尼亚霍夫斯克
切尔尼亚霍夫斯克(俄语:Черняхо́вск) ,又称因斯特堡(德语:Insterburg),立陶宛语称“Įsrūtis”,波兰语称“Wystruć”,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一座城市,2002年人口普查人口44,323。 1336年,条顿骑士团建立一座名为“因斯特堡”的城堡,后来城堡周边开始有人聚居,当地亦被称为因斯特堡。1944年7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斯特堡被英国皇家空军猛烈轰炸,1945年1月21日至22日又遭到苏联红军攻击。大战后,原属德国的因斯特堡成为苏联的一部分,1946年改名“切尔尼亚霍夫斯克”,以纪念苏联二战时的将军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克
元帅
元帅是一个军衔等级,处于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次。.
立窝尼亚
立窝尼亚(Livonia),一译利沃尼亚、利夫兰(Livland),是欧洲北部的历史地区。.
第七次反法同盟
#重定向 百日王朝.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第七次反法同盟
第六次反法同盟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年—1814年)中,由匈牙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及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組成的同盟,打敗了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拿破崙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仑陷入困境。在1813年十月的萊比錫戰役中,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250萬軍人參與了戰爭,總共約有200萬人陣亡。重要战役包括民族會戰及斯摩棱斯克戰役等。.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維亞濟馬
維亞濟馬 (Вя́зьма)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東部的一個城市。2002年人口57,545人。 1239年首見於文獻。1494年被納入莫斯科大公國。拿破崙和希特勒侵俄時期這裡都爆發過激戰。有鐵路聯繫莫斯科、聖彼得堡、卡盧加和布良斯克。.
维捷布斯克
维捷布斯克(Ві́цебск, Łacinka: Viciebsk,; Ви́тебск,; Witebsk, וויטעבסק)是位于白俄罗斯东北方边境、维捷布斯克州首府。距离俄罗斯斯摩棱斯克100公里左右。2014年人口363,061,是白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發生於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因參戰國家和民族眾多,所以莱比锡战役亦被稱為“民族會戰”。拿破崙以十八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國三十萬聯軍苦戰,最後敗陣。拿破崙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後返回巴黎。 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崙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崙的戰敗代表著拿破崙統治德意志的最後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展开,戰敗後,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去(1821年5月5日)。.
親王
#重定向 王爵.
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波的尼亞灣
波的尼亚湾(Pohjanlahti;Bottniska viken)是一個位於波罗的海北部的海湾。.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Bataille de Waterloo,Slag bij Waterloo,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國,荷蘭聯合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戰役。這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在这場戰役中,大英帝國的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的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場戰役的勝負決定了拿破崙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国的覆滅。後世也經常將重大的失敗代稱為滑鐵盧。 1815年拿破崙率旧部逃离厄爾巴岛,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奥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12万法軍主力在里尼之戰击败馮·布呂歇爾将军率领的普軍,隨後派遣埃曼努尔·格鲁希元帥帶領3万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赶到比利时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率领的英軍對峙。但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追蹤。馮·布呂歇爾花了一个上午重整軍隊,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于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的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正當拿破崙將要宣佈獲勝之刻,馮·布呂歇爾率领的普軍赶到并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普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岛,于六年後逝世。.
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俄语:Смоленск)位于俄罗斯西部第聂伯河畔,距离莫斯科360公里,是斯摩棱斯克州的首府。斯摩棱斯克得名于树脂(Смола),因为当地的松树林很茂盛,过去一直都是松香(Канифоль)的出产地。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座机在斯摩棱斯克机场降落失败坠毁,机上包含总统夫妇、波兰国家银行总裁、波兰陆军司令在內共132人全数遇难。.
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一次斯摩棱斯克之戰發生於1812年8月17日,拿破崙指揮約17萬5千法軍,與俄軍展開攻防戰,當夜俄軍放火燒城後撤退。.
查看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另见
1761年出生
- 亚历山大·斯科特·布利特
- 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
- 史密森·特南特
- 和裕皇贵妃
- 基斯杜化·雷蒙德·佩里
- 塞利姆三世
- 塞缪尔·德克斯特
- 奥古斯特·巴奇
- 威廉·克理
- 威廉·格雷戈尔
- 安东宁·弗拉尼茨基
- 安托万·巴纳夫
- 庇護八世
- 斯坦尼斯瓦夫·莫克罗诺夫斯基
- 杜莎夫人
- 理查德·安东尼·索尔兹伯里
- 艾伯特·加勒廷
- 艾尔默·伯克·兰伯特
- 蔡牵
- 近衛經熙
- 酒井抱一
- 阮文瑞
- 马瑟·布朗
- 鷹司政熙
1818年逝世
- 亚历山大·佩蒂翁
- 亨利·李三世
- 伊能忠敬
- 列奥波德·科策卢
- 加斯帕尔·蒙日
- 卡斯帕尔·韦塞尔
- 卡爾十三世
- 司马江汉
- 基斯杜化·雷蒙德·佩里
- 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
-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的夏洛特
- 沃倫·黑斯廷斯
- 约翰·戈特利布·甘恩
- 翁方綱
- 艾碧該·亞當斯
- 萨拉·索菲亚·班克斯
- 阿瑟·聖克萊
- 馬修·格雷戈瑞·路易斯
俄法战争
俄罗斯帝国议会成员
-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古契科夫
- 亚历山大·布雷金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特列波夫
-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
- 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
-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
- 伊万·帕斯克维奇
- 伊万·洛吉诺维奇·戈列梅金
- 加甫里尔·杰尔查文
-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 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
-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
- 帕夫·赫里斯托福羅維奇·馮·葛拉必
- 帕维尔·奇恰戈夫
- 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
-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 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维尔纳茨基
- 彼得·彼得罗维奇·谢苗诺夫-天山斯基
- 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
-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
- 普提雅廷
-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
- 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
- 羅拔諾甫
-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
- 谢尔盖·维特
- 费奥多尔·彼得罗维奇·利特克
- 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
-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叶尔莫洛夫
俄罗斯帝国贵族
-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别斯图热夫
- 亚历山大·普希金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什科夫
-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特列波夫
- 亞歷山大·史克里亞賓
- 伊万·帕斯克维奇
- 卢德米拉·契琳娜
-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 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
- 娜塔莉亞·帕夫諾芙娜·帕雷
- 孔德拉季·费奥多洛维奇·雷列耶夫
- 季米特里·羅曼諾維奇
- 季莫菲·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
- 尼古拉·古米廖夫
-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
-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 弗拉基米尔·列宁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
- 彼得·巴格拉季昂
- 彼得·彼得罗维奇·拉西
- 彼德·狄曼斯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戈利钦
- 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
- 波雅尔
-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戈洛夫宁
- 瓦西麗莎·沃洛霍娃
- 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拉扎列夫
-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
- 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
- 维亚切斯拉夫·缅任斯基
- 维克托·佩佩利亚耶夫
- 羅拔諾甫
-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 費利克斯·尤蘇波夫
- 費奧多爾·秋切夫
- 费岳多
- 韦贝
- 鲍里斯·鲍里索维奇·戈利岑
拿破仑战争俄罗斯指挥官
-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 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
- 伊万·帕斯克维奇
- 利奥波德一世 (比利时)
- 奥古斯特 (奥尔登堡)
- 帕维尔·奇恰戈夫
- 彼得·巴格拉季昂
-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
- 托爾斯泰家族
-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 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烏沙科夫
-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叶尔莫洛夫
芬兰大公国总督
骑兵指挥官
亦称为 巴克萊·德托利,巴克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