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4 关系: 占领阿劳卡尼亚,大西洋,大英百科全书,安地斯山脈,尼古拉斯·阿韦利亚内达,巴塔哥尼亞,布宜諾斯艾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七月九日城,丘布特省,丘布特河,五月二十五日城,内乌肯省,內格羅河 (阿根廷),种族灭绝,种族文化灭绝,科罗拉多河 (阿根廷),西班牙帝國,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马普切人,麦哲伦海峡,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阿劳坎尼亚和巴塔哥尼亚王国,阿根廷,阿根廷军队,阿根廷的威尔士人定居点,门多萨省,蓬塔阿雷纳斯,陣亡,战俘,无主土地,拉潘帕省,拉普拉塔河,普孔。
- 19世紀衝突
- 19世纪阿根廷
- 阿根廷冲突
- 阿根廷戰爭
- 马普切人
占领阿劳卡尼亚
占领阿劳卡尼亚(Ocupación de la Araucanía)(1861-1883)是智利军队与拓荒者们对马普切人领地的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协议,以及渗透。它们最终导致了阿劳卡尼亚被吞并入智利的国有领土。智利当局称这一过程为阿劳卡尼亚的和解(Pacificación de la Araucanía)。.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大西洋
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書》(又称《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仍然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爱丁堡首次面世,便馬上受到讀者歡迎,規模日漸龐大。平均13年左右出一个新版。1801年的第三版已經達到21冊。它日盛的地位使招募知名的貢獻者更容易。1875年至1889年間的第9版和1911年的第11版已經被認為是學術與文學風格的標誌性百科全書。自從第11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慢慢變得精簡以打進北美市場。1933年,《大英百科全書》是首部百科全書採納「連續性修訂」政策,即不斷再版並且定期更新條目。 Aside from providing an excellent summary of the Britannica's history and early spin-off products, thi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life-cycle of a typical Britannica edition.
安地斯山脈
安地斯山脈(西班牙語:Cordillera de los Andes;奇楚亞語:Walla Antikuna),也稱安弟斯山脈或安蒂斯山脈,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位於南美洲的西岸,約7,000公里長,200至700公里寬(最寬的部份在南緯18度到20度之間),平均高度約4,000公尺,由北到南經過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智利及阿根廷等國。 安地斯山脈由於其中的,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區域。安地斯山脈中有幾個高原,其中也有一些大城市,例如基多、波哥大、阿雷基帕、麥德林、蘇克雷、梅里達市和拉巴。阿爾蒂普拉諾高原是世界第二大的高原,僅次於亚洲的青藏高原。安地斯山脈依氣候可分為三區:、及。 安地斯山脈是全球除亞洲外最高的山脈,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境內的阿空加瓜山,高度6,962公尺,是美洲第一高峰,也是世界第一高的火山。因為地球自转產生的,赤道位置的地球半徑會較其他地方要大,因此位於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山是地表離地心最远的位置。世界最高的火山在安地斯山脈,包括高度為6,893公尺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山,另外在安地斯山脈有五十座火山的高度超過6,000公尺。安第斯山脉中的图蓬加托火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海拔约6,600米。.
尼古拉斯·阿韦利亚内达
尼古拉斯·雷米希奥·奥雷利奥·阿韦利亚内达·席尔瓦(西班牙语:Nicolás Remigio Aurelio Avellaneda Silva,),阿根廷政治家和记者,阿根廷总统(1874—1880年)。 阿韦利亚内达的主要贡献是在任期内银行和教育改革,导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1859年他成为众院议员,1866年任阿道夫·阿尔西纳政府部长,在萨米恩托政府任司法和教育部长,并且实施教育改革。 1874年阿韦利亚内达获得了总统的职务,巴托洛梅·米特雷部署军队反对阿韦利亚内,由于萨米恩托的支持,最终米特雷臣服,给国家带来和平。面对严肃的经济危机,集中他的努力,在土地的控制以沙漠和扩展铁路,促进谷物和肉类出口。 他还是一位多产作家,他是被选举最年轻的阿根廷总统。阿根廷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港口城市和行政區阿韦利亚内达1914年為紀念他,重新以他的名字命名。 Category:阿根廷總統 Category:阿根廷军人.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西班牙語:Patagonia)一般是指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或以南緯40度為界)的地區;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內,小部分則屬於智利。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一千公尺上下的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為主,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谷,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 該地區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一方面位處於西風帶的背風面,一方面受沿岸的福克蘭寒流的影響,因此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6-20℃,愈往南部更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區形成荒漠,被稱作巴塔哥尼亞沙漠。 該地區氣候的影響,農業不發達,北部有河水灌溉處可生產水果、苜蓿、橄欖等;南部則植物稀少;西北部高原有石油、鐵、錳等礦產。該地居民主要有雅馬納人、阿拉卡盧夫人,此外也有少數巴塔哥尼亞土著。巴塔哥尼亞有威爾斯以外最大的威爾斯人社群。.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意为“好空氣”),当地華人常略稱為布宜諾市或布市。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直譯:銀之河)南岸、南美洲东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2014年,在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Gran Buenos Aires)有常住人口17,180,000,是拉丁美洲第二大都会区,仅次于大圣保罗地区(2012年19,956,590人)。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拉丁美洲最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La Avenida 9 de Julio)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公尺寬(超過16车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的发源地就在布市的博卡区(La Boca)。 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评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Buenos Aires)為南美國家阿根廷二十三省之一,位於阿根廷東部臨海處(如右圖之2位置),該省首府為拉普拉塔(La Plata)。 B.
七月九日城
七月九日城(西班牙语:Nueve de Julio),阿根廷东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城市,位于该省西北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总人口3.4万。.
丘布特省
丘布特省(Chubut)為南美國家阿根廷二十三省之一,位於阿根廷中部(如右圖之5位置),該省首府為罗森(Rawson)。 *.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丘布特省
丘布特河
丘布特河(西班牙語:Río Chubut;Afon Camwy)是阿根廷的河流,位於該國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河道全長約800公里,發源自安第斯山脈,最終在羅森注入大西洋,是熱門的鱒魚捕捉地點。 Category:阿根廷河流.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丘布特河
五月二十五日城
五月二十五日城(Veinticinco de Mayo/25 de mayo,意譯:5月25日)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正中的市鎮,人口3.5萬,面積4,769平方公里。.
内乌肯省
内乌肯省(Neuquén)為南美國家阿根廷二十三省之一,位於阿根廷西部(如右圖之15位置),該省首府為内乌肯(Neuquén)。 N.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内乌肯省
內格羅河 (阿根廷)
內格羅河(西班牙語:Río Negro)是阿根廷的河流,河道全長635公里,集水區面積132,275平方公里,由利邁河和內烏肯河匯流而成,流經內格羅河省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最終注入大西洋。.
种族灭绝
族滅絕(genocide)或群體滅絕,是指人為的、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對一个或一些人種、民族、宗教或國民团体進行全體性或局部性的屠殺。但法律學者對于種族滅絕中局部性的程度,仍存在爭議。该词最早由波兰籍犹太法律学者拉斐爾·萊姆金在1944年提出。其中“genos”来源于希腊语“génos”,意思为部落或家庭;后缀“-cide”来源于拉丁语“cidium”或法语“cide”,意思为杀害《牛津英语词典 》2004年第二版。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60A號決議《防止及懲治灭绝種族罪公約》,简称CPPCG條約。该条约于1951年1月12日生效,其中第二条对种族灭绝行为定义如下 :.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种族灭绝
种族文化灭绝
种族文化灭绝(ethnocide)或中譯族群滅絕、 族群終結、 民族文化滅絕等等,為律師拉斐爾·萊姆金於1933年提出做為種族滅絕(英文:genocide)概念可代換的同義詞,然而因諸多歷史因素並未如種族滅絕一詞廣泛被採納Lemkin, Raphael.
科罗拉多河 (阿根廷)
科罗拉多河(西班牙语:Río Colorado),阿根廷南部一河流,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东麓,向东偏东南方向流入大西洋,全长约1000公里,仅下游300公里可通航不超过2米长的小船。该河常被认为是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亚的分界线。 Category:阿根廷河流.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是指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分地區、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转化而成的新国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并成为了现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还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属地区)。.
马普切人
普切人(Mapuche,大地的子民)是一群生活在智利中南部和阿根廷西南部的原住民。他们是一个分布广泛的种族,由各种各样的族群们组成,但是这些族群们有着共同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共同的宗教与语言。他们的影响曾经扩大到了阿空加瓜河与奇洛埃群岛之间,并在之后向东分布到了阿根廷的彭巴平原。马普切人佔智利人口约4%,并尤其地集中在阿劳卡尼亚,而由于移民活动,在圣地亚哥也有许多的马普切人。 马普切人一词可以指阿劳卡尼亚的全体皮昆切人(Pikunche,北方人)、威利切人(Williche,南方人)、伍卢切人(Nguluche,西方人),或者专指阿劳卡尼亚的伍卢切人。马普切人传统的经济是基于农业的,而他们的传统社会组织是由广泛的氏族构成的。马普切人的氏族由酋长(longko,头脑,或酋长)统治,然而在战争时期,他们会联合在一个更大的群体里,并选举一位战争领袖(toki,斧子、战斧,或持斧者)来领导他们。 在西班牙人抵达前,阿劳卡尼亚的马普切人生活在伊塔塔河与托尔滕河之间的多山谷地区,而此时,生活在托尔滕河以南的则是威利切人,而昆科人(Kumikoche,红水之人;西班牙语:Cunco或Junco)则生活在遥远南部的奇洛埃群岛。在17、18、19世纪,马普切群体向东迁移到了安第斯山脉与彭巴平原,同波亚人(Vuriloche,另一侧之人;西班牙语:Poya)、佩文切人(Peweṉche,智利南洋杉之人)混居,并与之建立了关系。与此同时,彭巴地区的三个族群──普韦勒切人(Pwelche,东方人)、然格勒切人(Rankülche,茅草之人),以及北边的切韦勒切人(Chewelche,狂热之人)──也同马普切群体有了接触。切韦勒切人采纳了马普切语和马普切人的一些文化,这便是所谓的阿劳卡尼亚化。 在历史上,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者曾经称马普切人为阿劳卡尼亚人(西班牙语:Araucano)。不过,现在一些人通常认为这个词含有贬义。克丘亚语中的awqa(反叛者,敌人)一词可能不是“阿劳卡尼亚人”的词根,“阿劳卡尼亚”这个地区的名字更可能来自阿劳科这座城市的名字(马普切语:Ragko,粘土一样的水)。 在殖民时期,一些马普切人与西班牙人往来,由此在智利诞生了一大群混血儿,但是阿劳卡尼亚与巴塔哥尼亚的马普切人社会依然是独立的,直到19世纪晚期,智利占领了阿劳卡尼亚,阿根廷征服了沙漠。从那之后,马普切人成为了这两个国家的公民。今天,许多马普切人和马普切人共同体在进行着所谓的马普切人的斗争,在智利与阿根廷争取土地和固有的权利。.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马普切人
麦哲伦海峡
Strait of Magellan, in 's southern tip.
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
胡安·曼努埃尔·何塞·多明戈·奥尔蒂斯·德·罗萨斯·洛佩斯·德·奥索尔尼奥(Juan Manuel José Domingo Ortiz de Rosas y López de Osornio,),简称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 阿根廷軍事和政治領導人,从1829年至1852年统治阿根廷。罗萨斯是拉丁美洲第一个考迪略主义獨裁統治者。 罗萨斯出身於擁有幾處最大養牛場的农场主家庭,1827年任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武装部队总司令。1829~1832年在联邦派支持下任省长。1833~1834年发动讨伐南方印第安人的“荒漠远征”。1835年再度任省长,强迫省立法会议授予他“无限权力”,建立起专制统治,并掌握阿根廷各省外交权力。1839年派兵侵入乌拉圭,1843~1851年参与围攻蒙得维的亚。1852年2月3日在卡塞罗斯战役中被乌尔基萨领导的联军击败,逃亡英国。1877年3月14日卒于英国南安普敦。 R R Category:考迪羅 Category: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
阿劳坎尼亚和巴塔哥尼亚王国
阿劳坎尼亚和巴塔哥尼亚王国(Reino de la Araucanía y la Patagonia)位于南美洲南部,于19世纪中叶由一名为馬普切印地安人爭取權益的法国民權律师奥雷利耶-安托万·德·图龙(Orélie-Antoine de Tounens)所创建。当时土著的马普切人陷于一场绝望的保存自身独立的武装斗争中,面临智利和阿根廷政府的敌对军队和经济侵蚀,他们觊觎马普切土地的农业潜力。 在1860年访问该地区时,奥尔利耶-安托万开始同情马普切人的事业,而马普切人的领袖反过来选举他升任国王的职位,他们可能认为由一名欧洲人代表他们,这一事业可以更好地运作。之后奥尔利耶-安托万建立了政府,设定了蓝白绿色的国旗,并以“新法蘭西”的名义铸造了该国的钱币。 他试图让马普切被国际认可的努力,被智利和阿根廷政府所阻挠。他被逮捕,投入监狱,并被以多个理由驱逐。奥雷利耶-安托万一世国王于1878年在法国贫困潦倒而死。多年来,他都在为重获王国的合法性而斗争,如今都付诸东流。 国王的继位者菲利普王子现正在法国生活,已放弃了他的前辈对王国统治权的权利,不过他仍然记得奥尔利耶-安托万,在为马普切人进行的自治斗争不断提供帮助,从1988年起,他曾授权铸造40种左右的白铜、银、金和钯材质的钱币。菲利普王子于2014年1月5日在法国舒尔尼亚克镇逝世,享年86岁。 继承者为安东尼奥四世国王,2014年1月9日当选新领导者,2017年12月16日去世于法国。.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阿根廷
阿根廷军队
#重定向 阿根廷军事.
阿根廷的威尔士人定居点
威尔士人在阿根廷的定居点被叫作Y Wladfa,即“殖民地”之意。它更完整的称呼是Y Wladfa Gymreig,即“威尔士人的殖民地”之意。此外,在历史上,它还有两个偶尔使用的名字:Y Wladychfa和Y Wladychfa Gymreig,这两个名字的意思分别为“殖民地”和“威尔士人的殖民地”。威尔士人在阿根廷的定居点始建于1865年,它主要位于巴塔哥尼亚地区遥远南部的丘布特省沿岸。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早期,阿根廷政府支持了欧洲移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以外的地方;在1856年到1875年之间,各个民族的移民们的定居点被建立在了圣菲与恩特雷里奥斯之间,其数量不下于34个。除了在丘布特的主要殖民地以外,44名离开了丘布特的威尔士人还在圣菲建立了一块更小的殖民地,而另一群威尔士人还定居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南部的苏亚雷斯上校镇。在21世纪早期,大约有50000名巴塔哥尼亚人是威尔士裔。那些威尔士裔阿根廷人社区主要是以盖曼、特雷利乌、特雷韦林为中心。根据丘布特該省的估算,说威尔士语者的人数大约有1500人,而其他地方的估算则认为数量为5000人。.
门多萨省
多萨省(Mendoza)為南美國家阿根廷二十三省之一,位於阿根廷西部(如右圖之13位置),該省首府為门多萨(Mendoza)。.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门多萨省
蓬塔阿雷纳斯
蓬塔阿雷纳斯(西班牙语:Punta Arenas)位于智利南部,是麦哲伦海峡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是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的首府,创建于1849年。巴拿马运河修筑前,为大西洋与太平洋间过往船只的加煤和加油站。 蓬塔阿雷纳斯市是麦哲伦海峡的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进入南极的门户,20世纪巴拿马运河开通前曾经是通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必经之路。城市在1927年曾被命名为麦哲伦,但到了1938年,城市名称又重新变为蓬塔阿雷纳斯。 即使到現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亦使其之成為各國前往南極科學考察船隊的重要前進基地及後勤補給站,此外在英阿福克蘭島戰役後,阿根廷方面關閉了聯絡通道,因而也成為英屬福克蘭群島對外交通的重要樞紐。 Category:智利城市 Category:1848年成立的定居点.
陣亡
陣亡(Killed in Action,簡稱KIA)是軍隊當中廣泛用來描述部隊傷亡人員的軍事用語,意指在戰爭中遭受敵軍攻擊或是而死亡的士兵。美國國防部聲明,已經陣亡的軍士主要是遭受敵軍的攻擊,無力反擊時死亡,陣亡士兵來源不包括交通事故、恐怖主義及其他「非敵軍」的原因,陣亡所意指可包括在前線作戰的戰鬥隊伍和陸海空的後援隊伍中的士兵。 KIA代表一個士兵在戰爭中受到攻擊而在到达医疗设施前死亡。而「受傷而死亡」(Die of Wounds,簡稱DOW)意指士兵生還至接受醫學治療,但是依然不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曾制定DWRIA取代DOW(Died of Wounds Received in Action),然而歷史上軍隊與歷史學家都使用前一種首字母縮略字(即KIA)。美军从二战以来都会将战争中失踪的军人在之后归类为失踪推定战死,如曾很短暂地被认定为失踪但一年后就被修改为战死尸体未寻获,在62年后因寻获遗体被修改分类为战死尸体确认(美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办公室称为accounted for,未确认尸体者称为unaccounted for有时也会写成missing,如就朝鲜战争美军尚有八千左右missing,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仍认定这些人活着,事实上民法都规定平民在失踪七年后即推定死亡的)。 日本至二战为止,对于战争中死亡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表述:在当时出版的(也包括二战后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中)战死包括KIA和DOW两种情况,而军人在战场病死称为战病死,如一号作战中日军战死一万二千余人,但是战病死(实际为缺少营养的并发症,也就是大部分饿死)也有同样数目且日军医疗保障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死伤比例为一比二甚至接近一比一的情况。不管军人平民因为卷入战争而失去生命称为战没。但是在现代也有一些日本文献开始将日军死于一场战役的军人统称为战死。.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陣亡
战俘
战俘(英语:prisoner of war,缩写为POW),或稱俘虜,與人質的性質不同,是指在战争各方中,敌对方被另外一方活捉,但并未处死的,用以作为战争交换条件的人。根据1949年8月12日簽訂的《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又稱《日内瓦第三公约》)规定,各国不得虐待战俘,但有時軍方希望從戰俘口中得到最新的戰況,或敵營的下落,因此對戰俘施以重刑,甚至為減少糧食的消耗,而殺害戰俘,也常有因為人力不足,待與較好的軍醫戰俘可能被派往醫院長時間勞動,身強體壯的則被派往礦場、農田當作苦力的情況;通常只有战场上才会出现战俘一词,在后方抓到的应被称为间谍或特务,要依法律进行处罚。.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战俘
无主土地
#重定向 无主地.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无主土地
拉潘帕省
拉潘帕省(La Pampa)為南美國家阿根廷二十三省之一,位於阿根廷南部,該省首府為圣罗莎(Santa Rosa)。 L.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拉潘帕省
拉普拉塔河
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实际上是南美洲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集后形成的一个河口湾。其名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白银之河”。 拉普拉塔河位于南美洲东南部阿根廷和乌拉圭之间,河长約290公里,其宽度从西端两河汇集处的48公里逐渐扩大至东部与大西洋相交处的220公里,最宽处约达29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的河口。西北段因受大量河水注入,为淡水;东南段因海洋影响,为咸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南岸,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则位于东北岸处。.
普孔
普孔是智利阿勞卡尼亞大區的城市,位於特木科東南100公里、聖地亞哥以北780公里。普孔是熱門的旅遊地點,提供不同運動和娛樂活動,夏天有遠足、如滑水、泛舟、觀鳥、釣魚和划獨木舟,而冬天有滑雪、溫泉等。.
查看 第二次荒漠远征和普孔
另见
19世紀衝突
19世纪阿根廷
阿根廷冲突
- 第二次荒漠远征
阿根廷戰爭
- 巴拉圭战争
- 海湾战争
- 福克兰战争
- 第二次荒漠远征
- 阿根廷独立战争
- 骯髒戰爭 (阿根廷)
马普切人
亦称为 沙漠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