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8 关系: 卡累利阿人,季曼嶺,东欧平原,乌德穆尔特人,乌克兰,乌赫塔,乌拉尔山脉,乌拉尔语系,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伯朝拉,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主体,匈牙利,北方经济地区,因塔,科米原始森林,科米人,科米共和國國旗,科米語,秋明州,米昆,索斯諾戈爾斯克,烏辛斯克,爱沙尼亚,瑟克特夫卡爾,白俄羅斯,芬兰,鞑靼人,西北部联邦管区,马里,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葉姆瓦,苏联,汉特-曼西自治区,沃尔库塔,涅涅茨自治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日耳曼。
- 193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俄罗斯自治共和国
- 科米共和國
卡累利阿人
卡累利阿人指的是兩個操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所屬語言的族群。居住在俄羅斯卡累利阿共和國的被稱為俄羅斯卡累利阿人。居住在芬蘭東南部的被稱為芬蘭卡累利阿人。至少自13世紀起,這兩個族群就有了彼此不同的歷史、文化、宗教與語言。但人們經常認爲這兩個族群有緊密的聯繫,但實際上兩者講的是不同的語言。自13世紀起,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東西兩端的卡累利阿人關係就十分緊張。 Category:歐洲民族.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卡累利阿人
季曼嶺
季曼嶺(Тиманский кряж – Timansky Kryazh)是歐洲的高地,位於俄羅斯北部,大部分處於科密共和國內,北面部分在涅涅茨自治區和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最高點平均海拔463米,處於烏拉山脈北部以西,東面有伯朝拉河,北面盡頭是巴倫支海。 季曼嶺是伊日馬河(伯朝拉河支流)、梅津河和維切格達河(北德維納河支流)的源頭,城市有烏赫塔。 Category:俄羅斯地理.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季曼嶺
东欧平原
东欧平原位于欧洲东部,范围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里海之滨;东起乌拉尔山,西至波罗的海,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170米。东欧平原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因此又称为俄罗斯平原、欧俄平原。它是歐亞草原,尤其是欽察荒原的延伸。俄罗斯乌拉尔山以西部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都在这片波状平原上。 东欧平原有海拔300-400米的瓦尔代丘陵、中俄罗斯丘陵、伏尔加河沿岸丘陵等,并有低于洋面的里海低地。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里海北岸为半荒漠和沙漠。平原南部地形较平坦。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冲沟、平谷地貌比较发育。平原上有伏尔加河、顿河和第聂伯河等著名大河。 由于地形波浪起伏,面积广大,各地的气候并不相同,动植物分布的差异也很大。从北向南,依次是严寒的苔原带、比较寒冷的森林带、气候适中的森林草原带、最南边的草原带。其中森林带占了平原面积一半以上。 东欧平原上煤、铁、石油、锰等资源豐富,如世界著名的顿巴次煤田、库尔斯克和克里沃罗格铁矿区、尼科波尔锰矿区、第二巴库油田。人口稠密,工农业和水陆交通发达,以莫斯科为中心,分布許多重要工矿区,為俄罗斯心脏地帶。 Category:欧洲平原 Category:东欧地形.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东欧平原
乌德穆尔特人
烏德穆爾特人(Удму́рты),又名沃吉亞克人,分佈在烏拉爾山,維亞特卡,烏德穆爾特共和國与彼尔姆,少数分布于基洛夫州、马里埃尔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一帶,在俄羅斯史料中稱為阿粱人,阿拉伯人伊本.法德兰与阿布哈米德·阿尔·加尔纳基十世纪与在14世紀提過他們。韃靼人叫他們阿爾。人口數在1959年時是625000人。在1989年746,562人。2002年637000人 是烏拉爾語系的芬蘭人種。有北方與南方兩類。南方受突厥人文化影響,北方受俄羅斯文化与保加尔人影響。在莫斯科公國獨立後,北方阿粱人併入俄羅斯。他們名稱有山丘居民意思。 他們在19世紀後半期仍然信仰薩滿教,他們保留了薩滿教對金屬的愛好,薩滿的勢力,對農民的控制無所不在,俄羅斯東正教的聖愚崇拜可能是受他們的影響。.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乌德穆尔特人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乌克兰
乌赫塔
乌赫塔(Ухта,科米語:Уква)是俄罗斯科米共和国的一个重要的工業城市。人口99,591(2010年);103,340(2002年);110,548人(1989年)。.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乌赫塔
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山脉(俄语:Ура́льские го́ры,簡稱Ура́л)是俄罗斯境内大约南北走向的一座山脉,它位于俄罗斯的中西部。.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语系
乌拉尔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划分的一组语群,包括38种语言,讲该语系语言的人有250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为匈牙利语、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分别为匈牙利、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官方语言。其他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有厄尔兹亚语、莫克沙语、马里语、乌德穆尔特语和科米语,分别在俄罗斯不同地区被认定为地区性官方语言。有的语言学家把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劃分为同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由于绝大多数该语系的语言分布于乌拉尔山的两侧,“乌拉尔语系”由此得名。根据的假说,乌拉尔语可能发源于乌拉尔山附近。.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乌拉尔语系
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
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Yamalo-Nenetsky avtonomny okrug;涅涅茨語:Ямалы-Ненёцие автономной ӈокрук)位於西伯利亞西北部,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烏拉爾聯邦管區。該自治區位於烏拉爾山脈以西,西邊與涅涅茨自治區和科米共和國接壤,南邊為漢特-曼西自治區,東邊則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面積750,300 km²,人口522,904 (2010年)。首府萨列哈尔德。.
伯朝拉
伯朝拉 (Печо́ра) 是俄罗斯科米共和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伯朝拉河畔,是歐俄的一個重要河港城市。人口47,700人(2005年)。位於科米共和國首都瑟克特夫卡爾東北588km。市内有伯朝拉机场,机场附近有空军基地及雷達站。 1937年至1942年間,因鐵路(北伯朝拉線)建設而形成集落。1949年設市,1950年開設伯朝拉站。因位於水路和鐵路的交叉點,故成爲了一個交通要衝。 Category:科米共和国城市.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伯朝拉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主体
俄罗斯联邦是由联邦主体(субъе́кт(ы))组成的一个联邦制国家。但其中有2个联邦主体(均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上)未被国际普遍承认为俄罗斯领土。 每個主體在聯邦內的權利是均等的:它們在聯邦委員會(即上院)的議席數目都一樣,但它們享有的自治權卻有差異。.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匈牙利
北方经济地区
北方经济地区(Се́верны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райо́н),又译北方经济区,是俄罗斯的12个经济地区之一。 2010年,北方经济区人口约为477万人。北方经济区为2008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4%。.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北方经济地区
因塔
因塔 (Инта́)是俄羅斯科米共和國東北部的一個城市。2010年人口為32,080人。2002年人口為41,217人。.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因塔
科米原始森林
科米原始森林是位於俄羅斯聯邦科米共和國內烏拉爾山脈北部的一處原始森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其面積達32,800平方公里,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科米原始森林屬北方原始森林生態區。這裡生長有眾多西伯利亞種樹木和哺乳動物。原始森林內還有不少金礦。.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科米原始森林
科米人
科米人包括科米-齊良人和科米-彼爾米亞克人。科米-齊良人居住在俄羅斯科密共和國、彼爾姆邊疆區、摩爾曼斯克州和漢特-曼西自治區,人口15,607的北方部族過著傳統的自給自足生活。科米-彼爾米亞克人則居住在俄羅斯彼爾姆邊疆區和基洛夫州,人口約125,235。 兩種科米語現時的拼寫系統都是以俄語字母為基礎,再新增兩個字母(Іі 和 Ӧӧ)。.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科米人
科米共和國國旗
科米共和國國旗是俄羅斯科米共和國的國旗。國旗自上而下是長款相等的藍、綠、白三條色帶。國旗于1991年11月27日開始啟用,長寬比是1:2,在1997年12月26日,長寬比改為2:3。.
科米語
科米语(коми кыв,轉寫:Komi kyv,),是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北角科米人的语言,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彼尔姆语支,使用人口约为29.3万人(2002年),代码为kv。 科米语有两到三种方言,北部的科米-齐良方言拥有较多的使用者(约28.5万人),是科米共和国的官方标准语言。在科米彼尔米亚克区使用科米-彼爾米亞克語,而科米-彼爾米亞克語有文學上的地位。南部的科米-亚兹瓦方言主要分布在彼尔姆边疆区北部和科米共和国南部一些孤立的科米人社群中。 現代科米語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相較於俄语字母表多了十一个字母。.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科米語
秋明州
秋明州(Tyumenskaya oblast)位於西伯利亞西部,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內含汉特-曼西自治区和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 。面積1,435,200平方公里 (為俄羅斯第三大,不含兩個自治區面積為161,800平方公里),人口3,395,755,首府秋明。.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秋明州
米昆
米昆 (Ми́кунь)是俄羅斯科米共和國西部的一個城市,距瑟克特夫卡爾96公里。2010年人口10,730人;2002年11,680人;1989年12,507人。 1937年於此處建立了一座古拉格。1959年設市。 М.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米昆
索斯諾戈爾斯克
索斯諾戈爾斯克 (Сосного́рск)是俄羅斯科米共和國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伊日馬河畔,距瑟克特夫卡爾345公里、烏赫塔15公里。2002年人口29,587人。 1939年建立。1955年設市。1957年前名為伊日馬。 С.
烏辛斯克
烏辛斯克 (Усинск)是俄羅斯科米共和國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烏薩河北岸,距瑟克特夫卡爾757公里、伯朝拉100公里。2002年人口45,358人。.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烏辛斯克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爱沙尼亚
瑟克特夫卡爾
瑟克特夫卡尔 (Сыктывка́р,英语:Syktyvkar),原名烏斯特-瑟索拉斯克 (Усть-Сысольск),是俄罗斯科米共和國的首都,位於該國西南部,維切格達河(北德維納河的支流)與瑟索拉河會合之處。2008年人口230,980人。距莫斯科約1200km。 利用瑟索拉河及維切格達河的發達水運,輸送在此加工的木材。 最遲于16世紀在現在位置形成集落。原名烏斯特-瑟索拉斯克,1930年改稱瑟克特夫卡尔。 有于1972年設立的瑟克特夫卡尔大學、劇場、博物館等。.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瑟克特夫卡爾
白俄羅斯
#重定向 白俄罗斯.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白俄羅斯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芬兰
鞑靼人
--人,也音译为“达--”、“达旦”、“达达”、“达靼”等,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其遊牧區域在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裡稱之為鞑靼利亚。 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鞑靼人
西北部联邦管区
西北部聯邦管區(Severo-zapadny federalny okrug)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是目前俄罗斯的聯邦管區之一。.
马里
里共和国(République du Mali)是位於西非的内陆国家,向北与阿尔及利亚、向东与尼日尔、向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与几内亚、向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源于这裡。马里过去也被称为法属苏丹,它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帝国。.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马里
阿尔汉格尔斯克州
阿尔汉格尔斯克州(Arkhangelskaya oblast),包括湼湼茨自治區、新地島和法蘭茲約瑟夫地,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北部聯邦管區。面積587,400平方公里(含湼湼茨自治區),人口1,336,539 (2002年,同上)。首府阿尔汉格尔斯克。.
葉姆瓦
葉姆瓦 (Емва)是俄羅斯科米共和國西部的一個城市,位於維姆河畔,距瑟克特夫卡爾130公里。2002年人口16,739人。 1941年建立。1985年設市並改現名。 Е.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葉姆瓦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苏联
汉特-曼西自治区
汉特-曼西自治区(Khanty-Mansysky avtonomny okrug),舊稱尤格拉(Югра́,Yugra),2003年後稱漢特-曼西自治區 —尤格拉(Ха́нты-Манси́йс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 — Югра́,''Khanty-Mansiysky avtonomny okrug – Yugra''.),為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秋明州的民族自治區。面積534,800 km²,人口 1,532,243(2010年)。首府為汉特-曼西斯克。 當地的原住民為汉特人及曼西人,該自治區便以此得名。漢特人及曼西人均屬鄂畢-烏戈爾人,他們分別使用漢特語及曼西語,在該自治區內有特殊地位,該兩種語言極為相似,但不能互通,少數語言學家認為是鄂畢-烏戈爾諸語言是語言聯盟,即漢特語和曼西語在互相影響下逐漸同化。然而俄語仍為該自治區的唯一官方語言。 俄羅斯大部份石油產量來自于該自治區(51%),這使該自治區的經濟地位極為重要。.
沃尔库塔
沃尔库塔 (Воркута)是俄羅斯科米共和國東北部一座礦業城市。2002年人口為84,917人。城市面臨沃爾庫塔河。距科米共和國首都瑟克特夫卡爾904km。 1932年創建,當時是勞改營,使用囚犯挖掘煤礦。1941年,經過沃爾庫塔,科諾沙至科特拉斯的鐵路建成通車。1943年11月26日設市。 沃爾庫塔的勞改營是前蘇聯歐洲部份最大的勞改營,所以沃爾庫塔、伯朝拉及伊日馬(現索斯諾戈爾斯克)等地的勞改營亦由此地管理。 1953年,發生了大規模的囚犯暴動事件,為紅軍及內務人民委員會所鎮壓。雖然蘇聯國內的勞改營多于1950年代廢止,但有報導稱沃爾庫塔的勞改營的一部直至1980年代仍在運行。煤礦則因為利潤大幅減少而于21世紀初年關閉。.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沃尔库塔
涅涅茨自治区
涅涅茨自治区(Nenetsky avtonomny okrug,涅涅茨語:Ненёцие автономной ӈокрук),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面積176,700平方公里,人口 42,090(2010年)。首府纳里扬马尔。 俄語與涅涅茨語在當地同樣具法律地位。.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涅涅茨自治区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Sverdlovskaya oblast)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於乌拉尔联邦管区,首府葉卡捷琳堡。大部份位於烏拉爾山脈東麓,面積194,800平方公里,人口 4,297,747 (2010年)。.
日耳曼
日耳曼可以指:.
查看 科米共和国和日耳曼
另见
193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 中华苏维埃中央博巴自治政府
- 伊万诺沃州
- 伏尔加格勒州
- 八月四日體制
-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哈卡里省
-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基洛夫州
- 奥迪沙邦
- 宾格尔省
- 意属东非
- 拉普蘭區
- 東西伯利亞州
- 科米共和国
- 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米尼奥省
- 義屬衣索比亞
- 萨拉托夫州
-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雅羅斯拉夫爾州
- 馬德里斯省
- 馬里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马里埃尔共和国
俄罗斯自治共和国
- 乌德穆尔特共和国
- 克里米亞共和國
- 共和国 (俄罗斯)
-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 卡尔梅克共和国
-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 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
- 卡累利阿共和国
- 印古什共和国
- 哈卡斯共和国
- 图瓦共和国
-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
- 布里亞特共和國
- 楚瓦什共和国
- 科米共和国
- 莫尔多瓦共和国
-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
- 车臣共和国
- 达吉斯坦共和国
- 阿尔泰共和国
- 阿迪格共和国
- 鞑靼斯坦共和国
- 马里埃尔共和国