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第16屆台北電影節

指数 第16屆台北電影節

2014年台北電影節是在2014年6月27日至7月19日,於臺灣的台北市舉辦。電影大使:莫子儀、張榕容。.

目录

  1. 41 关系: 娄烨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廖克發張作驥張榮吉張榕容張永昌 (導演)余佩真徐漢強刪海經冰毒 (电影)共犯 (2014年電影)神算 (2013年)總舖師 (電影)相愛的七種設計莫子儀行動代號:孫中山餘生—賽德克·巴萊馬志翔趙德胤郊遊 (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電影)蔡明亮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英语陳宏一陳和榆陳玉勳陳湘琪KANO推拿 (電影)林美秀 (演員)李康生李惠仁 (導演)汉语洪淳修易智言曹佑寧2015年台北電影節

娄烨

娄烨(),中國独立电影導演,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被称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娄烨

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

,是臺灣導演李惠仁的紀錄片作品。影片獲得2016年台北電影節的百萬首獎和最佳紀錄片。.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

廖克發

廖克發(LAU Kek-huat,)是一名馬來西亞導演,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實兆遠。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管理系,其後擔任小學教師達五年,隨後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為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廖克發

張作驥

張作驥()為台灣電影導演、編劇,生於台灣嘉義,1996年後獲得多項國內外電影獎項。.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張作驥

張榮吉

張榮吉()台灣導演,出生於台北市,復興美工、崑山科技大學視訊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大學期間開始參與多部短片及紀錄片製作,2001年拍攝第一部紀錄短片《碼頭》,2006年與楊力州導演共同執導《奇蹟的夏天》,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釜山影展超廣角系列單元、東京海洋影展等。2008年執導第一部電影短片《天黑》入圍金馬獎創作短片,並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創作短片。2012年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逆光飛翔》使其獲得第49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2014年挑戰類型的作品《共犯》同時入選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及台北電影獎,也為2014年台北電影節開幕片。.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張榮吉

張榕容

張榕容(Sandrine Pinna,),女演員,2009年以電影陽陽成為最年輕的亞太影展影后。2012年以《逆光飛翔》獲臺北電影節影后,也三次入圍金馬獎,並與王家衛、陳凱歌等國際著名導演合作。她參與的電影作品包含:渺渺、陽陽、逆光飛翔、擺渡人、妖貓傳,皆獲得口碑及迴響;亦擔任過《飆風雷哥》、《寵物當家》等動畫片角色配音。2018年,張榕容以妖貓傳獲得中國華鼎奬最佳女配角。.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張榕容

張永昌 (導演)

張永昌(Kent Chang,1973年-),暱稱肯特、Kent,是台灣的動畫導演、視覺特效導演、肯特動畫數位獨立製片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在動畫領域當中,擔任3D電腦動畫的執導,代表作為動畫電影《夢見》。.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張永昌 (導演)

余佩真

余佩真,是一位出身臺灣臺北的演員及創作歌手。.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余佩真

徐漢強

徐漢強(Jhon Hsu,1981年—),台灣導演,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畢業,2005年金鐘獎最佳單元劇導演獎得主,為金鐘獎史上最年輕的導演。首部劇情長片為改編自台灣自製遊戲《返校 Detention》。.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徐漢強

刪海經

由導演洪淳修所執導的一部紀錄片,影片歷時五年完成,拍攝地為金門縣後豐港。片名發想自記載怪物故事的中國古籍《山海經》,取其諧音為「刪」海經,來隱喻海中一種名為鱟的古生物,因水頭商港的填海造陸工程,導致海洋整個被填平,最後使鱟與漁人失去海洋的故事。該片觸及的不只是生態環境議題,更以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待鱟,思考中國與台灣之間在政治上的矛盾關係,是拍攝鱟相關紀錄片中少見的影片觀點。影片發表後獲多項國內外獎項肯定。.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刪海經

冰毒 (电影)

是赵德胤编剧并执导的一部台湾剧情片,由王兴洪和吴可熙主演。影片以写实风格揉合爱情元素,探讨面对穷困的乱世男女在缅甸边境卷入毒品贩卖的故事。本片於第64屆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首映,並代表台湾角逐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冰毒 (电影)

共犯 (2014年電影)

,是一部於2014年上映的台灣校園犯罪懸疑電影。原著小說入圍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第二屆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複選,原著劇本獲得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第四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銀劇本獎,並被評為「其青春與死亡的對照鮮明少見」。 出品公司包括得藝國際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澤東電影有限公司、香港商亞太星空傳媒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福斯國際電視網)、臺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文創一號股份有限公司、阿榮企業有限公司、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共犯 (2014年電影)

神算 (2013年)

《神算》是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學生劇展》一部作品,描述了一位通靈女孩的生活故事。.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神算 (2013年)

總舖師 (電影)

《總--師》(Zone Pro Site),是一部于2013年上映的台灣喜劇类電影,由夏于喬、林美秀、楊祐寧領銜主演,陳玉勳執導,李烈、葉如芬監製。.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總舖師 (電影)

相愛的七種設計

,為台灣新銳導演陳宏一的第三部劇情長片,由新銳作家神小風編劇,一部關於城市、設計、愛情的電影。由許瑋甯、莫子儀、白梓軒、邱彥翔、陳語安、黃璐、王大陸等主演。獲得台灣101年度第一梯國產電影長片輔導金一般組新台幣400萬元。2014年12月19日上映。.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相愛的七種設計

莫子儀

莫子儀(Mo Tzu-Yi,)台灣演員,畢業於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演出作品橫跨舞台電影電視,高中時期開始參與劇場與影像演出至今。曾四度入圍金鐘獎。此外,莫子儀也是2009年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閃亮之星Rising Stars」,以及2014年第十六屆台北電影節形象大使。.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莫子儀

行動代號:孫中山

《行動代號:孫中山》(Meeting Dr.Sun),2013年由台灣導演易智言執導的喜劇電影,曾獲2014年臺北電影獎最佳編劇獎。張耀升於2014年將其改編爲小說。該故事記敘了兩名臺北最窮的高中生都想要偷走儲藏室中廢棄的孫文銅像的臺灣學生之間的故事。.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行動代號:孫中山

餘生—賽德克·巴萊

,原名《餘生》,是一部由湯湘竹執導的2012年紀錄片。本片以霧社事件為本,訪談遺族、歷史學者與紀錄賽德克族人追尋祖靈發源地「Pusu Qhuni」的過程。本片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音效兩項提名。由於導演湯湘竹此前擔任魏德聖《賽德克·巴萊》之製作團隊以及片名、出品單位的互相關聯,亦被視為《賽德克·巴萊》的系列電影。.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餘生—賽德克·巴萊

馬志翔

志翔(賽德克語:Umin Boya,),台灣男演員、導演。.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馬志翔

趙德胤

趙德胤(Midi Z,,緬甸華裔電影導演,16歲時為留學而移民臺灣,後取得設計碩士學位,其後歸化並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他是電影圈中少數以緬甸華人為拍攝主題的導演。.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趙德胤

郊遊 (電影)

是蔡明亮的第11部劇情長片,於2013年出品。本片入圍第51屆紐約影展、第38屆多倫多影展、第70屆威尼斯影展、第50屆金馬獎與第56屆亞太影展,同時獲選為2013年金馬國際影展開幕片,也是蔡明亮繼《愛情萬歲》、《不散》、《黑眼圈》後第四度角逐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並獲得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亞太影展最佳音效獎。飾演男主角的李康生憑藉此片榮膺金馬、亞太影帝。蔡明亮亦公開表示此片應為創作的最後一部劇情片,未來將專注於「更像藝術品」的電影與短片作品。.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郊遊 (電影)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電影)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The Midnight After)是一部由陳果執導的科幻電影,改编自香港高登討論區上連載,由Mr.所著的同名小說。電影於2013年7月煞科,於2014年4月10日上映,由黃又南、文詠珊、任達華、徐天佑、惠英紅和林雪等演出。 影片於2014年2月入圍第64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電影大觀」(Panorama)單元,是陳果繼《三更2之餃子》後第二部躋身柏林電影節的作品,於2014年2月7日在電影節上作全球首映。 電影亦成為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並設有兩場香港首映場次。.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電影)

蔡明亮

蔡明亮()是一位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臺灣電影導演,是在國際間享有高知名度的電影作者,曾在歐洲影展獲得多個重要獎項,包括以《愛情萬歲》(1994)與《郊遊》(2013)於威尼斯影展分別獲得金獅獎與評審團大獎,以及以《河流》(1997)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銀熊獎。.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蔡明亮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簡稱臺北市文化局),是臺北市政府所屬的一級機關,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地方文化事務專門負責機關,於1999年11月6日成立。.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臺灣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英语

陳宏一

陳宏一(Chen Hung-i,),台灣高雄人,廣告、MV及電影導演,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曾憑第二部劇情長片《消失打看》獲得第13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也多次獲得廣告、短片和MV等獎項。.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陳宏一

陳和榆

陳和榆,是一位臺灣導演,有作品《通靈少女》。.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陳和榆

陳玉勳

陳玉勳(),出生於台北,台灣導演。.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陳玉勳

陳湘琪

陳湘琪,臺灣電影女演員,她首先在楊德昌電影作品演出,而後成為蔡明亮電影作品中的固定演員,她曾以《不散》(2003)和《天邊一朵雲》(2005)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但未獲獎,並於2014年以《迴光奏鳴曲》獲得第16屆台北電影獎和第51屆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獎。,2015年,再以《迴光奏鳴曲》獲得法國費索爾亞洲國際影展女主角特別獎。 除了演員身分,她同時也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及劇場設計學系擔任專任副教授。.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陳湘琪

KANO

《KANO》是一部於2014年上映、描述臺灣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的臺灣電影,為馬志翔執導,陳嘉蔚與魏德聖編劇,永瀨正敏、坂井真紀、和大澤隆夫等人主演。片名《KANO》取自嘉義農林棒球隊之簡稱「嘉農」(國立嘉義大學前身)的日語讀音「KANŌ」。電影背景設定在1931年大日本帝國下的臺灣,講述一支由原住民、日本人與漢人所組成的嘉義農林棒球隊,原本實力貧弱一勝難求,但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指導之下,拿下全島冠軍並敗落第17屆夏季甲子園大會的故事。.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KANO

推拿 (電影)

《推拿》(Blind Massage)是一部娄烨执导的2014年中国剧情片,改编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毕飞宇的同名获奖小说。秦昊、郭晓冬、黄轩和梅婷主演。2014年2月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同年11月《推拿》获得第51届金马奖最佳劇情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新演員六項大獎。2014年12月獲得澳洲亞太電影大獎評審團大獎。2015年又获得第9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和最佳摄影,以及第1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6项奖。 中国大陆于2014年11月28日公映,台灣則於2015年1月23日上映。.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推拿 (電影)

林美秀 (演員)

林美秀(),出生於台灣宜蘭縣,女演員、主持人。.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林美秀 (演員)

李康生

李康生(),是一位台灣電影工作者,在所有蔡明亮執導的劇情長片中皆有他的演出。2003年開始嘗試執導第一部電影《不見》,即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2007年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幫幫我愛神》入選第六十四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2013年以《郊遊》獲得第50屆金馬獎、第56屆亞太影展以及隔年的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李康生

李惠仁 (導演)

#重定向 李惠仁.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李惠仁 (導演)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汉语

洪淳修

洪淳修(),紀錄片導演/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講師。作品皆以河海為場景,呈現人與土地間的關係,近年來多從事紀錄片教學與推廣工作。.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洪淳修

易智言

易智言(),是台灣的電影和電視劇導演。出身廣告導演,曾執導過包括《藍色大門》在內的多部電影,2006年於台灣公共電視台的連續劇《危險心靈》中首次擔任電視劇執導。.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易智言

曹佑寧

曹佑寧(),台灣男演員、前棒球選手,目前就讀於輔仁大學。.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曹佑寧

2015年台北電影節

#重定向 第17屆台北電影節.

查看 第16屆台北電影節和2015年台北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