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五種

指数 第五種

五種,字興先,京兆長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司空第五倫曾孫。《後漢書·第五種傳》.

35 关系: 司徒司空大赦季布孙子山东省中常侍东汉京兆尹延熹徐州 (九州)刺史單超咸阳市冀州 (九州)兗州光祿勳第五元先第五倫監獄蔡東藩臧旻陈蕃陕西省暗杀楊秉汉桓帝泰山泰山郡洛阳市濟陰郡朱穆朔方郡流民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第五種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第五種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大赦

大赦是赦免的一种,它是指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某一范围内的罪犯一律予以赦免的制度。大赦的效力很大,它不仅免除刑罚的执行,而且使犯罪也归于消灭。经过大赦之人,其刑事责任完全归于消灭。尚未追诉的,不再追诉;已经追诉的,撤销追诉;已受罪、刑宣告的,宣告归于无效。.

新!!: 第五種和大赦 · 查看更多 »

季布

季布(生卒年不詳),秦末楚地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资料来源出处?),曾效力於項羽,並於多次戰役中嶄露頭角,擊敗劉邦軍隊。項羽敗亡後,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後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為郎中。惠帝時,官至中郎將。文帝时,任河东郡守。.

新!!: 第五種和季布 · 查看更多 »

孙子

孙子可以指:.

新!!: 第五種和孙子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第五種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中常侍

中常侍,中国汉朝、北齐时的官衔。 有研究者认为,西漢的中常侍来源于秦朝官职。一開始的稱呼是「常侍」,或稱常侍郎。漢武帝時東方朔曾為常侍郎。第一个有记载的中常侍是汉元帝的岳父许嘉。他可能在初元之前就获得这一职衔。当時,中常侍僅是虛銜,多為皇帝愛倖之宦臣,無定員,凡列侯、將軍、卿大夫等,得此加銜,可出入禁中。 東漢漢明帝时,中常侍定員四人,雜用士人、宦官,其秩為千石,後又增為二千石。漢和帝時宦官鄭眾因參與帷幄,立有大功。中常侍員額增至十人。漢代宦官干政,亦是自鄭眾始。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在丈夫逝世后,主政十六年。因女性主政,多用宦官。此时,中常侍已非加官,成为本职官名。汉灵帝时,有十常侍。東漢末年增至十二人,兼領卿署,宦官竟可權傾人主。曹魏时,这一官衔被弃之不用,代以散骑常侍。北齐有中侍中省,置中侍中二人,中常侍四人。隋朝为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等官。.

新!!: 第五種和中常侍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第五種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京兆尹

京兆尹,中國古代官職,相當於今日首都地區的行政首長。三國以後改稱京兆郡。.

新!!: 第五種和京兆尹 · 查看更多 »

延熹

延熹(158年六月-167年六月)是东汉皇帝汉桓帝刘志的第六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計10年。延熹十年六月改元永康元年。.

新!!: 第五種和延熹 · 查看更多 »

徐州 (九州)

徐州,漢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

新!!: 第五種和徐州 (九州)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第五種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單超

单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东汉朝宦官。 桓帝初為中常侍,時外戚梁冀當權,单超和河南尹梁不疑(梁冀弟)有矛盾。延熹二年(159年),梁太后逝世,早對梁冀專權亂政不滿的漢桓帝刘志對单超咬臂出血,作为盟誓。借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個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殺死梁冀,其全族都一併被殺。五宦官同日封侯,單超被封為新豐侯,食邑二万戶。單超弟單安擔任河東太守,單安子單匡擔任濟陰太守。 后单超病,皇帝遣使拜单超为车骑将军。第二年,丙午,新豐侯單超卒,賜東園祕器,棺中玉具。.

新!!: 第五種和單超 · 查看更多 »

咸阳市

咸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沿岸;距西安25千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经市区。咸阳辖区面积10196平方千米,总人口504万人,下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9个县,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大部分(包括秦汉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和泾河新城的全部以及沣东新城的部分区域)均位于咸阳市境内;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于1997年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 咸陽是中国著名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都城所在地,在周朝、西汉和唐朝均为京畿重地。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的咸阳,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2005年当选中国十佳宜居地级市。2014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咸阳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西安(咸阳)大都市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新!!: 第五種和咸阳市 · 查看更多 »

冀州 (九州)

冀州,是漢族传统中的漢地九州之一,冀州地区即今日之山西、河北、遼寧三省及其附近地带。 冀州与兗、青、徐、扬、荆、梁、雍、豫等州合称为九州。.

新!!: 第五種和冀州 (九州) · 查看更多 »

兗州

#重定向 兖州区.

新!!: 第五種和兗州 · 查看更多 »

光祿勳

光祿勳,中国古代官名。 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称郎中令。秦朝相沿,为九卿之一,掌管宿卫侍从之官,汉武帝时改为光祿勳,东汉末年一度称郎中令,魏晋再改为光祿勳。據錢穆考證,光祿勳三字本為光麓閽之音借,乃指皇家門房。开始的时候,大夫、仆射、郎中、侍郎、常侍都是郎中令的属官,而汉朝行察举制,诸郡国秀才孝廉俱得先补光禄所辖五官署、左署、右署之中郎、侍郎、郎中,俗谓“三署郎”,经过培养考核后方得任官,此制使得光禄俨然有了后世吏部的职权。九卿职权渐为尚书省六曹侵吞以后,至南北朝光禄已不常设。晋朝时管理皇室膳食的太官署始隶光禄,北齐据此设立光禄寺,光祿勳改称光禄寺卿(南梁称光禄卿),职权仅剩管理皇室的膳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新!!: 第五種和光祿勳 · 查看更多 »

第五元先

五元先,京兆人,曾任兖州刺史。 第五是一種複姓。第五元先其事蹟不详。僅知鄭玄曾經師從第五元先,《后汉书·郑玄列传》載:鄭玄“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 一說第五元先應為“第五元”之誤,證據是唐代史承节《郑公祠碑》作“第五元”,並无“先”字。又《简庄缀文》卷三《元本后汉书跋》--:“今本《郑康成传》:‘师事京兆第五元’,是本‘元’下多‘先’字。” 一說“先”字可作“先生”。第五元先即第五元先生。 又一說,第五元先即是第五種,字兴先。官至兖州刺史。曾弹劾中常侍单超,时人稱:“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新!!: 第五種和第五元先 · 查看更多 »

第五倫

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縣(今陝西咸陽)人。東漢司空。.

新!!: 第五種和第五倫 · 查看更多 »

監獄

監獄,中國歷史古代稱囹圄,是拘禁囚犯的場所。 在美国,有部分监狱是私营的。如美国感化公司。.

新!!: 第五種和監獄 · 查看更多 »

舜(拼音:shùn),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的五帝之一,名重華;生於姚墟,故'''姚'''姓,后居于妫水之边,故妫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禅让」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中庸引述孔子稱舜「德為聖人,尊為天子」。.

新!!: 第五種和舜 · 查看更多 »

蔡東藩

蔡东藩(),名郕,字椿寿,号东藩,中国清朝至民国年间浙江省山阴县临浦(今属萧山)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

新!!: 第五種和蔡東藩 · 查看更多 »

臧旻

臧旻,东汉徐州广陵郡射阳(今江苏省宝应東北射陽湖鎮)人,汉灵帝时代的将领,历任揚州刺史。对西域的土地、风俗、人物非常熟悉。 曾以徐州從事的身份上書求赦第五種。《後漢書·第五種傳》:種匿於閭、甄氏數年,徐州從事臧旻上書訟之曰:……(《上書訟第五種》) 後任揚州刺史,把當地名士陸康推舉為茂才,提拔為高成縣令。 熹平元年(172年)十一月,奉命討伐會稽叛民許生。三年(174年)十一月,大勝,提拔功臣孫堅。因此功遷任為使匈奴中郎将。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和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护乌桓校尉夏育出击鲜卑,失败,士卒死之十有七八,三將因此被徵回朝下獄,廢為庶人。 不久天下大赦,臧旻出獄,最終僅歷任中山、太原二郡守。其子臧洪。.

新!!: 第五種和臧旻 · 查看更多 »

陈蕃

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东汉末著名大臣,漢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後與外戚竇武等人合謀盡誅宦官失敗被殺,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

新!!: 第五種和陈蕃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第五種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暗杀

暗杀或称行刺,密裁指因為一些原因而进行的谋杀,常常是政治因素。执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一些恐怖组织(最早为中世纪的阿萨辛派,其后则有近代的爱尔兰新芬党、意大利烧炭党、俄罗斯民意党和中国斧头帮等)常派出刺客謀刺各国元首、重要領袖。同樣地,许多国家的情报機構或秘密警察也都秘密地訓練刺客,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俄國的國安會(KGB)、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以色列的情報特勤局(Mossad)和中國的國安部(MSS)等,用以刺殺敵國或恐怖组织的高階领导人及持不同政見者。 在政治與軍事謀略上,暗殺的目的是藉由結束敵對勢力首腦的生命,以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恫嚇或瓦解敵方士氣、混亂或癱瘓敵方指揮系統。在執行方法上,常見的有刺殺、射殺、毒殺、斬殺、自殺式炸彈攻擊等,但情报單位執行時,重要目標常以製造車禍、空難、疾病、火災、失足、溺水、電擊、食物中毒、親友互殘等方式,將景況安排為意外,且為安排該等景況,常造成目標親屬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員傷亡,隱藏目標則以綁架至秘密處所執行,屍體銷毀後往往無法尋獲。查緝偵察人員最終多僅能以失蹤結案。另外有時為摧殺目標,常以誘餌誘引目標,誘餌往往藉由犧牲,使目標暴露蹤跡或共同毀滅,以達暗殺之目的。.

新!!: 第五種和暗杀 · 查看更多 »

楊秉

楊秉(),字叔節,中國東漢時期弘農華陰人(今陕西华阴东)。楊秉是楊震之子,為「銜環」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第二代,以清廉著稱。.

新!!: 第五種和楊秉 · 查看更多 »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桓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桓帝」,他是汉章帝曾孙,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位21年。.

新!!: 第五種和汉桓帝 · 查看更多 »

泰山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是中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7年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遗产之一。.

新!!: 第五種和泰山 · 查看更多 »

泰山郡

泰山郡,一作太山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始置,其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萊蕪市及淄博市南部、臨沂市西北部、濟寧市東北部一帶。郡治在博縣(縣治在今泰安市泰山區東),後徙治奉高縣(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鎮南)。東漢、魏晉仍之。北魏時徙治鉅平縣(縣治在今泰安市岱岳区南)。北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治博平縣(博縣)。隋初廢。.

新!!: 第五種和泰山郡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第五種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濟陰郡

濟陰郡,中国古郡名,治所濟陰县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菏泽、定陶、东明、鄄城等市县地及成武、巨野等县部分地区,北至濮阳地区。.

新!!: 第五種和濟陰郡 · 查看更多 »

朱穆

朱穆(),字公叔,東漢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朱暉之孫。東漢官員,為人節儉,家無餘財。死後,門人私自上諡號文忠。.

新!!: 第五種和朱穆 · 查看更多 »

朔方郡

朔方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為新秦中,屬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破匈奴,以河南地置五原郡、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朔方縣(縣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北)。隸屬于朔方刺史部。東漢時移治臨戎縣,屬并州,後僑置于五原郡內。建安二十年(215年)廢。北魏、隋于夏州(今陝西境內)復置朔方郡。唐廢。.

新!!: 第五種和朔方郡 · 查看更多 »

流民

流民,又稱流人、流亡、流户、流冗、流庸、流离、流者及盲流等,是中國歷史上對於轉徙四處的無業游民稱呼,一般都是逃荒的農民,天災、苛吏、土地兼併、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 最早在《詩·大雅·召曼》曰:“瘼我饑饉,民卒流亡。”,管仲在齐国提出“禁迁徙,止流民”政策,以控制人口流动。漢朝流民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元狩四年,山东大水,有流民七十余万人;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哀帝時流民“以十萬數”,华歆收容流民,“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宋朝也有大量流民,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齐王张令公外传》:“令招农户,令自耕种,流民渐归。” 明朝中葉以後,流民問題最烈,甚至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朝中葉以後,“灾眚频仍、催科无序,数年之逋,取盈一时”,流民一直是历代朝廷的腹心之疾,福建连江县永乐初与洪熙元年相比,“户口什去其三四。”成化元年(1465年),户科给事中袁芳等言:“比年以来,救荒无术,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成化七年,荆襄山区屯聚流民九十三万八千余人。闖王李自成也算是流民出身。清代封鎖东北,嚴令禁漢人出關,但流民“擔擔提籃,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乾隆十一年,“東省被災州縣,流民出口”。民国画家蔣兆和绘有《流民圖》。 有明一代,除农民外,大量的匠户、军户、灶丁寺工商業也易於流亡,正统元年,山东都转运司“所属各盐场,在逃灶户3350余户。棚民也算是流民的一種。流民是黑社會的基本組成。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劉通、石龍、馮子龍等於房縣大石廠立黃旗起義,杀都指挥以下军官三十八人,擁眾數十萬。成化六年十一月,又有李原、小王洪起義,流民附和者達百萬人。史稱鄖陽民變。明廷派都御史项忠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与湖广总兵李震前往镇压。项忠军对流民进行屠杀,尽草剃之,死者枕藉山谷。.

新!!: 第五種和流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