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种族隔离

指数 种族隔离

种族隔离,指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种族将人群分割开来,使得各种族不能同时使用公共空间或者服务。种族隔离可能是法律规定的,也可能是无法律规定但事实存在的。不论种族隔离是平等隔离,还是不平等隔离,实质上均是一种种族歧视行为。在種族隔離制度下,人民所能擁有的權利是依照其種族背景來劃分。.

26 关系: 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南非南非種族隔離三K党五一三事件以巴冲突以色列德国种姓制度种族美國民權運動美国白澳政策隔离墙隔离但平等馬來西亞土著马来西亚黑色五月暴动辛巴威阿克萨群众起义耶路撒冷計劃法律澳大利亚斐濟旗民不通婚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种族隔离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种族隔离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种族隔离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南非種族隔離

南非種族隔離(南非語:Apartheid)為1948年至1994年間南非共和國在南非國民黨執政時實行的一種種族隔離制度,當時佔大多數的黑人,其包括集會、結社的各項權利受到大幅限制,維持歐洲移民的阿非利卡人的。 南非的種族隔離早在荷蘭統治時就已經開始。十九世紀的英裔南非商人塞西爾·羅德斯在取消黑人及有色人種的權利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設立了第一個種族隔離的法案。種族隔離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倡導,主要是為了治安的原因,當時執政黨就是以阿非利卡人為主的南非國民黨,也在當地由南非託管的西南非實施,一直到1990年西南非獨立成為納米比亞共和國為止。在時開始成為正式的政策。政府將居民分為四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而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又有更細的分類,各種族住在不同的區域中。在1960年至1963年,350萬非白人的南非人被驅離他們原來的家園,被迫進入隔近被分隔的區域中,這是近代史上大型的驅離行動之一,當時南非政府計畫搬遷人口之後要把這些地方逐出南非獨立,所以這樣的分化政策1970年起達到高峰,甚至廢除非白人的部分政治權利,那時也開始剥夺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在法律上他們成為地方分權的十個班圖斯坦中的公民,將其政治權限縮在「國中國」內,其中四個成為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南非政府在教育、醫療、海灘及其他公共服務都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而黑人得到的服務往往會比白人要差。 種族隔離帶來國內明顯的及暴力,也因此國際長期對南非禁運(包括)。自1950年代起,一系列的黑人民眾起義及抗議事件,使得反種族隔離被禁止,反種族隔離領袖入獄。隨著抗議的擴散,越來越軍事化,政府的回應是壓制及暴力。國際組織更對南非制裁,南非政府的處境也更加艱難。1980年代由於經濟的壓力,白人政府開始改革種族隔離政策,但爭議仍在。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自1989年開始取消一些種族隔離的相關法令,並在10月起開始釋放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1990年開始。在1991年時種族隔離政策及一些尚未廢止的相關法令被正式廢除,不過非白人在1993年才有資格投票,最後在1994年多民族的民主選舉中,由曼德拉帶領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勝出。一般將1994年的民主普選視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正式結束。.

新!!: 种族隔离和南非種族隔離 · 查看更多 »

三K党

三K党(Ku Klux Klan, KKK)是指美国历史上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奉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和基督教恐怖主义的民间团体,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该组织常使用不同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三K党最早于1866年由美国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黑人待遇政策。1871年,共和党的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组织。 第二个使用这个名称的组织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亚特兰大附近的石头山顶建立的。这是一个营利性组织,其宗旨在于赢取以英国裔为主的新教背景的白种人族群对于黑人、罗马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这个组织宣扬种族主义,并且实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为,但是却在美国公开运作,并且在1920年代的巅峰时期拥有400万成员,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级机关中的政治家。在大萧条时期,该组织的发展跌入了低谷,并且在反法西斯战争氛围中丧失很多成员支持。 该组织的名字Ku Klux Klan也曾经被其他许多组织所使用,其中包括1960年代反对1964年民权法案和鼓吹人种差别待遇的组织。在当今美国和其他国家,仍有数十个组织使用全部或者部分词语作为名称。.

新!!: 种族隔离和三K党 · 查看更多 »

五一三事件

五一三事件(Peristiwa 13 Mei、13 May Incident),是马来西亚的一場種族衝突事件,爆发於1969年5月13日,並延續數個月。 事件的起因是馬來西亞反對勢力在該年舉行的1969年第三屆全国选举中獲得50.9%的得票率,第一次超越聯盟政府(國民陣線之前身)。反對黨在5月11日進入吉隆坡慶祝勝利並且遊行。一些巫統的激進黨員爲之所觸怒,舉行反示威。5月13日,兩派人馬在街頭短兵相接,最終演變成為流血大暴動。5月15日,最高元首陛下(Yang di-Pertuan Agong)应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之请宣佈全国進入「緊急狀態」。 马来西亚官方解释此事件主要是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种族衝突,原因是在当时的各族间政治及经济能力有很大的差异;然而部分华人認為这次事件是马来人针对华人所展开的屠杀行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 事后马哈迪·莫哈末把此前的激进民族主义改成温和的改良主义。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执行馬來西亞新经济政策以消除各种族在政治以及经济能力的差异,同时减低贫民率,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与提升收入。其主要內容是給予馬來人及土著特權,以提高他們的經濟佔有率。.

新!!: 种族隔离和五一三事件 · 查看更多 »

以巴冲突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是持续中的衝突,為阿以衝突及中東戰爭的一部分。以巴衝突不能夠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衝突。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在以巴衝突,雙方亦皆有主張對方並非真正的民族,故無權建國的論述;現時國際的共識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新!!: 种族隔离和以巴冲突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种族隔离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种族隔离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种姓制度

种姓(Caste,有时也被称为卡斯特)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其特点是通过內婚制、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职业、阶级、沟通交流习惯、禁忌等)。虽然说许多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种姓制度,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种姓将印度社会的人们严格地划分成不同的组别,这一习俗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然而,由于城市化、肯定性行动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印度种姓制度在经济活动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印度种姓制度也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印度之外类似于种姓的社会分级系统。种姓一词有时也用来描述蜜蜂、蚂蚁等非人类动物的社会习惯。.

新!!: 种族隔离和种姓制度 · 查看更多 »

种族

#重定向 人種.

新!!: 种族隔离和种族 · 查看更多 »

美國民權運動

美國民權運動可分成下列幾個時期:.

新!!: 种族隔离和美國民權運動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种族隔离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白澳政策

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是澳大利亚联邦反亚洲移民的种族主义政策的通称,該政策歧視亞洲人。1901年,白澳政策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後,首届澳大利亚保守党(自由党前身)政府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只许白人移民流入。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正式取消了白澳政策。.

新!!: 种族隔离和白澳政策 · 查看更多 »

隔离墙

離圍牆(英語:separation barriers)是指在兩個國家或地區相交之處,為了防止人們跨越邊界而建造的圍牆或類似設施。這些圍牆通常是依據測繪學上的國境邊界所建造。最著名的例子可算是位於中國的萬里長城,是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興建;而較近期的著名例子則是在冷戰期間所建造,將德國分成東德與西德的柏林圍牆。.

新!!: 种族隔离和隔离墙 · 查看更多 »

隔离但平等

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是源自於19世紀美國黑人种族隔离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试图通过为不同种族提供--面平等的设施或待遇,从而使实施空间隔离的做法合法化。至20世紀末政府提出的同性民事結合或專門法(不適用一般婚姻法)亦常被婚姻平權人士喻為另一種隔離但平等!。.

新!!: 种族隔离和隔离但平等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土著

來西亞土著(馬來語:Bumiputera),在《馬來西亞憲法》下指的是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及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族。Bumiputera一詞源自梵文,意指地球之子或是土地之子,這是由於Bumi一詞有“土地”和“地球”之意。在馬來西亞,中文使用者一般都使用“土著”一詞來稱呼這些人。由於馬來人佔了土著92%以上的人口,所以,一般人使用土著一詞時,指的就是馬來人。而不屬於Bumiputera的人,则稱為非土著。而非土著一詞指的就是華人、印度人、歐亞裔和一些已具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新移民。华人和印度人佔了非土著近99%的人口,所以非土著通指華人或印度人。 不同于马来人的(Orang Asli),在馬來西亞一般被稱為原住民,他們是否是土著範圍下的人向來是輿論的焦點。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有利于马来西亚土著的“新经济政策”,《经济学家》将其称为“种族歧视”,政策目的是为马来西亚土著创造机会,缓和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华人与马来西亚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政策成功打造了大量的马来人城市中产阶级,但是对于消除农村社区的贫穷状况见效甚微。一些分析学者注意到,那些被排斥在外的群体充满怨氣,对这些政策强烈抵制,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华人和马来西亚少数民族。.

新!!: 种族隔离和馬來西亞土著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种族隔离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黑色五月暴动

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Kerusuhan Mei 1998),又称黑色五月暴动,是指從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发生在印尼棉蘭、雅加達、梭羅等城市的由暴徒發动的一系列針對華裔社群之暴動。暴亂持續約三天,數萬名華裔受到有組織的虐待與殺害。 當時印尼正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的動盪時期,印尼政府對此采取了默許或不作為的態度,亦有證據表明此次暴亂爲印尼軍方所策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此事件中雖然有種族衝突的因子,但就其原因多屬於華族和當地人存在嚴重貧富不均所導致的,印尼土著人的目標就是為了相對富裕華人把持的龐大財富。根據印尼政府機構國家團結發展局七月十日公布的資料,發生在五月中旬以華人為主要攻擊目標的大暴亂,468位華裔婦女被強暴,最年長的55歲,最小的年僅9歲。其中20位華裔婦女在遭強暴或被毆打致死或被投進火海,化為灰燼。死者包括那名9歲的幼女,由於她的陰部被歹徒切除,伤重不治,最后死于醫院。而印尼“被強暴婦女救助中心”、“婦女聯繫資訊中心”等團體則表示,由於政府推諉、犯罪團體恐嚇以及受害者難以啟齒等因素,被強暴的華人婦女的確切數字根本無法把握。有人權組織估計,正確的數字應在千人以上。 事件的中文名稱「黑色五月暴动」,來自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的書《黑色的五月: 印尼暴徒残害华人暴行真相》。.

新!!: 种族隔离和黑色五月暴动 · 查看更多 »

辛巴威

津巴布韋共和國(Republic of Zimbabwe)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处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南接南非,西部和西南与博兹瓦纳接壤,西北与赞比亚接壤,东部和东北与莫桑比克相邻,尽管津巴布韦与纳米比亚无领土接壤,但是在赞比西河河岸两国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面积39万平方公里,最大城市和首都为哈拉雷。 津巴布韦人口的組成在立國後變化巨大,獨立時總人口690萬,其中約30萬(當時約佔5.5%)是白人統治階級,但因為土地改革政策使白人大量移民他國後,目前白人僅剩不到數萬人,且多在歐美境外居留。由於黑人極高的生育力,津巴布韦人口暴增來到约1415万(2013年),黑人已經占总人口的99%以上,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 津巴布韦有16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他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津巴布韋原本是名為羅德西亞的由白人统治的國家,這个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个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進入20世紀後由伊安·史密斯領導,接受南非政權的援助,展開白人少數統治並抵抗共產游擊隊而知名。羅德西亞因天候宜人,當時的物產多以農產品為主,當時白人農場主因此地富饒,有「阿非利加麵包籃」美譽,並建立了歐洲式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羅德斯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為非洲中部經濟大城之一。在1980年之後白人少數統治被推翻,進入了津巴布韦時代,但同時經濟卻遭遇嚴重通貨膨脹,產量已經下跌不足以供養國民,今改以從外國進口食品為主,官方則提到殖民是導致津巴布韦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

新!!: 种族隔离和辛巴威 · 查看更多 »

阿克萨群众起义

阿克薩群众起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是从2000年9月开始爆发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它也被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Second Intifada)。许多巴勒斯坦人将它看作是反抗外族占领的解放战争,而以色列则认为它是一个恐怖运动。 在大起义爆发前以色列国防军将这些冲突事件称为“潮汐事件”()。至今为止以色列国防军内部依然使用这个代号。 认为这场起义是奥斯陆协议中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做出的妥协的结果的人也称之为“奥斯陆战争”(),认为这次起义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动的人则称之为“阿拉法特战争”。阿拉法特是第一个称之为阿克薩群众起义的人。有人认为阿拉法特发动了这场起义来分散他自己在奥斯陆协议中的责任以及他本人拒绝了以色列的妥协建议。原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通讯部长说:“在戴维营阿拉法特主席决绝了美国总统比爾·克林頓和美国提出的条件回来后就已经计划了(这场起义)。”米歇尔委员会后来也分析认为“沙龙(对圣殿山)的访问没有导致阿克薩群众起义,”而这场冲突是巴勒斯坦领导人计划的。 这次起义是在2005年沙姆沙伊赫首脑会议比较成功结束后巴勒斯坦总统马赫姆得·阿巴斯和其它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同意会议达成的协议。2005年武装冲突比较少,因此许多人认为实际上这次起义已经结束。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后巴勒斯坦政府的政策的改变和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和撒馬利亞撤军也带来了一定的缓和。 从2000年至2007年在整个冲突中的死亡人数(包括军人和平民)估计为4901名巴勒斯坦人和1027名以色列人,不过有人指责这个数字没有区别作战人员和平民。从2000年9月至2004年1月36.2%被杀的巴勒斯坦人是非作战人员被误杀,77.6%被杀的以色列人士被炸弹爆炸或伏击杀害的平民。巴勒斯坦受害者中至少有215人是被其他巴勒斯坦人杀害的,其中118名被怀疑与以色列合作。此外63名外国人受害(53名被巴勒斯坦人杀害,10名被以色列军队杀害)。.

新!!: 种族隔离和阿克萨群众起义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計劃

耶路撒冷計劃(Jerusalem Program;תוכנית ירושלים)是由世界錫安主義大會於1951年所通過的錫安主義運動綱領。相對於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所通過的《巴塞爾計劃》,耶路撒冷計劃因應以色列建國後的時勢變遷,擘劃未來錫安主義走向。儘管耶路撒冷計劃至今經過1968年及2004年兩次修訂,大致內容皆圍繞著將以色列作為世界猶太民族生活核心以及發揚猶太文化等價值。由於以色列各主要政黨為加入世界錫安主義組織之「世界聯盟」時皆需將耶路撒冷計劃精神納入黨綱,使得耶路撒冷計劃某種程度上對於以色列政治發揮了意識型態上的指導作用。.

新!!: 种族隔离和耶路撒冷計劃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种族隔离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种族隔离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斐濟

斐濟共和國(Republic of Fiji,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रिपब्लिक ऑफ फीजी)為位於南太平洋,瓦努阿圖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30個島嶼組成(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和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東加語中的「島嶼」,並且轉為斐濟文中的“Viti”。.

新!!: 种族隔离和斐濟 · 查看更多 »

旗民不通婚

#重定向 满汉不通婚.

新!!: 种族隔离和旗民不通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种族隔离制度種族隔離種族隔離制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